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行人 王夫之》十九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二天上午,破门和尚闻讯赶来,他一手拿着拐纹,的衣服和毯子。进了门,他先是“阿弥陀佛”,随后安详道:“夫之先生,一手提着简

别来无恙吧?"

看见他,夫之甚为感动,回敬:“法智大师,一向安好?"

破门笑道:“苍茫众生中一蜉蝣尔,贫僧随遇则安,得过再过矣”言毕又特地去向王朝聘请安:“武夷先生,久仰大名。货髓内心一两柴敬。”当看到老人家身体欠佳时,便不多打扰,退了出来。破门也跟王介之打了招呼,然后道:“王家老少上山,南岳顿时灵动起来。夫之道:“若能修得大师之境界,夫之亦可安居此山中。”破门道:“贫僧区区境界,生活至上,偷度浮生而已。

接下来的日子,夏汝弼、李国相和管嗣裘也来了,他们一来探望王朝聘,二来会见夫之,商议一些事情。李国相清瘦了很多,精神却还矍铄,夫之已经记不得有多久没有见过他了。回想过往,夫之动情道:"这些年,一直疲于奔命,竟是疏忽了兄长。”

李国相摆摆手,道:“国家有难,皆身不由己啊。”

没谈多久,从李国相那里,夫之又得到一个噩耗:挚友文之勇已死。“真的?”夫之几乎不敢相信。

其实,文之勇一直过得并不如意。当年,乡试不中,大部分同时参考的人都中了,他不中,心情之压抑可想而知。他原本想继续准备应考,哪承想张献忠进了衡州,断了他的求学之路。大难来临,他也只能躲避山野,在耒阳和永州一带飘零,困顿之中,得了虐疾,大病一场。身子刚刚恢复元气,却遇见清军来犯衡州,家人躲之不及,被清兵革命。文之勇大吼一声,拖着病体,拿着长刀,冲向清兵,砍倒一人后,来不及从那清兵身上拔出刀来,就被另一个清兵拦腰劈倒。文之勇至死都怒目圆睁,结果被一个清兵剜去一对双眼,尸体被扔进蒸水河中。“一介书生,以卵击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薄云天,死得其所啊!”夫之发出感慨。

夏汝弼又说出了另一个噩耗。这个噩耗,简直是“惊天地,泣鬼

神”,悲壮至极!

188

原来,就在夫之和夏汝弼等三人决计回家、往衡州方向行进不久清军大举遍犯洲乡。乡民四散,守军也纷纷逃窜。欧阳镇不遇逃声,说地有声道:“乡民逃,守军亦逃。若人人皆逃,清兵如入无人之境。大明子民还有一点骨气和血性吗?那人虽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多

污血,着一脸碎骨!令其惊慌狼狈,不亦有种乎?" 有一腔热血,一把骨头。清兵来犯,虽螳臂当车,但至少让犯者被一身

欧阳镇之言,令闻者无不动容。他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誓死与清军战斗。龙孔蒸与洪伯修见欧阳镇决心已定,多劝无用,亦同仇敌汽。欧阳镇打开粮仓,把家中剩物全部赈民。又拿出全部银两,收编了一支五十人的乡军,每人发了钱饷。如战斗中杀了敌人,提了人头还可领赏。一批乡民饿得半死,欧阳镇这一招挺奏效,留下来的五十来人个个都很拼命。欧阳镇随后命儿子欧阳淑和家仆一起外逃,偏强的欧阳淑起初不愿意离开,但欧阳镇厉声道:""你难道希望欧阳家族全部葬送于此吗?”龙孔蒸与洪伯修二人也赶紧劝说,欧阳淑才不情愿地离去。龙、洪二人又迅速联络了湘乡一些书生与志士,搜罗了一批刀棍剑棒等武器。一切安排妥当后,便在欧阳镇大院四周埋伏。

很快,清军蝗虫般呼啸而来,未遇任何抵抗,他们顺利占领湘乡后,只留下三百余名清军守城,其余大队人马继续一路向南开进。

关键时候到了。

当晚,清兵正在城中狂欢。欧阳镇兵分两路,一支由自己带着三十余名义军,趁着夜色,从东门杀进了敌营;另一支由龙孔蒸和洪伯修带着二十余名义军,从北门冲入敌军粮库。由于守军主力在城中狂欢,守营清兵只有十余人。欧阳镇等人偷袭成功,将十余名守军悉数杀尽。与此同时,龙、洪二人率领的义军也将清兵粮库成功烧毁,自己也损失了近一半义军。城中狂欢的清兵闻讯后飞速赶回,欧阳镇与龙、洪等人会合,准备全力突围,但已经晚了。大批清兵将欧阳镇等人四面包围,刀

万分危急。

光剑影,杀声震天。激战中,欧阳镇受了重伤,龙孔蒸也受了伤,情况

恰在此时,西面方向的清兵突然发生骚乱,洪伯修抬头一看,有十

189

余条硬汉挥刀杀来,为首的竟然穿着僧服,近了,才看清,居然是螽庆庵的郑石!与他同在的还有江陵人李广生。郑石穿着僧服,让清兵产生错觉,结果吃了大亏。否则,他们这点力量根本杀不进来。郑石浑身血迹,见欧阳镇和龙孔蒸血流不止,便让洪伯修带着他俩朝西南撒退,他

和李广生殿后。

欧阳镇坚决不从,为不拖累大家,他从带血的上衣口袋里掏出砒霜,太吼一声:“大明皇天在上,臣欧阳镇无力回天,就此报国!”吼毕,将早已准备好的剧毒丸和着血吞服下去,顿时七窍流血,魂归西天。龙孔蒸见状,也大吼一声:“山公,吾随你而去!”拔剑自尽。洪伯修、郑石和李广生等人眼睛一红,齐声嘶吼:“杀啊!”便什么也不顾了,挥刀杀向清兵。战斗持续了一个时辰,洪、郑、李和所有义军全部壮烈殉国。

天亮后,人们在清理尸体时才发现,欧阳淑也死于乱军中。原来,欧阳淑遵循父命,将一家老少带至深山安顿后,当天晚上,他亦佩剑出山,寻义军而来,当欧阳镇杀入敌营时,欧阳淑已经赶到。隔着敌阵,他还来不及见父亲一面,说一句话,就被两个清兵从背后突击,残忍地斩去头颅。

听闻欧阳镇等湘乡诸子如此英勇,夫之如锥锥心,悲痛不已,数月前的一幕幕尚历历在目。夫之想不到欧阳镇竟如此决绝,当初他对夫之投身行伍不以为然,认为科举才是正途,夫之尤其记住欧阳镇所言“读书人有读书人的使命”。当时夫之还把欧阳镇视为“只想不为”一类人物而心有不悦之感,现今想来真是惭愧。更令夫之惭愧的还有郑石,当初差不多要把他视为酒肉之辈,对他冷讽有加。没想到关键时刻,郑石用鲜血证明了自己。国难当头,这些或正统或边缘的书生都成了报国的英雄。夫之更加领悟了夏汝弼所言“有心报国,处处是门”的深刻内涵。想到此,夫之长叹一声,扼腕道:“山公等湘乡书生如此有血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壮我大明之威。此大明之幸,亦为大明之不幸啊。”“夫之所言极是。湘乡书生皆为我等楷模。”夏汝弼道,“夏某尤为心痛者乃欧阳公予私贤侄!多么英武的少年,本该有大好前程,不料于

190

乱世中死于非命。

提及欧阳淑,夫之终于忍不住,泪水再次涌出,哽咽道:子礼大

不当亡啊。”

“湘乡诸子皆硬汉,吾辈亦非贱骨头。”李国相突然慷然道。"请人

若然再犯衡州,我等亦奋死反抗。"

十一月,王朝聘与世长辞了。临死之前,他缓慢而决然地对王介之和夫之道:“切记:务必明理明智,务必深明大义,确保读书人之尊产家事是小,国事是大。若清人再犯衡州,一定不能任其妄为。纵然一死,也要反抗到底。”

“放心吧,父亲大人。”夫之与王介之流泪点头。王朝聘又道:“我一生清白,未吃清人一粒米,未饮清人一口水,未言清人一句话。我死后,将我葬于南岳,勿让灵柩在衡州清人土地上停留。湘楚之地,有先君屈子等千古壮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是为我等之先驱楷模。

“孩儿记住了。”王介之与夫之含泪应诺。王朝聘最后叮嘱:“《春秋》乃为王家几代悉心研究之书,他日时机成熟,定将《春秋》之说续赓,此乃遗愿矣。”

顺治四年(1647)十一月十八日,一代名懦王朝聘病死山里。乱世之中,虽然艰难,享年七十九岁,他也算得上寿终正寝了。当父亲真的离开时,夫之忍不住哭了。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与虚弱。

天气寒冷。夫之和王介之用破席裹着父亲的尸体,一路下了潜圣峰,将父亲装进棺材。众人在山下挖了一穴,将王朝聘棺材埋了。性翰与破门亲自赶来,要为王朝聘做一场法事,超度他的灵魂。但被夫之婉柜了:“父亲大人向来不信佛法,无需木鱼香火。谢谢大师了。

王介之也道:“谢过两位大师。大人去得安详,已得永生。

衡州太乱,无法安宁。葬下父亲后,夫之草草收拾行囊,上了续梦俺,与他随行的是侄子王敉。看着王敉,好像看到了自己的药儿,心里稍有一丝慰藉。二哥原本有两个儿子,可惜,小儿子王致早天。因为心疼二哥,他就格外疼爱敉儿,也就成了他的抚养人。王敉十二岁,也算懂事了,后来,很多年里,他跟着夫之南行北走,寸步不离。

191

瘦深人静时,夫之经常会想起父亲,想起父亲临终的叮嘱,耳边神心用子的歌吟:“睡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感候的平否将刈。”不知不觉,夫之似乎看清了屈子“上下求索”的背影。

4.易而经天下

午后,南岳刚刚下了一场细雨。随着夜幕的降临,天气又晴明起来。深山之中,树叶上的雨水还在滴答作响,几只夜鸟掠过,留下乍起车落的悲鸣,山野更显宁静了。

当夫之正在想好久没有听见那只老虎的啸声时,王敉朝他喊了一嗓子,是吃晚饭的时间了。他比一般山里人吃饭要晚。好些天没有吃到大米和油饼了,幸亏还有粗盐巴。夫之吞了一个饼,喝上几口野菜菌子汤,简单的一顿饭,他们倒也十分满足。饭后,生上一堆火,坐在简陋的木屋里,用破门送来的茶叶泡上一杯茶,夫之又开始读起了书。

其时,王敉在一旁向火里加着木头,恭敬地问道:“叔父,您读的是《春秋》么?"

夫之喜欢听王敉的声音,声音让他想起逝去的药儿,这令他虽然伤感,却也温暖,一生一死,死者已矣,哪里知道生者的惦念?夫之看着侄子坐在火光旁通红的面庞,他又不由想起父亲和二哥,也不由想起母亲和大哥。亲人一个个去了,再也感觉不到他们的呼吸,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他叹了一口气,回答道:“此乃《周易》,穷天地之书。

王敉疑惑道:“愚侄不懂,愿闻其详。”

夫之道:“你尚年幼,不宜诵读《周易》,以后便知道了。"王敉悻悻然地“哦”了一声,便低头不再说话了。

夜深人静,王敉已经睡去。夫之对着《周易》,若有所思。仿佛在无边无际的黑夜里看见了光,世人都争相研究《周易》以占卜运势,他认为这种纯功利的行径玷污了这本书的“灵魂”。正如多年以后他在《周易内传》中写到的那样:“夫之自隆武丙戌,始有志于读《易》 戊子,

192

避戎于莲花峰,益诉求之。初得观卦之义,服膺其理,以出入于西自靖:乃深有感于圣人画象系辞,为精义安身之至道,告于易!阳,非异端窃盈店消长之机,为翕张雌黑之术,所得与于学《易》之日

者也。"@

那年夏天,陌生而熟悉的虎啸又回来了。当时夫之领着王败,努边树林,正走在生机盎然的山中。突然之间,不远处传来一声巨吼,传他着另一声哀嚎。哀嚎持续好一会儿,最终消失。王敉吓得魂不能体,两腿发抖,呆在原地。夫之朝他招手,领他飞快地跑到一片空地,爬上巨大的石头。四处张望,在一片肥厚的灌木丛中,他隐约看见了那大虫黄白相间的皮毛,还有它的血盆大口。它在林中动了动身子,随即安静下来,抬起头,看见高处的夫之,立即叼起刚刚捕获的一只小獐,迅速消

失在灌木丛林中。

往日,曾有人丧命于虎口的传闻,世人都惧怕山中之王,甚至谈虎则色变。然则,如今为了活命,人们竞相躲进了这山中。真是清兵猛于虎。夫之眼睁睁看着这山里的人一天天多起来,尽管郁郁葱葱的山野似乎看不清任何人迹,但是,每日清晨、午后和黄昏各处升起的袅袅炊烟和夜幕降临之后的火光,还是泄露了有人在此居住的消息。夫之也有了新的邻居。一位陌生的乡绅搬到了黑沙潭的另一边。在清人面前,人们早已丢掉了对猛虎的畏惧。人气越来越旺,山间的老虎也开始纷纷逃离,或者被捕杀。据说,隔壁的山头就有七八个汉子,夜半挑着火把拿着刀叉,合力杀死了一条大虫,然后顺理成章地抢下一片生存之地。

本以为再也见不到老虎,没想到它再次出现。夫之有些欣慰。这仿佛成了夫之的老虎,陪伴它的声音,夫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白天与黑夜,老虎已经长在夫之的心里,时而沉睡,时而咆哮。看见王敉恐惧万分,夫之淡然道:“斗转而星移,草长而鹰飞,人稀而虎盛,林即为林;人盛而虎衰,山已非山。莫道人惧虎,只见虎怕人。大虫降临

① 本节关于夫之易学论述主要引自《周易内传·发例》,摘引于夫之撰,李一忻点校

第 345 ~383 页,九州出版社 2004 年版。

“船山易学集成”《周易内(外)传》,此为《周易外传》书附录《周易内传发例》


2022-12-08 19:01:36

[新一篇] 《天地行人 王夫之》十八

[舊一篇] 《天地行人 王夫之》二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