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改革与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我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经过1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图书馆学情报学已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这一点以国务院学位评议条例单设学科评议组为标志;二、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主要体现在正规教育和函授教育相结合,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相结合;三是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四是一大批毕业生已在图书情报事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可见,其成就是巨大的,是值得肯定的。
  目前,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各学科领域均在进行归纳、总结,目的在于新世纪的长远规划,鉴此,本文仅就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背景,改革举措,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等作一简要阐述。
      1 背景分析
  众所周知,文革前我国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点仅有北大、武大等几个。直到7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自建国至70年代,我国的学科规划和办学模式普遍受苏联的影响,具体在教育模式上,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综合大学的大文、大理情况;二是传统学科占有很大比重。70年代末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西方世界开始有所了解,从教育体系和办学模式上就预示着将有一场改革。到80年代初,国内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模式就表现出朝综合化、应用化方向发展的势头。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从8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了一批新兴学科和新建系、所等,诸如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新闻出版、经济、法律、图书情报等。尤其是在一批综合大学中,这一批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而图书情报学教育也正是在这种大学科背景下和大教育观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中期,是国内各行业的大发展时期。一大批行业的发展不仅形成一定规模,而且行业内部交流合作日趋广泛。图书馆学会、情报学会也相继成立。仅就图书馆而言,当时国内已具有大中型图书馆数千所,其中高校图书馆已有一千余个。为使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共享,中国图书馆学会曾做了大量工作,如其下属的各专业委员会相继制订了一系列标准,以指导图书馆工作,为使图书馆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其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当务之急,而要使这些规范、标准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因而,图书情报事业规模的形成和扩大,推动着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
  就图书情报事业而言,尽管7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仅有几家教学单位,但在整个图书情报领域已积蓄了大量的有丰富经验的图书情报教育人才。如:刘国钧、来新夏、彭斐章、陈誉、张琪玉、吴慰慈等,如果当时没有这一批热心于图书情报事业、忠诚于学科教育的人才,我国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也是难以形象的。
  大批图书馆学情报学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且也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积累了一定的学科理论及素材。如来新夏先生1981年出版的《古典目录学浅说》,彭斐章等先生的《目录学概论》(1982,中华书局),张琪玉先生《情报检索语言》(1983武大出版社),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1958)等等,对图书情报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教育体系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
  以上足以说明,一门学科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它的社会背景和大教育背景,同时也有它的行业发展背景、行业人才的经验和理论积累。
      2 改革举措
    2.1 筹建专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教育观的形成和被认可,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一批院、校开始筹建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到80年代中期国内已有30余所院校建立起图书情报学教学点,据有关统计,到1985年教学点的设置已达34个(1)。从1978年到1983年, 我国图书情报教学点每年增加3—4个,发展态势平稳;而1984—1985两年间共增加教学点15个,这在国内任何一个学科领域都是少见的,说明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已发展到繁荣期;1978—1985的8年间,我国图书情报教学点由原来的4个增长到34个,净增30个,充分说明,到80年代中期,图情教育已呈现出强劲的规模化发展势头。
    2.2 独立建系
  如果说筹建专业是我国图情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那么,独立建系则是其改革与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专业设置的初期,因师资、招生人数等原因,不少院校的图情专业隶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之下。总的看来,有隶属中文系的,如北大、山西大学等,有隶属历史系的,如福建师大等,因隶属关系的不同,其培养方向也产生较大的差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为此,国内各专业教学点纷纷要求独立建系。加之当时国内一批新兴学科,如计算机、环境科学等也逐渐独立。在这种大教育体系变革的情况下,有一批院校的图情专业从原隶属单位中独立出来,或将原图情专业升格为系,如北师大在原图书馆专业的基础上于1984年建系; 吉林工大在原情报工程专业的基础上于1983 年成立情报工程系; 1984年武汉大学成立图书情报学院,1985年山西大学图书馆专业从中文系分离出来,独立建立图书馆学系。回顾其历程,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大学科体系的变革与发展;二是图书情报界有志之士的努力;三是罗致人才的成功;四是前几年的办学效果较好,毕业生去向也较乐观。因此说,这一举措的成功,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结果,具体一点,是适应了大教育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
    2.3 加快学科建设
  独立建系后,图书情报学教育界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确定学科地位,二是完善学科体系。在学科地位方面人们一直为建立一级学科而努力;在学科体系的完善方面人们不断探索分支学科及其关系。到目前,在学科体系方面已形成共识,即在大学科之下设立图书、情报、档案等分支学科。而在学科地位方面,仍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图书馆学最初是从人文学科中派生出来的,情报学则是从自然科学中分离出来的,二者相互吸收,形成了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学科。”(2) 这事实上为学科地位的确定造成很大困难。尽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它们合并列到自然科学类中的一级学科,但到1996年国家社科基金委又将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作为社会科学门类的一级学科,由此形成同一学科的不同学科归属点,造成了一定的混乱。90年代,人们注意到如何统一学科位置。目前看来,仅局限于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根据当前大学科发展状况,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已形成软科学。为此人们已开始注意从软科学领域寻找切入点,去年下达的本科生目录(修订意见稿)已将信息管理和图书馆学、档案学放在管理门类之下,毕竟是将其定位到软科学领域的管理门类之下,可说是一个成功。
    2.4 更改名称,拓展学科领域
  图书情报学教育在10多年的发展中曾经历了两次改名(指改系名),一次是80年代中期,一批图书馆学系改名为图书情报学系,拓宽了学科领域,将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作为共同的发展方向,使培养的学生的就业面扩大;一次是1992年以后,国内绝大部分图书情报学系改名为信息管理系,这次改名的目的仍然是拓展学科领域。因这次改名不仅仅是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协调与合作,而且是真正拓宽了学科覆盖面,因此反响较大。这里我们从专业设置和学科覆盖面加以分析(见图1 )。
  附图G90b04.JPG
  图1 专业设置与学科覆盖一览表
  注:△表示涉及到,但还不是专业和方向
  由图1可知,这次改名,确实拓宽了学科覆盖面, 在上述几所院校中,尽管像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等还未能深入涉及,但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经济和技术两大门类;同时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如北师大信息技术与管理系,朝着“建立一个以计算机应用为特色的和国际发展相接轨的系和专业。”(3)的方向发展; 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除培养文献信息方面的学生外,还培养“能在各类信息产业机构、经济实体、社会科学研究部门以及高等院校从事信息收集加工、传播、利用、咨询、管理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人才。”(4) 仅从人才培养方向上看,这次改名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2.5 教育模式的变革
  这里所说的教育模式,主要指教育理论模式、教育管理模式和学位授予模式等(见图2)。
  附图G90b05.JPG
  图2 教育模式变化示意
  在图书情报学教育模式的变革中,每一次改革都有一定的发展,首先就学科内容而言,最初的模式图书馆学主要围绕收藏、加工和利用,情报学则是情报收集和管理,到80年代中期,学科理论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文献传播理论和情报交流理论作为第二阶段学科内容的重点;到90年代,文献信息作为一个模块出现,而信息技术和经济信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可以说,这是教育理论模式的重大变化之一;其次就管理模式而言,最初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隶属关系明确,到80年代中期出现了交融的趋势,目前正向管理门类靠拢;第三,就学位授予而言,近几年各校已注意了理学学位,从这一变化看,图书情报学教育正朝着技术化、应用化的方向迈进。
    2.6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调整
  10多年来,各教学单位为适应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从总体情况看,目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主要形成四大模块(见图3)。
  附图G90b06.JPG
  图3 课程体系示意
  注:各模块中显示的为主要课程
  由图3可见,经过1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在这四大模块结构中,“文献信息”、“经济信息”是主模块;“计算机应用”、“数理统计”是辅助模块,再加上一些背景课程,体系已基本趋于稳定。
  简言之,图书情报学教育界在多年的改革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确实推动了我国图情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如马费成先生评价的“我国图书情报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近10多年来的发展,初步建设成为适应中国国情和中国图书情报事业的教育体系。”(5)
      3 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图书情报教育事业已取得明显的成就,但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概括地讲,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学科地位问题
  本系统内,对一级学科术语的认定和归类仍在动摇不定。比如1996年下半年下发的“研究生目录”和“本科生目录”的征求意见稿,前者为“文献信息管理”,后者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仍放在历史门类之下。最近国家教委的本科生的专业目录,又将原来的“图书情报与档案”中的情报抽掉,仅剩图书馆与档案学。由此可见,学科地位问题仍未能得到真正解决。
    3.2 新设专业(方向)和传统专业的关系和衔接问题
  新设的专业(或方向),如“经济信息”、“市场经济信息”、“工商信息”、“涉外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等,它们与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如何衔接,如何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它们之间的地位如何,关联方式如何,以及关联程度如何?这些均未能很好解决。
    3.3 图书情报教育的立足点问题
  近年来,不少学者就此进行讨论,有不少学者认为,图书情报学教育无论怎样改革,其立足点当是图书情报学和图书情报事业。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放弃这一立足点,就等于失去了阵地。
    3.4 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从目前的状况看,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和制约图书情报教育的发展。首先从师资的数量上看,“IFLA按照图书馆教育标准规定,教师与学生之比最低应为1∶12。”(6)根据此标准,国内一批院校的图情教学点还达不到上述要求。如北大是1∶25,吉林工大是1∶7.6, 南开大学是1∶8.1,北师大是1∶8。(7)(8)(3)(4)由此可见,一是四所院校中就有一所不达要求;二是从后面三所院校看,貌似达标,实际情况也不达标,如去掉其行政人员,至少还有两所达不到要求。上述四所院校还是国内较知名的大学,在地方大学,情况会更加严重;其次,从师资结构上看,国内各教学点上,其师资的知识结构多属图书情报专业的人员,加之新专业的开设,且专业跨度较大,但师资主体的知识结构变化不大,因此导致教学质量较为低下的局面。
    3.5 人才需求状况问题
  人才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前提。近几年理论界的有些观点认为,一是图书情报界人才饱和;一是其他行业中如信息产业、金融业、邮电业、通信业等人才需求潜力很大。这一度成为图情教育改革的依据。通过笔者调查,事实并非如此。首先从图书馆、情报业看,1995年笔者曾对山西高校图书情报单位调查,发放调查表34份,收回25份,其中需要图情人才的93%;需要既懂计算机又懂图情专业的占85%,需要情报服务与咨询的占27%,需要深层文献分析的占73%。可见,人才需求的潜力还很大。其次,从信息行业看,尽管信息行业市场很大,但人才需求量有多大,人才需求层次如何,还是未知数;除去邮电、通信、计算机、经济等有关院系培养的专门人才外,需要我们毕业生的份额有多大,确实值得考虑。笔者认为,在教育界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目前还没有一篇系统论述某行业或某区域信息行业的人才需求的调研成果。因此,这将影响图情教育的发展。
    3.6 课程内容和层次问题
  前几年,人们在进行教改时,为适应新专业、新方向,曾采取压缩传统课程等措施,这一点是应肯定的。问题在于压缩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否则将出现结构断层。此外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理论又要考虑其应用。如图书馆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系统设计、语言汇编等课程,但对行业计算机应用较缺乏,如文献处理和加工等。在新设专业中,如经济信息,尽管开设了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调研和预测等,但对数字经济、文献技术、经济信息的处理应用等注意的不够。这必然影响人才知识结构,是图情教育界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
      4 未来发展分析
  我国的图情教育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有长足发展,我们认为,必须正确认识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师资积蓄,结合国内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制订较科学的发展规划,循序渐进,进行有序化发展。这是其基本点。
    4.1 国际环境
  对图书情报教育界来讲,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使其培养的学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我们认为,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除我们自身的因素外,主要要把握国际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了解人才需求状况。那么国际范围内图书情报业的发展趋势如何?保尔·凯格拜因曾指出:“综观各国图书馆近20多年来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一种必须顺应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在各类图书馆中都开始重视新型传播介质材料;二、用计算机完成日常工作已经司空见惯;三、更加注重自身的情报职能,这样的结果,势必进一步强调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强调建立新型的图书馆结构,强调组成图书馆系统和图书馆网络。”(9)由此可见,图书情报学教育, 要朝着培养人才专门化、层次化的方向发展。早在1987年2月11日—12 日欧洲共同体负责情报问题的第十三局,在卢森堡主持召开了一次图书馆问题听证会,此次会议有两个建议,即“要进一步统一欧洲共同体内的图书馆学教育。要在图书馆教育中重视现代化技术的应用。”(10)这两点也正是国内图书情报教育所缺乏的。鉴此,我们认为在图情教育的管理体制方面,应尽快建立一个权威性的职能机构,对图情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模式、培养目标等进行宏观管理;对现有图情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定长期规划,并负责监督;对国内现有的各教学点进行全面质量评估,其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师资数量、师资水平、设备、课程、效果、效益等。
    4.2 办学模式
  目前,尽管国内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正规教育和函授教育为一体的办学模式,但因种种原因,教学质量不高。为此,在办学模式方面,应借鉴欧美之经验,实行合作办学。这里的合作办学既有与外专业、外系统办学之意,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各教学单位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特点实行联合办学。比如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可实行几个单位联合培养(目前已有这种情况,但不够规范)。即在一个硕士点或博士点上可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学术梯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水平。在继续教育方面,应广泛开展区域合作,区域间也要组成一个合理的师资结构,进行定期、序列培训。
    4.3 师资积蓄
  尽快培养师资,引进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重点培养,主要培养未来学科发展中的核心内容所缺的师资;二是区域交流,即各教学点在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和特点后,可进行双向交流,使人才流向与办学、科研方向一致化;三是吸引人才,这一点在国内发展不平衡,各教学点应为被引进人员提供最大方便。当然这一点还涉及区域政策和上级主管问题,但我们必须尽力去做。通过上述三点,我们要制定人才积蓄规划,即确定目标、数量、质量、科研水平,以及时间跨度,再确定该教学点专业规模和专业层次的发展速度。
    4.4 培养目标
  图情教育的未来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图情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现,必须考虑,一是社会各个时期的需求,即人才类型、层次、行业范围和需求量;二是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三是根据现有条件能完成的情况;四是分析达不到要求时,其制约因素是什么?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实施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分流培养。这一点,日本做得较好,如在图书馆专业中,曾开设《学校图书馆事业》等课程,加强了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因此,国内图情教育是否也应考虑这一分流培养模式。
    4.5 课程体系架构
  课程体系的完备与否是促进或影响图情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内外图情教育界为此曾做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国外,既有强调专业内核,也有强调事物本质发展过程的。日本就一直强调专业核心,如其在情报学教育方面,特别注意情报交流。(11)而美国则特别注重事物的本质发展过程。(12)就国内研究成果看,90年代初,人们就注意到中外图情教育的比较研究,有文章指出:“从课程覆盖面看我国最窄;……从课程的内容层次上讲,国内层次较浅。”(13)上述一系列成果可使我们得到以下启示:一是在课程体系架构时,要充分考虑事物发展本质;二是要充分把握学科、专业核心的要求;三是既要注意课程覆盖面,又要注意课程间的层次关系。据此,图情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可作如下架构(见图4)。
  图4说明,一、背景课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在这些方面中, 以运筹为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管理、统筹规划的能力;二、专业课程中,国内图情教育的专业门类不会有太大变化;三、是专业内核进一步明确,如在图书文献专业,其内核当是文献资源配置和文献传播;情报学专业当以情报管理和情报交流为核心;行业信息专业则当以风险、经济为核心,否则,在图情教育中设置经济信息专业也就难以与经济学加以区分;四是技术应用,主要实现专业门类的应用,充分体现其可操作性。
  附图G90b07.JPG
  图4 课程体系示意
    4.6 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推动我国图情教育事业的发展。概括地讲,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即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及效果、毕业生适应状况。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建设方向、重点;师资数量、专业、任课和所学专业、研究方向的一致性,教材建设和教材选用、课时分配、学期开课和教学计划的统一性,教学大纲、教案的系统程度,理论与实习、实验的比例,教学与实践、实习的比例、学生意见反馈等;毕业生从事工作的胜任程度,研究生考取比例;科研项目承担和获奖情况等。只有强化教育质量评估,才能促进教学水平提高,优化教学环境。它不仅可鞭策各院校及其有关图情教育教学点,而且可为以后的项目申报、审批、学位点授予等提供科学依据,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图情教育在今后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图书馆长沙17~22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裴成发20002000文章主要论及:1、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背景;2、10多年来改革之举措;3、改革中存在的问题;4、未来发展之架构。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研究The Reformation and Thinking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Science Education in China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Shanxi UniversityDiscusses the developing  background  of  library  and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 China, the  reformationmeasures in recent ten years,problems in the reformation andstructure of future development.山西大学信息管理系 太原 030006  裴成发,男,1959年生,副教授。现任山西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晋图学刊》主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作者:图书馆长沙17~22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裴成发20002000文章主要论及:1、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背景;2、10多年来改革之举措;3、改革中存在的问题;4、未来发展之架构。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研究

网载 2013-09-10 20:51:33

[新一篇] 我國農村教育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

[舊一篇] 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的現狀與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