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以《画角》的教学实践为载体,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在思考中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感悟与解读。
[教学实践]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同角。请你用三角尺把每种角各画一个。
学生很快完成。
师:这些角中,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是一定的,那么,你还能用三角尺画出哪些度数一定的角呢?
在《角的度量》一课中,学生曾经测量过三角板上的角,这个问题难不住他们。他们出了许多好点子:(1)直接用三角板画出60度、30度、45度的角;(2)用一副三角板拼起来再画75度、105度、135度、150度的角;(3)借一块三角板可以拼成120度的角。教师重点请学生用方法l画了一个60度的角,又尝试用方法2画75度的角。显然,学生对来自同伴的这些“创意”很乐意去完成。
师:刚才同学们能利用三角板上的角或拼成的角,沿着这些角的两边画出度数一定的角,真了不起。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画一个65度的角吧。
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有些学生抓起三角板,可最后又无奈地放下了;还有学生似乎想从身边找寻什么,可也没找到。有那么一会儿,课堂里没有一丝声响,很寂静。
“老师”,一个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寂静,“你有没有65度的角?如果有的话,我就能像刚才那样照着画一个了。”“是啊,是啊,那样就能画成了。”更多的声音附和道。
教师心里一阵窃喜:学生似乎摸着了一些门路。
师:你们身边有一种工具,它的身上不仅有65度的角,而且还有其他许多度数的角。请你猜猜它是谁?
生:是量角器!
“对,对,对。量角器上有0~180度的角。”更多的学生想起了《角的度量》一课曾认识过: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和中间那些密密麻麻的线组成了不同度数的角,而且也能在量角器上比划着找出指定度数的角。
师:那请你自己先试一试,用量角器画一个65度的角。
“量角器上那些角的顶点和边都藏在里面呀!怎么画呢?唉。”有人小声嘀咕;有人举着量角器百看不得其解;有人把量角器放在纸上拿着笔比划,却不知从何下手……
渐渐地,有些人的眼睛亮起来了……
一段时间后,眼看着每个同学或有所动、或有所思了,教师才说:“把你的困惑或发现说给小组同学听。如果小组里暂时没有发现,也可以打开课本看操作步骤,看对你是不是有什么启发。”学生因为有过自己的思考,所以在交流时几乎每个人都有话可说,交流气氛比较热烈。
师:现在请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你们用了什么高招,利用量角器画出了65度的角。
生1:我们是用“印”的方法。把量角器放在纸下面,然后把量角器上65度的角印在纸上。不过(抓了抓头皮,有些不好意思),纸厚了不好印。要是到黑板上去画,就更没法子了。
生2:我们是按照课本上的画角步骤完成的。(边说边上台演示:“先画一条射线,再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射线的端点重合……”)
生3:我觉得课本上的方法也是一种“印”的办法,是把量角器放到纸上印!
(看到其他学生若有所悟,教师指出:这都是应用了“叠合——相等”的思想。)
生4:(有些激动)我们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1)画一个点,作为角的顶点,再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顶点重合;(2)在量角器零刻度线的地方记上一个点,65度刻度线的地方也记上一个点;(3)从顶点出发,分别通过新记的点,画出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5度的角。
生5:“哇,以前是确定两点画出一条长度一定的线段,现在确定三点可以画出一个度数一定的角!”
生6:“比课本的方法还要神,我一听就明白了!”
……
[思考与感悟]
本次教学实践,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这种表面的“无为”,实际上恰恰体现了教师独具匠心的“有为”——
一、开发教材,为学生搭建新知迁移的脚子架
《画角》一课,如果只让学生成为一名熟练的技工,那么心智就得不到开发,个性的张扬、创新能力的培养就都得不到落实。教材中画角的步骤是静态呈现的一个结论陈述。如何激活教材,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呈现生动、多样的形态,使课堂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于是,“用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被设计成探究行动:自己发现,创造方法!如何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师必须给予必要的支持,“用三角板你能画出哪些指定度数的角”这一活动应运而生。这一开放性活动,激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体悟了画角的实质:先找到一个对应的已知度数的角,再画。知其所以然了,更复杂的探究活动就有了方向:找到量角器上65度的角,并且设法把它画到纸上去。只有教师对教材深刻的把握,才能找到新知建构的生长点,才能巧妙地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迁移顺利发生,从而使“自主探究”的学习成为可能。
二、开放时空,促进学生主动感悟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挥、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让我们来画一个65度的角吧?”——挑战性的问题一抛出,刚刚热烈的课堂安静了,学生进入了“心求通而不得”的境地。“老师,你有没有65度的角?”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教师顺势抓住了这个火花并把它点燃,在“猜一猜”中使学生自己找到了画角的好帮手:——量角器。“量角器上那些角的顶点和边都藏在里面,怎么印呢?”学生有了新的疑惑,教师默笑不语。“耐心是伟大的老师”,课堂教学需要等待。智慧的火花在寂静中酝酿。寂静之后的课堂,充满着思维的碰撞。在相互的启迪中,巧妙不一的各种方法诞生了,甚至有人创造了比课本步骤更易操作的办法。学生享受了自主感悟、发现、创造的快乐,课堂也因此充满生命的灵动。给学生留下创造的时空,学生就会给你惊喜。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太原42~43G39小学各科教与学舒思思20082008
舒思思 浙江奉化市岳林街道舒家小学
作者: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太原42~43G39小学各科教与学舒思思20082008
网载 2013-09-10 20: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