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的前世今生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今天来说说大家都熟悉的传国玉玺。

历代帝王都很重视传国玉玺,尤其是在群雄逐鹿的时代,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得到了玉玺就是天命所归,必然会做皇帝。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所造,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认同。但关于玉玺材料的来源,有的文章中说“秦始皇命令天下的良工用蓝田山美玉制成玉玺,玺钮雕成龙鱼凤鸟的形状……”,但是,更多的说法是认为这传国玉玺就是用当年的“和氏璧”所造。我今天就按着这个说法行文。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从上古时代起,中国人就很爱玉。在历年出土的古代文物中,玉制品非常多,装饰、图腾都有。由于政治原因,传国玉玺可称为玉中的极品,它自然会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我今天就要讲几个关于它的故事。
 
首先,是着名的“和氏献璞”的故事。
 
公元前757年,春秋年间,楚国人卞和(也有说和氏)在山中得了一块玉璞,便将其献给了当时楚国的国君楚厉王。楚厉王找专家check了一下,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楚厉王就下令将卞和的左脚砍去了。

公元前740年,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结果,楚武王的专家也说他带来的是个普通的石头,于是楚武王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衰~~~~)。

公元前689年,楚武王的儿子楚文王继位了。当时,卞和失去了双脚已经不能再献玉了。他抱着这块玉璞在楚山之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后来还哭出血来。楚文王听说这件事后,就派人来问他:天下失去双脚的人不只你一个,你为啥这么悲伤呢?卞和说,我不是为了自己的双脚而悲伤,忠贞之士被看作欺君之人,稀世宝玉被打上普通石块的名号,这才值得悲伤啊!于是,楚文王下令打开玉璞,仔细研究。这一次,专家们的结论是:这的确是块宝玉。于是,楚文王封卞和为陵阳候。卞和没有接受,独自离开了。

这个卞和,三次献玉才成功。楚厉王在位17年,武王在位51年,文王13年,这卞和前后一共等了60多年,他被人承认的时候已经是个老人了,可真是够背的。李白后来写了一首诗:“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充,徒劳三献君。”
 
下一个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完璧归赵”。
 
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它讲的是赵国的和氏璧被秦国骗去,双方斗智斗勇,最后和氏璧终于回到赵国。可是,本来是楚国的和氏璧,为何跑到赵国了呢?这就不能不提到战国时的纵横家张仪。张仪和苏秦同是鬼谷子的门生,是战国着名军事家孙膑和庞涓的师弟。张仪和苏秦同时下山,苏秦首先游说秦国,当时秦国刚刚处决了商鞅,秦王十分讨厌说客,所以苏秦没得到秦惠文王的重视,于是就以“合纵之策”游说东方六国,最终在燕国得到了重视。合纵之后,苏秦挂六国相印。秦国知道后,十分后悔,这时苏秦的同门张仪来到的秦国,用“连横之策”打动的秦王,做了秦国的丞相。

但是,在发迹之前,张仪非常潦倒,曾在楚国丞相(令尹)昭阳府中做门客。在公元前333年,楚国灭掉了越国,在这场战争中,昭阳立了大功,于是当时的楚威王就把和氏璧赐给了他。有一次,昭阳在宴请宾客时,把和氏璧拿出来炫耀。这和氏璧果然是稀世珍宝啊,以至于当时池塘中的鱼都成群的跃出水面。在场的宾客十分好奇,也不看和氏璧了,都纷纷去看鱼。等大伙都消停下来了才发现,和氏璧不见了。接下来就开始审案了。在场的宾客一看,张仪长得最帅,心生嫉妒(呵呵,这句话是我编的),于是就是指认是张仪偷的。昭阳的家丁虽然百般毒打张仪,但张仪就是不承认。由于证据不足,他们释放了张仪,把张仪驱逐出了楚国。这样,张仪才来到了秦国,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不过,从那以后,和氏璧也就真的失踪了。
 
和氏璧在消声匿迹了几十年之后,突然出现在了赵国。至于和氏璧究竟是怎么流落到赵国的,已经是一个历史之谜了。赵国当时的宦者令缪贤用了五百金从一个商人手中买到了和氏璧,经过专家鉴定,发现这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接下来的故事,我们在高中语文课上都学过了。说赵惠文王得知了这件事情,问缪贤,缪贤装傻充楞,于是赵王派人搜查缪贤的府邸,找到了和氏璧并据为己有。这时,蔺相如粉墨登场,他劝说缪贤光着膀子、背着斧子去向赵王主动承认错误。缪贤去了,赵王得了宝贝正在高兴,也就赦免了他。
 
后来,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说要用15座城池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正愁呢,缪贤把蔺相如举荐了上去。蔺相如拿着和氏璧来到秦国,让秦王看,秦王没有交出15座城的意思,于是蔺相如说“这璧有瑕疵,让我给你指出来”,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立刻数落秦王失信,并威胁要打碎和氏璧。于是秦王不得不斋戒五日,沐浴更衣来迎接和氏璧。可在这五天中,蔺相如早就把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了。等到了日子,蔺相如对秦王说,秦国自穆公以来20多位君主,没一个守信用。今天你先把15个城交了,然后我们一定把和氏璧送来。秦强而赵弱,我们不可能欺骗你。秦王无奈,又不想两国关系恶化,于是放了蔺相如。这就是完璧归赵了故事了。
 
第三个故事是讲秦始皇。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灭赵,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和氏璧终于到了秦始皇的手里。但从此以后,和氏璧就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有人说秦始皇把和氏璧做成了传国玉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但文献中却是像我前边说的那样:传国玉玺是用蓝天玉制作的。为了继续行文,我们就认同第一种说法吧。
 
秦始皇命人把和氏璧琢磨成4寸的规矩形状,制成了玉玺,并刻上了丞相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篆字。从此成为了天授皇权的象征。
 
有一次,秦始皇南巡到了洞庭湖,突然间风浪大作,眼看船就要翻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秦始皇拿出了玉玺,投入湖中,立刻风平浪静。八年后,当秦始皇再次出门巡狩至华阴时,有人在路边将玉玺献上,献完后,这人立刻就消失了。玉玺这才又回到皇帝手中。第二年,秦始皇就驾崩了,玉玺自然就传给了新皇帝秦二世。
  
第四个故事是和汉高祖刘邦有关的。(和玉玺相关的都是帝王啊)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争雄,正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到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打败章邯,秦朝的国本一次又一次的被动摇。后来,沛公刘邦和项羽奉楚怀王之命两路攻秦。这时,秦二世已经被赵高杀害了,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儿子子婴做了皇帝,子婴后来杀掉了赵高。可是眼看诸侯就要攻到咸阳了,于是子婴去帝号,复称秦王。但这仍然没能阻挡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咸阳,子婴向刘邦投降,包括传国玉玺在内的秦国所有的玉玺都落到了刘邦的手中。刘邦把传国玉玺随身携带,并称其为“汉传国玺”(可见,我们一直说的传国玉玺,其实是刘邦给取的名字)。

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做了汉朝的皇帝。在西汉时期,玉玺一直都放在长乐宫中(汉朝宫殿主要就是长乐、未央二宫),成为皇权的象征。
  
下面说第五个故事了,是讲王莽。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专权。当时西汉的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刘婴(也有人直接叫他孺子婴)年幼未立(还是皇太子),于是王莽就生了篡位之心。公元8年,王莽下决心篡位。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他当然需要得到传国玉玺。但当时玉玺在长乐宫孝元太后王政君手上保管,这个太后是王莽的亲姑姑。于是,王莽就派堂弟安新公王舜去索要。王舜去了,结果被太后骂的是狗血淋头啊,太后盛怒之下用力将玉玺摔到地上,于是玉玺上的“螭”(一种没有“角”的龙)就被摔出了一个缺口。但王莽最后还是得到玉玺,并且如愿以偿的做了皇帝,建立新朝。王莽命人用黄金修补了玉玺缺失的一角,但毕竟难以天衣无缝,所以这传国玉玺还真应了当年蔺相如跟秦昭王说的“和氏璧有瑕疵”。从此,就有了“有眼不识金镶玉”的说法了。(这下就知道了《新龙门客栈》里的老板娘为啥叫金镶玉了,呵呵,还是蛮有内涵的一个名字)。
 
王莽建立新朝,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却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危机,终于导致了西汉末年的绿林和赤眉起义。赤眉军在山东起义,绿林军则起兵荆州。西汉皇族成员刘演、刘秀兄弟也加入了绿林军。绿林军立了更始帝刘玄做了皇帝。公元23年,在昆阳之战中,绿林军彻底消灭了新朝军队主力,并乘胜进击攻入长安,王莽走投无路,在未央宫渐台被商人杜吴杀死。校尉公宾割下王莽的头,从王莽身上拿到了传国玉玺,并交给了他的上司李松,李松则在第一时间将它进献给更始帝刘玄。

此时,赤眉军也攻入了长安,立牧牛童刘盆子为皇帝。更始帝自知不是赤眉军的对手,只得奉玺投降。传国玺由此转手到刘盆子(赤眉军)手中。

公元25年,刘秀自立为帝,建立的东汉,是为汉光武帝。公元27年,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刘秀。从此玉玺在东汉皇帝的手中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由于多年的战乱,首都长安已经破败不堪了,所以光武帝迁都洛阳,从此玉玺便深藏洛阳皇宫之中了。
  
第六个故事讲“孙坚怀璧”。
 
提到孙坚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因为故事讲到了三国时期了。这个故事呢,大家在电视上也都应该看到过。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相继出现了多位幼年继位的皇帝,皇帝年幼,所以朝政多为太后把持,而太后一个妇道人家要想管理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娘家人,因此就造成了外戚专权。小皇帝不满外戚专权,于是就依靠自己身边的宦官向外戚夺权,夺权成功后,宦官居功至伟,于是又造成了宦官专权……汉少帝时期,掌权的外戚大将军何进有意诛杀“十常侍”(最狠的十个宦官),不料事情败露,何进反倒被宦官们骗进宫去杀掉了。于是,袁绍起兵诛杀了所有宦官(《三国演义》第一集)。在宫中发生这么大的乱子的时候,少帝刘辩在段珪的保护下逃出宫去。兵荒马乱的时候,少帝和保管玉玺的人失散了,于是玉玺不知所踪。

不久,董卓带兵进京,控制了皇帝,还废了少帝立了献帝。由于董卓残暴乱政,因此袁绍、袁术号召天下诸侯共讨董卓。联军逼近洛阳的时候,董卓招架不住,就带汉献帝逃往长安,临走还一把火烧了洛阳城。

作为诸侯的先锋,长沙太守孙坚最先攻入洛阳,率兵驻扎在洛阳城南宫殿中。在救火的时候,突然发现宫殿中一口井闪着五彩的光,便派人下去查看,不料捞着一位妇人的尸体,脖子上戴着一个锦囊,打开一看,内有一个用金锁锁着的朱红小匣,启开小匣,里面有一玉玺,上面有篆文八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玺缺一小角。孙坚知道这就是秦始皇的“传国玺”,心中窃喜,认为这是天意让他当皇帝。后来,袁术得知孙坚将玉玺藏在了妻子身上,就逮捕了孙坚的妻子,夺去了玉玺。再后来,曹操打败了袁术,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当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这里要说明一下,《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因此它记载的关于这段历史的情况与史实是有出入的。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孙坚在从井中得到玉玺时,没想到他手下的一个士兵与袁绍是同乡,将此事告诉了袁绍。袁绍也觊觎帝位,当然想占有传国玉玺,于是向孙坚索要,孙坚则是死活不承认,后来愤然率兵撤回江东。但他和诸侯结下了梁子,遭到进攻而战死。后来,孙坚之子孙策将国玺献给袁术借了三千兵马报仇, 从而奠定了孙吴的基业。再后来,袁术得玺称帝失败, 国玺就归了曹操。
  
公元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建立魏国。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后来就是265年司马氏代魏,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 继承了国玺, 统一了三国。
 
第七个故事讲“南北夺玺”。要介绍玉玺从西晋到南北朝末的情况。

西晋是个短命的王朝,也是个混乱的王朝,先有八王之乱,后有贾后乱朝。到了公元317年,匈奴人刘渊攻进都城长安,灭亡了西晋。晋朝皇室南迁,司马睿在王导和南方地主的支持下建立了东晋,是为晋元帝,而中国北方就进入了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也称五胡乱华。

刘渊、刘聪父子灭掉了西晋后,玉玺归了前赵。公元329年,石勒建立的后赵,与前赵展开激战,并灭掉了前赵,石勒得到了玉玺,并,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四个字。

公元350年,后赵的将领冉闵建立魏政权(史称冉魏),并发兵攻打后赵的国都。后赵皇帝石祗向前燕求救,说愿用传国玺作为答谢之礼。前燕皇帝慕容儁派出三万人,另一个羌族豪强姚弋仲也派出儿子姚襄领骑兵二万八千来救。援兵到来之前,冉闵攻陷了后赵的国都,屠杀了20万胡人。

后来,援兵到来,虽然冉闵军队死伤惨重,但后赵的皇帝石祗还是被叛将杀死,后赵灭亡。然而,前燕军队却没有撤退,他们是为了传国玺而来。前燕派人去问冉闵传国玺的下落,冉闵的大臣说:传国玉玺在后赵过去的首都邺城丢失了。而且说的理由特别充分。
 
其实,在遭到前燕进攻时,冉魏向东晋求援,东晋皇亲谢尚派建武将军戴施驻军枋头边境。戴施又令部将何融入邺城,用“派兵营救”的谎言骗取了传国玉玺。守城的冉魏大将蒋干将传国玺交给何融,何融带着传国玺疾驰回枋头。谢尚遣振武将军胡彬率骑三百护送传国玺回京师建康。于是,这传国玉玺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东晋司马家。从东晋建立起,N多东晋帝都没有传国玉玺,以至北方胡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得玺之后,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不再BS。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刘裕建立了宋朝,也就是历史上的南朝刘宋。玉玺也就归了刘宋。南朝历经了宋、齐、梁、陈四朝。玉玺也就按此传承下去。到了梁简文帝时,发生了侯景之乱。梁朝将军侯景叛乱,夺了传国玉玺。后来侯景兵败,他的部下拿着玉玺败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到了梁被陈所取代以后,和尚才把国玺献给了陈武帝陈霸先。
  
第八个故事讲隋唐年间。

公元581年,扬坚建立了隋朝。589年,隋文帝灭南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玉玺。玉玺便到了隋天子手中。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携带玉玺南巡行扬州,被部将宇文化及杀于江都,隋朝灭亡。玉玺落到了宇文化及手中。后来宇文氏兵败,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玉玺遁入漠北突厥。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了唐朝。后来,太宗李世民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突厥不敌。同年,萧后突然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第九个故事说唐末五代风云
 
唐朝自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开始衰落。唐末,更爆发了着名的“黄巢起义”。起义军势力很大,甚至攻陷了首都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在这场起义的过程中,黄巢手下的将领朱温叛变,投降了朝廷。后来,起义失败,朱温加官进爵,赐名全忠,成了唐末最有实力的节度使,并被晋封为梁王,把持了朝政。
 
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哀帝,夺传国玉玺,建立后梁。,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后来,石敬瑭为做皇帝,勾结契丹进攻后唐。后唐皇帝李从珂无法抵御“儿皇帝”石敬瑭及契丹军队的进攻,穷途末路之下,和曹太后、刘皇后及儿子雍王李重美等携带传国宝登上玄武楼自焚。玉玺也遭焚烧,下落不明。

公元942年,由于石敬瑭的侄子,继承帝位的石重贵不愿意做契丹的“孙”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大怒,举兵南伐。经过三次的拉锯战后,辽军挺进后晋都城开封,石重贵无奈之下投降辽朝。有趣的是,石重贵在投降辽朝时,竟也献上了“玉玺”。不过辽主精明,看出了这玉玺并非和氏璧所制的传国玉玺。于是石重贵解释说:玉玺在前朝灭亡时已经失踪了。不过,这个假的传国宝贝也被辽主带回了北国。

经过后汉,到了后周的时候,后周太祖郭威遍寻传国玺不着,无奈刻了“皇帝神宝”等两方印玺,一直传至北宋。
 
第十个故事说说这玉玺“归宋?属辽?抑或归于金?”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北宋。之后宋太祖、宋太宗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统一了中国的中原地区。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北方有契丹人的辽朝雄踞一方,占据大片土地;后来西北还有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南方还有白族人的大理。所以北宋始终是在和各方英豪争夺天下,算不得大一统的帝国。
 
到了北宋哲宗赵煦时,有一位名叫段义的咸阳人冒死向朝廷晋献了一块宝玉,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玉玺。不过,这个玉玺历来就受到置疑。可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发生了“靖康之变”(郭靖、杨康之名就来源于此)。北方的金国在联合北宋于1125年灭了辽朝后,又只用了两年就灭掉了北宋。北宋徽钦二帝都被虏到了漠北,更何况包括玉玺在内的国宝了。而在此后的战乱中,传国玉玺再次消声匿迹。
 
宋朝虽然积弱——北宋被辽朝追着打,南宋则处处受制于金朝,但是两宋前后320年,却是历经了辽、金、西夏三朝。辽朝被金朝灭了,宋朝还在;金朝和西夏被蒙古灭了,宋朝还在。宋朝虽然百年积弱,但生命力却比那些凶悍的草原民族还要强,硬实挺了300多年。在中国历史上,从秦朝以来所有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中,除了两汉420年外,就属两宋国祚最长了(明朝276年,清朝296年)。不过,在战乱频仍的13世纪,再强大的国家,当面对着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国的时候都显得那么脆弱。
 
第十一个故事讲“元人得玺”

公元1206年,蒙古人的大英雄勃儿只斤·铁木真建立了蒙古帝国,称成吉思汗。在随后的20年间,蒙古人踏平了西辽,扫灭了花剌子模,并横扫了西亚和欧洲。1227年开始,铁木真的子孙又灭掉了中国的西夏、大金、大理,而且又两次横扫了欧洲。一直到1272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儿子忽必烈,终于建立的大元帝国。1276年,元军攻破了南宋的首都临安。1279年,在宋元最后一次海上大决战中,宋军失利,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尽了。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病死。一个自称在开国功臣木华黎(成吉思汗手下“四杰”之一)之曾孙硕德家中收购到玉印的人拿着玉印在街市上叫买。元开过功臣伯颜命御史中丞崔彧买下这块玉印,交给身居监察御史之职同时又是名儒的杨桓鉴别。发现这竟然就是传说中的传国玉玺。于是有人说,忽必烈刚驾崩,传国玉玺就重出江湖了,这是大吉之兆啊。从此,这传国玉玺便成了元朝的国宝了。
  
第十二个故事讲“尔玉之事,彼已得知”。

这句话是电视剧《孝庄秘史》里大玉儿写给多尔衮的一张纸条上的话。这“尔”和“玉”正是“玺”字。电视剧虽然难免虚构,但多尔衮得到玉玺得事情还是有的。
 
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的同年,就派徐达、常遇春领兵北伐,灭掉了元朝。元顺帝退居漠北,同时也带走了传国玉玺。明朝初年,太祖遣徐达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玺,这是历史上最后的有关传国玺的记载,但明军最终还是空手而返。

终明朝276年16帝,没有一个皇帝拥有过玉玺,这不免让帝王们遗憾。不过,就像历代没有玉玺的王朝一样,明朝自己做了N多印章,姑且也可以叫玉玺了吧。
  
再说退居漠北的元朝。据说元顺帝退居漠北后,一次带着玉玺狩猎,结果把玉玺给弄丢了,于是连蒙古人也不知道玉玺的下落了。这下,传国玉玺再次流失。

一直到明朝末年,据说草原上有一个牧羊人在放羊的时候,发现自己有一只羊三天三夜不吃草,不停的用蹄子刨地。牧羊人好奇,就挖地三尺,竟然找到了失落多年的传国玉玺。于是,他把这玉玺献给了元朝皇室后裔博硕克图汗。后来这玉玺世代相传,到了林丹汗的手中。
  
明末的时候,满清在东北已经崛起。他们一方面把握着对明朝战争的主动,一方面不断巩固着自己的大后方。太祖时期,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取得了对明朝萨尔浒大战的胜利。到了太宗皇太极时期,向东打败了朝鲜,把朝鲜从大明的属国变成了大清的属国。向北,皇太极拉拢,平定蒙古各部。在清兵入关之前,他们就已经平定了蒙古,把蒙古变成了自己在北方的天然长城,和重要的后方。
 
在皇太极扫平蒙古的时候,林丹汗是一个重要目标。这不仅是因为林丹汗的察哈尔部很强大,具有一定影响力,还因为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嫡传子孙。公元1635年,皇太极派多尔衮、岳讬、萨哈廉、豪格等人追袭林丹可汗部队,打败了林丹汗,林丹汗走死青海打草滩。在这场战役终,传国玉玺被多尔衮得到并献给了皇太极。皇太极认为这是天命所归,于是第二年就登基称帝(以前只称大汗),把国号改成了大清。至此,传国玉玺归于满清。
  
最后,要说说,既然满清得了玉玺,那么现在玉玺是否在北京故宫或台北故宫中呢?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但按照清室优待条件,溥仪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民国13年,公元1924年,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之间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战争中,直系的冯玉祥战前倒戈,杀回了北京,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宫,可这也导致传国玉玺再次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金镶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网文 2010-07-15 08:32:36

[新一篇] 懸壺濟世的由來

[舊一篇] 宋室南渡——中國歷史的分水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