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史学发展趋势与中学历史教学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对于史学,和人类社会其它领域一样,20世纪是一个加速发展并出现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曾长期居于西方史学主导地位的兰克史学逐渐被陆续兴起的各种“新史学”所取代。
  在西方获得“当代最伟大的史学家”美誉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是文化形态史学流派的首席代表,他的经典力作自然是他花费了几十年心血的巨着《历史研究》。他认为,“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个极端上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汤因比把那些“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单位”即“文明”划分为26个,对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汤因比的思想中,这种文明的交替兴亡不是单纯消极的,他认为:“当文明兴起而衰落,并在衰落导致了另一个文明兴起的时候,有一些比它们更高的事业可能一直在前进着。而根据神的意图,从文明衰落所造成的痛苦中所学到的东西可能是进步的最有效的工具。”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汉承秦制、隋亡唐盛的历史演进正反映了汤因比的文明史观。秦、隋分别结束了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两个长时期分裂割据战乱频繁的动乱时代,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伟大的秦隋文明崛起:秦朝开创了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货币与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举措);隋朝的文明同样具有开创性,开始完善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三省六部制、开通大运河、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发展造船和海上外交等)。但两个极具相似的开拓性的文明时代却不是文明发展的目的,在经过短时期的酝酿危机的间歇期之后,大一统帝国的繁荣消失了,第一代文明进入了垂死阶段,第二代文明即汉唐之治灿烂地诞生了;西汉时期先后出现了封建文明勃兴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更是出现了封建文明高度繁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就汉唐文明而言,秦隋文明无疑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意义,“并在衰落中导致了另一个文明兴起”。
  当代史坛上兴起的除文化形态史学流派,还有克罗齐、柯林伍德等人的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
  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理论。他认为历史知识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他坚决反对19世纪的客观主义史学理论。“编年史与历史之所以区别开来,并非因为它们是两种相互补充的历史形式,也不是因为这一种从属于那一种,而是因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精神态度。历史是活的编年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历史是当前的历史,编年史是过去的历史;历史主要是一种思想活动,编年史主要是一种意志活动。”克罗齐理论的核心,就是他那句名言: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此,克罗齐在《历史即自由史》一书中的解释是,“每一个历史判断的基础都是实践的需要,它赋予一切历史以当代史的性质,因此无论与实践需要有关的那些事实如何年深日久,历史实际总面向着当时时代的需要和实际。”“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才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因此这种过去的事实只要和现在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它就不是针对过去的兴趣,而是针对一种现在的兴趣的。”
  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念来指导历史专题复习很有意义。如高考曾命过一道试题:“试以唐朝前期百余年的历史说明:‘得人者昌’”。这道题正是以现实为立足点的,体现了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的知识发展观,再以史为鉴,将唐朝时代最典型的任人唯贤、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赋予新时代的意义,从而给历史新的生命、新的活力。在教学实际中,以“得人者昌”为主线,学生自然而然地激发学习兴趣,探导唐太宗如何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武则天如何重视人才而“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唐玄宗又是如何亲自考核县令而将唐朝的强盛带入至高点,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恢宏景象。此外,当今的改革同样给历史上的着名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等赋予当代史的意义,历史与现实真正打成了一片。
  英国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柯林伍德的代表作是《历史的观念》。他的核心思想是: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他说:“若人的行动仅仅是事件,历史学家就不能理解它们,严格说,他甚至不能确定他们是否真的发生过。只有当它们是思想的外在表达时,它们才能为历史学家所知道。”如果“抽掉了思想,历史或史学就将只剩下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那么,“历史学家如何去辨析他力图发现的思想呢?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条途径,就是在他自己的头脑中去重新思考这些思想……思想史,乃至一切历史,都是历史学家自己头脑中对过去思想的重演。”但是,“历史学家不是单纯地重演过去的思想,而是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重演化,因此,重演它,就是批判它,并以它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纠正他所能辨认出来的错误。”
  在历史教学中,把握历史人物、事件、行动的思想动机并加以批判地重演决不是次要的工作,它是构成历史知识本身的必要条件。可以说一部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思想史。现以秦始皇一生的统治为例证。秦始皇开创了一系列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暴政,修筑长城、戍守边疆、建造陵墓等繁杂的建设……这一系列的统治政策和措施背后深刻的思想动机有三:第一,秦始皇目睹和经历了战国争雄的局面,不希望割据与战乱重演;第二,秦始皇认为实现了大一统,功盖三皇五帝,个人野心空前膨胀;第三,秦始皇希望子孙后代继承基业,永世万代,为后人铺平道路,铲除异己。因此,如果在教学中让师生重返时光隧道,对秦始皇所处的形势有身临其境之感,再思索当时的形势与应对策略,我们就不难把握历史人物及行为背后的思想动机,相对客观地加以评判。
  20世纪西方新史学流派中生命力最旺盛的要数年鉴学派。当代美国历史学家斯托扬诺维奇曾在《法国史学方法:年鉴派模式》一书中指出:“年鉴学派对史学研究和历史方法作了重大的贡献,在二十一世纪任何一个国家里,没有一个学者团体能望其项背。”
  年鉴学派史学家非常重视把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他们认为,在历史学中最需要了解的是“什么属于人,什么依赖人,什么为人服务,什么表示人,什么证明他的存在、活动、爱好和存在方式。”在这种理论支配下,年鉴学派研究的历史对象,除政治之外,包括了经济、文化、宗教、地理气候、婚姻、风俗、心理等等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
  正是受年鉴学派的直接影响,历史学的整体化趋势大大加强,它是当今及未来西方世界席卷各个研究领域的科学整体化趋势的一种反映。我们还不难感受到,曾以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学,反过来又日益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整体化、综合化的趋势,传统史学自我封闭的体系将逐渐消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与历史学的融汇将不断增强,许多与历史学关系密切的新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将陆续产生。为此,在历史研究中,“必须广泛吸收其他学科——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现和方法。”……为此,在历史教育中应坚持整体历史观。以明清历史的阶段特征为例证: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民族关系上的反分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对外关系上坚持反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人口与环境问题上,人口剧增,垦荒过度,生态环境遭到较严重破坏……
  当然,明清时期的例证大约相当于布罗代尔的“三时段”说中的中时段即社会时间,研究的中心是社会史,但也明显反映出总体史学对教学的指导价值。
  总之,史学理论发展与历史教育改革是密不可分的。史学理论既会制约也会促进历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反过来,史学理论的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需通过历史教育发挥出来,而且历史教育改革与发展本身就是史学理论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
成才武汉60~61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雷玉梅20072007
雷玉梅,武汉外国语学校。
作者:成才武汉60~61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雷玉梅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58:48

[新一篇] 當代臺灣邏輯學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當代哲學中的價值論轉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