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派名家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名家是先秦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派,战国时称刑名家或辩者,西汉始称名家。
        名家主要活跃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一善于辩论,善于语言分析而着称于世。作为一个思想流派而言的名家,它的思想与现代的汉语所说的名家是不同的。这个名不是有名的名、出名的意思,而主要是指事物的名称、概念。由于种种原因,名家这个学派后来几乎没有了继承人,一般人在谈到先秦诸子的时候,甚至还有可能忽略它。首先正式提出名家这个说法的,是汉代的学者。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把先秦诸子学分成了六个学派,其中就有名家在内。
     学说主张
        该派萌芽于春秋末期,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所谓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着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
        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由其提出。
        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观点,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有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   惠施的遍为万物说
         惠施,宋人,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公元前三三四年至前三二二年间(魏惠王后元元年到十三年)做魏的相国,主张联合齐、楚,尊齐为王,以减轻齐对魏的压力,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到公元前三二二年,魏国被迫改用张仪为相国,把惠施驱逐到楚国,楚国又把他送到宋国。到公元前三一九年,由于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施也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据说,南方有个奇人叫黄缭的,曾询问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风雨雷霆发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应对,遍为万物说(《庄子•天下篇》)。庄子曾说惠施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篇》),批评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庄子•齐物篇》)。可知惠施的论题,主要的还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他的着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
        ●含有辩证因素的观察和分析
        惠施的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这和后期墨家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万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质粒子构成,同样基于小一,所以说万物毕同;但是由小一构成的万物形态千变万化,在大一中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说万物毕异。在万物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有毕同和毕异的大同异,也还有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他把事物的异同看作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包含有辩证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论的。后期墨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及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义。《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认为物质粒子(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后期墨家曾经严格区分空间的有穷和无穷,《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认为个别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而惠施反驳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后期墨家认为中(中心点)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当时最北的诸侯国)之北,越(当时最南的诸侯国)之南是也。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与泽平。因为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睨是侧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但是他无条件地承认亦彼亦此,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定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
        公孙龙(公元前320-250)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公孙龙,相传字子秉,赵国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20年至前250年间。他的生平事迹已经无从详知。他可能较长时间作平原君的门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说,平原君厚待公孙龙。约于公元前248年至前279年间,公孙龙曾从赵国带领弟子到燕国,《吕氏春秋•应言》载,是为了说燕昭王以偃兵。燕王虽然表示同意,公孙龙却当面对燕王说,当初大王招纳欲破齐、能破齐的天下之士到燕国来,后来终于破齐。目前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尽善用兵者,所以我认为大王不会偃兵,燕昭王无言应答。
      公孙龙又曾游魏,与公子牟论学。
      在赵国,《吕氏春秋•审应览》载,公孙龙曾与赵惠文王论偃兵。赵王问公孙龙说:寡人事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回答说:赵国的蔺、离石两地被秦侵占,王就穿上丧国的服装,缟素布总;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以示庆祝。这怎能会偃兵?
      《吕氏春秋•淫辞》说:秦国跟赵国订立盟约: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过了不久。秦兴兵攻魏,赵欲救魏。秦王使人责备赵惠文王不遵守盟约。赵王将这件事告诉平原君。公孙龙给平原君出主意说,赵可以派遣使者去责备秦王说,秦不帮助赵国救魏,也是违背盟约。
      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兵攻赵,平原君使人向魏国求救。涪陵君率兵救赵,邯郸得以保存。赵国的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求增加封地,公孙龙听说这件事,劝阻平原君说:君无覆军杀将之功,而封以东武城。赵国豪杰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为相国者以亲故。夫君封以东武城,不让无功,佩赵国相印,不辞无能,一解国患,欲求益地,是亲戚受封,而国人计功也。为君计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接受了公孙龙的意见,没有接受封地。
      公孙龙善于辩论。《公孙龙子•迹府》说,公孙龙与孔穿在平原君家相会,谈辩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晚年,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公孙龙由是遂诎,后不知所终,
      公孙龙地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孙龙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名家有《公孙龙子》十四篇。今存六篇。《迹府》,是后人汇集公孙龙的生平言行写成的传略。其余五篇是:《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其中以《白马论》最着名。
     代表着作
        名家代表着作有《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等,今只存《公孙龙子》。今传本《邓析子》、《尹文子》皆为后人伪作。
     地位与影响
      名家之地位与对后世的影响均不及儒、墨、道、法诸家重要,但它在战国中期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学派,标志着中国古代逻辑学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名家是先秦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派,战国时称刑名家或辩者,西汉始称名家。
        名家主要活跃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一善于辩论,善于语言分析而着称于世。作为一个思想流派而言的名家,它的思想与现代的汉语所说的名家是不同的。这个名不是有名的名、出名的意思,而主要是指事物的名称、概念。由于种种原因,名家这个学派后来几乎没有了继承人,一般人在谈到先秦诸子的时候,甚至还有可能忽略它。首先正式提出名家这个说法的,是汉代的学者。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把先秦诸子学分成了六个学派,其中就有名家在内。

          研究资料--
       1   参《庄子•天下》。
            2   参《论语•八佾》。
            3   参《论语•雍也》。
            4   参《汉书•艺文志》。
            5   参《论语•颜渊》。
            6   参《荀子•正名》。
            7   崔清田主编:《名学与辩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第一章。
      8   崔清田主编:《名学与辩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第173页。
            9   参《墨子•兼爱下》。
            10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11   参《公孙龙子•迹府》。
            12  
      关于《邓析子》的真伪,学术界争论不一。本文采非伪书观点,认为此书虽真而残。其进一步说,从整体上看,无厚也反映了名家的名辩思想,因此在本文中仍作为参考资料。参董英哲:《〈邓析子〉非伪书考辨》[J],《华文》,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10月第3辑。转引自江向东:《先秦名家政治思想概论》[J],注①,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13  
      《庄子•天下》罗列历物十事云: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14   李玉洁:《先秦诸子思想研究》[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第213页。
            15   古人素有微言大义的语言风格,加之有关惠施文献的匮乏,历物十事历来有多种理解,不过总的解释方向还是一致的。

          名家在名实关系上取儒家之名,墨家之实,专决于名,并在此基础上正名实而化天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法律伦理思想。本文特别是第三部分从一个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名家与同期及近代部分平等思想的异同从而得出名家的平等是一种类平等思想的结论。


佚名 2013-07-23 10:23:46

[新一篇] 諸子百家之名家概述

[舊一篇] 楚漢戰爭 項羽分封諸侯示意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