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百年(五):南京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3)——“宁汉合流”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9月13日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出现了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北京张作霖、南京蒋介石和武汉汪精卫。北京政府为奉系军阀所控制,奉军、直鲁军与孙传芳、吴佩孚残部联合,组织安国军进兵河南,对湖北虎视眈眈。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以南京为中心,占据东南五省及淞沪,得到美英和江浙财阀的支持,并与西南军阀遥相呼应,从三面包围武汉政府。不过,由于蒋介石刚刚结束大战,且其军队中有好多是新收编的军阀部队,因此暂时还无力对武汉政府宣战。武汉政府不但受到南京方面的威胁,还因其内部有共产党势力而受到欧美列强的封锁,形势比较严峻。

当时,汪精卫和鲍罗廷等控制的武汉政府占有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面对来自外部的军事威胁,武汉政府决定集中力量打破军事包围。在军事战略上,唐生智、中共周恩来以及共产国际代表等主张东征灭蒋,而汪精卫却力主北伐,将当时还是反蒋的冯玉祥从陕西接出来,在河南会师,然后消灭奉军,扩大根据地,最后讨伐蒋介石,这样既能加大讨蒋的把握,又能避免贸然东征给奉军乘虚夺取武汉的机会。

1927年4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开始北伐,唐生智领兵沿京汉线向河南进军。5月1日,武汉国民政府任命冯玉祥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随即在西安宣誓就职。5月6日,冯玉祥移驻潼关,剑指洛阳。整个五月里,北伐军与奉军在西平、上蔡,临颖同时展开激战,打败奉军,于21日克漯河,下郾城,26日攻克临颖,29日进占中原重镇许昌,30 日攻克新郑;冯玉祥方面也在26日攻入洛阳,直逼郑州,将河南境内的奉军全部压制在郑州、开封一带,使其处于冯玉祥和北伐军两面夹击之中。为保存力量,奉军放弃郑州、开封,全部撤往直隶和山东。5月30日,冯玉祥部进占郑州;6月1日,武汉北伐军与冯玉祥在郑州会师;6月2日,贺龙部进占开封。至此,武汉方面与冯玉祥会师中原的计划实现。

6月4日,武汉政府要员谭延闿、汪精卫、徐谦、孙科、顾孟余、唐生智等连袂抵郑,并派代表至潼关迎接冯玉祥,冯玉祥于6日抵郑州。6月10日,汪精卫、唐生智、冯玉祥在郑州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决定唐生智回师武汉,而将河南之事交予冯玉祥,继续完成对奉军的北伐。

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山西阎锡山成为仅次于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第四大军阀,并与南方革命军暗通。1927年6月3日,山西改悬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6日,阎锡山出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不过阎锡山和张作霖一直藕断丝连,山西有奉系的代表,而晋系在北京也有代表。

1927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也出兵沿津浦路北进,于6月2日攻克徐州。6月中旬蒋介石移驻徐州,召集军事会议,并电邀冯玉祥参加。6月19日,冯玉祥应邀抵徐,蒋介石率李宗仁、白崇禧等主要将领亲自到车站迎接。当时,蒋介石是希望冯玉祥出兵沿京汉路直下武汉,自己则率渡江北伐的革命军返归南京,溯江西上以策应,但冯玉祥认为当前大敌是奉军和直鲁联军,武汉方面是自家人,虽小有意见,可也不必兵戎相见,所以反对对武汉用兵。由于双方存有分歧,冯玉祥遂以阅兵为借口,不辞而别,返回开封,使徐州会议无疾而终,不过在这次会议上,冯玉祥对蒋介石提出的“在军队及其管辖的范围内清党”的要求予以了应允。此后,蒋介石先以一部分兵力防守长江上游,然后与冯玉祥联手出兵鲁南。

自武汉国民政府成立以来,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遭到排挤,而共产党则以武汉为中心,从城市到农村都在搞暴动,苏联顾问鲍罗廷也俨然成为太上皇,这让国民党内很多人担忧不已。蒋介石占领南京后,曾表示拥戴汪精卫主席领导,并邀其至南京。汪精卫在南京期间,蒋介石曾建议汪精卫赶走鲍罗廷并分共,以限制共产党的势力蔓延,但汪精卫认为,联俄容共政策为总理手定,事关重大,必须召开四中全会才可决定,并明确表示自己站在工农一边,坚持偏袒共产党。第二天,汪精卫和蒋介石达成妥协:通告共产党暂停在国民政府内的一切活动,听候中央开会决定;工人纠察队等一切武装团体均服从蒋总司令的指挥。

汪精卫知道蒋介石是暂时的妥协,为了从政治上压倒蒋介石,汪精卫私下找到中共领导人陈独秀,要求陈独秀发表一个不反对国民党的宣言,堵住蒋介石说共产党要搞暴动的口实。4月5日,汪精卫和陈独秀发表联合声明(上回介绍过),激怒了国民党右派。本来国民党右派并不支持蒋介石独裁,只是赞成其反共,他们希望汪精卫能带领全党反共并遏制蒋介石的独裁。可是,汪精卫的言行却表明了他坚决容共的态度,于是国民党内大部分反共反蒋人士就一下子倒向了蒋介石,使汪精卫在国民党内的号召力大为下降,反倒成全了蒋介石的独裁。

《汪陈联合宣言》不仅是汪精卫悲剧的开始,也是陈独秀悲剧的开始。当时共产党内的激进分子,也非常不满国民党越来越明显的排共政策,要求共产党不再寄人篱下,主动离开国民党单独搞革命。陈独秀发表与国民党联合到底的《汪陈联合宣言》,被大部分共产党人认为是一个右倾投降主义的宣言,此后不久就罢免了陈独秀总书记之职。

正当汪精卫在汉口高呼“反共即是反革命”的时候,蒋介石却在上海开始了武力清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员。此后,虽然汪精卫竭力主张联共并痛斥蒋介石的清党行为,还开除了蒋介石的党籍,罢免了他的职务,但武汉政府内的反共情绪却越来越明显了,很多国民党官员都对共产党过于激烈的农民运动表示不满,甚至有人还私下对共产党下了杀手。这时,共产国际也感到武汉的国民党靠不住,便密令中共在武汉组织“工农革命军”,改组国民党武汉政府,并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公有制,此即所谓《五月指示》。不过,1927年6月1日,共产国际代表鲁易到达武汉后,却先将《五月指示》交给汪精卫过目,意图表示共产党对汪精卫的信任,以进一步拉拢之,可惜汪精卫并不是傻冒,大惊失色之下,他对共产党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转弯,成了一个反共人士。

为了避免把汪精卫逼上分共的道路并维系国共合作,在7月4日于汉口举行的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独秀提出暂不执行《五月指示》,结果遭到了中共内部激进派的强烈反对。张国焘、李立三、周恩来等人均明确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李立三更提出要陈独秀作检讨检查错误。根据共产国际改组中共中央领导的训令,7月12日,中共在汉口召开临时政治局会议,会前中央通知陈独秀赴共产国际讨论中国革命问题而不必出席大会,陈独秀拒不服从,并向中央提出辞职,从此离开了中央领导岗位。在这次会议上,中共进行了改组,由张国焘、李立三、周恩来等五人领导小组组成临时中央常委会。五人领导小组当即起草了一份《宣言》,于1927年7月13日公开发表,宣布撤回加入国民政府的共产党员。

看到中共发表的宣言后,汪精卫于1927年7月15日召开紧急会议,与会国民党要员孙科、李宗仁、唐生智等纷纷表示支持分共,只有宋庆龄的代表陈友仁反对,声称三大政策是孙中山亲自制定的,违背三大政策就是总理的叛徒(和华国锋一样,是典型的“凡是派”)。但陈友仁的发言遭到与会者的一致反对,最后不得不退出会场——这就是大陆所谓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会后,武汉国民政府开始以和平的方式分共,要求在国民政府和军队中任职的共产党员立即声明脱离共产党,否则一律停止职务。应该说汪精卫此时的做法是较为稳妥的,至少他保护了中共党员的人身自由和安全,不像蒋介石那样血腥,但中共方面却在共产国际的激进领导下,于1927年8月1日发动了南昌起义(中共八一建军节就缘于此),迫使武汉政府放弃和平分共的政策,开始搞武力分共。1927年8月8日,汪精卫召开了国民党中央紧急扩大会议,通过了“武力分共”决议案,开始在武汉大肆逮捕处死共产党人,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彻底破裂。

汪精卫开始坚决容共,最后又积极反共,这不仅降低了他在国民党内的威信,还使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之间的根本分歧消失,于是很多国民党人开始要求分裂的武汉和南京政府重新统一。1927年8月初,冯玉祥分别致电宁汉政府,请求双方重归于好,合二为一,但武汉政府坚称自己是正统,斥责蒋介石违背党统党纪,在南京另立政府是“以军治党、以党窃权”,是搞个人独裁的结果。汪精卫提出宁汉政府重新联合的前提必须是蒋介石下台。当时,南京国民党人胡汉民等要求宁汉统一的呼声很高,在南京势力很大的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也因蒋介石排斥异己而促其下野。

这时,蒋介石刚刚在徐州会战中被孙传芳打败,于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提出需要“休息一下”。8月12日,蒋介石离开南京前往上海,14日正式宣布下野。8月19日,武汉国民党中央召开扩大会议,以党政名义联合发表《迁都南京宣言》,半个月后,武汉方面谭延闿、孙科、汪精卫、陈公博等陆续到达南京,武汉政府与南京政府正式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三鉴斋 2010-07-20 14:59:51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2)——蔣中正“清黨”與“寧漢分裂”

[舊一篇] 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4)——龍潭之役和奉、晉、馮戰爭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