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 簡體 傳統 |
1900年6月16日,西摩尔所率领的联军遭到清军董福祥部甘军的进攻,被迫后撤,撤退中又被义和团袭击。6月20日,联军开始沿运河向天津撤退,沿途仍不断遭到义和团及清军聂士成部的袭击,死伤数百人,最终在千余援军的接应下退入天津租界。
就在西摩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的同时,联军开始了对大沽炮台的进攻。根据以往所签的不平等条约,列强舰船是可以自由出入白河口而不受任何阻拦的。1900年5、6月间,鉴于形势的紧张,列强不断在白河口集结舰船、士兵备战,清军也加强了炮台的守备,布设水雷,封锁航道,阻止敌军舰船出入。于是,联军即以此为借口,由俄国海军副司令海尔布德朗出面,于6月16日向大沽炮台守军发出最后通牒,限令守军在17日凌晨2时前交出炮台,否则将武力夺取。清军守将罗荣光当即拒绝了最后通牒,并下令准备战斗,同时上报驻于天津的直隶总督裕禄,要求增援。
6月17日凌晨,在距最后通牒限定的时间还有70分钟的时候,联军军舰开始向大沽炮台开炮,清军立即还击,战争正式爆发。几个小时后,联军相继占领南北炮台,大沽炮台全部失守,守军大部阵亡。
6月17日,慈禧召集第二次御前会议。6月18日,当时清廷还不知道大沽炮台已经失守,但是已经收到了直隶总督裕禄派人送来的联军的那份最后通牒,于是,慈禧召集了第三次御前会议商量是否要与列强开战。6月19日,大沽口已经开战的消息传到北京,京城上下群情激愤,义和团也出现了要进攻东交民巷(当时各国使馆都在这一带)的迹象,慈禧赶忙召集第四次御前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主战派的意见最终占据了上风。
当时,光绪帝还存有依靠列强恢复权力的幻想,因此帝党大臣都“对外主和,对内主剿”,主张与列强媾和,全力镇压义和团。以慈禧为首的后党本来也不愿与列强开战,但由于大阿哥事件,慈禧与列强结怨,因此在主战派载漪的极力怂恿下,她最终决定与各国翻脸。
6月19日,慈禧照会各国公使,提出强烈抗议,并要求他们在24小时内离开北京前往天津。当晚,公使们复函清政府,请求延期赴津,并希望能够在次日上午9点前得到答复。6月20日一早,德国公使克林德离开东交民巷,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交涉公使撤离之事,在途中恰好遇上端郡王载漪的虎神营官兵巡逻,克林德被清军击毙,这就是着名的“克林德事件”。拥有外交豁免权的克林德被杀,使列强坚定了对中国用兵的决心。
6月20日下午,大批中国人开始围攻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请注意,这些中国人并不是义和团团民。早在义和团开始围攻北京教堂时,慈禧就已经派荣禄率军前往东交民巷保护使馆了,东交民巷内有护馆洋兵,外有清军保护,手持大刀长矛的义和团是很难发动进攻的,因此,进攻使馆的主力一定不是义和团。事实上,对使馆发动进攻的正是“执行保护任务”的荣禄的军队,后来董福祥也率军加入了进攻使馆的战斗。
6月21日,慈禧接到裕禄派人送来的奏折,证实大沽和天津已经开战。当日,慈禧以皇帝的名义颁布了《宣战诏书》,下达了战争动员令,表示要与列强开战,同时,慈禧也决定借助义和团的力量来抵御外国入侵。在清政府的支持下,京津地区的义和团迅速发展。
其实,早在宣战之前,义和团和清军就已经在天津与联军开战了,他们围困并炮击了天津租界,联军因兵力单薄而挂白旗拒战,但由于当时清军最高指挥官裕禄并未下决心开战,因此清军丧失了最有利的战机。从宣战后的6月22日开始,开赴天津的清政府军队越来越多,联军也派兵从大沽乘火车增援天津,虽然沿途遭到了义和团和清军的猛烈阻击,但在租界内联军的接应下,援军最终仍进入了租界,再加上从前方退回天津的西摩尔部,天津租界内的联军数量大大增加。
转过来继续说北京方面。在对使馆的进攻中,慈禧刻意避开了公使们聚集的英国使馆,而着重进攻其它使馆,这显然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然而,慈禧的这一策略却一直受到外界的干扰。6月25日,端郡王载漪和庄亲王载勋带着60多名义和团团民冲进了皇宫,声称要杀掉和洋人一条心的光绪皇帝,慈禧揭穿了二人趁机作乱的企图,杀掉了为首的团民。随后,出于对义和团失去控制的担心,慈禧传令荣禄停止进攻使馆,还派荣禄在使馆外树立了“奉旨保护”牌子。谁知仅仅三个小时后,慈禧收到了天津方面传来的消息,说大批联军增援部队已经从大沽口出发,而负责截断西摩尔退入天津的清军亦已战败,于是慈禧不得已再次下令开始进攻东交民巷。
天津方面,联军虽然兵力增加了,但仍处于义和团和清军的包围之中,缺少食物,房屋毁坏,因此联军指挥官决定采取固守措施,各国军队分别负责一块区域进行防守。从6月22日至29日,虽然围攻租界的清军和义和团士兵共有近5万人,但并没有给予联军以毁灭性的打击,而且从慈禧于29日发给八国使节的电报及于7月3日发给英、日、俄三国元首的国书来看,慈禧也并没有下定决心与八国誓死一战,反而表达了求和的愿望。
整个6月下旬到7月初,英、日、俄、德四国相继大举增兵,在大沽登陆的联军约有一万四千人,已抵天津租界的约八千至一万人;同时,在津清军也逐渐增至两万四五千人,义和团则增至五万人。
7月5日,清军开始三面进攻租界内的联军,义和团也积极配合作战,给予了联军一定程度的打击。为了解除清军威胁,7月9日,联军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跑马场,迫使清军后退,随后又围攻八里台,清军守将聂士成率军奋战,重伤殉国,天津城外众多战略据点均为联军占领。
7月8日,慈禧电令李鸿章进京,任命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为日后和谈大臣的身份进行准备,一时间和议之声传遍前线,加之聂士成部随后战败,清军遂停止进攻,转而镇压义和团,前线局势急转直下。联军方面则因大沽援军不断到达,而开始由防御转入进攻。
7月12日,天津租界内的联军已增至一万七千余人,见清军进攻已经停止,联军遂决定进攻天津城。7月14日,联军攻入天津,清军撤逃,城内义和团团民大部惨遭屠杀,而联军也死伤近千人。
天津陷落的消息传到北京,慈禧太后惊慌失措。7月16日,慈禧下令清军停止进攻东交民巷,她“联拳抗洋”、“以战促和”的决心愈发动摇。
7月17日,身在广州的李鸿章启程沿海北上。其实,打从一开始,李鸿章就坚决主张镇压义和团,但没有引起重视,直到北京的局势日益恶化,慈禧才数次电令他进京。李鸿章接到命令后,虽然答复说“立刻遵旨北上”,但却始终没有离开广州一步。后来慈禧对列强宣战,再度催促李鸿章北上勤王,可李鸿章却认为国家实力薄弱,鲁莽开战必遭灭顶之灾,因此称慈禧之命为“乱命”,拒不奉诏。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南方大臣在获悉李鸿章的态度后,确定了共同抗旨以求东南互保的原则。同时,南方大臣们还不断上书慈禧,希望朝廷能够尽快开始和谈,李鸿章则趁此机会等待时机。
到天津失守,慈禧立场动摇后,李鸿章觉得自己的主张有可能实现了,同时天津的迅速失陷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震动,这一切最终促使李鸿章决定立刻北上。
三鉴斋 2010-07-20 14:58:3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