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百年(三):共和新生(2)——革命勃兴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2月13日

20世纪初,在日益深重的国家和民族灾难面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中国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新兴知识分子,比如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当然,提到那个时代的革命代表人物,就不能不提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曾偕陆皓东到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但未被接纳;同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词。1895年10月,兴中会陆皓东等人领导发动了第一次广州起义,由于事情提前泄露,清廷展开大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成为为民主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孙中山也被清廷通缉。香港当局在清政府的压力下下令五年内禁止孙中山入境,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辗转日美,后至英国,次年在伦敦被清廷绑架。后来,孙中山以20英镑收买了一个在大清驻英国使馆工作的英国仆人,托他送求救信给自己在香港读书时的老师康德黎,康德黎为营救孙中山四处奔走于伦敦各有关部门,一时间孙中山伦敦蒙难一事成了轰动国际的大新闻。最后,在英国政府的介入下,孙中山被释放。

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北方大乱,孙中山遂于10月在日本驻台殖民地官员的支持下在台北建立指挥中心,发动了惠州起义,但由于日本官员临时变卦,起义军弹尽粮绝,被迫解散,不久被清廷镇压,孙中山也被台湾日本当局遣送回到日本。

1903年,日俄在中国东北开战,满清政府划出部分国土让两国交战而自称保持中立,皇室内部更有人称满清的国土“宁赠友邦,不予家奴”,革命救亡呼声因此更加高涨,各种革命团体亦于此时纷纷出现:1904年,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领导成立华兴会,陶成章、蔡元培领导成立光复会。

1905年夏天,已然成为革命公认领袖的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并与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会晤,提议筹建全国性革命组织以统一行动。最终,孙中山成功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后来这16字纲领被孙中山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措辞其实是借用了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只不过朱元璋的“胡虏”是指蒙古人,孙中山的“鞑虏”是说满洲人。)

在当时,以同盟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首的坚持君主立宪的保皇派分歧很大,双方以报纸为阵地不断进行口诛笔伐。1905年,清政府派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并于次年宣布预备立宪,这件事情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说过。在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官制进行了改革,各派政治力量无不力图把握这一机会,排斥对手,攫取大权。以袁世凯为首,以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匡为后台的北洋派,野心勃勃,他们提出了以内阁取代军机处的改革方案,但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楼却利用其核定官制大臣的身份说服慈禧太后否定了北洋派设立内阁的方案,保留军机处,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职,交出了北洋四镇军权。1907年,北洋派和瞿鸿楼发生激烈冲突,史称“丁未政潮”,最后,袁世凯搬倒了瞿鸿楼,慈禧则利用两派斗争,排斥汉族官僚,重用满洲贵族,清王朝的统治基础进一步削弱。

1908年,光绪和慈禧死后,溥仪继位,醇亲王载沣摄政。载沣在政治上不像慈禧那样既善于驾驭满洲贵族,又能够牵制汉族地主官僚,因此慈禧的去世导致清朝内部乱了章法。为了维持统治,载沣一面下令认真筹办预备立宪事宜,一面以袁世凯有足疾为由将其罢斥,让其回家养病,自己接管了军权,并让他的弟弟载询任海军大臣,载涛任军咨大臣,实现了由皇室把持军权的愿望。然而,袁世凯亲信党羽遍布朝野,还收买了庆亲王奕匡,联合了朝中的立宪派,并取得了列强的支持,因此,袁世凯被罢黜,实质上是导致了清政府高层的分裂,从而使部分失势官僚转向支持立宪。从此,立宪派不断进行请愿,要求缩短预备立宪的期限,召开国会,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任命责任内阁总理、协理大臣及各部大臣共13人,其中满洲贵族9人,汉族官僚仅4人,满洲贵族中有7人是皇族宗室,责任内阁实际上成了皇族内阁。消息传出,全国哗然,立宪派上书力争,并随之发生分化,一部分倒向革命派。

转过头来看革命派。自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武装起义不断,但多以失败告终。1906年,萍乡、浏阳、醴陵起义(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中山领导、指挥的黄冈、惠州、钦廉防城以及镇南关起义失败,孙中山本人也迫于清政府的通缉而转赴新加坡;1908年,黄兴领导的钦廉上思、云南河口起义失败。此后,同盟会开始转向争取新军加入革命阵营,不断在广东新军中发展革命组织。1910年2月,黄兴、胡汉民及新军内的倪映典联合发动广州新军起义,不料倪映典中计被杀,义军随之溃散;1911年4月,黄兴等人又组织了第二次广州起义,也就是黄花岗起义,义军本欲攻取广州,然而消息走漏,清军严密戒备,新军枪械被收缴,义军遂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黄花岗起义中,林觉民等86人牺牲,但收殓时只得遗骸72具,遂合葬于广州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人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从 1910年7月,英、法、德、美等国多次催促清政府签订湖广铁路的借款合同。1911年1月,清政府着手和上述四国商议借款事宜;5月“皇族内阁”成立后,为了给借款合同签字扫清道路,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归为国有”,并派端方南下强行接收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商办铁路公司;接着,清政府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把以前批准商办的铁路路权出卖给了列强。这些铁路的修筑原本已经定为商办,四省铁路公司、绅商、民众为此筹集了大量资金,清政府劫收商办铁路公司的做法同时损害了资本家、地主和农民的经济利益,自然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并随即激起了四省的保路风潮,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

四省之中,四川的保路风潮最为激烈,成都有数万人参加保路大会,号召全省罢市、罢课、停纳捐税,其他州县也闻风而动,纷起效法。与此同时,四川同盟会和哥老会组成保路同志军,掀起了全川武装暴动,20多万人围攻成都,四川保路运动转变为保路同志军起义。

为控制四川局势,清廷令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端方率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一时间武昌城内守备空虚,革命党人遂决定趁机发动武装起义。于是,四川保路运动成了后来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线,一场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路线的革命即将到来。 


三鉴斋 2010-07-20 14:58:39

[新一篇] 民國百年(三):共和新生(1)——清末新政

[舊一篇] 民國百年(三):共和新生(3)——辛亥革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