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百年(五):南京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20)——“华北事变”前后的中国局势(下)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1月8日

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后,中国的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慨,他们惊呼“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大中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北平当局派出军警镇压,学生与军警发生冲突,许多学生被捕和受伤。次日,北平全市学生举行总罢课,以抗议当局的暴行。12月16日是原定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日子(后来是在18日成立),这一天学生再次发起示威游行。这以后,全国各地学生的爱国游行接连不断,运动波及几十个城市、几十万学生。这就是着名的“一二·九运动”,直到现在,很多大学、中学在每年的这一天仍要组织“一二·九长跑”以为纪念。

1933年热河沦陷后,日军于当年4月策动内蒙部分王公在赤峰举行“王族大会”,9月18日内蒙古德王和云王领衔发出自治通电。南京政府为应对变局,于1934年4月在绥远百灵庙成立蒙古地方自治委员会,任命德王、云王等24人为委员,并以何应钦为指导长官,使内蒙局势略显缓和。1935年10月,德王等在日本的支持下,来到绥北滂江。1936年2月,南京政府改组蒙政会,会址迁至归绥。5月2日,在日本的扶植下,内蒙军政府在察哈尔省嘉卜寺成立,德王出任军政府总裁,李守信任蒙古军总司令。随后,内蒙军政府组成“大汉义军”,在绥远百灵庙囤积武器和粮食,积极备战,准备夺取绥远。

1936年11月,“绥远抗战”爆发,内蒙军在日本军官的指挥和日本空军的掩护下分两路进攻绥远东部,企图夺取归绥,截断平绥路交通。驻扎在绥远的国军傅作义部奋起阻击,将蒙军击退。11月24日,绥远省主席傅作义率部攻克蒙军后方基地百灵庙,歼灭守军大部。12月3日,蒙军向百灵庙发起反扑,同时还派骑兵进攻乌兰花等地,与国军展开激战,结果蒙军两路均被击溃。12月9日,蒙军两个旅在锡拉木伦庙投诚,并将日军顾问击毙;20日,又有蒙军宣布起义,绥远抗战终告胜利,日本建立内蒙伪政权的企图随之破灭。

以前在介绍中原大战后国民党内“反蒋斗争”情况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蒋介石因大搞独裁专制、扣押胡汉民而遭到了国民党监察委员的弹劾,两广实力派人物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也通电反对蒋介石,并于1931年5月底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后来,因“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党内各派系为停止内斗、一致对外而开始谈判,并约定“宁粤双方各开四大,各选中央委员,然后联合召开四届一中全会,重组国民政府,此后广州政府即可取消。”。此间,已被释放的胡汉民也南下广州主持大局。最后,一切进展的还算顺利,蒋介石被迫下野,四届一中全会也得以召开,国民政府改组,国民党宣告统一。至1932年1月,按事前约定,广州政府宣布取消。不过,从那时起,两广便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其党政大权皆为陈济棠、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所控制,胡汉民则成为两广名义上的领袖。

此后,蒋介石在围剿红军的过程中,不断将中央的影响力深入西南各省,对地方各实力派步步紧逼,加剧了他们与中央之间的矛盾。1936年,桂系李宗仁公开发表“焦土抗战论”,攻击蒋介石在军事上的“不作为”,令中国进入“不死不活”的状态,并声称全中国必须“焦土抗战”。李宗仁此举,虽含有对日本侵略的强烈不满,但也有攻击蒋介石不断对地方实力派进逼之意。随后,李宗仁,白崇禧又多次发表文章,攻击蒋介石对抗日之不作为,并声称地方实力派愿共同出兵抗日。同时,桂系还暗中与共产党相呼应。

另一方面,蒋介石执掌的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一定要到全国真正统一后,才肯全力反击日本侵略。为此,蒋介石多次派人游说粤系陈济棠,意图策反这位桂系的盟友,使之与中央联合消灭桂系。1935年末,陈济棠派人前往南京述职,蒋介石向来者透露了解决桂系的方针政策,并要求陈济棠配合,同时驱逐广东境内一切反蒋势力。陈济棠得知后,甚为怀疑,认为唇亡齿寒,一旦桂系失败,粤系亦不能避免被蒋介石吞并之命运。因此,陈济棠不但没有助蒋,反而积极主动联络桂系,一同反蒋。

1936年5月12日,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国民党元老、反蒋派代表人物、两广名义上的领袖胡汉民因脑溢血在广州去世,西山会议派邹鲁也离开广东出国。一直处心积虑要消灭两广割据势力的蒋介石趁机宣布了五条建议:一、取消两广的半独立地位;二、派人取代胡汉民在广东省政府之地位,改组广东省政府;三、原粤系人物愿意到南京工作者随意,不愿者中央政府资助出洋考察;四、粤军各军师长由军委会统一任命;五、取消广东货币,统一使用法币。这五条建议实际上是要将两广权力收归中央,因此建议一出,就立即引起了陈济棠的强烈反对。不甘心坐以待毙的陈济棠立即联络桂系,约定共同出兵,北上反蒋。

1936年6月1日,两广地方实力派组成“国民党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并通电全国,攻击南京政府在抗日问题上的不作为,声称两广愿与日寇决一死战,要求蒋介石立即停止对各地方实力派的进逼。南京政府也迅即回电驳斥,声称“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并斥责两广“地方将吏抗命”,同时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严令两广部队不得擅自行动。6月2日,两广军队出师北上,6月5日攻陷湖南永州。6月10日,中央军抢先占领衡阳,封锁了两广军队的北上之路。6月中旬,蒋介石调动大批部队进剿两广,两广方面也动员了30万人马,100多架飞机进攻湖南。

6月22日,两广设立军事委员会和抗日救国军,陈济棠出任委员长兼抗日救国军总司令,李宗仁为副司令。这期间,中央军与两广军在湖南对峙,蒋介石还展开政治攻势,多次致电两广军各将领,声明愿和平解决两广事件,既往不咎,并希望各将领顾全大局。随后,两广军中便有亲南京的将领开始投诚,7月4日,广东空军飞行员40余人驾机飞往南昌,叛陈投蒋;接着,粤军数位军级将领纷纷通电拥护南京;同时,又有多位两广中央委员离粤北上。见此情形,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紧急会面,商议对策,决定统一军政、财政,并将军心已经不稳的粤军布置在内线,而桂军布置在外线。

7月10日,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撤销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免除陈济棠的职务,以余汉谋取而代之,成立国民议会,整理全国国防,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亦为委员参与其中。同时,为分化粤桂,南京方面决定李宗仁,白崇禧的本兼各职不变。但是,桂系并没有因此就倒向南京,李宗仁等依然全力支持陈济棠,并要其携钱粮、武器和可靠部队退至粤西,背靠桂系对抗中央,同时还准备派桂军入粤,稳定广东局面。

7月14日,余汉谋向陈济棠发出最后通牒,要求陈济棠24小时内离开广东,同时出兵向广州发起进攻;粤军第二军不战而退,准备迎余汉谋以代替陈济棠,陈济棠所部军心大乱。这时,白崇禧电告陈济棠,劝他不惜血本,以金钱、官职为诱饵迅速稳定军心,但仅过了一日,广东空军便在司令黄光锐的率领下全数北上投蒋,陈济棠心灰意冷,决心下野,不再理会白崇禧的提议。7月18日,陈济棠通电接受五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宣布下野,离开广东前往香港。至此,陈济棠在广东的势力被连根拔起,数十万军费归桂系所有,其余一切全部被余汉谋接收。

陈济棠倒台后,蒋介石转而全力对付桂系,数十万中央军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面将广西包围,桂系也积极备战,并驱逐军中所有日籍教官、顾问,以争取舆论支持。桂系与粤系不同,桂军内部十分团结,蒋介石的分化收买政策对其无效;此外,桂系还盟友众多,东北军、西北军,甚至共产党都在此时通电声援。同时,桂军还利用西南各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的矛盾,不断进行游说和分化,使黔军,湘军等都观望不前,在闽变中下台的蔡廷锴还出资为桂系组建了一个师,作为外援。

为争取道义上的主动,桂系紧抓“抗日”的旗帜不放,意图在舆论上陷中央军于不义。自6月以来,在桂系的默许下,广西接连发生多次抗日示威游行和集会,声势十分浩大,大批文化界、新闻界人士也被邀请来桂,使桂系在舆论上占了上风。7月底,出于对日本侵略的强烈不满和对桂系的同情,全国各界和各地方实力派开始倾向桂系,冯玉祥亲自上庐山劝告蒋介石和平解决两广事变,就连蒋派内部的程潜,刘斐等人也公开声称抗日第一,再加上当时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已经同中共秘密达成了停战协议,因此蒋介石急于调兵北上剿共,两广事变的和平解决渐露曙光。

8月初,蒋桂双方的代表不断派人互相试探,刘斐、程潜等人也不停往来于南宁和广州,劝说双方各退一步。最后,桂系提出:中央停止进逼地方,维持广西现状,日人如更进一步,则立即全面抗战,战端一起,广西立即出兵;在此基础上,桂系宣布服从南京中央领导,不再争夺中央名器。8月11日,蒋介石飞到广州;9月4日,南京政府下令,李宗仁、白崇禧及桂系大小官员职位不变,桂系官员随即在南宁高调就职,并宣布服从中央。9月17日,李宗仁和蒋介石在广州会晤,言归于好,从而结束了两广与南京政府的对峙状态。

这便是所谓“两广事变”的全过程,在事变发生的三个多月里,双方共出动80余万军队对峙,但最终仍和平解决。 


三鉴斋 2010-07-20 15:00:55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19)——“華北事變”前后的中國局勢(上)

[舊一篇] 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21)——偽滿洲國簡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