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百年(三):共和新生(1)——清末新政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2月6日

1902年1月,慈禧带着光绪回到北京后,仍然将光绪囚禁在瀛台,一直到其死去。然而,自从《辛丑条约》之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却日益加剧。在联军纷纷撤走时,俄国却在中国东北驻留了几十万军队,沙皇尼古拉二世企图夺取满洲,不断在东北扩张沙俄的统治势力。沙俄对中国东北的野心与日本的大陆政策发生了冲突,英国和美国也不愿俄国独占东北权益,因而支持日本与俄国不断谈判。

1904年2月,日军偷袭停泊在旅顺口的沙俄太平洋舰队,并击沉在朝鲜仁川的俄国军舰,引发日俄战争。当时,俄国的军事实力强于日本,但其在远东的军力不足,海军更是分布于太平洋、波罗的海和黑海,调遣非常耗时,因此日本从一开始就决定速战速决。战争爆发当月,日本便派兵从仁川登陆,迅速北上;5月,日军强渡鸭绿江,击败沙俄沿江守军3万余人,进入中国境内。不久,日军夺取大连,切断了旅顺俄军和驻扎在辽阳的俄军主力之间的联系,辽阳俄军立刻出动救援,双方在瓦房沟交战,俄军战败。接着,另一路日军又成功登陆,与先前那路日军会合,进攻辽阳。6月,第三路日军抵达,随后日军进攻旅顺,占领营口,8月在旅顺港附近摧毁俄国太平洋舰队主力,夺得黄海、日本海域的制海权,旅顺俄军陷入重围。同月,日军在辽阳战役中击败16万俄军,取得重大胜利。10月,俄军反攻失利,被迫撤至奉天,双方大规模战斗至此暂停,出现所谓“沙河间歇”的胶着状态。

1905年1月,旅顺俄军投降,日军全面北上展开了奉天会战,双方共投入60万兵力,激战三个月,俄军战败,日军占领奉天,并乘胜进据铁岭、开原。5月底,前来增援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同日本联合舰队进行了大规模海战,也就是对马海战,结果俄国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日军则随后又占领了库页岛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就在1905年这一年,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无暇顾及远东战事;日本也由于长时间战争消耗而筋疲力尽,急于结束战争;美国则出于对日本过分强大的担忧而不断从中调停。最终,1905年9月,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划分了各自在东北的势力范围。

日俄战争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战争,可清政府竟无耻的宣称“彼此均系友邦”,还将辽河以东划为“交战区”,自守“局外中立”。不过,俄国和日本显然对此毫不领情,1905年12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清廷除接受了《朴次茅斯和约》外,还额外给了日本在东北经营、修筑铁路的权益。日本也趁此机会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1910年,日本兼并了朝鲜。

1903年,趁着日俄两国关系紧张,战争一触即发,英国派军进犯西藏,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第一次侵藏战争发生在1888年,西藏地方军和清军防御失败,英国通过中英《藏印条约》和《藏印续约》打开了西藏的大门,电影《红河谷》就是依托于这段历史背景)。虽然藏族人民对英军给予了坚决反击,但最后英军仍然侵入了拉萨,并强迫西藏官员签订了《拉萨条约》,把西藏变成了英国独占的势力范围。不过,清政府不承认《拉萨条约》,并派代表与英国重新交涉;1906年,中英在北京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英国取得了《拉萨条约》中的一些特权,但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宣布不干涉西藏政事。

在整个20世纪的头10年,英、法、日、俄、德等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和在华经济势力的扩张,不仅在华贸易额和投资加大,而且还不断掠取中国的铁路和矿山资源。

清政府方面,在庚子国变后,“大阿哥”溥儁被废黜,许多主战派大臣被作为“祸首”处置,因此以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地位上升,清政府高层逐渐开始变革封建体制,协调统治集团内部各派系之间的矛盾,以巩固满清的统治,平息人民的反抗。1901年,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其主要措施包括:调整官制,整顿吏治,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裁撤大量臃肿的官僚机构,停止捐纳实官;编练新军,创办、训练巡警,设立武备学堂、警务学堂;振兴商务,提倡并奖励私人资本创办实业;废除科举,兴办学校,设立各级学堂,向欧美和日本派遣大批留学生,还允许了满汉通婚,劝止妇女缠足。

在各项新政中,编练新军最为耀眼。1901年李鸿章死后,袁世凯接任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大力推行新政,并于1905年率先练成北洋六镇新军,形成了当时最大的官僚军事集团,为其将来走上中国政治舞台之顶峰打下了基础。

从新政推行5年后的1906年开始,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所谓“宪政”是指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辛丑条约》后,列强们改变策略,打算保全、扶植满清政权作为他们“以华治华”的工具,因此他们需要清政府披上“民主宪政”的外衣;另一方面,19世纪晚期,中国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不断高涨的民主思潮与旧的封建专制主义发生了碰撞,不管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是资产阶级右翼及君主立宪派,都或者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或者要求通过君主立宪政体获得一定权利,因此清政府也需要借助政治上的改革拉拢立宪派,保全自己的统治地位。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这给了清廷很大的震动,他们觉得日本这样的一个小国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沙俄,完全是因为日本施行了君主立宪制,“日本以立宪而胜,俄国以专制而败”,于是,数月间,立宪之议遍于全国,清政府也效仿当初日本的做法,于1905年派出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1906年,五大臣先后回国,他们指出,立宪有三大好处:稳固皇位、减轻外患、消除内乱;同时,他们也建议:“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日本于明治十四年宣布宪政,二十二年始开国会,已然之效,可仿而行也”。清廷高层看中了这“预备”二字,于是在1906年9月颁布了《宣示预备立宪谕》。

在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并宣布立宪以九年为期,但也提出“君主神圣不可侵犯,君主独揽统治权”,暴露了其“皇帝专权,人民无权”的欺骗性本质,激起了民众的愤慨,也让立宪派大失所望。然而,毕竟在轰轰烈烈的预备立宪中,宪政知识得到了广泛传播,立宪议员们的民主意识和管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无疑为后来辛亥革命的成功和这些人在民国初年的迅速从政打下了基础。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病死,第二天,慈禧老佛爷也死去。据说光绪病重期间曾表示,自己一定能死在老佛爷后面,这样的话,就一定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不料这件事被李莲英知道,他立即报告了慈禧,慈禧听后便下令皇帝的饮食、医药之事统统由李莲英服侍,结果当天下午,光绪的病情就突然加重,不久就死去了。也有人认为当初袁世凯出卖光绪,导致戊戌政变,所以他一直担心慈禧死后光绪会对付自己,于是就勾结庆亲王奕匡,打算废黜光绪,立奕匡之子为帝,结果未遂,于是就毒杀了光绪。当然,还有人觉得害怕慈禧死后,光绪对自己不利的是李莲英,是他下手让光绪死在了慈禧前面。

就在光绪临死前一天,行将不起的慈禧在南海召见军机大臣,以光绪皇帝无后为由,宣布立醇亲王载沣(醇亲王奕譞第五子,承袭爵位)之子、年仅三岁的溥仪为皇帝,并以载沣为摄政王。光绪看到皇储是自己的亲侄子,监国摄政王又是自己的亲弟弟,也十分满意。半个月后,溥仪继位,隆裕太后(光绪皇后)和载沣摄政,改年号为宣统。 


三鉴斋 2010-07-20 14:58:37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27)——庚子國變(IV)

[舊一篇] 民國百年(三):共和新生(2)——革命勃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