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生态文明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协调人与自然要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六大报告正式将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到基本国策的层面,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足以说明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的明智选择,同时,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简言之,生态文明就是要人类在自然界活动时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们对社会生产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的结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以及二者在生态层次上的统一。在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开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
  1. 生态文明倡导一种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由于人类自身的需要和欲望的不断膨胀,人对自然的占有和征服代替了人对自然的尊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制度促使少数人以占有和剥削他人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根本动力和目的,这一价值观扩展到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层面,进一步加剧了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文明的提出,使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利益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生态文明以“人是自然的一员”为哲学依据,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力图在增值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因此,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发展和幸福,生态文明是人类价值观必然的选择。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类自身是生态文明的主体,不是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
  2. 生态文明倡导爱自然就是爱自身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 正由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恩格斯早已对人类提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3]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地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如果人类破坏了自然,自然就必然报复人类,如果人类保护和优化自然,自然就会造福于人类。”[4]
  3. 生态文明要求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
  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准则。人类其他的一切行为,首先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要求增强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生态先于一切,告别传统的“物质主义”,这是生态文明条件下生态伦理道德的主题。
  4. 生态文明追求环境与发展的统一
  生态文明强调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倡导绿色科学技术、环境协调技术,使生态潜力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实现良性生态循环。“生态文明要求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从而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以及生态经济新秩序。”[4] 生态文明要求人们积极改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使生产方式向着“生态化”的新形式发展,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发展的统一,实现社会、自然与人类的永续发展。
  二、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
  生态文明继承和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我国是一个正处于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的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人们加强生态意识并提高环保素质,需要摈弃功利主义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并以法律、法规的约束等措施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总结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避免传统工业文明发展中出现的弊病,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面对生态环境的渐趋恶化,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提上议事日程。通过这种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传播绿色理念,加强生态伦理教育,使民众理解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领悟环境污染的现实危害与潜在危害等,进而唤起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良知”和“生态良知”。此外,应该大力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要让大家知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们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和资源观,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国际间和代际间公平的思想。
  2. 摈弃功利主义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与自然界对立起来,一切事物都以对人的功利关系而决定取舍,忽视了自然界和环境的价值,导致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这种功利主义发展观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直接威胁着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摈弃功利主义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因为自然界的生产具有物质永恒的循环、转化和再生的机制,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应遵循这种符合自然规律的循环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减轻环境压力。
  3. 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力量,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于人类,也可给人类带来灾难。在充分认识科技发展的作用下,一方面要继续强化再生产科学技术的能力,使科学技术获得新的突破。与此同时,还要按照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合理规划科技发展的布局与类别,确立科技发展的正确走向。我们要通过强化真正造福人类、维护生态平衡的科技再生产,弱化或抑制可能危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科技再生产,使科技始终为人类服务。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资源的开发、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人类将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善用技术发明、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4. 加强生态法制教育,完善环境立法,加强法律约束机制
  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法制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让人们了解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尽管目前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因此,首先,必须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应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新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防止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缺位而放纵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最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社会的环保意识。[5]
  总之,生态文明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轨道的明智选择。生态文明为人类与自然的互惠互生、协调发展提供了最佳路径,尤其是为自然赋予了与人类平等的伦理地位,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人类有理由相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优化、人类持续发展的绿色文明正在到来,追求人人和谐、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5~7N2生态环境与保护李鹏鸽20072007
李鹏鸽,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李鹏鸽,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4级研究生。
作者:成都教育学院学报5~7N2生态环境与保护李鹏鸽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1:46:57

[新一篇] 簡論生態倫理建構的“中心”

[舊一篇] 簡論非線性思維的兩種形式——靈感和直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