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rn

      [译文]   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但如果人民对政府不信任,国家政权是立不住的。

rn

      [出典]     《论语颜渊》

rn

      注:

rn

      1、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rn

      2、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老百 姓对政府就信任了。”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 三项之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之中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说:“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没有粮食不过是饿死罢了,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rn

    3、“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就 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 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

rn

    4、 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逐步进入小康社会。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取信于民就可以唤起人民大干快上的精神,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使社会进步而繁荣。 

rn

     5、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割裂的。一方面, 如孔子所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 但另一方面,也如孔子所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没有“足食.足兵”,也就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所以,一味高喊 “穷棒子精神”,要求人民“勒紧肚子闹革命”,的确是不能取信于 民的。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rn

    6、说到底,还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问题。
  儒学的观点是两个方面都不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文明方面,所谓“重义而轻利”。所以,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 时,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选择。这正如后来孟子那个着名的选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 兵”。正如孟子并非不喜欢吃鱼不想活命一样,都是“必不得已而去”。

rn

     7、政治并不一定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物质文明上的发达生活,他仅仅是一个标志,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都是来源于信仰。 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rn

    8、信誉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历久不衰。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人们道德的缺失,首先表现在信誉的缺失。信誉是人们行为的准则,WTO的加入,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是世贸组织的最高准则,遵守规则必须遵守信誉,信誉是企业走出国门的根本。

rn

     9、工商业的管理者是社会的成功人士,也可以算是社会的基石和栋梁,也是广大青年人学习效仿的对象。只有实现了工商业管理者的诚信,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诚信,否则,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们不管多么诚信,也会很快会被这些“社会成功人士”的不诚信所污染。

rn

     10、不要认为“诚信立国”的观念迂腐!国防装备不足,经济力量衰退,这都会让人民面对“死亡可能到来”的恐惧,确实是大事。然而政治任务的诚信,完全没有“打折扣”的空间。因为不诚信是比面对死亡更大的身心折腾。政治人物的心口不一、朝令夕改,是让人民“活受罪”的罪魁祸首。人们永远摸不透,这些政治人物哪些话才“算话”。

rn

 

rn

          

rn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51

[新一篇]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舊一篇]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