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百年(七):民国政府退守台湾(2)——中共渗透东北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1945年8月底,几乎就在毛泽东抵达重庆的同时,中共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分区部队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攻克了日军把守的山海关,进入了东北。可是,当部队抵达沈阳时,驻扎在那里的苏军却不让共军进城,理由是没有收到上级的任何通知。于是,共军十六分区司令曾克林便与驻沈阳苏军司令吵了起来,正在双方剑拔弩张之际,十六分区政委唐凯灵机一动,挽起袖子露出了身上镰刀斧头的刺青,这是共产主义世界通用的语言,立刻让双方亲近了起来,共军随即进入了沈阳。仅十几天的功夫,进入沈阳的中共军队就从不到千人扩展到了两万,苏军还将不少日军留下的军火交予中共,使中共的装备大为改观。不过,中共在沈阳大肆招兵买马、接收武器却惊动了苏军远东最高司令官马林诺夫斯基,他向曾克林提出交涉,要其尽快离开沈阳,以免造成国际影响。谁知曾克林完全不吃这套,他说自己是毛泽东派来的,只听从延安的命令。

无奈之下,苏军只好派代表与曾克林一同飞往延安,面见共军总司令朱德。在延安,苏军代表向朱德表示:在苏军未撤出之前,国共双方都不得进入东北;同时,该代表又向中共暗示,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本人对中共和八路军怀有很深的敬意。另一方面,曾克林在向中共中央汇报时,对东北的情况非常乐观,说东北不仅武器充裕,聚集人马也甚为容易,这使中共高层领导人都特别兴奋,纷纷要求到东北去。随后,刘少奇一方面向身在重庆的毛泽东、周恩来提议,将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改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另一方面迅速成立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并决定派100个团级干部、10万军队去抢占东北。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内部指示,正式确立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在南方作出让步,收缩南部防线,巩固华北、山东、华中解放区,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集中控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地区。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最大的难题就是要把国军精锐部队运送到北方抢占沦陷区,同时还要把两百多万日本战俘和侨民遣送回国。为阻止国军行动,中共在华北大规模破路,令铁道交通陷于瘫痪,还出兵抢占各地区主要据点和交通线(这些我在上次都介绍过),此种情况下,蒋介石只好求助美国。1945年9月,美军在青岛、天津等地登陆,这令占据旅顺、大连的苏军感到威胁。为了保证东北在苏联的控制之下,苏联决定让中共保持一定的势力制衡国府,一旦国府引进美国的力量,威胁到苏联,那么苏联就可以利用共产党来打击国府,让国府妥协,从而不敢轻易使美国人介入。随即,苏联的态度转为暧昧,开始默许中共军队出关——正是美苏在雅尔塔协定划分全球势力范围的灰色地带出了事,这才让中共全面渗透东北得手。

此间,中共中央向东北派出了强大的干部阵容,包括四名政治局常委: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以及20多名中央委员,占了中共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的四分之一。从9月底开始,各地中共部队闻风而动,共10多万部队、2万多干部从山东、苏北、河南、延安等地以各种方式向东北进发,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这些部队穿便衣,不打八路军旗号,不带武器,秘密进入东北。进入东北的中共部队以罗荣桓的山东部队和黄克诚的苏北部队为主,这两支队伍都是从原八路军115师发展而来的,因此中共中央后来派林彪到东北担任了总指挥。10月29日,自1938年负伤离开部队,已经7年没有打仗的林彪经长途跋涉抵达沈阳。

中共东北局进入沈阳之初,苏军的态度十分冷淡,不但规定中共不许乘坐火车、不能搬运武器,而且还命令进入沈阳的共军退出城外30公里。此时,苏联对中共提供的是有限的帮助,他们不想因引进中共而背上违反国际条约的罪名,根据这一情况,毛泽东制定了进入东北后的发展方针:分散发展,开辟根据地。

1945年10月,国府官员进驻东北行营长春,这时,中共的先头部队已经在东北活动了一个多月。10月26日,蒋介石任命心腹嫡系将领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同时决定将国军最精锐的部队,从印缅战场上归来的中国远征军送到东北。为协助将远征军从香港北运,早在10月初,美国海军陆战队就在秦皇岛登陆,不过秦皇岛是东北的门户,美军的行动大大激怒了苏联。10月28日,杜聿明抵达长春,同苏军远东最高司令官马林诺夫斯基进行了联络,苏方对国军进入东北表示了欢迎,这令杜聿明喜出望外。11月初,乘美舰从南方北上的第一批国军到达秦皇岛,为了记录国军接收东北这一历史时刻,大批记者随杜聿明登上军舰驶往营口。谁知到了营口港外,杜聿明却发现岸上有大批共军正在修筑工事,这才知道自己被苏联人耍了,而美军此刻也爱莫能助,国军第一次接收东北只能就这么窝窝囊囊的失败。

对于苏联公然违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行为,蒋介石十分愤怒,他命令杜聿明打出山海关,同时指示东北行营撤回关内,将东北问题交由国际社会解决。另一方面,苏联也在此时对中共东北局明确表示,应尽快组织30万人到东北来,东北以外的地方可以放弃。鉴于苏联已经明确表示将支持中共击退国军,毛泽东告诉全党:国共在东北必有一场恶战,战争的中心将转入东北,进入东北的各部队不再分散,立即集中,准备在山海关迎击敌人,拒敌于国门之外。至此,中共的战略方针已从分散发展转变为霸占全东北。

1945年11月5日,全美械装备的国军第13军和半美械装备的52军向山海关发起进攻。11月14日,杜聿明亲临前线指挥,严令部队果断出击,15日,国军攻陷山海关。中共方面,当林彪接到毛泽东的作战命令时,山海关已经失守,但毛泽东认为,目前山海关的作战并非战斗的真正目的,中共另有山东梁兴初师和江苏黄克诚师两支主力没有到达。因此,毛泽东指示林彪速到锦西,待共军主力到达后,组织一场大会战,务求一战解决问题。不久,梁兴初的山东一师到达兴城,黄克诚的新四军三师也随即抵达。但这时东北的情况却与先前中央的描述大相径庭: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

得知林彪的主力尚在进军途中,杜聿明不惜孤军犯险,抢先拿下了进出东北的咽喉重镇——锦州。不久,梁兴初率军向锦州侧翼发起攻击,孤军深入的杜聿明危在旦夕,可惜当时林彪没有电台,无法控制作战,因此不得不下令撤军。11月21日,林彪建议中共中央:为避免被敌各个击破,避免仓皇应战,我军应放弃锦州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11月22日,彭真、罗荣桓研究后同意林彪的建议;28日,中央军委也对此给予了批准,共军随即开始撤退。这就是后来被陈云称为“军事妙手”的“锦州避战”。

11月17日,蒋介石突然把整个东北行营撤回关内,东北问题顿时上升为外交事件,苏联这才意识到事情闹大了。随后,苏方令中共东北局立刻离开沈阳,并对坚持不走的中共说:你们不走,我们就用坦克把你们赶走!苏联的突然变脸,让军事上处于弱势的中共陷于更大的困境,毛泽东经过考虑作出决定:服从“彼方”的决定,“让开大路,占领两厢”。11月26日,中共东北局被迫撤出沈阳。

来到东北一月余,林彪的军事指挥能力已经得到了共军上下的一致认可。林彪是替毛泽东打天下的第一员大将,他21岁当上红四军军长,25岁成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军团长,中共夺取全国政权后,48岁的林彪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元帅,但他却在中共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三,地位仅次于“红军之父”朱德和“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对林彪青睐有加的斯大林称赞他是“天才战将”,蒋介石也说林彪是“战争魔鬼”。然而,1945年冬天,林彪在东北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直处于退却状态,他说:“有人说我跑得太快了,我说我跑得太慢了”。在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林彪建议将队伍退到远离国军控制的区域,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用一个冬天的时间整编、训练部队,不宜急着打大仗。

不过,由于苏联当时仍然不太相信蒋介石真能为己所用,因此他们继续与中共保持密切联络,并同意中共东北局机关留在抚顺,这使得东北局认为自己仍有可能在苏联的帮助下抢占大城市。此种情况下,中共东北局书记彭真决定,以三万到四万主力夺取沈阳和长春,并随即将主力部队部署到这些大城市的周边。就这样,东北局和东北共军将领之间发生了争论,12月28日,毛泽东为这场争论定下了调子,写下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但由于形势的变化,这个方针最后并没有落实。


三鉴斋 2010-11-26 19:53:03

[新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1)——國共重慶談判

[舊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3)——和平希望的破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