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译文] 酒入愁肠,一觉睡醒,日暮的阳光已经斜照在深深的庭院。
[出典] 晏殊 《踏莎行》
注:
1、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2、注释:
红稀:花儿稀少。红,指花。
芳郊:清香弥漫的郊外。
阴阴见:暗暗显露。
蒙蒙:形容柳絮飘飞,令人满眼迷蒙。
游丝:指蜘蛛等昆虫吐出的丝,因其多在空中飘荡,故称。此处用来形容香烟飘飞。
炉香静逐游丝转:香炉中冒出的袅袅香烟旋转着向上飘升。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却:正。
3、译文:
小路两旁的鲜花多已凋残,清香四溢的郊野已经被翠绿染遍。高楼台榭边,绿树已成荫,遮挡得楼台若阴若现。春风不懂得管束柳絮,迷迷蒙蒙地扑打着行人的脸面。
翠绿的树叶里有黄莺藏身,大红的篱笆墙把燕子阻隔在外边。香炉中烟雾缭绕,恰似那游丝般向上盘旋。酒入愁肠,一觉睡醒,日暮的阳光已经斜照在深深的庭院。
4、晏殊的生平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郦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最能体现晏殊词深婉精致的或许应该是:“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5、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暮春傍晚,酒醒梦回,只见斜阳深院而不见伊人。怅惘之情,通过景物描写隐约地表露出来。全词除“一场愁梦酒醒时”句外,都是写景。委婉细致,景中寓情,达到不露痕迹的程度。这首词温柔细腻,缠绵含蓄,很少用直写的方法。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6、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的美景,借以抒发时序流逝的淡淡愁绪。上片写郊行所见,前三句“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见”,虽是静景,却隐含移步换形,显示了事物发展的动态,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夏天正悄悄来临。四、五两句写杨花扑面,在暗示无计留春的同时也突出了杨花的活跃,虽是典型的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而是显得富有生趣。
过片两句,承上启下,转接自然,不着痕迹地描写了室内室外的景色。上句描写树叶已经很密,黄莺可以在枝间藏身了,照应上句的“树色阴阴”。下句写燕子被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自然引出下面对室内景物的描写。“炉香静逐游丝转。”在静静的房间里,炉香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缠着,缭绕融合在一起,分不出彼此。“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袅袅的炉香和飘荡的游丝,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作者百无聊赖的闲情和淡淡愁绪。最后两句写午间小酌,酒醉酣睡,一觉醒来,斜阳正照着深深的院落。真是日长难遣啊!
7、“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读到心里便感觉到它的极致,这是一首描写春末初夏的情景。
微风吹过,小径两旁已是稀疏的几片残红。郊野也是绿成一片,高台旁树木绿叶成荫,可你看春风却不解人意,偏偏让那细细的杨花,犹如蒙蒙烟雨迎面而来。茂盛的翠叶已可藏莺,垂下的帘子把燕儿隔在外面。室内炉香的轻烟,袅袅萦回,静静地追逐忽不定的游丝。可见室内寂静无声,初夏日长无绪,诗人不免生出淡淡的愁意。午间小饮后便随着酒意进入梦乡,待到梦醒酒散,却已是一抹夕阳照着这深深的庭院。想必此时诗人的心境也如庭院周围一般恬静淡然。
词的魅力总是能够把人带到一种意境中去,每每读完一首词,内心便会沉静敛收。细细品味,欣欣念之,乐乐释然!平时的烦忧,急躁,不快慢慢沉淀着。不要再去计较别人对自己怎么样,得与失永远都是平衡的。只是尽力做好自己,便觉快乐了!
8、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微拂的柳风,弱照的斜阳,隐约的花草,馨雅的微香,婉转的鸟鸣,低低的虫吟……这一切,来得那么的突然,一下子便呈现在你我之间;却又那么的自然,随着春天的深入人心,来得那么顺理成章。但是呵,我仍猜不透你海底针似的心。
9、与起句一样,词的结尾也非常要紧,往往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结句要像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收束有力,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在结句上也特别下功夫,或以景结,或以情结,或以问结。
1.以景结。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肠断处”以景结情,悠然而逝,含蓄蕴藉,最能展现词的婉约美气质。也有气魄雄大的词人,以崇高悲壮之景结束全篇,如李白《秦楼月》:“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气象雄浑,冠绝古今。吴文英的怀古词《八声甘州》结句:“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大气包举,壮阔苍茫。前人最推重“以景结情”的方式,如沈义父《乐府指迷》就很有代表性地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2.以情结。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情语结句,多以真率激切取胜,切忌情感表达的轻浮直露。“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如此赤裸裸的呼叫,哪里符合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许多老夫子深受刺激,当然嗤之以鼻。但现在看来,周大词人原来痴情得如此坦率可爱!
3.以问结。
“彬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问得柔情婉转,格外曲折动人。“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末一问,摧刚为柔,令无数英雄堕泪。
9、清明时节,万物苏醒,春意渐浓,是人们植树造林,栽瓜种豆的好时候。清明属于晚春,清明一过,便是谷雨,谷雨过后,便立夏了。虽是晚春时节,但此刻北方的春天,早晚和正午的温差还很大,阴凉地方的小草还有点睡眼惺忪,一些花树枝头的花骨朵还有点慵懒犯困呢。虽然气温还不稳定,但毕竟是季候到了,满眼的春色,满面的春风,还有温暖的阳光,逼着家家户户的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不由自主地迈出家门,扑向春情勃发的大自然。春天去野外踏青赏花,清明可以说是正当其时。此刻绿柳才黄,花开半合,草芽初露,春风荡漾,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花的香味和春的气息。这样的季节,无论结伙,还是单独,你尽管走出去。去公园,去野外,去泛舟,去登山,大口呼吸春天的气息,静静聆听花开的声音,看山岭背阴处残雪的消融,观小河溪流里浪花飞跳的情景。开心的笑,开心的玩,对着山林吟唱,向着旷野呼号。莫待“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别等“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0、 酒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饮酒之风,历经数干年而不衰,早已凝聚成了雄浑的民族之酒魂。酒壮英雄胆,酒系挚友情。古往今来,每每壮士出征,忠良落魄,故人别离,都要以酒饯行。那“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咏叹,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情怀,无不道出了中国文人“有酒且长歌”的那种诗意呐喊!
![]() |
![]() |
![]() |
![]()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3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