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辰120周年 蔡和森与《向导》周报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导语
2015年3月30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120周年诞辰。蔡和森(1895~1931),湖南双峰人,1895年3月30日生于上海。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同毛泽东等人一起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10月回国,在党的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参与中央领导工作。1927年5月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又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1年6月因叛徒出卖在香港被捕,同年8月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36岁。其创办的《向导》发行后,成为当时具有舆论指导地位的党中央机关报。毛泽东曾称赞他:“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蔡和森


(《向导》周报联合当时的革命报纸)共同宣传了反帝国主义的主张……在中国军队中灌输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改造了中国的军队。在千百万农民群众中,提出了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掀起了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

——毛泽东


在我党报刊史上,第一个中共中央机关报是90年前在上海创办的《向导》周报。作为当时中国新闻界影响最大的报刊之一,《向导》形成了不同于其他社会报刊的独特风格。读者称《向导》的创办是中国“两千年来历史上破天荒的荣誉作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向导》取得巨大成功,与其首任主编蔡和森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蔡和森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向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亲手办一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报纸,是蔡和森的夙愿。1920年9月16日,蔡和森在法国写信给毛泽东,讨论组建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时,将创办“一种有力的出版物”即出版无产阶级机关报列为重要的组织步骤。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构建立。北京团组织创办的《先驱》改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在团的“一大”上,蔡和森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并一度担任《先驱》主编。因为此前曾有与毛泽东一起参与发起《湘江评论》和主编《先驱》的经历,蔡和森积累了一定的办报经验。


在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上,蔡和森接替李达负责党的宣传工作。中共“二大”决定将《共产党》月刊停刊,新出一种报纸为党中央机关报,由蔡和森负责筹备。1922年9月13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发行,每星期三出版,十六开四版,以政论、时评为主,蔡和森担任主编。


从1922年9月到1925年10月,蔡和森担任了3年多的《向导》主编。他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向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蔡和森担任《向导》主编后,积极和陈独秀、马林等人协商,制定了该报的宣传宗旨和编辑方针。同时,他领导编辑部为《向导》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栏目,还广泛约稿,认真审稿。在他担任主编期间,共主编了116期,超过了《向导》总共201期的半数。他不仅要写稿、组稿、改稿,还要做编排、校对等工作。为了保证《向导》能按时出版,他夜以继日地伏案工作。


经过蔡和森等人不懈的努力,《向导》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1923年11月,中共中央指出,在党所创办的《前锋》月刊、《新青年》季刊和《向导》周报中,《向导》在社会上“有影响”。1925年1月,中共“四大”充分肯定了《向导》通过几年的奋斗,终于“得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确定《向导》是“党政策之指导机关,今后内容关于政策的解释当力求详细,文字当力求浅显”。


1922年9月,我党在上海创办《向导》周报,蔡和森担任主编。


蔡和森通过《向导》的宣传,使所谓“海外奇谈”成为“普遍全中国的政治常识”


在《向导》创办初期,因为报社人员少,陈独秀、蔡和森、高君宇、瞿秋白等中央领导人同时还是《向导》的编辑和撰稿人。蔡和森共撰写文章156篇,仅次于陈独秀的266篇。通过《向导》这个平台,蔡和森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等进行了有力宣传。在此过程中,他成长为我党早期一位卓越的理论宣传家。


中共“二大”提出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6月,蔡和森为党中央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并发表在团中央机关刊物《先驱》第9期上,指出中国祸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因此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报刊上公开提出“打倒国际帝国主义”的口号。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和“军阀”都是舶来品,当时一般中国人还不知“帝国主义”为何物,就连当时的着名学者胡适也不知道,他竟讽其为“海外奇谈”。1922年10月,胡适在《国际的中国》一文中说:“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很像乡下人谈海外奇闻,几乎全无事实上的根据”。针对胡适的这种言论,除了陈独秀等撰写文章进行反驳外,蔡和森也在《向导》上撰写文章予以驳斥。这样,经过蔡和森等人的大力宣传,一度被视为“海外奇谈”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1925年3月,蔡和森指出:“现在这种海外奇谈竟成为普遍全中国的政治常识”了。1928年9月,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李立三指出:“我们还记得和森同志等在《向导》上,开始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口号的时候,甚至胡适之先生忙以他的学者态度讥笑这一口号为不通。然而就是这一口号推动了而且正在推动中国千百万群众起来进行革命斗争。”


“《向导》的功绩,正是和森同志在中国革命中表现的极大的功绩”


1925年10月,根据中央安排,蔡和森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从此离开了《向导》,由彭述之接任主编。在苏联期间,他仍然十分关心《向导》。1926年2月,他在递交给共产国际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党内生活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专门介绍了《向导》的办报历史、骄人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其如何发展等问题,成为《向导》研究的一份宝贵资料。


在彭述之担任主编以后,《向导》一度改变了编辑方向,对农民运动和北伐战争不支持、不拥护,使《向导》在群众中的威信受到削弱。1927年1月,共产国际决定蔡和森、谭平山回国参加中共“五大”的筹备工作。在4月下旬召开的中共“五大”上,蔡和森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并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代表中央管理《向导》。此时,彭述之被免去《向导》主编职务,由瞿秋白接替担任。


蔡和森回国后,与瞿秋白等人在《向导》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向导》此前一度发生的偏向。1927年7月8日,蔡和森在《向导》上发表了自己在该报上的最后一篇文章——《国家统一与革命势力的联合》,揭露、批判蒋介石、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破坏国家统一与革命势力联合的罪行。7月18日,《向导》宣布停刊。


蔡和森担任《向导》主编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创办党报的经验,开创了党管党报和政治家办党报的优良传统,推动了党报宣传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创造了党报工作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1931年8月4日,年仅36岁的蔡和森在广州英勇就义。毛泽东评价说:“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多次称赞主编《向导》的蔡和森,在读者中“影响很大,是很好的编辑”。李立三评价说:“和森同志的名字是与《向导》不可分离的……《向导》的功绩,正是和森同志在中国革命中表现的极大的功绩。”


【延伸阅读】

为什么说《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


1922年召开的党的二大决定停办《共产党》月刊,另办全国性的政治机关报。同年9月,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每星期三出版,半公开发行,开始发行几千份,最多时达到十万份,1927年7月停办。《向导》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为主要内容,在宣传统一战线政策、策略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有人也许会问:《向导》是每周才出一次的“周报”,为什么称它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呢?对此,我国着名新闻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指出,我国早期的报刊在界定上不是那么清晰、严格,过去有些一旬出版的刊物(如《清议报》)、半月出版的刊物、一个月出版的刊物,在今天看来都应称为“刊”,但当时都叫“报”。后来,我国新闻界才逐渐对“报刊”有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和区分,一般把出版周期在三天以上的称为“刊”,把出版周期为一天的称为“日报”,我们今天所说的“报”多指“日报”。从中国新闻报刊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办的第一个党内刊物是《共产党》月刊,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是《向导》周报。(李彦)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何立波,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人文教研室主任;宋凤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国家人文历史》 何立波、宋凤英 2015-08-23 08:47:08

[新一篇] 現場 與劍橋大學教授談“國家主義”

[舊一篇] 中國房價失控的真正內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