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六 展望三二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发表日期 : 1994.11

秋天是一个验收成果的季节。
我的手上有两本好书的後续发展,
我们来看看其中变化。

另外,Windows 95 是个大消息,
我也为您介绍烫手新书。


杂志作业是这样子的:如果你在这个月十号 (托天之幸) 的微电脑传真上看到无责任书评,那麽是我在上月五号交的稿子,而其中 90% 的内容,我在上上个月的二十五号已经完成,剩下的时间让它发酵 (每天看一看,捶一捶,搅一搅,改一改),以期变成一桶美酒而不是一桶醋,或是一堆腐败不堪入食之物。噢,sorry,重点不在後面,我要说的是时间。

所以,你在八月份才看到我说 612 图书大限,十一月份才看到我说八月强台「道格」,感觉难免远了点,没那麽切时。这实在是没办法的事,只能祈祷大家的记性好一点。关於「道格」,南部读者的记性一定会比较好一点,据说高雄县朋友都学会游泳了。至於冈山的读者,还好不是泡在水中阅读此文。噢,冈山,羊肉炉与牛墟最有名。

道格台风让我在 08/08 渡过了一个难忘的日子,住处断电断话 (想向亲爱的老爸爸道声快乐亦不可得),没有报纸,风力肆虐之下收音机呕哑朝哳难为听。文明世界中这是个难得的清静经验。不过,虽然没有任何罪恶感地休息了一整天,活在孤岛上的感觉还是难受。

我们有许多资讯人员,每天和活在断电断话的生活中其实没有两样。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道听途说,这些工程师不看书、不看杂志、不叁加研讨会,对外界活动也不怎麽关心。他们所凭藉的,以及愿意相信的,是自己的双手以及一本一本的 API 手册。「一试再试做不成,再试一下」,是他们的生活宗旨,并且在「一试再错」的轮回中自得其乐 (当然他们的除错功力也因此非凡)。这些朋友都是超级工程师,学历头脑一级棒,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想到这样子的研究机构里这样子的人从来不看书,不但令人难过,也替资讯界惊心,替出版界悲哀。一位朋友对我说他从来不把钱花在电脑书上 (包括中文与外文),除了缺少咬牙切齿的表情外,所有不屑轻蔑尽显露於眼神眉宇之间。这就很值得检讨了,我们有了一个潜在的问题:高级研发人员不看书 ! 不看书能做出什麽好东西呢 ? 当然大家都知道光凭脑力与想像力就可以在某些软体应用领域中创造出不错的成绩,但是想像力也得常有外来的刺激呀,脑力也得常有外来的启发呀。况且光凭基本的思考方式和几本手册,以及勤能补拙的精神,我不认为做得出如 Mathematics 那样的数学分析绘图软体,如 PhotoStyler 那样的影像处理软体,或如 SAS/SPSS 那样的统计分析软体。

到底是什麽因素让我们的高级研究人员不想看工作上用得着的书 ? 原因之一是,他们痛恨自己的生活。这个问题不是我能探索的 (也许需要弗洛依德)。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高级研发人员找不到书看。这有意思,是找不到原文书还是找不到中文书 ? 撇开基础理论的书籍不谈 (大学研究所教科书多得是),国内还没有一位直通 Microsoft、Intel、Borland、Novell...後门的专栏作家,可以拿到实用领域里的第一手资料。而研发人员都走在国内最先端,第一时间内找不到中文书看也就想当然耳 (其实何止第一时间 !!!)。那麽原文书呢 ? 为什麽不看原文书,我不知道,肯定不会是语文的关系。翻译书呢 ? 不看翻译书的原因倒是可以猜上一猜:看不懂。

一位朋友想翻译,我问他英文好吗 ? 他说可以;我问他中文好吗 ? 他说「那有什麽关系」? 这个回答直指问题核心。翻译的结果是中文,我认为中文程度比英文程度重要。至於英文,因为我们的对象不是西洋文学,只要译者懂书中技术,英文并不构成问题,速度快慢而已。噢当然,译者必须懂书中讨论的技术。

翻译事业应该正视,尤其在这个外国技术遥遥领先的领域里。读者回响最热烈的,就属今年四月的「不吐不快 - 让我们谈谈中译本」,大家看得很开心,显然辛酸往事一大堆。日本人在这方面很努力,我们则应该加把劲儿以达到「同志仍需努力」的阶段。关於译作不彰的原因,我的看法有两点,一是找不到人 --- 出版界朋友告诉我,有创作能力的人不愿意做翻译工作,於是这件事情只好交给外快先生来做。动机并不重要,我们是以成品论英雄。第二个原因是不肯花钱 --- 花大钱。我可不相信花大钱请不到高手这种事情。当然,关於花钱我们应该体贴业者的苦衷,没有利润的事谁下得了手 ? 不过话说回来,不试一试又怎麽知道赚还赔 ? 话再说回来,赚了许多钱之後不应该想想所谓责任与道德的问题吗 ?

读者来信希望,介绍原文书时加注有没有中译本,期盼好译本之心不可谓不殷切。可是如果你知道翻译事业也有大包小包,也有绑标围标,你真的会心寒。所谓大包小包就是人头译者 (通常是在这个领域有点头脸了) 承揽一大堆书,再转给亲朋五十皆大欢喜。你因此可能比那个挂名的人更早看到完整的译稿内容也说不定。至於绑标围标嘛,就是知名人士强力关切,指名要做「看名称就知道有赚头」的书,也不管自己的专长吻不吻合。这样子乱搞,要等到好译作,俟河之清矣 !

技术书籍,有神圣任务,和一般商品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为什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为什麽说三不朽是立德立言立功,而不是立德立功立言 ? 如果不是希望大环境愈来愈好,我不必甘冒不韪得罪别人,为难自己,搞得满身创痍。

秋天是一个验收成果的季节。手上有两本前曾介绍过的相当不错的书籍的後续发展。我们来看看它们有些什麽变化。Windows 95 是个大消息,我也为您介绍Inside Windows 95 这本烫手书。另外,我们有一本电子书。

背景资料 :
书名 Windows API New Testament
作者 Jim Conger
出版 Waite Group Press
页数 22 章,1027 页
售价 US$ 44.95
磁片 光碟一片

Section I - New API Tools
1. The Generic Application
2. Common Dialog Boxes
3. The Windows Shell
4. Control Panel Extensions
5. Custom Controls
6. File Compression
7. Installation and Version Information
8. TrueType Fonts
9. Application Testing
10. The ToolHelp Library
11. 32-Bit Memory Access
12. Micellaneous Functions

Section II - Multimedia
13. Introduction to Multimedia
14. MCI Functions and Commands
15. Timers and Joystick Services
16. MIDI Support
17. Waveform Audio
18. File Access

Section III - 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
19. Introduction to OLE 1.0
20. OLE Library Functions
21. OLE Server Functions

Section IV - Dynamic Data Exchange
22. The Dynamic Data Exchange Management Library
Appendix A Bibliography
Appendix B Common Dialog Definitions

winapi-newtestment.jpg (20937 bytes)


中国人命名自有学问。一个人的名字说不定关系他的一生顺逆。名字对书籍一样重要,有时候你挑书的唯一凭藉只是一本目录,目录中唯书号与书名耳 (这样子挑书很危险,荷包里没有三两三的人万勿尝试)。

书籍命名学向来了无新意,外文书嘛大约就是 Programming xxx、xxx Primer、Advanced xxx、Inside xxx,xxx Developer's Guide、xxx User's Guide。像 "Windows++" 就比较有趣了,Murphy's Laws of xxx 以及 xxx for Dummies 也饶有趣味。还有一套书 (目前我知道两本) 特别标明 Heavy Metal,比书名还大还醒目,在在提醒你它有多酷。对於叫做 Bible 或 Art 的书,我向来会以崇敬畏惧的心情特别多看两眼,现在我又看到了令人敬畏的东西:New Testament (新约)。此名意有所指,因为作者的上一本书名为 Windows API Bible。这个名字既继承了上本书的名号,又一语双关地说明它讲的是新的 API (新是指Windows 3.1 相对於 Windows 3.0)。关於命名,我想颁个奖给它。不过我建议销到伊朗时改名为 Windows API Quran,比较不会出人命。

这本书该得奖的不只是名字。它对 API 的详细解释以及范例程式,都可以为程式员带来大帮助。我曾经在本刊 1993.02 的无责任书评中提到,坊间没有一本书专讲Windows 3.1 的新功能。哪,这本正合需要。这是一本 API 手册,以功能划分而非字母排列次序划分。书的进行方式是,每一章先有一些针对主题的文字解释,然後是范例程式,然後是 API 条列说明。以第六章为例,它先告诉我们使用档案压缩 API 时,程式必须含入 LXEXPAND.H,必须与 LXEXPAND.LIB 联结,执行时 LXEXPAND.DLL 必须存在,然後开始介绍这些 API 内部的压缩原理 (不是十分详细,但总能使我们了解原理就是了),然後是 API 摘要列表,然後是每一个 API 的细部说明,包含范例程式。Microsoft SDK 手册 Programmer's Reference Volume 2: Functions 也有函式说明,就是缺乏范例。实例之丰富正是我认为本书值得进驻 Windows 程式设计员之桌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项因素是,由於对 Windows 内部的了解,作者有能力提出一些类似程式员小锦囊的忠告。譬如说他警告你使用 Common Dialog 时,堆叠最好设定在 8192 以上,因为 Common Dialog 会大量占用堆叠,储存暂时性资料;又例如介绍第 11 章「32-Bit Memory Access」时,他会为你好好上一堂有关於 16:32 位址和 16:16 位址的课;讲到第 18 章「File Access」时,他以图片为你解释 RIFF 档的格式。(注:RIFF 档允许不同型态的资料储存在同一个档案中)。唯一稍嫌落伍的,是第 19 章的 OLE 1.0。

本书多达 110 个范例,原始码和可执行档全部放在书後所附之光碟片中。这些范例程式的使用者介面有一个样板写法,建立起一个用来测试 API 功能的简单环境。程式的风格与其兄弟Windows API Bible 如出一辙。另外,Windows API Bible 的 393 个范例的原始码与可执行档也全部放在此片光碟中。两本书的档案分处在两个目录之下,再以章节来区分子目录。根目录下有一个 README.TXT,对所有目录中的所有档案做了一份列表,并标出它在书中出现的页次,以及它的使用目标。显然作者相当下了一番整理功夫。可执行档都以 Visual C++ 制作出来,不是利用 VC++ 的整合环境,只是利用其命令列 (command line) 工具,也就是编译器、联结器。作者没提 VC++ 的版本,根据书的出版时间我猜测是 VC++ 1.0,换句话说是使用 Microsoft C/C++ 编译器 8.00 以及联结器 5.50 做出来的。我随便挑了两个程式以更旧的 C/C++ 7.0 和更新的 VC++ 1.5 制作,一切顺利。
可惜,光碟片中没有 SETUP 程式。让这些没有压缩过的档案静静躺在光碟片中并不是个坏

主意,但是没有 SETUP 程式为我做出 group 和 icon,我要在程式管理员中执行它们可就麻烦了。噢,你最好切换到档案管理员去执行,或者使用 Visual C++ 套件中的 WX 和 WXServer 两个程式,它们能让你在 DOS Box 中直接以命令列方式启动Windows 程式。关於这类公用程式其实很多,我的手上就有好几套,研究它们挺有意思,可以对虚拟机器有更多了解 (了解虚拟机器绝对是了解 Windows 95 的重要关键)。

对於一个 Windows 程式员,桌上摆本好的 API 手册是绝对必要的。Windows API Bible 和 Windows API New Testament 都是上上之选。

Windows 3.1 刚问世时我觉得应该有一本专门介绍 3.1 API 的书,而且跃跃欲试。空想有什麽用 ? 重要的是把它做出来。君子立志 ,小人 立志。有位朋友每个月初一十五都要拟一份计划,半个月就在美好的远景中陶醉一次。我看过他的伟大计划,一个也没做出来,倒是常听他大呼『那个我早想到了』。资讯人员切忌沦入空想之中,人不会因为梦想而伟大,梦想必须实践,人才伟大得起来。 

背景资料 :
书名 Inside Visual C++ (2nd Edition)
作者 David J.Kruglinski
出版 Microsoft Press
页数 26 章,768 页
售价 US$ 39.95 (含光碟一片)

Part I Windows, Visual C++, and Application Framework Fundamentals
1. Microsoft Windows and Visual C++
2. The 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 Library Application Framework

Part II The Class Library View Class
3. Getting Started with AppWizard - "Hello, world"
4. Basic Event Handling - Using ClassWizard
5. The Graphics Device Interface (GDI)
6. The Modal Dialog
7. The Modeless Dialog and the COMMDLG Dialog Classes
8. Visual Basic Controls
9. Windows Memory Management - Just Say "New"
10. Bitmaps
11. Bitmap Buttons, The Timer, and On-Idle Processing

Part III The Document-View Architecture
12. Menus and Keyboard Accelerators
13. Toolbars and Status Bars
14. A Reusable Base Class
15. Separating the Document from its View
16. Reading and Writing Documents - SDI
17. Reading and Writing Documents - MDI
18. Printing and Print Preview
19. Splitter Windows and Multiple Views
20. Context-Sensitive Help
21. A Practical Windows-Based Application

Part IV Advanced Topics
22. 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 Library Version 2.5 Programs
without Documents or Views
23. Storing Bitmaps in a Document - DIBs and the Clipboard
24. Database Management with Microsoft ODBC
25. OLE and OLE Automation
26. Dynamic Link Libraries (DLLs)

Appendix A. A Crash Course in the C++ Language
Appendix B. Message Map Functions in the
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 Library
Appendix C. Microsoft Windows Functions Used in This Book
Appendix D. Visual C++, Version 2.0 for Windows NT

insidevcv2.jpg (17153 bytes)


这本书已经在 Visual C++ 领域中建立起巨着的形象。我说过,人的学习难有 version control,我已经不能想像,初学 Windows 程式设计的人一头掉到物件导向 MFC 的大缸里到底能否全身而归,总觉得让我们这种「老一辈」的工程师搞清楚程式的进入点和退出点在什麽地方,每个看似独立的单元之间的关系如何串接起来,然後我们才能丢开过去的包袱大步向 OO 迈进。但是这本一开始就讲 (而且一整本都讲) MFC 程式观念的书还是如此地受到重视。虽然,Richter Hale Shaw 这样的名作家预告了近一年的书迟迟未出,并没有因此令我等爱书人放弃对他的期待,但半壁江山恐怕已经不保。书市江山对读者而言是「干我底事」,不过能抢下半壁江山的书,骨子里必然有过人之处,这才值得我们注意。

本书的章节安排与第一版没有什麽变化,22 和 25 两章的名称略有小更动。页数多了约 200 页,24 章的 ODBC 和 25 章的 OLE2 对此页数暴涨做出了最大贡献。非常合理,因为 VC++ 1.5 比 VC++ 1.0 多出来的最重要特徵就是这两套Classes。

本书第一版介绍的 OLE 是 v1.0,新版介绍的则是 OLE2。OLE2 绝不是一个可以在一本书的一章中介绍得完的主题,作者只企图对OLE 经典着作 Inside OLE 2 (Kraig Brockschmidt 着,Microsoft Press 出版) 做点补充,解释 OLE Automation 的意义与程式写法,并对 OLE2 的最基层模组 COM (Component Object Modal) 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在今年四月介绍过 Inside OLE2,该书虽然令人望而生畏 (1000 页,高难度),但其中第三章以 C/C++ 实作出一个Component Object,让你彻彻底底了解 OLE object 与 interface 的意义,光为了那一章,我愿意花一整本书的钱。

今年四月份我对本书第一版的安装程式多有批评,新版就好得多了,有漂亮画面、有百分比棒。不过还是有三点不足:第一是没说需要多少磁碟空间(面对一张光碟,我的手心在出汗),第二是没有「中断」钮让我心生後悔时使用。第三是不能让我选择个别的安装项目。安装後获得 1504 个档案,占用 47MB 空间,其中的 EXE 档都是 Debug 模式,大得不得了,你可以选按 Visual Workbench 中的 [Options/Project],将 [Build Mode] 改为 Release 模式,全部重新制作一次,磁碟空间大概可以节省 2/3。还好所有的程式都没有 .BSC 档 (给 Visual C++ Source Browser 看的),否则空间至少又大上十数个 MB。

此书之版本更新虽然慢了一些,我还是要说,它是这个领域里一本非常值得拥有的好书,广度接近 SDK 领域之经典名着 Programming Windows 3.1 (Charles Petzold 着)。新版所附之碟片,已经对其前一版为人垢病之安装设计做了极佳的回应。

背景资料 :
书名 Inside Windows 95
作者 Adrian King
出版 Microsoft Press
页数 10 章,476 页
售价 US$ 24.95

1. The Road to Chicago
2. Intel Processor Architecture
3. A Tour of Chicago
4. The Base System
5. The User Interface and The Shell
6. Applications and Devices
7. The FileSystem
8. Plug and Play
9. Networking
10. Mobile Computing
Epilogue - Leaving Chicago

inside-win95.jpg (15562 bytes)


这本书类似 Inside Windows NT,是一本概观性的书。做为一个 Chicago Beta 测试者,我来看这本书应该是满有感觉的。虽然一切还没有拍板定案,你还会在书中偶而看到像「xxx 是 1994 年初的称呼,至於最後该叫什麽还有待观察」这样的话,不过这种话大多集中在第五章 (使用者介面),作业系统的底层架构已经确定了。

本书第一章是「通往 Chicago 之路」(注)。这一章讲 Windows 95 的任务、硬体平台、与 Cairo 之区隔、稳健性、相容性、效率、即插即用的方便性等等,给市场人员看的部份比给工程师看的还多。(注:我想大家已经知道,明年推出的 Windows 32 位元版本正式名称叫做 Windows 95,Chicago 可用以通称这一系列的 Windows 96,97...)。

第二章介绍 Intel 处理器保护模式,着重在虚拟记忆体和虚拟 (86) 模式。全章把保护模式定址的 selector、descriptor、GDT、LDT 讲了一遍。对於记忆体之保护与作业系统之保护 (关系到四层特权) 亦有描述。已经摸清楚 Windows 3.1 加强模式的人对 CPU 保护模式一定不陌生,那麽这一章没有什麽新鲜特别的内容。

第三章花了很大的气力解释虚拟机器,一小部份解释多工作业。我曾听过有人把多工批评得一文不值,这就好像你要选择亚米西人(注) 拒绝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或是要完全享受高度工业带来的便利,悉听尊便。但我猜自认为「多工於我何有哉」的人,基本上并不知道即使一整天都只使用 Lotus 1-2-3,多工也能帮他做背景列印的 spooling 管理以及网路连接。第三章另外也介绍了记忆体管理、动态联结、装置支援。(注:九月中旬我特别走访距离纽约五小时车程的兰开斯特(Lancaster),亚米西人 (Amish) 在那里组成一个自治团体,生活自成一格。早期电影「证人」(哈里逊福特主演) 一片中不使用任何电器、以马车代替汽车、盖房子用木料全村一起动手的,就是亚米西人。亚米西人不用电,但并不宣导别人也不用)。

第四章是相当艰涩的一章:Windows 95 的 base system,其实讲的就是最重要的虚拟机器管理器 (VMM)。虚拟机器的架构早就存在,VMM 就是 Windows 3.1 的 WIN386.EXE,现在则是在 Chicago 的 DOS386.EXE 中 (奇怪我的 Beta 怎麽没有这个档 ?)。这个 EXE 档案由 VMM 和其他许多 VxD 组成。Windows 95 的 VMM 和 VxD 的观念与 Windows 3.1 时代并没有什麽差别,唯需注意,VxD 现在可以动态载入及退出,不需要非在系统初始化时载入不可。这对於不是长期使用的 VxD 而言 (例如Plug & Play) 是合理的处理方式。另外,Windows 95 的 VxD 允许应用程式呼叫之。

第五章介绍使用者介面与外壳 (shell)。什麽是 shell ? 如果使用者能够透过一个程式对系统做许多控制,这个程式就可称为 shell。Shell 就是一般人以为是系统的那个程式。问问电脑族什麽是 DOS ? 70% 的人告诉你 DOS 就是 COMMAND.COM ! 其实那只是 DOS 的外壳。Windows 3.1 的外壳是什麽 ? 你可以说是程式管理员 + 档案管理员 + 行程管理员 + 控制面板。现在,Windows 95 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成就所谓的 Explorer。

Microsoft 有一个视觉效果设计小组,Windows 95 大概是他们的第一个产品。这个小组的心血结晶,带给我们全然不同的感受。老实说原本我觉得新的使用者介面比不上 Windows 3.1 细致,可是当我把显示幕解析度调为 800x600,嘿,3D 质感全出来了,我简直以为自己在跑 Nextstep。说到显示幕解析度,如果你只有 EGA,Windows 95 不能成为你的入幕之宾。

本章也许是对读者最有直接帮助也最容易接受的一章,按理我好像不该有什麽意见。我只是没想到在 Inside Windows 95 这个题目中会出现教你使用者介面的章节。内容有点琐碎,竟然拿 M4、M5 以及 Beta1 的 shell 演进,来向我们说明Microsoft 的设计理念,例如为什麽 taskbar 最後只留有一个 Start 钮,或例如初学者第一次面对视窗画面时的心理反应。市场性太重了些。

第六章介绍 Win32 API 各主题观念,并没有实际程式码,都是概念,文字很多。

第七章介绍档案系统。虽然 Windows 95 的 32 位元 API 和全新的 shell 最容易获得镁光灯焦点,台面下的档案系统却有着最大的冲击。太多知名软体 (病毒扫描软体、磁碟重整软体、磁碟最佳化软体...) 都与 DOS 的 FAT 档案系统息息相关,Windows 95 既背负相容之责任就不可能改变现有之 FAT 磁碟格式。如果 FAT 变天,磁碟工具全部崩溃。Windows 95 可使用多种档案系统,预设则为 VFAT,此系统与DOS 的 FAT 组织一样,旧瓶里装的却是新酒。VFAT 的最大特色是:

o. 长档名。荣登使用者抱怨量第一名的 8.3 档名限制,终於被突破了。
o. 网路支援。新鲜的「可安装档案系统」允许同时使用不同的网路系统。
o. 效率改善。VFAT 是全新设计的 32 位元保护模式码,System VM 不必从保护模式 切换到 V86 模式再切回来 (CPU 模式切换很耗时间的)。

长档名并不是好到肉从天上掉下来大家都有得吃,16 位元应用程式在 Windows 95 中就看不到长档名。到底档名限制是如何突破的呢 ? 寻求解决的过程就像侦探小说一样地刺激,它是利用短档名 FDB (File Description Block) 的属性位元组,设立最後四个位元(也就是令其值为 0Fh),使这个 FDB 所代表的档案的属性是 read only + hidden + system file + volume。加上 volume 属性後,产生一种不可能的组合,Microsoft 测试结果却发现这种组合不会对任何现有之磁碟工具软体带来困扰 (其他的不佳设定可能会使磁碟工具软体尝试「修正」它「自以为是」的问题,因而破坏资料)。每一个短档名外挂一个长档名,所以如果你在 Windows 95 中指定长档名给某个档案,它会对映一个短档名。如果你在 DOS Box 中把短档名杀掉,长档名也就阵亡了。

能找出 FAT 档案格式中的这个属性设定诀窍,简直是个奇迹,但 Microsoft 知道测试中一定有漏网之鱼,很难担保什麽时候出状况,所以又设计出 "exclusive volume lock" API。如果一个程式在做磁碟直接写入的动作之前,没有先获允 "exclusive volume access" 的话,写入动作就会失败。

第八章介绍「随插即用」,这是一份提供给硬体厂商的规格 (标准),目的要让这些周边卡片的安装程序容易到「把卡插上去,把软体拷贝到硬碟」就好了的程度。Windows 95 安装时检查并设定我所有的周边 (声音卡、CD-ROM、数据机、滑鼠),的确让我惊喜,你再也不需要知道 IRQ 或 I/O 埠位址是什麽了,「随插即用」完全负责硬体装置之识别、指定正确之硬体环境及适当之驱动程式。

第九章谈网路,包括 Windows 的网路拓荒史、WOSA (Windows Open Services Architecture)、Windows 95 中的网路软体组成元件、操作术语、伺服器、安全性等题目。

第十章谈 Mobile Computing。"Mobile" 有动态、流动的意思,Windows 95 希望能抓住那种只使用膝上型电脑,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但常常以电子邮件、电话、传真与某人某地通讯的客户。也许一台 PDA (个人数位助理) 也能够满足这些「流动」客户,但也许他们需要更不受限制的能力。这一章中你可以看到许多新的东西,包括 TAPI (Telephony API) 与 MAPI (Messaging API)。

从 407 页开始是三个人对於 Windows 95 的谈话记录,一是作者,一是 Microsoft 系统软体部资深副总裁 Paul Maritz,另一是作业系统部副总裁 Brad Silverberg。427 页开始则是长达 27 页的书末词汇表。

本书一开始就告诉你它讲的是一个建构中的作业系统。世界上只有 Microsoft 会在产品未推出之前先写本书来介绍;也只有 Microsoft 的产品有魅力让大家掏钱买一本施工中的游乐场旅游指南。怪! 怪!! 怪!!! 可是呢,我自己还不是挤在想一睹为快的人潮中。

 

 

■ 尼斯湖水怪

英国苏格兰北部,印威内斯郡 (Inverness) 的尼斯湖中,充满了诡谲神秘的气氛。
传说此湖有形体不明之生物,此生物早在西元一世纪以前就时常出现,人们昵称之为「妮茜」。传说此怪物是二百万年前的鱼龙,颈长头小,脚为蹼状,尾巴壮硕,体长十公尺。虽然绘声绘影,言之凿凿,可是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证据。

6.22 会为 MS-DOS 划上句点吗 ? 我看未必 --- 尽管 Microsoft 开出来的牌是 Y-E-S。

打开一台安装有 Chicago 的电脑,不必 (也没机会) 在 DOS 中敲入 win,就直接进入了Chicago。你因此有点儿害怕,因为熟悉的东西不见了。DOS 提示号、CONFIG.SYS、AUTOEXEC.BAT 都不见了。

不,都在。进入 Chicago 後把 C:\CHICAGO\WIN.COM 改名 (别杀掉),重新开机,Chicago 载入失败 (Logo 画面先显现再消褪),於是你回到熟悉的字元环境。敲入 "ver" (DOS 内部命令),得到 "Chicago Version 4.00.122"。现在执行 MSD (Microsoft 附的一个诊断工具软体),在 [OS Version...] 这一项目中我们看到的是 "MS-DOS 7.00"。你可以执行 DOS 应用软体 (我跑的是 PE2 和声霸卡的 QCD 程式),都没有问题。此时当家主政的是真实模式下的 DOS 7.0。

现在,执行 Windows 3.1,一切顺利。好,这就是 MS-DOS 7.0 + Windows 3.1。

Chicago 允许你在开机後看到 "Starting Windows..." 时按下 F4,改载入原有之MS-DOS。根目录下有两套 CONFIG 和 AUTOEXEC。一套是 CONFIG.W40 和 AUTOEXEC.W40,另一套是 CONFIG.DOS 和 AUTOEXEC.DOS。你执行起哪一套作业系统,就使用哪一套档案。被使用的那一套会自动更名为 CONFIG.SYS 和 AUTOEXEC.BAT。

MS-DOS 的确有 v7.0,问题是 Microsoft 会不会把它单独卖。那就得看 Chicago 市场成不成功了。Microsoft 作业系统部副总裁 Brad Silverberg 说,Windows v3.1 推出到今天,谁还用 v3.0 ? 而 Chicago 是 v3.1 的新版,荣景可期 !! 我比较没那麽乐观,毕竟这是太大的一步,我认为 16 位元 Windows 和 32 位元 Windows 将有一段不短的并存期。世事难料,明年此时见分晓,我们明年 11 月再来看看,个中天下究竟谁属。

 

背景资料 :
书名 五千年神游眼福
制作 得意传播 (故宫博物院授权)
售价 NT$ 1,650
软体设备 : 中文版 Windows 3.1。
硬体设备 : 80486 机器,8MB RAM,双倍速光碟机,滑鼠,10MB 硬碟空间
640x480x32767 色显示卡与萤幕,MPC 相容音效卡,喇叭或耳机。

10/04 晚间新闻报导:故宫 420 件国宝 45 年来第一次出宫,动员上百人,31 位霹雳小组手持乌兹冲锋枪一路护送到高雄;货柜保温保湿,即使故障也可维持 12 小时恒温,10/10-12/10 国宝在高雄展出。
10/06 民生报文化新闻版:逾十亿元文物安抵高美馆。护送比照元首警卫计划,装载恒温锁死整个车厢。
10/11 晚间新闻报导:高雄美术馆人潮汹涌。人数控制抱怨迭起,馆方保证人人皆有机会欣赏国宝。
 

如果能够在家欣赏国宝,多好;坐下来边听音乐边喝咖啡边看国宝,多好。这个梦想即可实现,故宫与公视签约,有系统地为国人介绍国宝,并且找了具有专业画面摄影技术的传播公司 (而非一般制作 CD-Title 的资讯公司),以电影底片拍摄,制作完成了这片「五千年神游眼福」光碟。这片题材特殊的光碟,其前身在电通所开发时,就在侯捷隔壁的研究室,我常喜欢溜去听那「匡」的一声大锣。

我想就使用观感、制作技术以及取材 (内容),介绍这本「书」(真的是书,本片以 Toolbook 制作完成,其结构就是一页一页的书)。本书包装古色古香,端的是无愧故宫文物,但是长度 30 公分使它放不进一般的光碟收藏柜中。手册精美,错字两个;安装容易,启动方便;一开始的那声大锣,中国味十足,馀音袅袅不绝如缕。

这片光碟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单元:

o. 故宫概述 - 七国语言 (中英日法韩德西) 之文字说明与旁白,对故宫由来与 馆藏做一简要说明。

o. 故宫导览 - 介绍故宫博物院外景以及院内四个楼层。最具噱头的是每层楼的 每个展览室都有一段视讯影片,让观者有亲身游历之感觉。你 也可以从地图上看到每一层楼的每个展览室的位置。

o. 认识文物 - 分门别类介绍各类文物之历史沿革、发展与考据,是很好的知识进修场所。 例如书法部份,为你介绍书体之种类与发展,艺术上的特色与成就; 绘画部份介绍人类之绘画历史,各种画 (人物、山水、花鸟...) 之特色 与兴盛时代。读者也很容易从文字内容叁考到相关的图片。

o. 风华一览 - 图片快速浏览单元,可以看到较大尺寸之国宝图片,以及简单的文字介绍。

电子书最大的好处就是交叉索引叁考,本书後两个单元的交叉叁考做得不错,对於知识吸收的一贯性有所帮助。也就是说,你在阅读「认识文物」说明文字的同时,可以按一个特殊按钮跳到「风华一览」看大型图片,反之亦然。「认识文物」中画有红色底线之文字,表示你可以获得相关图片 (或影片)。影片其实纯是噱头,长度短而画面小,占用光碟空间忒大,倒不如省下来多放几张高解析度图片,反正「故宫导览」中已经有影片噱头了。

「认识文物」画面右侧的图片没有配合文字卷动变化,殊为可惜,因此当我把字幕卷到汉代玉器时,图片却有可能仍是清朝的痕都斯坦碧玉嵌宝盖碗;当我把字幕卷动到宋汝窑了,图片却还停留在唐朝的加彩陶马,不太对劲儿。这种「文字 (或旁白) 与图片不搭」的情况在「故宫概述」亦可见到,当旁白告诉我们馆内藏品有玉器、漆器、珐琅器、雕刻、铜器、书画...,萤幕上的图片若能随着旁白更动,效果绝对棒。

「风华一览」以大尺寸图片观察国宝,设想很好。但是图片水准不一,有些图片 (例如清翠玉白菜、汉玉辟邪) 的确惊心动魄,色彩瑰丽影像清晰,灯光技术一流;但鳌鱼花插就不够精美,木座部份乌戚一片,花插本身之焦聚亦不准确。毛公鼎铭文之拓本非常不清楚 (放大也是一样)。书画部份之图片清析度不够,至少要像宋徽宗诗卷那种大小才够看。我当然知道高解析度图片占的空间 (前面说的那些噱头影片拿掉倒可以空出一点来),只能说给未来制造专题光碟时叁考。

画面上以美丽的印章取代一般生硬的按钮,构图优美,创意极佳。只可惜类似录放影机的前进後退钮,还是出现在眼前,多少有点突兀。功能性与艺术性冲突时,如何是好见智见仁。选单出现後,不选一个就不准走,有点霸道。你可以再按一次选单钮清除之,但这不符合常人的想像或习惯,我认为滑鼠落在选单之外任何地方按一下就应该可以收起选单。选单视窗不大,每次显现的项目有限,有了卷动杆之後这原本并不构成困扰,但选单每次出现时都得了健忘症,记不得上次的位置。选单的项目 (文物名称) 最好加上朝代,例如「天青圆洗」,可以在目录上写「宋 天青圆洗」。书画选单更可以加上作者名。

最常打断我的愉快情绪的,就是换景时背景音乐会断掉。这让我有点抓狂,你怎能忍受多明哥唱到两个八度的高音 Do 时突然来一个二分休止符呢 ! 技术上有什麽困难我不知道 (Toolbook 我不熟),不过我知道声音的处理是可以不经过 CPU 的。关於这一部份,本书制作人建议我调整 Windows 的 MCI Sound 缓冲区大小 (也就是选择 Windows「控制面板」中的「驱动程式」,再选其中的 [MCI] Sound,然後按下 [设定] 钮...),可是我把缓冲区调到最大并没有改善。另外,背景音乐时而荒腔走板,弄得我有点神经紧张。所幸,有一个钮可以关闭喇叭,释放我的焦虑。

「风华一览」关於「雕橄榄核舟」的文字介绍,有「舟刻後赤壁赋全文」,如果此时能够让我看「後赤壁赋」全文,一定很棒;你绝不可能在故宫博物院中这麽安详地观察这个高 1.6 长 3.4 公分的小玩意儿,我认为此时应该同时介绍一下毫刻艺术。

上述的许多看法其实牵涉到对国宝文物旁徵博引的深入程度,以及选材的角度。旁徵博引到什麽程度,制作人或基於光碟容量已有广泛考量 (因为我看这整张碟片已经满满的了),选材方面更可能人见人殊。若为通俗,优先采用曾经上过邮票的文物做为主要题材,应该效果不错。我曾说图片不够细微,这是以做研究的眼光来看待,身为一系列国宝导览光碟的先头部队,其实本书已相当圆满地完成了它的任务。听说秦院长高兴得很,这倒是,有图片有音乐,有旁白有影片,丰富琳琅。本碟片绝对有国际市场,期盼制作公司以战战兢兢的态度完成外文版,因为它可能是我们的一支外交力量。故宫与该传播公司目前合作中的,还有「清明上河图」与「龙在故宫」,前者以清明上河图为唯一主题,改用 Visual Basic 制作,除了绘画本身的成就,也对图中所描述的古人生活,做了人文方面的深入介绍,比较接近研究领域的专业等级。後者介绍故宫之中所有关於龙的器物与故事。

我的设备是 DX2-66,倍速光碟机,16MB RAM,执行此片仍然不够平顺。曾经受过 MFM 硬碟折磨的我,耐性并不差,但以这种速度来看,交谈式光碟软体要在个人电脑上到达可以愉快接受的程度,还有点儿路要走。

九月中旬游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走得我双腿发软,血糖降低,当时就想起这一片「五千年神游眼福」。对於绝大多数的人,坐拥这本电子书会比走一趟故宫获得更多的知识与眼界 (多少人逛一个钟头,却在三希堂旁坐三个钟头)。(编按:三希堂旁有个饮料部)。不过,就像天天看民生报职棒版并定期买职棒杂志,也不如实地看一场比赛体验现场气氛一样,有机会,你还是应该走一趟故宫。 


侯捷 2010-07-27 05:53:46

[新一篇] 叫書評 太沉重

[舊一篇] 你正站在十字路口 (1)—論 16/ 32 位元作業系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