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作文教学研究述评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按年级段分为“写话”和“习作”。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积极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总结近一时期作文教学的得失,比较借鉴国外作文教学经验,会带给我们许多的发现和启示。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概述
  1.作文理念、作文方法的更新
  新课程让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包括从功利到人文的位移,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等。理念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作文教学的内容、形式、过程、评价以及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变。(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教材·教法》,2006,11)一线教师积极实践探索有关作文教学的方法。强洪权《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基础教育》,2004,7)一文中认为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是他们真切的生活体验的记录,应当回归自然,原汁原味;建立为生命而作的大作文观,和健康生命对话;张扬个性,倡导缘情言志的绿色作文,凿开生活的泉眼,打开理性的枷锁,抓住宣泄的时机;体验成功,促进持续发展的作文评价。张正石(《“2+1”绿色作文教学》,《内蒙古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8)“2+1”绿色作文模式就是利用每周某一天的两堂作文课,加上次日的一堂语文课,完成一次完整的单元作文训练。它以“情趣化和个性化”为原则,即训练形式、内容富有情趣和个性,追求情感的真诚、思想的真实、个性的真切,使学生愿意作文,为做人而写作,体现以师生为本的绿色作文观。蒋静雅(《接力日记,让情思自然流淌》,《小学各科教与学》,2004,2)指出接力日记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分成小组——把全班学生按学习能力、写作基础分成大体均衡的十组。每组的五六个同学就是一个齐心协力的共同体、竞争体。由于接力日记是一种“群体行为”,因此更能发挥群体的激励作用,有利于营造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王乐之(《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9)认为,儿童化观察指的是作文教学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观察所得,体现童眼、童心、童言。观察的策略是:立足教材范例,进行模范性观察;直面直观本质,引导剥笋式观察;投入活动过程,倡导体验式观察;关注儿童本位,引领感动性观察;开启个性探测,推动独特性观察;联系童语规范语,启动链接性观察;重视平时积累,坚持随时性观察。吴勇《“童化”:丰富童年生活的意义——小学“童话作文”课程的构建》(《教育实践与研究叫、学版》,2007,1)一文也提出了“童化作文”这一概念,指用儿童的精神去阐释作文,用儿童的文化去观照作文教学,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作文课程,使小学生作文成为真正的儿童作文。作者通过具体课例分别论述了“自然习作课程”的建构、“文化习作课程”的建构和“活动习作课程”的建构。徐吉元、许习白《“对话式”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4)把对话理论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在对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作了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推行“对话式”的小学作文教学,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在作文内容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着力营造“对话”氛围,架设“对话”的平台,构建“对话”的模式,引领学生在作文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郭根福《构建新的小学作文体系》(《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1)认为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应从训练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拓宽作文的范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构建新的训练体系,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如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构建新的小学作文教学体系;完善激励机制,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郑宏尖《小学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建构》(浙江师大硕士论文,2004年)提出了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小学网络作文教学一般包括以下一些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上网查阅资料——在线构思——在线写作——交流、评改——拓展、运用。
  在实践探索中,一些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案例,如于永正的《考试》(《人民教育》,2006,5)、王崧舟的《亲情测试》(《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1)等。这些案例引发了大家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极大关注。
  2.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写作题材、体裁多方面呈现
  作文教学需要基本写作方法的指导,但更重要的是写作内容要丰富,注重引导学生不断积累直接或间接的生活、语言材料,在融会所学之际,“倾吐”他们的“积蓄”。诚如叶圣陶先生所阐发的“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很自然的”的思想。针对小学生无内容可写、写不出东西等问题,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小学教学参考》,2006,7~8)中认为,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就是要求学生以童心写童真,让儿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要充分尊重儿童,让儿童发自内心地想写,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追求的,写自己所欣赏的,写自己所感动的。杨焕亮《建构小学生态作文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基础教育参考》,2005,8)提出了生态作文教学的概念,即在生态哲学的整体论指导下,通过盘活整体办学资源求得高效优质的整体办学效果的一种教育方法。它的特征是:个性化、和谐、开放、共赢和可持续发展。高林生《小学作文教学应有的突破》(《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4,4)提出了从教法上突破的理念,认为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千方百计激活并强化学生的表述动机,使他们在下笔之前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把学生的注意力不断聚焦,明确交际的对象与所收到的交际效果,从而加大目标的吸引力;交际的目的性越强,诱发出来的动机就越强烈,下笔作文的时候就越有激情和信心。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也有很多老师尝试将作文引入数学学科,让数学与作文联姻,丰富了小学生作文的题材。张金龙《指导小学生数学写作初探》(《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2)从操作层面上试谈了一些具体做法,如纸上谈心——反思性作文;学以致用——实用性作文;学做合一——实践性作文;另辟蹊径——研究性作文等等,并提倡在实际写作训练时不拘一格,独树一帜,让数学作文成长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中。
  3.多媒体技术在作文教学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全方位的整合要求,理论与实践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方位的整合要求。网络技术、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也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多媒体网络作文教学就是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在这一领域,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郑宏尖《基于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1,9)一文中指出网络教育必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的优势有:作文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学生阅读更为便捷,读写结合更为密切;促进了交流,更突出了作文的交际功能;学生习作的个性化特征更为突出。他还指出,在网络技术条件下,作文教学过程体现出以下特点: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与全球化;学生特征的多样性和复杂化;教学形式的多媒体化;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和虚拟化等。因此,他认为利用媒体进行小学作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活化作文。张清友《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陕西教育》,2006,9)一文中指出要加强小学作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图文结合指导作文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利用多媒体制作再现实况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利用多媒体评价鉴赏作文以激起学生创新涟漪,总之,灵活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方奕宽、杨伟强《〈三维三变小学作文学习网站〉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效能》(《教育信息技术》,2005,2)一文就这一作文学习网站的建立和应用作了分析,是多媒体在小学作文教学应用中的一大探索。“三维三变小学作文学习网站”中的“素材库”“好词好句”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和优美语句,甚至可利用网站上的相关链接,得到其他网站的信息,这对小学生作文无材可选、无话可说的难题是很大的帮助。除了用多媒体促进小学网络作文教学外,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还进行了其他方面的探索与研究。郑宏尖《小学音响作文教学试验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1,1)提出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以生活中的音响为中介,创设特定的作文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他认为通过将自然音响、模拟音响、配乐故事、歌曲、诗歌、器乐曲等引入作文课堂进行序列化作文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潘璇《整合就要融——从一节小学想象作文课想到的整合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03,4)一文认为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的探索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会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作者也谈到了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与学习内容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刘萍、王洪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小学电教》,2003,6)一文中也提到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可以为小学作文提供广阔的写作资源空间,突破以往小学作文教学“写前指导——学生写作——写后评改”的单一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优化教学信息的传输以及整个教学过程。
  4.小学生的作文心理研究向纵深发展,实际应用亟待加强
  小学生写作的心理机制和言语转换,以及探寻制约小学生写作的相关因素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涌现出许多这方面的研究专着。
  朱作仁、祝新华的研究认为:作文是把从客观现实汲取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作文也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它必须从压缩而简约的、自己能明白的言语向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形式转化。研究者就写作过程的具体环节(审题立意及选材、布局谋篇及语言表达、作文评改)来阐释其心理过程。对于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研究认为:小学儿童的书面表达,低年级显着地落后于口头表达,从三年级开始,向口头表达靠近,四年级赶上口头表达,五年级出现超过口头表达的趋势,到六年级已显着地高于口头表达。这是一条发展线索。另一发展线索是:口头表达从低年级到中年级发展迅速,而中年级后长进不大。对于学生何时开始写作,研究认为,广义上讲作文并不是从识字以后开始的;可以先学写作,再学阅读;一、二年级即可边玩边画边写作。虽然这是针对拼音文字说的,但它对于更新我国的识字不多不能写作的传统观念,仍有一定的启发。(《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何克抗的研究认为,学生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学生内部的多种心理活动,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却以写作知识为纲,很少去研究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研究者根据波里特一维模型和朱京曦的准二维模型所进行的分析,结合近几年来我们在众多试验学校中进行的作文教改实践探索,提出一种新的综合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操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即“思维加工型命题作文心理模型”。从小学生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作文过程涉及知识(日常生活知识、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写作知识)、能力(观察事物能力、表象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包括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词语表达能力)与情操(情绪、情感以及和道德、审美、价值等有关的思维观念)三个方面。知识主要决定“写什么”,能力决定“如何写”(写作知识也与“如何写”有关),情操决定“为什么写”。
  刘淼在《作文心理学》中就作文教学与作文心理、作文心理过程、作文策略、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四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重在揭示学生作文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与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作文规律。对于作文心理转换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作文三级转换理论,认为:内部言语经过二级转换后进入到外部口头言语的输出,而外部书面言语的输出则有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转换过程。三级转换理论揭示了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在心理转换过程中的相同点与本质区别,从而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诸如书面言语表达特点的形成原因、说写之间本质关系的形成原因、书面言语表达更易丢失信息的根本原因以及学生“说为表达思想,写为完成作业”思想认识的根源,并为教学实践中运用口头作文降低书面言语表达训练难度等作文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作文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了“区分加工水平策略”“阅读——写作迁移策略”和“书语口语优势互借策略”。(刘淼:《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作文评价方式多样化,探索多角度批改作文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对作文的讲评和批改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蒋凤良在《关于小学作文评语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1)中指出了小学作文评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评语生硬,内容空泛;书写潦草,评价失真;偏爱优生,等级单一;教师包办,忽视了学生的修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鼓励性语言写作评语的要求,即:语句要亲切;内容要具体;表扬要适度;批评要含蓄;评价要准确;书写要规范;要以鼓励为主。何正武在《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作文评价》(《中国电化教育》,2006,2)一文中指出,网络作文突破了评价对象的限制,将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转变为多维的、交叉的、立体式的评价。可以是学生对学生,可以是教师对学生,还可以是家长对学生、学校其他教师对学生、学校领导对学生等,社会学者、专家亦可以参与。这种模式发挥众长,让学生受益。刘玉峰、刘建立《小学作文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5)在分析了目前作文评价中存在的两种极端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多元化的作文评价,一是多重标准、多个角度、分层评价;二是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分级评价;三是多个环节、多次修改、全程评价,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链条,为快速、高效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提供保障。江文荣、曾秀英《批要精细改要简略——浅谈小学生作文批改的几个技巧》(《当代教育科学》,2005,14)认为在批改作文时,应尽可能地找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和问题,给予恰当的指导、点拨,把“改”的工作尽量交给学生去做。教师要坚持注重启发性,“逼”学生动笔;坚持既要评文,也要评人;坚持减少批改次数,追求批改效果;坚持正面鼓励,给学生成功和快乐;坚持多评讲,实现师生互动。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所以教师在作文评价时要注意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行动的动力。俞继红《小学作文教学评语的改革刍议》(《上海教育科研》,2007,1)指出在批改小学生作文时,评语要给予小学生以信心,唤起他们的积极性,应添一份鼓励,多一份幽默,传一份真情,留一份启发,增一份文采,多一份纵向比较,鼓励孩子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宋兴娥《论作文批改中的情感因素》(《安顺师专学报》,2003,1)认为作文批改要尊重学生,以平等探讨的口气进行作文批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精神评判每一篇文章,实事求是、奖惩分明,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6.作文教学中的疑难、困惑与探索
  潘新和对写作教学中的误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写作是不需要命题的,但是学生从——开始写的就是教师命题作文;写作是不需要审题的,但是审题却成为重要的写作能力;写作和讲话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却叫学生“写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写”“我手写我口”;写作写的是记忆中的素材,是照葫芦画瓢,写作写的是自我的情意、用的是自己的语言,我们则要求学生“升华”立意,“代报刊立意”“代老师立言”;小学生想象力最强,我们却叫他们写“真人真事”,写“熟悉”的事物,禁止他们虚构;小学生最喜欢写童话、科幻小说一类的文章,我们却叫他们写“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这是教学文体,也可以称为“伪文体”),凡此种种,都是导致学生写作观念混乱、不喜欢写作的原因。(《真实放胆发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7~8)徐初苗(《“作文的儿童”与“儿童的作文”》,《小学语文教学》,2006,6)指出了现在小学作文的一些不良现象:童情的缺少——虚假化;童真的流失——成人化;童真的散失——僵硬化;童真的丧失——机械化。文章指出,要关注学生作文的个性表达。董蓓菲《“全语文”教学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5,7)认为,世界各国写作教学,都存在与我们同样的困惑:远离生活的作文内容,学生无法感受作文的功用和价值;单一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学生无法体验写作的成就感,作文只能是学生的“失乐园”。范崚填(《小学生作文个性弱化现象寻因及对策》,《小学各科教与学》,2005,7)针对小学生作文个性弱化现象,通过调查归纳出以下原因:生活时空窄化,个性体验匮乏;阅读量少,精神缺少滋养,思维浅表化,缺乏个性化的见解和情感;缺乏安全感,封闭自我,抑制个性。谈永康《对小学作文教学常规的思考》(《小学教学研究》2004,11)一文中对小学作文教学常见的几种问题作了较深刻的思考,有:学生习作,老师先导;作文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作文批改无满分;讲评作文可有可无等,这些都是困扰小学作文教学的难题。高海燕《小学作文教学“拔苗助长”现象及对策》(《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版》,2006,8)指出作文教学中的“拔苗助长”现象:绞尽脑汁地寻找素材,刻意追求内容的新意;重视作文技巧的传授,过高地强调布局谋篇的完美;忽视儿童应有的兴趣,过早地关注作文的应考价值;追求美文佳句的引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语言等。
  针对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以儿童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年龄特点为主线,构建起小学作文教学的整个体系。根据他的研究,小学生的语言交际功能应是小学作文训练体系的主系统,同时也必须依靠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技能,依托一定的思维活动形式,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只有将这四个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作文训练体系的“最佳结构”。根据各个年级的训练重点,作者指出一、二年级以说写童话体作文为主,辅之以看图和观察实物说话、写话和写最简单的应用文,主要培养通过想象产生作文材料的能力和用词造句的能力;三、四年级宜以观察作文为主,以命题作文和一般应用文为辅;五、六年级宜以各类简单的实用作文为主,以读书笔记为辅,主要培养根据交际需要初步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小学教学参考》,2006,7~8)认为,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就是要求学生以童心写童真,让儿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要充分尊重儿童,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写,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追求的,写自己所欣赏的,写自己所感动的。在另外的一篇文章中,田本娜认为,小学生的作文定位不能太高;小学生的作文要回归儿童;小学生作文要向生活开放。教师的指导是小学生作文必不可少的环节,应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加强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对于怎样定题、构思,如何选材、组织材料,怎么写作文提纲,又怎样用词造句,怎样修改作文,如何一步一步地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等一连串的功夫,都需要教师有计划地不断地指导。(《教师要认真指导小学生作文》,《小学各科教与学》,2006,7)李白坚(《作文教学的四个要点》,《小学各科教与学》,2004,10)认为,作文教学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中关于题目与作文贴近生活的观点、关于激发学生写作激情的观点、关于引导学生写“现在进行时”的做法和对孩子们观察方式的理解,似乎显得至关重要。葛青松、吴丽华《走出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9)指出了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成人化的定位,程式化的辅导,形式化的评价,“笼鸟式”的体验,“八股式”的章法,“口号式”的情感等,同时,作者相应地也提出了一些应对的策略,如诱发兴趣,博观厚积,直书己心等等,让学生在积累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实践中,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真心。张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现代语文》,2007,5)认为要解决小学作文中真实自我的缺失、交际功用的缺失等问题,应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受生活,同时要改进评价机制,形成一种宽松的新评估理念。
  二、国外作文教学的比较与借鉴
  尽管各国作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不同,但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出发,各国作文教学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生活化;实用化;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积极性;注重写作的过程指导。2002年版《语文教育展望》通过搜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语文教育的材料,并考察他们的传统与变革、理论与实践,以全球视野,来展望我们的语文教育。编者认为,“为不同的读者写作”,应该是未来写作教学改革的新的方向。
  1.日本作文教学
  20世纪以来,日本作文教学理念的变革,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写实作文——日常生活作文——社会需求作文。日本在作文训练上重视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有写作的动机,想写;第二,要有写作的生活素材,有东西可写;第三,要有表达能力,能够写出来。日本课程目标中有关“写作”的内容有许多重点项目与“听说”一致。如“对方意识”“对应不同目的”的目的意识、有意图地表现、“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想法、思考”等要求,表明了在“听说写”的技能学习中对学生思考能力、独立的见解、清晰的思维以及尊重对方的他人意识的重视。日本语文教育界认为作文训练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作文和阅读联结、作文和生活联结。作文和阅读联结: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作文和生活联结:指导学生观察和调查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重要的问题是把学生放到一种能激发写作动机的情景中。日本的生活文、记录文、报告文、感想文种种文体名称就反映着作文和生活的必然联系。日本的作文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重视思维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艺术”的培养;文体教学的序列性;写作知识的具体性;作文指导的过程性;重视实用性;重视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日本的写作教材主要以活动形式来呈现。从讲故事、自我介绍,到制作年历、相册、图画书、图书腰带、报纸,到相互介绍、调查、参观、阅读分析等,每一个单元是以活动为线索来组织内容,安排学生学习。为了实现写作教学的目标,教师一方面鼓励学生写实际生活,而不再是教条式地发空论,使作文有了生气,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更多地随意选题作文,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这样做的结果,便产生了既具有实际内容又具有个性的作文。日本作文教学也注重问题教学的序列性,重视写作知识的具体性,对每一类体裁的训练,都具有很具体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指导,以便于学生学习。教师对写作的全过程进行指导。一方面,教师注意发挥“团队”精神,强调小组讨论、集思广益。这样指导的好处,一是将作文的压力分解到小组成员,从而消除学生畏惧感;二是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激发,互相学习,获得写作这篇作文的整体全面的知识、材料、技能,从而学会写作。另一方面,教师注重运用“成功”教育。学生通过小组发表(传阅)、全班发表(编作文集、传阅)、全校发表(成书、宣读),一步一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让学生在体验自我实现的基础上爱上写作,产生强烈的写作动力,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积累材料、发现中心、学习技巧、进行练笔,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和写作能力。
  我们有必要对日本的生活作文做进一步的介绍。“日本生活作文教育”是产生于日本历史与文化背景中的一种土生土长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它的核心目标是在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表达活动中,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促进儿童的主体性人格的形成。生活作文的目的在于让儿童进入新鲜的、真实的现实,依据这一事实来表达、鉴赏,通过这种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积累,使儿童接近人的真理、真实,促使儿童自主地形成思想、感情。它的基本出发点是认识与表达的自由。它首先创造一个能不受压制而自由地表达的氛围,再通过生活作文发现每个儿童的真实,然后将个人的问题变为大家的问题,确立伙伴意识。这与当代日本教育界提倡的“团队”精神和“成功”教育是一脉相承的。
  2.美国作文教学
  20世纪以来,美国的作文教学理念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三艺”重视听而轻视写作,到存在主义的自我表现,再到写作训练与思维训练并重。美国当代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向是: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使其对写作不再恐惧,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激发写作兴趣方面,主要体现在写作题目的设计上,他们希望通过作文题目的题型设计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的命题常具有强烈的生活化倾向,对于作文的文体则不太看重,常常是出示一些情景式提示,让学生由此进行一些想象,进而生发开去。在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方面,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作文教学观点:允许儿童自然地发展自己的语言,不强加人为的评分标准,不武断地限制题材,鼓励他们扩大自己的语言范围。其次,美国作文教学很重视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演示、写作教练的作用,加强教师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美国作文教学还十分重视观察与思维和写作基本能力的训练。这主要体现在重视段落的写作训练和重视写作思维过程的训练上。美国学术界认为,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和谐统一的组合,它缩小了由句子到文章的距离,减少了写作的难度,形成了自然过渡。因此,在美国的作文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段落练习,有通过事例发展段落、填补空白、排列句序等形式以提高学生写作技巧的练习设计,也有通过对比、比较、组织信息等形式,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进而提升作文能力的练习设计。美国作文教学十分注重与学生将来谋职直接相关的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重点进行应用文(包括事务性书笺、报告、说明文等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文章)训练。在写作过程中,也从实际需要出发来写文章,如强调写作是与别人交际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听众或读者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等。美国英语教材中有关写作内容重程序性知识和过程性写作的指导,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描述学生写作思维推进延续的过程,这也是美国作文教材的主要优势,这种构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学生与写作的距离,使写作思维由抽象变得具体,由神秘不可感变得亲切可触。这种创新更能让学生联系自己写作时的思维状况,实际而有效地解决自己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思维无法展开、思维中断、思维紊乱等等。美国课程标准制订者向学生建议作文写完后如何让其他人分享你的成果:你可以大声地读给同学听;读作文之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并让他们预测结局;你还可以把你和其他同学的作文一起装订成班级作文册。美国的作文还包括编辑和校对环节。美国教育工作者建议:“用于英语作文的时间应约占用于修习英语的总时间的一半。应该要求每个学生一周平均写一篇文章,文章应由教师改正。”“为了检验每个学生英语作文的能力;应在每个年级进行全校语文测验。”许多英语教师还认为,要通过实践来发展学生英语作文的能力;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作文应该由固定的老师修改,他们应该和学生讨论这些作文。美国的评价标准要求“学生的写作为不同的读者和不同的目的服务”。学生的每一次写作都是为一个具体目的进行的,当他们在不同时期面对各不相同的写作目的时,他们就必须学会各种不同的组织策略,不同的遣词造句的方法,不同的表达需要的语气和语调。美国把“处理好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作为写作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
  3.其他国家的写作教学理念
  英国的母语教育中一直有重视文学性的传统。从小说、诗歌、散文到剧本,重视文学写作一直是西方国家语文教学的重要传统。很多学者认为,“通过对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他们(指学生,编者注)逐步理解别人,了解自己,欣赏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运用的千姿百态。”英国文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注重学生与作家、作品的交流,强调表达个人反应、自我感受;表达自己感到的和想象出的东西。
  德国的写作教学注重人的素质、修养、能力的全面发展。他们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拥有一个高远、空阔的心灵空间,提高思维品质,从而产生自由的自动的创造性。在写作指导方面,他们一是给学生提供的写作材料或范文均是清楚的、易懂的,不给学生在学习和模仿上造成困难;二是注重学生从阅读中借鉴文章、章法,从阅读中去借鉴、去模仿、去创造;三是十分强调弄清每一篇文章的读者和对象,从而决定写作的内容和语言,使文章写得得体;四是强调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善于用多种媒体(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等)、多种技术手段(简图、模型、资料等等)进行作文指导。德国中小学越来越重视电脑写作教学。在德国的母语课程标准中,电脑写作是作为写作的一种教学目标和任务而提出的,每周有1~2课时的辅助电脑写作课和不计时数的课外电脑写作任务。
  前苏联的作文教学经历了一个由“文体中心”向“能力与文体并行”的转变。前苏联语文界认为:文体训练只能解决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问题,不能解决文章内容的来源问题;仅能安排文章的体裁,学生还不能独立写作。因此,他们把观察作文看作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在233个作文题中,数量最多的是“写生”性质的观察作文题(共有116个,占总数的50%)。其次,他们把读书笔记列为中小学作文教学重要内容。专家们通过对写作过程中的智力分析和对学生作文缺点、病症的调查后提出了最基本的七种写作能力:审题能力、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系统的整理材料的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选择文章体裁的能力。这七种能力中,前六种是一般写作能力,最后一种是特殊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他们主要抓住了两个环节:一是创设诱人的作文情境,设计具有刺激性的作文题目,激发写作的动机和欲望;二是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积极性,从而激活写作思维,让学生写好作文。
  三、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出路
  1.作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文学写作是为了培养“作家”的,小学生没有必要进行文学写作
  小学生进行文学写作的目的应是为了培养其敏锐的社会感知能力,丰富情感世界和陶冶情操,同时,通过文学写作反作用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们应借鉴香港文学写作的经验,把文学和写作活动结合,让学生自行发现和建构意义,欣赏作品的美,让学生在真实的、互动的和自然的情境中学习,效果比单向灌输要强得多。如诗歌创作,可以请学生在对原诗的理解基础上,利用原诗的结构,加入自己的想法续写新的章节。很多时候,学生的创作,从另一角度看,是建构文本意义的另一种方式。(张永德:《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误区二:写作是记录生活的,只有扩大学生的生活范围才可能让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
  由于受生活范围的影响,小学生的生活基本是比较固定的,许多教师都持相同的观点,即只有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才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针对这种观点,周燕在《回归生活的语文教学》(《北京教育》,2007,9)一文中指出,外在生活或日常生活未必能触及人的心灵,甚至它那粗糙、机械、重复的运动方式很可能导致心灵的麻木。可以说,生活世界的本质就是心灵世界。适当地扩大学生的生活而可以的,但把写作教学变成旅游观光却是不可取的;教导学生如何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必需的,但绝不像有些论着所想象的有那么大的作用;适当地让学生记录生活是有用的,但记录的素材不一定能转化为学生笔下的言语;提倡真实地写作也是必要的,但写作真实生活并不意味着能写出真情实感……其实,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或缺少生活,生活是种客观存在,每个人都在生活,都被他的生活所包围,挣不脱、甩不掉,如影随形,无处可逃。写作教学需要关注的不是泥沙俱下的生活河流,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粗糙零碎的日常生活,而是深入学生心灵世界,牵动着学生情感、意志、思想的内心生活。
  误区三:能“说”出来的就一定能“写”出来
  作文教学指导课上,最常见的一幕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然后讨论、交流,最后要求学生写成文字。我们不禁要问:能“说”出来的就一定能“写”出来吗?说与写是同步的吗?香港学者谢锡金和张瑞文曾经对儿童口语与书面语转换的情况进行过相关研究,发现能实现理想转换者的比例相当低。根据信息传播说的观点,“语言传播中的编码就是语言的运用,语言信息的解码就是语言的理解。语言运用可以分为思维、编码与发码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整个信息传播活动中是紧紧融合在一起的,没有截然分界线(齐泸扬:《传播语言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语言信息在完成编码之后,大脑中枢输出编码信息,通过神经引起机体内部的变化,或是作用于声带,发出声波(P·B·邓斯、E·N·平森:《言语链——说和听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是作用于手臂等器官,形成文字,以书面语的形式表现。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配合一定的体态语言的支持,如手势、眼神、音调等,以态势语的形式表现。口语和书面语的表现形式是基本的输出路径,这两条路径在本源上是相同的,即都是来自于大脑中枢对于语言信息编码的支配和调控。但是两者在表现的形式、表现的方法、表现在接收和理解等环节上时还是有较大的不同。我们认为“说”与“写”的关系可以用“Y”来形容,即口语与书面语在本源是一致的,在信息进入传码阶段后,就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发展,口语与书面语应该有不同的培养路径,能“说”出来的,不一定能“写”出来。
  2.注意作文教学的过程性指导
  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应该是“构思、起草、修改和成文”的过程,我们的作文教学比较注重写作前的启发和写作成文后的评价与反馈,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其他环节的指导还不深入。比较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作文教学,我们发现注重作文的过程性指导已成为各国作文教学共同的追求,这就向我们的教材编写和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实用文写作应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我国的写作教学受传统的影响,比较注意文体的写作,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写作知识也多是一些文体写作知识,如记叙的要素、描写的方法等。文体的写作能力不能直接转变为生活的写作能力。应用文具有表达思想直接、传情达意的简练的优点,加强应用文教学在当下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许多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不知如何去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因此加强实用文的写作,应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当前对于实用文体的写作还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实用文似乎无“文”(文采),有的只是简单的格式问题。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实用文从立意到构思、到语言表达,同样有意境高下、运思巧拙、语言美丑的区别。而且这类实用文,更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即思维清晰、逻辑性强,语言更为洗练,容不得拖泥带水、冗言赘句,以显现它的精干和灵巧。(范守纲:《中外作文命题的显异与趋同》,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另外,对于应用文体的理解要突破“请假条、申请书”之类的束缚,让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把“海报、广告词、说明书、对联、实录、活动纪实、研究报告”等内容纳入到写作的范围中去。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13~19G39小学各科教与学曹建召/王娟20082008
曹建召 王娟 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语文教学通讯太原13~19G39小学各科教与学曹建召/王娟20082008

网载 2013-09-10 20:52:05

[新一篇] 文明史觀與中學歷史教育

[舊一篇] 新世紀語文教學設計的異質多元取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