塑造新一代“教师形象”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教师是什么?
  这还用问吗?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不是很明确吗?
  其实不然。
  比如关于“红烛”的比喻,近年来就有争论。有的人认为,以“红烛”喻教师,强调的是无私付出、奉献,忽略了教师也有权利实现个人价值、获得个人幸福,因此,不能把教师比喻为“红烛”。有的人就批驳,奉献精神之于教师,是一个基本要求,不因时代变化而改变,何况这个比喻已经成为我们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能取消“红烛”这个比喻。
  类似的争论还有很多,这是一个信号: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中,尤其是在各种教育改革思想、观念的撞击下,我们对教师形象的认识存在相当程度的模糊、混乱。
  重新思考“教师是什么”,合理确定教师角色,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笔者以为,塑造新一代“教师形象”,至少要照顾以下几个层面:
  坚持理想色彩,但不神化。我们的传统观念是“天、地、君、亲、师”,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道”,乃君民之道,王者之道,当然也包括作为士人的基本道德操守、良心和社会关怀。在这样的观念下,教师的作用被放大,地位被拔高,乃至被神化。
  教师是天底下无上光荣的职业,教师的职业形象应该具备理想色彩。因为教育首先是育人,是培育一颗颗健康向上的心灵,是为了社会更文明、更和谐。对教师的伦理或精神性要求理应比对别的职业者更严格、更理想。比如我们说,教师是爱的化身,是心灵的保姆。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需承认,现代教师也是“人”。而且,教师只有以活生生的“人”出现,才可能让学生“亲其人,信其道”。相反,如果把教师神化,结果是使教师的形象变得苍白,让学生敬而远之。曾经有一个小学生,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数学老师在办公室笑了,竟当作重大“新闻”向同学宣布:老师也会笑!
  对教师形象的塑造,要坚持理想,但也要兼顾现实,不神化,也不俗化。我以为,中小学教师应该是这样的人——精神丰富、人格健全、富有爱心、怀抱理想的生活中的“人”。
  坚持专业化方向,不诗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着名的校训。教师首先是伦理性的职业,品德、人格是其第一位的职业素养。但仅有道德是不够的。现代教师属于专业工作者,只有通过良好的专业服务和创造,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这个职业缺乏浪漫色彩。
  有些人以为,有良好的态度、爱的热情,就能产生教育的奇迹。而实际上,中小学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没有对所教学科的深入理解,没有基本的教育学、课程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素养,不懂得与家长相处,品德再好也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着名数学教师华应龙说,教是因为需要教。没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你怎么知道什么是“需要教”?中小学教师将习惯过一种知性的生活——不诗化现实,而以坚韧的态度面对职业,以专业的服务赢得尊严和荣耀。
  坚持教育的灵性,但不高蹈、虚化。教育是艺术的,但是这艺术的一面是扎根于坚实的专业土壤、可敬的人格品质。否则,教育就成了不可捉摸的虚幻之物,就成了纸糊的玫瑰。语文及其他文科教学,课程内容本身可能就是文学的、艺术的,我们不难理解其教学具有灵性的色彩。那么数学等理科教学呢?思维的愉悦、求知的乐趣,可能是理科课程独有的魅力。如果能带领学生享受到这些魅力,师生在课堂上能灵犀相通,不也是教育的美妙境界吗?
  教育灵性的一面,决定了教师角色某种程度上具有艺术气质。中小学教师应该对一切新鲜的东西保持好奇,对生活和职业充满激情,通过坚实的专业化劳动,创造教育的幸福图景。他们将使社会、家长对教育充满信心,并对教育怀抱合理的期待。他们不是要破坏教育的理想,相反,是要更韧性地坚持下去。

中国教育报京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王金良20072007
王金良,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
作者:中国教育报京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王金良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1:43:09

[新一篇] 基因組新論據動搖了生命之樹

[舊一篇] 境內居民直接投資境外股市試點的效應分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