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中”了高考作文题,我为何高兴不起来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今年五月中旬,应同行要求,苏州语文特级教师陈兴才出了十二个话题(或曰作文练习题),用于最后阶段课堂教学的“师生碰撞、对话”。谁知,今年高考作文题出笼之后,有同行告诉他,那些“话题”有很多与多个省市的作文题相关联。陈兴才一一核实,竟发现自己的“押题”命中率相当之高。


但谈及如今的高考作文命题,“押题”高手陈兴才不仅高兴不起来,而且还有些悲哀……

历来主张真教学、真写作的我,对“押题”天然反感,但结果却是包括十二道作文练习的一份习题,“押中”十二份高考作文命题,幸耶?哀也?说实在的,能“押中”这些题目不是我高明,而是大部分作文题目容易“套作”。


1、中国式命题,很难逃脱“套作”的魔掌


到现在为止,高考作文命题依然大多数是披着思维、思辨的皮,让学生来代证观点。也就是说,需要论证的观点是出题者给你的,你得去证明它或用故事演绎它。这样的命题,本质上说是让考生来证明某种意思,尽管这些意思可能会有两种三种让你选择,但不管有多少种,出发点都是让你去证明,像证明一个定理或公理那样。


这样的作文命题,不是激发、点燃考生一吐块垒的欲望,而是让一群青春的面孔苍老地说教。从做事要坚持、讲诚信、要奉献、拒绝平庸到善于发现美、做好细节等等,“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点与平面(个体与整体)”、“内因与外因”、“拒绝平庸”、“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青春不朽”……诸如此类的种子绵延不绝,概括起来就是让学生作文“老生常谈”。而学生呢,似乎早就参透了名与利、进与退、功与过、拿得起与放得下、想得开与看得透等各种人生真谛,他们都是《增广贤文》《菜根谭》里孔孟式、老庄式加上涂着文化口红的于丹式的得道人物。


2015高考命题,确实如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所说,“矫揉造作的煽情造势”终于退场,“凌空虚蹈的道德口号与抽象虚无的哲学玄理”开始收敛,但湖北的“泉水”,湖南的“树”,安徽的“蝴蝶”,四川的“聪明”,山东的“丝瓜肉豆”,广东的“天光云影”,福建的“路”,上海的“坚硬与柔软”并未走出玄言鸡汤的路数。


这种命题在形式上有些不同,有直接命题,也有先给你一个材料,比如小鱼、小马或是其他什么寓言甚至是杜撰的故事,让学生去引伸立意,这个材料可能有点美,有点“哲思”,先绕一绕,等于先做个阅读题,这个阅读材料“感性”一番走向“理性”后,唯一的进步是,人生说教和老生常谈,多出了心灵鸡汤味,但本质没变。这也是某省的阅卷专家从同情学生的角度建议学生努力写好记叙文的出发点所在,因为你题目指向的那些大道理,学生议不出什么有价值的看法来,最后写议论文的吃亏。


2、怎一个思辨了得


余党绪老师就今年的命题表达了一个欣慰——批判性思维集体登场。我一直非常同意余老师关于作文教学及作文命题的观点,特别是关于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的唱捧,亦是我的热衷。但我并不过分乐观于他的判断“批判性思维集体登场”,说比过去进步是可以,若说集体性登场,只能说是一种热情。


因为我不能从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山东、广东、福建、上海的题中发现多少思辨与批判性思维。有人会说,明明有很多人评价今年的命题很讲究批判性思维和思辨了?我的结论是,那是假思辨。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哲学玄理心灵鸡汤是如何穿上思辨外衣吸引眼球的?



补一个插曲,作为一个江苏教师,大面积“押中”其他省市考题,却几乎没挨着江苏卷“智慧”的边,有些羞愧。江苏卷这些年的命题以“好奇心”、“品味时尚”、“智慧”等为代表,与上海卷前几年的“忙”、“他们”等题目可以归为一类,有两个特点——


一是材料或题目本身不打明显的“理性”标记,只是提示生活观察点,或试图从小处考察学生理解生活的深度,或试图给出大题考察学生大题小做、具体情境化写作的本领。


江苏卷的“智慧”,一度被吐槽为地狱模式,理由是太空泛,担心学生难于着手。就笔者看,此选题不算特别有意义,因为太不新了,师生包括专家们都很难有自己的新见解,所言基本都会是别人说过表现过的。但“太空泛”的评价并不成立,因为大题化小、情境化写作是教学的必做功课,如把“智慧”具体到某方面的或某人的智慧,此题就非常易于入手,容易到小学生都能做,而如果是走惯老路,非要就“智慧”这个命题走入蹈虚凌空的玄言哲理和人生说教模式,以及无意义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程序,那就会很惨。


至于现在语文界推崇的“理性”、“思辨”价值取向,江苏卷和前面所举的几年的上海卷,并不从材料或题目本身显示,有无此素养,看学生具体作文的高下;


二是,反押题做得特别好,这又与上面的第一点有关,反押题的成功正是避开了蹈虚凌空的玄言哲理和说教体质的心灵鸡汤。


对以往的江苏卷,我也有过针对性练习。2010年女儿参加高考,考前一天饭桌上聊天,当年低碳话题较热,就聊“如果与低碳有关,但又不许实写环保,该如何切入”,这是一个一点通的话题,女儿随即想到“绿色的心情、明亮的精神、健康的生活”等等。据其说,考场上看到“绿色生活”的命题不禁笑了起来,最后,她是当年江苏省文科类语文最高分167分。为何能被我们聊中,因为它“人生哲理的鸡汤味明显”。


如果说我有点“押题”的心得,这个心得正在于,你玩不玩思辨,你一玩,我就好猜,学生就好套。我这样说,绝不是要反对和鄙视“思辨”,相反,批判性思维和思辨性阅读是我有机会就要喊几嗓子的嘴边话。我反对的是作文命题的假思辨。


3、鸡汤作文不是真思辨


为什么说很多命题中包含的思辨是假思辨?首先得问一下你要谁具备思辨能力,答案自然是学生,其次要问如何贯彻这个要求?自然是放在学生的作文评价中去实现。然而,我们可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打着思辨旗号的是出题者给出的材料,与学生作文本质及其评价并无关联。


孙绍振先生主张作文命题“超越抒情、突出理性分析”,他于2012年撰文为近两年作文命题叫好,理由是众多的命题开始强调批判性思维或可以多向思考,具有哲思,并表达了他的核心观点: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比如他认为福建卷“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提供了双重矛盾,无论从内涵还是从形式上,都表现出向理性分析进展的历史的进步。依此类推,孙教授也一定会对今年上海卷的柔与硬、湖南卷的树的旅行、浙江卷的人如其文和人不如其文、湖北卷的泉水之地上地下、安徽卷的蝴蝶色彩之有无等等,作出相同的赞同性评价,它们都充满了双重矛盾。


但我们且慢为这种双重矛盾叫好,以为它就是思辨和批判。首先,这些材料里基本都包含了一个二分法思维,一分为二看问题,这最多像一个两面看问题的浅显道理,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素养和思考力有好处还是有坏处尚有待长期观察。更重要的是,即使我们承认这些东西有思辨,它也只是你出题者提供的材料有思辨特征,作为学生呢,他们有何思辨的空间?!



其实我们要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思辨力和批判精神,关键是评价,应该把目光放在学生作文的评价上去,不要让那些虚头八脑的鸡汤文得高分,而要把真思想真性情来作为主要依据,并让它影响平时教学。


中国的思维传统是更长于在形象描述中表达思考,这是由中国文化决定的。即使如上海卷的“忙”、江苏卷的“智慧”这些从题目上根本看不出“思辨”的特征,但我们可以想像,有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学生一定会在文章中给你呈现他思考的深度与质地。而如果只是追求命题材料本身带些玄理鸡汤,从提供鸡汤到从鸡汤喝出味道,再去演绎和证明这个鸡汤的味道,这样的习惯模式,绝不是真思辨,而是假思考,只会方便我“押题”。


4、借鉴法国命题的“说事拉理”


就在高考命题讨论和吐槽最热时,网上流传法国高考作文命题。很多人表示欣赏,捧为高大上。


略举2014年的几例:


1、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


2、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3、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4、为什么人需要寻求认识自己?


5、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


如果从命意所指来看,我们的命题是玄理哲学和鸡汤智慧,剥开来还是是人生说教和老生常谈,法国的则指向人与生活与社会本质的追问,具体到社会思想的深处,不乏坚深性无解性话题。如果从思辨性来看,我们的命题是材料和题目自己在“思辨”,学生是“被立意”,法国的则是提供“命域”,你自己去思和辩,自由发挥,亮你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分析能力。


对于今年高考中的几个命题的方向,我是看好的,如全国卷1,孩子举报父亲,把真实具体的情境交给学生,不再是小马小鱼的寓言,这是材料的新变化,走了生活化道路;更重要的变化是,就具体情境中的人和事作文——写信或发表看法,而不是把这个情境当故事,然后从故事中得出某人生哲学,再去论述和表现这个哲学,学生写作的目的性、写信者和收信者身份性很强。


重庆卷我也看好,同样是以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但由于它没有要求紧扣此事作文,而是“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学生既可以就事论事,也可以以此材料中的蕴含为出发点,另起炉灶,这就产生了套作的可能性,滑到玄理一面去。


另外,全国卷2和北京卷也都有了起色,指向具体,不在材料本身糊弄思辨,学生的思辨要呈现到对这些具体人物具体事件的认识理解中去,我赞成这种命题方向,可以说,向法国的命题靠近了一步,缺憾是,这几个写作情境的设置还显得低端,全国卷1、重庆卷的核心就是情与理,太浅显,有点看轻或是迁就我们学生的低层次思维,不如法国的高大上。



在基本认可以上几份命题的方向和赞叹法国命题的基础上,我想提出两个概念:“说事拉理”和“说理找事”。


老生常谈的命题,影响到作文教学中的一个恶果就是,把“说事拉理”的思辨正道变成了“说理找事”的中国特色。从思辨能力的培养来说,教学中应该是就某事发表看法,在说看法中形成论证,并且可以用某种理论或别的事情来证明我对这件事分析的对,目的是为了分析事情本质,得到真相和真知,说理能力、思辨能力自然提高,然而,我们的习惯命题关照的作文教学是,先放一个道理在那,为了说这个道理,去找人找事来证明,目的是为说理而说理,于是文中观点一点都不重要(出题者已给你准备好了,你要做的就只是解证,顺竿子爬,培养一种高明的附和本领),只要来个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名事扎堆就行,高下只在于谁的事新鲜和语言漂亮,与观点无多大关系,学生作文的高下就成了“会说教”和“不会说教”之分。


我也一直主张目前高考背景下,写作教学有两种价值起点,一种是为考试的,一种是为公民的,即使应试的价值观无法一日除尽,也应该最大限度地或者说把高中几年写作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有想法”上。对于应试,出于所谓“对学生负责”的事可以做,但如同种树(真实的写作)和制器(应试)的关系,我们不能照着器物如一个小板凳的样子去种树,种树乃根本,制器可适当为之。

来看看陈兴才的十二道“习题”——


习题1、阅读的意义、境界、选择


此题直接命中教育部考试中心(汉语文卷)


面对“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的疑问,我听过一个较为巧妙的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同时,此习题间接观照浙江卷的“文如其人”和“人文分离”的命题。


习题2:角色、身份


此题直接观照天津卷“范儿”同时,此题观照湖南卷。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此题又观照重庆卷“小男孩请司机等妈妈,乘客们从埋怨到沉默”的材料。此题如从“每一个角色都是有价值的独立的个体”去立意,则密切关照全国卷2的“三个风采人物谁更有风采”。


习题3:人爱群居,也爱独处


间接观照湖北卷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


习题4:宽容与以牙还牙、忍耐与拍案而起


此题观照上海卷的“内心坚硬与柔软、和谐”。


习题5:就小说《彼岸》《一小时的故事》的主旨展开探讨。


此习题中关于两篇小说的主旨意蕴的探究直接命中安徽卷的“蝴蝶翅膀的色彩”和广东卷的“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习题6:感性、理性、情与理


此题核心直接切中全国卷1“孩子举报爸爸”、重庆卷“男孩让公交车等妈妈”的材料核心。



习题7:批评的力量与赞美的意义


此题同样观照全国卷1“孩子举报爸爸”、重庆卷“男孩让公交车等妈妈”,在“情与理”这个核心旨意之外,找到了更新颖更有深度的立意切入点。


习题8:传统文化、现代人、创新、复古。


此题观照北京卷“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习题9:怀旧、记忆、失忆


此题观照北京卷。在与学生探讨这个话题时,有过这样一些理解:怀旧是为了自己生命的证据;谁制造了集体失忆;谁掌握了历史就掌握了现在,谁掌握了现在就掌握了未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删除、改换等等。


习题10:别人眼中的自己、自己眼中的自己、自己眼中的别人。


此题观照浙江卷的“文如其人”和“人文分离”的命题。


习题11:卑微、底层、同情、弱者、坚强。


与重庆卷相关。


习题12:契约、公平、平等。


其中的“契约、公平”勉强可与“情与理”关联,也就是可勉强成为议论男孩让公交车等妈妈的一个切入点。


本文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转载请注明《文汇教育(微信号wenhuieducation)》!




文汇教育 2015-08-23 08:55:37

[新一篇] 方法✔孩子離不開電視該咋辦?(家長必看)

[舊一篇] 看看美國如何防止拐賣兒童:三名孩子改變美國歷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