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  ——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一)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语文教育,因其学科本身的特点,历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如此。因为,母语教学离人们的生活最近,教学状况如何,会直接反映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来,因此,语文教育同其他学科相比,问题也就显得愈加突出。从小学至高中,语文的授课时间最多,投入精力最大,而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近几年,语文高考平均分一直徘徊在及格线下,每年成绩一公布,社会和家长一片指责声,人们也常常从某些现象来追究语文教学的责任,语文教师感到压力很大。
  语文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近日,记者走访了部分语文教育专家、中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员,他们的共同看法是,语文教育的问题有“应试教育”影响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也有学科本身的问题。长期以来,语文界对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到底是什么、语文教育是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还是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学如何改变少慢差费的状况、如何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训练体系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在进行研究和探讨,至今仍有许多问题需下大力气解决。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中玉认为:“语文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可以说教材、教法、教师、考试等每个环节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加在一起,大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更牵制到学生的素质培养。”
  近日,就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的思路等,记者走访了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柳斌指出:“要充分肯定许多年来一大批中小学语文教师为教学改革付出的辛勤劳动,他们身体力行,锐意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例如,江苏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黑龙江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江苏斯霞老师的‘分散识字’都是很好的经验,当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还有它本身的不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既然是能力培养,那么,解决能力的问题,绝对不能采用系统地讲授知识的办法,而是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活动,不能用知识的讲授代替能力的训练,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因为语文水平、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靠讲知识讲出来的,中小学语文课时虽然占的比重比较多,也还是有限的,如果将时间都花在讲知识体系上,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无形之中就减少了学生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时间。因此,我不赞成在中小学阶段去追求语文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在中小学阶段追求语文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必然把中小学语文教学引向死胡同。专家学者在理论范围内搞一些研究是可以的。”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不难看出,当前考试指挥棒仍然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文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对此,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章熊认为:“当前,语文在观念上处于转变时期,出现很多的不适应,一是社会需求的变化引起语文教学任务的变化,传统教学以写作为中心,现代社会不仅仅需要写作能力,而且注重听说读的能力。因此,教学目标要‘以写作为中心’向听说读写全方位转变,教学观念要从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能力’转变;二是在吸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如何立足我们自身的特点,值得认真研究;三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搞清楚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性质是什么,严格区分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目标要求,教学应当具体明确,应当有层次。现在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错位现象时常发生,有的地方在教学和考试中,把高中的任务下放到初中,用考高中生的办法来考初中生,势必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另外,对语文教育的功能定位问题,语文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由此也派生出许多极端的做法。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文学性,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整堂课都是识字教学,无休止地重复训练,语文课越教越死,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
  北京丰台12中语文特级教师王俊鸣认为:“当前,语文界对语文教育的任务在认识上有偏差,认为中学语文就是文学教育,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新编语文教材都是以阅读为序列的,可是教学参考书、教研部门和教师却很少研究阅读教学,语文课只重视两项任务,一是分析主题思想,二是研究写作方法。”北师大中文系教授张鸿苓认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文学教育当然也是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中学阶段的文学教育不同于大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绝对不能搞成大学阶段的文学教育,不能超越阶段,不能要求过高。”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这是对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语文教育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语文教育中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学就会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就背离了语文课,步入另一个误区。二者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过去我们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提倡人文性,当然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思想修养课、道德品质课或其他课等等,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
  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中学生应当具备怎样的语文能力呢?对于这个问题,张志公先生曾在《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一文中描述说:“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如历史上描写智力超常的‘才子’们那种‘出口成章’的能力,因为他们要用自然的口头语言处理工作、指挥机器干活;那种‘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因为他们需要读的东西太多了;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的时间很珍贵,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写出他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写的东西。那时候社会上还需要有‘低吟长啸’的诗人,‘斟词酌句,反复推敲’的语言大师,人们还需要文学。不过,处理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这是张志公先生对“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培养目标的深刻思索,也是张志公先生对现代社会里中学生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的阐述。
  近年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已经在语文界形成共识。但是,如何科学地进行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还有待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遵循儿童少年学习语言的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寻求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途径。
  
  
  
中国教育报2京①G31中学语文教学李建平19981998本报记者 李建平 作者:中国教育报2京①G31中学语文教学李建平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2:55

[新一篇] 規律與啟示  ——關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若干思考

[舊一篇] 認識年歷、日歷——大班常識活動設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