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5757(2006)06-0018-02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这样解释: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不仅仅指眼睛看,也包括耳朵听。阅读,是学生学科学习的最经常行为。而语文学科教育对学生阅读行为的要求、频度、容量、强度远高于其他学科,学生的阅读素养对其他学科学习行为的质量与结果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语文学习的阅读行为不仅要有摄取功能,也要有提高与发展功能。阅读在这里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读一遍”,伴随着“读”,还要经历一系列的活动:认读、辨析、提取、概括、类属化等,是一种内潜性的观念活动,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当前,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就要在阅读教学中,与时俱进,进行创新阅读。
一、运用情景教学,把沉闷、呆板、被动的阅读变成生动、活泼、愉快的探求。
在情境教学中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提高阅读中智力活动的潜力,让学生的阅读变成有效的探求。比如,在讲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怎样更好地理解“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和“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批判态度”。我选择了分板块阅读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充分理解文章的对比写法,启发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能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对学生及时进行质疑释疑指导,就能强化学生学习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倡导在“情境”中去体验、去回味、去感受,设身处地地实践,以获得真实、真切、逼真的效果。在教学中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听评书行不行?《项链》《皇帝的新装》用表演的方法如何?高中教材的《等待戈多》,用表演的方法可不可以?让几个学生按剧情摆桌子摆椅子,一味摆,摆烦了还要摆,摆得没了意思,必须摆;其他的学生当观众,一味看,看烦了还得看,看得没了意思,必须看。“烦”的体验、荒诞的“滋味”,可能就有点感受了吧。可见情境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在创新阅读中,发展学生的阅读创造能力
阅读是发展创造能力的肥沃土壤,阅读教学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摇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据国外的统计,科研人员在一项研究中,用于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该项研究课题时间的50.9%,而编写报告的时间仅占9.3%。可见浏览、阅读已成为科研的基本能力。在学校教学中,阅读教学正是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当然,不能要求学生具有成人的独创性,青少年只要达到了自己从未有过的认识水平,能对课文或课外读物说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就是一种创造。阅读教学要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阅读创造能力。毛泽东同志曾用课文《愚公移山》来教育全党: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可以搬走三座大山,夺取革命的胜利。河南林县人民阅读毛泽东的讲话《愚公移山》受到鼓舞,治山治水,引漳入林,修成“红旗渠”,改变了家乡面貌。人类由蒙昧时代进化到文明时代,主要靠头脑的思考,思考使人变得更为聪敏,更睿智,产生意想不到的创造力,因而成为万物之灵,宇宙之精,“思之思之,神鬼通之”,不思就会“不得”,什么用处也没有。“思”的前提是“学”,光“思”不“学”,只能是空想,孔子讲“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也强调“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韩愈则大声疾呼“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思考能感悟人生,探索人生,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而深思则离不开细心的阅读。
三、调动学生阅读的情感,产生最大的阅读效果。
阅读教学应该是师生、作者、主人翁情感交流的过程,阅读者不能投入其中,就无法和作品产生共鸣。实践证明,有效地调动学生阅读情感,可以为教学开拓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如鲁迅的作品思想深刻,语言犀利,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但鲁迅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大半个世纪,很多同学觉得他的作品生涩难懂,因此感到课堂上难以理解,甚至有的同学坦言不喜欢他的作品。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录像等现代化手段播放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如《孔乙己》等,把同学们阅读文本的情绪、兴趣调动起来,就能更好地投入阅读,和作者、作品产生共鸣。
四、利用评价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阅读自信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运用成功心理暗示来激励自己的学生,那么无形中就会提升学生对阅读的自信,会对自己的阅读能力不断肯定,再提高。例如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多读书:比一比谁读的书多,谁摘抄的精彩片断多,谁会背的古诗多,谁写的读后感、随笔多……然后通过教室墙面上统计表的评比台显示出来,让进步看得见,掀起了你追我赶的读书热潮;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解读文本,以小品、哑剧、配乐朗诵等形式来汇报自己的阅读情况,学生势必不会甘居人后,失去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可以以不定时抽查的方式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打上等级,给予优秀的学生和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肯定和赞扬……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组织集体阅读活动和交待个人阅读任务,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朗读、默读、泛读、精读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和积极的鼓励才能取得实效。
五、给学生必要的宽容,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阅读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限于自身阅历与阅读经验的不足,片面地看待问题而做出错误的判断的行为不足为怪。允许学生误读,让他们自由释放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阅读习惯,而且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的撞击、交锋、互补,寻求共同的认识,达到“一元理解”,同时又兼存“多元理解”的开放式格局。苏轼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把看到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过程,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朱熹所讲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能读出个性,得出独特的见解,读出“自我”。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现代教育的致命弱点是从小学到大学这条生产流水线上,产品都有统一的规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塑造为合格的产品。这种标准化、同步化的教育模式,必然掩盖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必然阻碍了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今天,信息社会中“个别化”“多元化”“差别化”的教学现实,已使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它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判断学生的需要,并以此来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正在取代教师权威性的单纯传递知识的教学传统。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突出。因此,语文教师是否敢于直面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善于处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在是一个不能不重视和不能不研究的问题了。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善于区别个体的差异;其次要善于组织合作学习、研究学习、互助学习。充分利用协作、互助、合作、研究,提供自由、安全、和谐、相互尊重的气氛。实现“师——生”“生——生”“生——师”之间多向交流的人际合作。
六、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
提倡“整体感知(把握)”的本意,是试图用“整体直觉”的传统方式,取代语文教学情境中学生阅读的那种“肢解分析”。阅读教学一定要使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学生阅读进入“整体感知(把握)”并达到“整体感知(把握)”的目的。司马迁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才,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朱熹则从另一角度说:“所谓清庙之瑟,一唱而三叹,一人唱之,三人和之,方有意思。又如今诗曲,若只读过,也无意思,须是歌起来方见好处。”比如《荷塘月色》第四段,按原来通常的教学,教师会让学生这么读,在通读全文揭示“文眼”的基础上,朗读该段,之后是按描写层次来分析顺序,什么先写荷叶、再写荷花、先写静态、再写动态云云,在这之中,还要分析词语特色,什么“曲曲折折”是叠字,还要分析修辞手法,什么“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本体在哪、相似点为何等等,最后少不了让学生“背诵”,或有或无地做一些读背的指导,算是回到了“整体”,而实际上学生头脑中乃是一堆碎片,一般说,接下来的课是检查学生的背诵,常常还是默写,算是做了“积累”的工作。现在不能再这么干了,应该还文本于血肉。提出的导向,是让学生去“整体直觉”。简单而直接的办法,当然是“诵读”,而待其意自现。但在这一段,好的办法可能是让学生尝试“意象的叠加”,比如“体味”荷花的描写,有“舞女的裙”作陪衬,之后,在“零星的白花”上加进“一粒粒的明珠”意象、叠上“碧天里的星星”、再叠加上“新出浴的美人”,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世上从未有过、在这一心境下的朱自清也再不能见着的“荷花”。这样,最后的“整”才能回到对作品“思想、观点、情感”的理解和领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成都18~19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王群20062006
创新阅读/语文/阅读教学
creative reading/Chinese/the teaching of reading
A new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reading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subject has much higher requirements than other subjects, which includes a series of activities like reorganization, differentiation, extraction, generaliz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o on. I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students should be gaided to read creatively, so as to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
语文学科教育对学生阅读行为的要求远高于其他学科,它要经历认读、辨析、提取、概括、类属化等一系列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作者:四川教育学院学报成都18~19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王群20062006
创新阅读/语文/阅读教学
creative reading/Chinese/the teaching of reading
网载 2013-09-10 20: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