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专制:读药周刊2014年度回顾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审美的专制

《读药》周刊2014年度回顾



前几日听到一个说法——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是一种审美的专制。但在我看来,就读书这件事而言,与其让过多的选择使我们陷入审美的疲劳,倒不如矜骄地坚持“审美的专制”。我一直觉得,坚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是一个读书人应有的读书品位和气节。“审美的专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恰恰诠释了何谓头脑清醒、价值坚定。


因此,在岁末各种书单竞相登场之际,我给出了这份年度回顾——2014年,26本《读药》主题书。不为推荐,只是想做个心路回顾,当时缘何选了这些书,这些书的亮点和槽点又在哪里……



文学,美丽新世界或庆祝无意义


回想起2014年元旦,《读药》开年专题做的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我承认,这就是一次“审美的专制”。我一直记得赫胥黎的断言,“你的1984终将过去,我的美丽新世界总会到来。”人类未来的噩梦不是奥威尔式的,而是赫胥黎式的,我悲观地坚信这一点。我并不害怕审查、禁书,我只恐惧未来再无人愿意读书;我不害怕信息被剥夺,我只恐惧在浩繁的信息中人们会变得被动和自私;我不害怕真理被隐瞒,我只恐惧真理会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我不害怕文化成为受制文化,我只恐惧它会成为充满感官刺激的庸俗文化。


不过恐惧这一切的不只有我,所以我挑选了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当打包工汉嘉遭遇社会主义青年突击队员,当人类的价值理性遭遇工具理性的碾压,其结果是摧毁性的——世界大步向前,年轻人们却对知识和美变得麻木不仁——他们热衷到希腊度假,却从未在赫尔德、黑格尔的书中神游过此地,他们热爱爱琴海的阳光,却从未去过斯塔吉茹斯朝圣。或许有些唐突,但我忍不住想说,这像不像现在朋友圈的各种晒?


当说到朋友圈,即将过去的2014年显然是活跃在“朋友圈”的一年。虽然我对微信朋友圈无感,但对窥探作家作品里的朋友圈还是兴致勃勃的,那里有好玩轶事,有熊熊八卦。我先进入的是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美洲纳粹文学》,在光怪陆离的美洲纳粹文坛晃荡,在这里,文字是攫取金钱的手段,是获得名望的通行证,是通向上流社会的捷径……。然后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刘禾一起,在她的《六个字母的解法》里,从大作家纳博科夫开始,开始了剥丝抽茧的文学侦探之旅,围观了20世纪英国剑桥的朋友圈,贝尔纳、李约瑟、里尔克、奥威尔、艾略特、海耶克、斯诺、普利斯特利,徐志摩、萧乾……


而每年的诺奖也是文学的惊喜时刻。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法国作家莫蒂亚诺,他擅长的回忆和寻找这两个母题是我最钟爱的。在《暗店街》中,他让主人公像拼碎片一样拼凑自己的一生,却又始终无法抵达“我”之所在,我想这正是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看法。而这种距离感,在被誉为是“为中国古典诗歌而生的美国人”宇文所安的《追忆》里也存在共鸣,他说诗意在于说出的东西和人们正在感受和思考的东西之间是存在距离的,诗意不单在于唤起昔日的繁华,引起伤感,而且在于这种距离。


最后故事还是落脚到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上。美国作家安·比蒂不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敏锐观察者和忠实记录者”,在《纽约客故事集》中,她摸准了美国70年代的虎头蛇尾和80年代的灵魂空虚,刻画出了美国时代精神症候群。而在此岸中国,80年代“丢了钥匙”的梁小斌,则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独自成俑”,写出了《地洞笔记》,反映出了这个时代和个体最赤裸的精神现实。


而最后的最后,我发现所有的这一切,似乎都可以用85岁的昆德拉给我们带来的《庆祝无意义》作结。强权、集体、崇高、伟大、身份……都是虚妄的,而那些被视作不重要、无意义的东西,则是本真的、长存的。



往事,大门口的陌生人和时代的悲歌


现在,让我们由文学的日常经验进入历史。首先,跟随西方学者的视角看一下近现代中国。因为我不想只读我们史观下的“屈辱”近代史,我想看看将这些史实置于共时的世界历史大坐标中,会产生什么不同的视角和审思?于是在美国汉学家欧立德的《乾隆帝》和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些有意思的切入角度:比如拒绝马戛尔尼的乾隆,究竟是自信天子还是自负老人?比如经济基础决定汉奸构成?


而随着恢宏的晚晴帝国走入了末路,可民国也未能造就现代国家的传奇,而终于自豪于“从此站起来了”的新中国,却转瞬又陷入文革的迷狂……在回顾这令人唏嘘的中国近现代史时,我深感有太多需要发掘和重新反思的地方。以“直笔难能千载贵,文章留与后人评”言志的历史学家杨天石素来为我敬重,在他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中,我开始重思蒋介石到底是“独夫民贼”还是“抗日英雄”?而党史专家郭德宏的“不能把党史写得只有一个人正确”的史观也让我看到了史家的凛然风骨,他的《王明年谱》还原了毛泽东最大的政治敌手王明。


当然,我并不想只看激荡着王朝覆灭、领袖风云、权力斗争的大历史,我也想感同身受一下那些被时代裹挟的普通大众的命运。你们一定要听听他们的故事,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部活的编年史。沈博爱的《蹉跎坡旧事》告诉了我们在正史中仍半遮半掩的几十年间,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人、小知识分子究竟遭遇了什么?程乃珊的《上海女人》则写尽了那些从十里洋场走来的妩媚上海女人,在时代巨变和孽情欲河中如何挣扎求生。而《花花朵朵坛坛罐罐》里的沈从文先生,则如一匹“无从驯服的斑马”,在举世若狂的政治风云中,保持着“有所不为”的立场,放弃文学,转行文物。


而这些显然也是文学家创作时最偏好的题材。今年张艺谋执导的《陆犯焉识》上映,赚得热泪和票房无数。我也去贡献了票房,然后做了一期原着小说,因为我觉得张艺谋并没有真正把握到严歌苓的《陆犯焉识》的精髓,这不是什么Love Story,而是一曲在政治与历史夹缝中的现代知识分子悲歌。当然相较于这种沉重的苦难,人们更爱看乱世传奇。而民国这个声色与战火同在的浮华乱世,显然是个体命运跌宕和滋生奇情的最佳叙事背景。于是我读到了蒋晓云的《百年好合》,她显然不同于张爱玲,也区别于同样遭受动荡的龙应台、齐邦媛。她潜意识里甚至质疑那种激越动荡家国情怀的真实性,于是干脆选择了自外于家国情怀的大历史书写,将笔触落到那些被时代洪流冲击的流亡女性身上。


对于中国近现代这百多年的沧桑历史,你我都没有资格说什么“往事如烟”。而往事也不应该如烟,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爬梳、整理、研究,在历史着作、民间记忆、文学作品中一点点还原历史的真实。



思想,反抗平庸之恶和如何面对变迁


很多时候,我会突然间陷入存在式惊恐:生存是否会压倒启蒙?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无思的年代吗?而这时,我就会去找一些喜欢用思想鞭挞人的作者的书来“折磨”下自己,比如汉娜·阿伦特。在她的这本《反抗“平庸之恶”》里,阿伦特指出:当人们在道德和政治上不思考、无判断,就很容易沦为服从权威的傀儡;这些在制度中“尽忠职守”的“无思者”,不再能察觉自己的行为之恶。所以当我们在问难社会、痛责制度时,是否想过作为制度中的个体,我们应如何为罪行承担责任?我们是否有通过思考和判断,重建能成为法则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所以当我在读龙应台的《野火集:30周年纪念版》时,先是多次哑然失语:三十年前龙应台笔下的台湾,与我们身处的当下何其相似?!书中的种种批评,正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但一番思考过后,又有了个积极的角度:显然,只要陋习仍在,野火便不会停歇;然而只要野火仍旺,那些陋习就不至于那么肆无忌惮。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让社会趋于良性运转,那么就必须一起来反抗“平庸之恶”。


我也知道大家对此多悲观。曾听很多人用“雾霾”来形容当下的中国,一词便可见态度。不过,我推荐大家看一本《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你们可知道,如今拥有明净天空的洛杉矶,几十年前的状况之糟糕更甚于当下中国。而推而言之,中国当下的所有问题,不管是环境还是政治,对它们的治理与其说是不能,不如说是不够或不愿努力。那么,我们当然有理由寄望:如果中国政府和民众不再选择与问题共存,那么我们头顶上的雾霾终会被驱散。


在这里,我想有必要提一下儒学和现代国家治理。对其观点我们先不做评判,还是了解为先。比如秋风试图在《国史纲目》里揭示中国几千年来历史发展一以贯之的大道,而汤一介也在《瞩望新轴心时代》里,站在全球历史的视野中,对中国文明秩序进行反思和建言。(今年九月汤先生去世,再次悼怀)。只是,我对文化层面的儒学思想多亲和,对政治层面的儒学义理和制度多少持怀疑态度。但我相信一点,要达到政治清明,推动自由民主的政治发展,必须要有多种思想、多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谈完了中国,当然要再关注一下全球。在全球化时代,不再有国家能独善其身,所有的变革都可能是牵一发而动全球的。在加顿艾什的《事实即颠覆》中,他追踪报道了21世纪前10年的世界大事,从东欧的“橙色革命”、到伊斯兰主义的兴起、“9·11”、美国大选及反恐,再到缅甸、伊朗等非西方国家的新动向,使我们不禁思考:在全球性的历史变迁和政治变革面前,中国和世界该何为?美国学者卡普兰在《武士政治》中给出了他的观点,21世纪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全球治理将有赖于美国的“新帝国主义”战略。我当然不认同其观点,相信你们也不,但我觉得忽视其声音更不应该,知己知彼永远是最好的战术。


而中国哲学家赵汀阳和西方老革命德布雷在《两面之词》中的对谈,则将这种中西方之间的思想交流碰撞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经历过文革的赵汀阳和同格瓦拉在拉美丛林打过游击的德布雷,以“革命”问题为切入点,深入讨论了全球化、民主、新技术、媒体、权力变局、全球治理等问题。在中西方都存在方向迷思的今天,这一对话极具破局启发性。我期待有更多的这类思辨涌现,并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观念力量。


12个月,26本书,展现中外文学的创作生态,传递知识精英的思想力量——这是我的“审美的专制”,这是我的阅读回顾,这是《读药》2014年的成果。我真的用心了,希望你们喜欢。谢谢,明年再见!



《读药》2014年度书单


文学


《美丽新世界》/[英]阿道司·赫胥黎/李黎、薛人望 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过于喧嚣的孤独》/[捷克]赫拉巴尔/杨乐云 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美洲纳粹文学》[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赵德明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六个字母的解法》/刘禾/中信出版社

《暗店街》[法]莫迪亚诺/薛立华 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美]宇文所安/郑学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纽约客故事集》[美]安·比蒂/周玮 译/译林出版社

《地洞笔记》/梁小斌/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庆祝无意义》[法]米兰·昆德拉/马振骋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历史·往事


《乾隆帝》[美]欧立德/青石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大门口的陌生人》[美]魏斐德/王小荷 译/新星出版社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杨天石/九州出版社

《王明年谱》/郭德宏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蹉跎坡旧事: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沈博爱/语文出版社

《上海女人》程乃珊/湖南文艺出版社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沈从文/重庆大学出版社

《陆犯焉识》/严歌苓/作家出版社

《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蒋晓云/新星出版社



思想·其他


《反抗“平庸之恶”可试读》/[美]汉娜·阿伦特/陈联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龙应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洛杉矶雾霾启示录》/[美]奇普·雅各布斯/曹军骥 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国史纲目》/姚中秋/海南出版社

《瞩望新轴心时代》/汤一介/中央编译出版社

《事实即颠覆》[英]蒂莫西·加顿艾什/于金权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武士政治》[美]罗伯特·D.卡普兰/丁力译/山西人民出版社

《两面之词: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赵汀阳、[法]德布雷/张万申译/中信出版社




关于《读药》



http://book.ifeng.com/duyao/


《读药》是凤凰读书频道于2010年推出的书评周刊,每月2-3期,以专题形式深度解读和评鉴好书,给读者以智性阅读指引,迄今已推出140期。首任责编张哲,陈爽为第二任责编。《读药》书评人由专家学者、文艺评论家、知名作家及独立书评人组成,如吴稼祥、秋风、高全喜、黄道炫、闻一、左凤荣、余世存、张柠、于坚、黄纪苏、孟晖等人;《读药》访谈嘉宾包括,贺卫方、杨继绳、金雁、马原、张炜、施小炜、林夕、周云蓬等。展现当代中外文学创作生态,传递世界一流知识精英的思想力量,这是《读药》的价值追求。



文/陈爽(凤凰网读书频道《读药》周刊责编)


凤凰读书 2015-08-23 08:43:33

[新一篇] 樹洞回聲

[舊一篇] 沒錯,諾獎得主格拉斯是德國黨衛軍 讀藥周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