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堰与宁波水利文化 孔凡生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它山堰与宁波水利文化

孔凡生

孔凡生,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宁波市水利规划、设计、施工工作,历任宁波市水利勘测设计室副主任、主任,宁波市水利局局长。宁波市八至十届政协副主席,现为《宁波市水利志》主编。

宁波市水系由甬江流域和象山港、三门湾地区组成,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其中甬江流域5573平方公里,象山港、三门湾地区3792平方公里。

甬江流域由姚江、奉化江两大支流在宁波市三江口汇合后由甬江干流在镇海游山出海。

它山堰位于奉化江支流鄞江的鄞江镇。它山堰以下称鄞江,长69公里,它山堰以上称樟溪,流域面积348平方公里,它山堰正处于山区和平原的分界点。

一、修筑它山堰的动因探讨

据文献记载:东晋隆安四年(400)在小溪(又称光溪,今鄞江镇)建立了句章县治。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并句章、鄞、郾、余姚四县为旬章县,设治小溪,成为宁波平原的政治中心。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分越州,立明州。明州始于越州分离,州下设贸、奉化、慈溪、翁山四县州治、娜县县治均设于小溪,

弹丸之地的小溪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一是这里有樟溪的溪水得以灌养,二是数百年的经营,使得这里成为宁波平原的主要产粮地,成为历代政权的经济基地。

宁波历史文化二十六讲

人口的骤增、经济的发展,偏于山麓一隅的小溪已不适合作为行政中心,自唐代初年已经把发展的目光关注到宁波三江口地区。唐高宗武德四年至八年(621-625),唐政权曾在三江口建立短暂的鄞州,因开发实力及水资源不足,后又退回小溪。直到150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六年(771),明州的鄂县才正式移治三江口。唐穆宗长庆元年(821),明州治才正式迁至三江口。

但人口的急剧膨胀,吃水成了问题,“水难蓄而善泄,小旱则池井皆竭”、“涸民渴甚,至穴窳下滤秽滓以饮”,这绝不是一座新兴的城市所能容忍的,12年后,作为酂县县令的王元玮不能不着手实施它山堰工程。

二、王元玮

生卒已无从查考。山东琅琊人,唐大和中以朝仪郎行县令。他为官的评价在《加封遗德庙孚惠王公碑记》中说:“以阜俗为本,务勤俭,尚效补,戒游惰,惩暴贪,民返于淳境内大治”。

王元玮不仅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而且创建了一座世世代代为宁波人民造福的丰功伟绩--它山堰。他在治水理念上没有采用单一的浚湖、筑堤老套套,而是“历览山川,相地之高下”。在掌握第一手材料后,提出了“筑堰截流,阻咸引淡”的治理思想,在提出这一思路的同时,亦顾及到即将产生的负效益--洪涝灾害。他用砻糠测算潮位的高低,来确定堰体的高低,既能挡咸潮,又能在山洪暴发时,“七分之水人外江(鄞江).三分之水人内河(南塘河)”,干旱时,“七分之水人内河,三分之水入外江”。但洪涝时进人内河的水量还是过大,他把木鹅放人内河,测量水流走向,在木鹅停留处(即地势最低点),建造乌金、积渎、行春三碶,旱时关闸蓄水,涝时开闸排水,“王令放木鹅”成为千古美谈,许多文人墨客都歌颂了这个故事。

鄞县人民深感王元玮之德,在它山堰旁建王元玮生祠,北宋咸平四年(1001)在生祠原址建它山庙,宋宝庆三年加封善侯,乾道四年(1160)赐额遗德,淳佑七年(1249)加封灵汇侯,清嘉庆十年(1805)封孚惠侯,这样加封晋级,官越封越大,随之人亦逐渐神化了。

三、它山堰水利系统的布局和效益

根据王元韩治理鄞西水利系统的思路,它山堰工程布置可分为

它山堰、配套工程和城市供水系统三部分。它山堰

它山堰渠首工程包括它山堰、官塘、回沙闸等。(见它山堰渠首示意图)

满水湾理

鄞江桥

它山堰渠首示意图

它山堰,长113.6米,溢流段107米。堰身结构是一个有历史争议的问题,迄今可查最早记载它山堰的文献是宋淳佑年间(1241一1252)魏岘的《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这离建堰已400多年了。文中记载"堰脊横阔四十有二丈,覆以石板,为片八十有半,左右石级各三十有六”,还有一段"堰身中空,擎以巨木,形如屋宇,每遇溪涨湍急,则沙随之其中,俗谓护堤沙,水干沙去,其空如初,土人以杖试之,信然”。

魏岘的记载,使日后的水利学家叹为观止:一是"左右石级,三十有六”,根据目前露出地面的二级石级,每级高75厘米,如有36级,推算称整座堰体高度为27米,这在世界古代水利史上可称一大奇

宁波历史文化二十六讲

迹。二是“堰身中空,擎以巨木”,这可称水利史上少见的木石结构。也可称空心坝。1973年中国水利代表团参加在西班牙举行的十一届国际大坝会议上介绍,公元833年,在浙江大溪河上修建了高约27米的溢流砌石大坝--它山堰”,使它山堰不但扬名国内,亦扬名世界。魏岘这段文字近千年来无人怀疑和论述,但到近代有不少科学家提出了质疑,认为在古代不可能有这样的技术造如此高坝。实际上魏岘在备览的序文中有一段很诚实的说明,他说"自向铸来归,闲居十余年,日与地夫野老话井里闲事”,说明,他也是途听道说来论述它山堰,并没有什么根据。为了弄清它山堰的高度和结构,1991年因为它山堰维修需要,进行了地质勘探,勘探结果说明,一是实测基岩面为八五国家高程基准-8.7米,测时堰顶高程为3.05米,因此坝体高度即使从基岩算起也不会超过11.75米,这就否定了堰高27米的推测。二是堰体并不是直接筑在基岩上,占孔表示堰底高程-1.95米,也即堰体实高5米,其下为河床冲积层。三是堰体内并未发现木桩,上游侧有木桩,推断是宋代加固堰体时所筑。但尽管如此,在1000多年前,王元玮能在感潮河上拦江筑坝,筑成后能承受300多平方公里的山洪冲击,在既无测量仪器,又无地形、地质资料情况下能做到三七分水,这一切都是了不起的科技成果。志书记载:“水从汇入江,下历石级,状如喷雪,声若震雷”“十里犹闻震地雷,海神惊惧勒潮回”,可见当时工程的壮观。

官塘,塘长80米,宽3.5米,其左为光溪桥。建于明嘉靖年三年(1524),其作用有:一、雍高水位,提高它山堰排洪能力;二、阻沙入港以免淤积南塘河;三、沟通南北交通。电影《难忘的战斗》即在官塘和光溪桥上拍摄。可惜这项古代水利已拆除,由现代的活动堰所替代了。

回沙闸,现存它山堰前150米溪流中有四根石柱,其中西首第二根刻有“则水尺”,第三根刻有“回沙闸”三字。四根石柱的高度为

2.63-2.83米,柱中嵌有11x11厘米门槽,中孔宽3.57米,边孔各宽

3.02米,现在去游览的人不明何意,这就是宋朝郡守陈垲所建的回砂闸。当时由于水土流失,洪水时挟带泥沙,不但淤积堰上,连引水渠内也大量淤积。为了使淤积范围集中在堰上一带,清淤时只需发动民力在淤积区清理,所以建了回沙闸。后因水流条件改变,加之年久失修,回沙闸也就失去了作用,仅存四根石柱,作为历史的见证。

配套工程

王元玮置堰后,虑及暴雨时泄流不足,又续建乌金、积渎、行春三碶,亦称上水、下水、石碶。涝时泄暴流以出江,早时取淡潮以人河,平时则为河港之积。它山堰历经配套,至清末民初,已有9碶、5堰、13塘之数,使鄞西水系水利设施更臻完善。(见它山堰灌渠示意图)

人海

张丰场

都西平原

布政

学村

建香

行春场

栎社

它山

它山顺部江镇山

它山理灌渠示意图

城市供水

宁波市有自来水最早是1926年,裘天宝银楼主独资经营,主要以地下深井为源头,供应东门口一带商业闹市区,后因深井淤塞,加上设备简陋,水源枯竭,被迫停业。宁波城市供水1000多年来主要靠它山堰供应水源。

它山堰引水线路主要靠它山堰官塘出光溪桥,人南大河,经横涨,注栎社,历石碶、段塘,自南门南水关人城,蓄日、月两湖。当今南郊水厂还是用这个水源。

宁波城区自唐宋以来,河道纵横,以平桥、县前纵横干河为骨架,有支河40余条,分布全城,沿河修路,跨河筑桥,奠定了江南水乡和宁波水文化的基础,遗憾的使这些河大部分已被填埋。(见宁波城

宁波历史文化二十六讲

市水利图)

宁波城市水利图

效益

它山堰的效益主要是阻咸蓄淡、三七分水,早则七分入河,三分入江,解决鄞西平原的农田灌溉,同时通过南大河人城区南水关,蓄它山堰日、月二湖.解决城市生活用水。这一工程经1200年的历史,至今仍发挥着它的作用。

1988年1月,它山堰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居于古水利工程的仅有灵渠郑国渠、都江堰和它山堰4个,它山堰较之都江堰是毫不逊色的。

(本文为作者讲座提纲)

参考资料:

《它山堰研究》 周时奋

《它山堰考题》 缪复元

《它山堰暨浙东水利史学术讨论会文集》 鄞县人民政府


2022-12-08 19:00:46

[新一篇] 寧波外灘與近代寧波社會的變遷 孫善根

[舊一篇] 月湖建筑的人文主義 裘燕萍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