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豹CEO傅盛艺术史笔记曝光,坦言“我不完全懂但我大为震惊!”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提到艺术史,许多人心中会升起困顿和疑惑,艺术史意味着审美的陌生,意味着大部头的作品集,意味着 晦涩 难懂的概念,意味着复杂的流派……

但北京大学的朱青生教授却说,“每个⼈都生活在艺术史中,每个人都是⼀部艺术史。”“不经意间获得幸福的细微的感觉,就是每个⼈的艺术史。”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他在混沌文理院听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的艺术史课程中,一字一句记录下了课堂笔记。

自2019年起,混沌文理院一直坚持邀请哲科领域的知名学者来为投资人、企业家和创新者授课,以底层哲科思维的传达来实现实业赋能,以高维学术的思想训练来实现人的自我解放。

以下是傅盛的艺术史学习笔记。新的一年,文理院继续陪你通文达理,格物致知。

文|傅盛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

艺术的历史

  • 每个⼈都生活在艺术史中,每个人都是⼀部艺术史。不经意间获得幸福的细微的感觉,就是每个⼈的艺术史。

  • ⼀个民族发展的水平的衡量看两个方面:⼀个看科技发展,⼀个看艺术史。艺术史看的不仅仅是过去的历史,而是⼀个普通人身上不经意间体现出的艺术的气质和对社会的美(aesthetic)的感受。

  • 艺术史是使人成为完整人的必要成分,每个人都有独特性,人类才有存在感。这种独特性如果再能显现化,就成为完整的艺术史。

  • 任何⼀个民族对世界都有自己的艺术认识,这个认识是变化的。乾隆曾下令号召全国收集艺术品,收集到了数量巨大的作品,其中有三件爱不释手,将其放在书房里,将书房取名“三希堂”,这三件作品是东晋时代的艺术品: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 等到了新文化运动(1915-1923),时人认为中国的文化已经完全落后,要从打败我们的对手身上全面学习,即德先生和赛先生。但问题是不仅仅落后者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落后,连领先者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领先。这种情况下,我们未必会拿来对手真正先进的地方,反而会拿来并不先进的东西。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艺术史。

  • 新文化运动期间很多精英认为西方的艺术优于中国,这一观点也来自于古希腊“维纳斯”这样的雕塑——被看作是西方艺术的精华代表。1912年后,一大批中国精英到西方去学习雕塑,包括徐悲鸿,现在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素描、色彩、雕塑等都是从那时候开始建立的。但这使得中国艺术从苏轼、王维等人开创的写意的诗词画赋——用线条和内容表达自己的传统,彻底被抛弃了。中国画是写意的,不是写实,苏东坡的画画得并不好,竹子都是歪的 ,但这不影响中国艺术的独特性和伟大。徐悲鸿、吴作人开启了和我们艺术史无关的西方艺术体系,吴作人画出的西方画作比西方人还好。

  • 但问题是,随着照相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出现,现在又出现了新新媒体技术(比如Vr),传统的西方美术系统已经陨落了,绘画中的惟肖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对着一个人照500张微笑,总可以出⼀张神秘的微笑吧。

  • 西方从1910年已经开始抛弃了这⼀套写实为核⼼的绘画艺术体系了,认为这不是绘画的核心。中国美院最好的学生去考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被拒了。教授们觉得这位同学画得太像了,已经无法教他,而且这是上个世纪的东西,已经不是现代艺术了,学校也不教授了。

  • 艺术进行现代化革命,也是西方第四次产业革命精神的体现。

  • ⼈的写实性、科技性只是人性的三分之⼀,只是过去这两部分发展得比较快,⼈还有坚韧性、神性、惰性等等,如果借助媒体将这些特性发挥出来就意味着更大的创造力,这是不会被机器所替代的。

  • 摄影使得每个⼈的写实能⼒得到显性展现,但在另⼀个层⾯使得⼈的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受到限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不单是⼀个作品,而是人的自由和独立的精神所在。

  • 卢浮宫收集的都是经典艺术作品,往后的作品被收入奥塞博物馆,再往后是蓬皮杜艺术中心。中国的旅游者往往去前两个,其实蓬皮杜才是现代艺术品的展现。某作者协会主席曾说前两者很精彩,蓬皮杜收的是垃圾,然而法国人认为蓬皮杜艺术中心是他们艺术发展的标志,却被中国人认为是垃圾箱。如果我们的审美还停留在西方19世纪,那我们真的成了垃圾箱。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不要弄错了艺术发展的方向。

  • 朱教授说:“艺术史问题如果只是讲艺术历史上有什么,那不需要我来讲,能讲的人很多。”ImagNet项目(用于视觉对象识别软件研究的大型可视化数据库)说明机器已经能做到识别图像,真实世界的写实和识别都已经能够用机器来实现了。
  • 左上图是1660年左右着名巴比松派画家科洛的画作《我也在这里》,右上图1960年又发掘出⼀个古希腊女神的雕塑,可以发现和这个画作里的女神的比例很像。古希腊以来的西方画作,都以上图这样黄金分割线构图,用结构抽象和比例来找到人和神之间平衡的感觉。

  • picture,用图片对看到的东西再造。古希腊用这个方法,开创了西方古典艺术历史,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世界艺术史——西方用古希腊的根本理念和原则来理解的世界的古典艺术史,直到1919年。而这时徐悲鸿刚刚到西方,用这套体系开创了中国的现代艺术史。

  • 我们在看世界艺术史是用西方艺术史的方式在看的,但是如果换⼀种角度呢,中国、印度、伊朗对世界的看法各不相同。世界艺术史应该是复数,是各种国家、各个民族对世界的看法的历史。

  • 尽管全球化逆流,但艺术界还是坚定地拥抱全球化,艺术不是政治,不是经济,不是体育,是对差异欣赏和讨论的⼀种学问,艺术有差异才有艺术价值。

  • 朱青生教授曾任国际艺术史学会的主席,2020年他给全体会员写了封信:让世界看到我们,让我们互相看见。

  • 中国画的写意,在明末的八大山人这里达到高峰。他的画从彩色变为了黑白,并进行大幅度留白。现代某名家看了八大山人的画直跺脚,问他为啥跺脚,他说,你看那画,空白之处一点东西也放不进去。乾隆喜欢在各种画上留章,但是八大山人的画从没留过,因为实在下不去手,八大山人的画达到了“以无胜有”的境界。
  •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是不同于西方的另⼀条路。中国在写实绘画上是劣势,中国的特长是在简单的线条上放入无数的精神内容。同样⼀个文字,小学生会写,但是到了大家手中,这几个线条所表达的内涵和对世界的认识就完全不⼀样。在简单的线条里灌输感情、表达对世界的认识,这是另⼀条道路。这条道路在中国书法中得到体现,然后转化成绘画,绘画也转化为书法。书法型绘画,变成了对世界的另⼀种艺术认识。

  • 这个几万年前的壁画被发现时,震惊了世界。开始人们认为是发现者造假,因为绘画技术超过了古希腊,后来当越来越多的石器时代的绘画被发现,才被承认。但这幅画除了写实之外,还有写意。除了牛之外,壁画上面的线条是干什么的?这个顶离地面两米多,如果不是必须,原始人没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在顶上留下那些线条,⼀定是某种必须,才使得他们把心绪和感觉变成了痕迹,留在了洞的上面。

  • 西方艺术史都被写成了摄影式的写实的相关的历史了,但写实的绘画只是世界艺术史的⼀条道路。如果把这张壁画的上下部分如上图那样对应中国的写意和西方的写实,你也许就会发现世界艺术史在后来变成了两条道路。

用艺术(作品)研究历史

  • “在”上面加⼀横,无在(读wai),这是朱青生教授造的字。它可以是上帝,可以是无产主义,本身没有,无有的存在变成是⼀种系统万物的构建。

  • 本体是无限可能的状态,不是只有你的信仰体系能用它,大家都可以用它。而艺术家有这样的天赋去用⼀种形式去表达这种状态,有个形式化的方式使得无有的存在变成可以看得到、可以讨论的东西。正如老子说:有生于无。
  • 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章,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 海德格尔对世界的描述是,你的很多问题不是只有你的系统才能容纳。(这⼀段实在没听太懂,需要再学习。)

以下是对无在 (wai)系统的解读:

1.爱欲:艺术作为生命本能的显现,这种显现会在情欲和色相中成为人的生命活动中意识最为强烈、快乐程度最为急迫、最为追求形式美好的部分。

你在出房间之前有没有照过镜⼦?如果照过,你已经在爱欲的显示和隐式之间徘徊。

2.生死:艺术对于⽣命的终结具有急切的关怀并对死亡恐惧,由此产生了长生和超越的种种想象和幻象,传达了对⽣命的留恋和对⻘春的贪求,也因其对生命自然规律的深切理解而产⽣了对永恒和超越的设计和描述。

比如:⾦字塔、墓葬、⽊乃伊、⼩河公主等。

3.区别:艺术将⼈间的对⽴和差异作为⾃我呈现的动机和⽬标,构成⼈际关系中最根本的冲突因素,通贯古今,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隐晦的表达。从个体到集团之间的竞争和超越,寻求公正与平等的诉求,也会诉诸于艺术形式来呈现人的荣辱的心态。

4.秩序:艺术将世界中的各种秩序设计为完美的状态,并且把现存世界解释为想象图景,把⼈类的政治理想做出规划和程式,试图以某种秩序为⼈间的差异和冲突找到解决的⽅案。

紫禁城是中央⾼度集中的秩序展现。如果不能理解故宫是多少先烈推翻的旧秩序的展现,那么所有的礼赞都是谬误的。纽约的街区是市场经济形成的秩序的展现,城市艺术史也是艺术探讨的⼀个⽅向。

5.超脱:在⼈类之间的矛盾和竞争规范和控制的秩序中,个体的特点和⽂化共同体的需要受到统治、控制、检验和压迫。借助艺术,人们表达个性和自我的独⽴。

古代时候认为⼈不⼈,只是某种规则的载体。第⼆阶段进⼊了⼈⼝学的社会⼈群划分,⽐如中国⼈和外国⼈、⽩⼈和⿊⼈,经济学的⾼中低收⼊阶层等等。到底谁有权⼒来规定每个⼈的独特性?如果按种群划分,就会被绑架。

现在应该是每个⼈都有⾃⼰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独⼀⽆⼆的,这是现代艺术史的个⼈观。对⼀件事情的感受都是独特的不同的,譬如柳永所说:纵有千种⻛情,待与谁⼈说。即便没有⻛情,也有⾃⼰独特的说不出来的感受。如何允许这种差异性是现代⼈的价值观。

王羲之的字之所以好,因为⾃由的期望和被压抑之间的强烈对⽐体现在笔画之间。你去学他的笔迹,你没有那种强烈的对⽐,怎么能写出那种字体。

毕加索的画,右下⻆的那张脸,由碎块组成,这是世界艺术史的⽴体派的转折。毕加索的时代摄影已经出现了,存在是⼀种真理(truth),要把这种存在展现出来,机器⽐⼈强。但是画画总要画出个东⻄,毕加索用线条和⽴体的组合,重塑了世界的基本组成单位,与现存的世界⽆关,他解放了⾃⼰的艺术表达,把⾃由归还给了⼈。

毕加索这幅画先画的左边,画到右上⻆时,脸还基本是脸,身体已经开始不像身体了,用抽象的形式重新组合。毕加索解决的是我的⼀个作品是否可以从⼼⾥直接创造出来,⽽不需要借助现有的对象,如果⾮要⽤现有的对象,那就把这个对象拆开,变成新的原材料,再进⾏创造。毕加索的画超越了希腊⼏千年的传统,超越了基督教的根本精神,在他那⾥没有上帝没有神,在他的世界⾥,⼀切因他存在。传说张⼤千把作品给毕加索看,毕加索问,你的作品在哪⾥?在毕加索看来,对现实的搬运已经不是现代艺术作品了。

6.环境:⼈的环境作为⾃我⽣存、依赖的对象,艺术将也将之作为自我观察和感受的对象、⽤自然的方法加以维护和保存,或者⽤认为的方法对之进⾏改造和设计,由此将⼈造的环境变成风景,进而发展为虚幻现实。

罗⻢的壁画(左)对环境的描述已经超级⽜逼了。宋代的⼭⽔画(右),有记录,有寄托,有宣泄。树之间的关系都可以⾛进去,⼭峦后⾯的⼭好像翻到前⾯,显示出⼭的雄伟。

园林也是⼀种艺术,是我-它关系中的⼀种解决⽅案。环境也是⼀种我-它关系。

7.物品:艺术对于⼈类的⽣存和⽣活所以来的物质对象有着极⼤的关注、审视和描绘,从而将作为生存资料的事物变成了作为认识的对象和观看的形象,也将之变成自我炫耀和精心收藏的财物。

左图⻄⽅经典艺术的橘⼦,让人垂涎欲滴。右图南宋禅宗的⾼僧所画的六个柿⼦,中国⼈不喜欢,流传到⽇本,变为国宝,画画的人把对⽣命的深刻理解画在这幅画⾥,看着看着就超越了。

摄影出现之后,⼈类不再通过绘画艺术模仿事物了。写实这个事情已经不再是⼈⼿的艺术的关注了。

8.神只:⼈和神的关系体现为对神圣的确定和归结,借艺术参与了对强大⼒量的对抗、凝视、顺从、献媚和供奉,并为这样的力量制造了偶像与象征,将政治与宗教的终极理想呈现为完美的图画。

9.圣所:在神圣和理想设定之后,因为信仰和祭祀而进行利益和法术的场所,因其神圣而庄严呈现为奇异和华丽。

10.无有:艺术最终体现为⼈与自我的最⾼理想之间的超越、显现和觉悟。

形相学:视觉与图像的方法

  • 我们到了⼀个很特殊的时代,图像时代。远古时代的原始人都是用画画来表达,才有了那个洞穴里的牛。后来文字发明后,大部分⼈的绘画能力集体衰退,除了个别画家,于是图形时代变成文字时代,直到现在摄像器材被发明,每个人都可以真实地还原世界,人类进入图像时代,并且因为社交网络,图形时代又回来了,即:图像时代—>文字时代—>图像时代。
  • 形和相是两个事情,光有图只是其中⼀个方面,图与图之间构成的关系称为相。图和相放在⼀起讲出⼀个事情出来,叫“叙述性图像”,现在的演化是电影。
  • 中国绘画都要在旁边题词,用图和词相互表达。图和词放在⼀起成为第三种表达,in between。这对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意义在于,把不完整的文章和图像放⼀起可实现新的表达形式。而图和文是两种表达世界的方式,比如农业文明时代是图基本被废,文成为了核心。

  • 图形的微妙性在于远远看到形就能认出其中的感染⼒(pathos)。在识别画面上,精密的图形识别计算机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对这种pathos的感知还远远达不到。
  • 图像的形状恰恰是语⾔的定义所不能表达的。
  • 艺术史的⼀个分支是形象学。如何用图形研究⼀切问题,这种能力已经被⼈类遗忘了⼀万年。
  • 今天的时代,80%的信息来自于图像,需要⼀个理论基础来研究图像。如果我们没有⼀种方法来研究它,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 艺术史是用图来研究⼀切的工具,不只是鉴赏作品,提⾼品味和气质。
  • 中国的音乐的先锋就是摇滚,但⼀开口就是⼆流,毕竟是别⼈做过的,我们在艺术领域能不能有⼀出来就是世界领先的呢?

  • 图像时代,让汉字这种唯⼀的表意文字有了更大的机会领先世界,把汉字表达的形相学作为学术研究去研究下去。对中国绘画而言,画得像不像不重要,重要的是写意。

现当代艺术革命

  • 欣赏现代艺术看不懂没关系,感觉有东西在揪你就行。

  • 人性的自由发展,有对抗,很难两边都看懂。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宽容,就是承认我不懂你,但我接受这件事。

  • 看⼀个人,第一要看事业成就,第二要看不经意间获得幸福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构成了艺术史。

  • 问题:如何培养孩⼦对艺术的感受?朱教授回答:要多带小朋友去看,每个月要去三次博物馆,三次月亮升起来的情况,三次太阳落下去的情况。看多了就会有感受。中国的博物馆翻译有问题,布置得也像墓葬馆,museum是muse和um,意思分别是“美好”和“我们”,导致孩子们都不爱去。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卢浮宫做得就很好。1、博物馆里要加上实验体验。2、动用新媒体,新媒体是改变人和展品的关系,改变观众和策展人的关系,未来会更个性化。3、当代艺术的精神——做任何事情都是开创的而不是模仿的,也不是欣赏,要用原创力推动人类发展。


2023-04-03 15:06:29

[新一篇] 系統精簡利器:Dism++ 10.1.1.5 Beta綠色中文單文件版

[舊一篇] 喬布斯《遺失的訪談》全文:塵封16年的預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