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精彩的一部分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贾平凹

社会的转型是每一个人的转型,国家改革是每一个人的改革。中国的改革经历过30年之后进入了“深水区”,到了决战冲刺时刻,我们的文学也在回顾过去的历程,总结经验与不足,确定今后的目标方向,部署新的工作和任务,这也就是召开“文学陕军再出发”学术研讨会的意义。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文学陕军,再次出发”。即是说,在陕西有一个文学的团体,它曾经出发过,而且有过一次力量的喷发,但它不满足于现状,不愿意固步自守,它还想动员起来,争取出彩。会议之所以在北京举行,是因为北京是中国的文学中心,某种意义上来讲,犹如奥林匹克。再一点,陕西毕竟地处西北,陕西的作家在一个边远的地方待的长久了,或多或少就有了地方思维。

我的发言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简略地讲讲我所认识的当下中国文学;另一个部分我想谈谈陕西当下文学。

我先说第一个主题:中国当下文学。

这个部分我谈三点。

第一、中国的改革还在深入,中国已有很多变化,中国还有优秀的作品出现。30年的改革使中国的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使中国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这样的转型期,在这样一个大时代,中国的文学也得到了大繁荣。可以说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方面开始,而最早改革的却是中国的文学,当外国的各种思潮涌进来后,我们狂热地解读和吸纳,有了新的观念和思维,通过我们的作品又影响到了国人的观念和思维,扩大他们的眼界和胸襟,反过来再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中国的作家与这个时代、与这个社会已经血肉相连,像皮肤一样,你无法揭下来,揭下来就血肉模糊。正是这样,才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才引起了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

30年之后,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问题将更加复杂,它将为文学又一次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素材,这就期待着,也必然会出现优秀的文学作品。总结30年来优秀的作家和优秀作品的经验,我们有信心大有作为。我们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就是我们的命运,这种命运也决定了我们就是这样的文学品种。也就是说,我们是为这个时代、社会而生的,只能以手中的笔来记录、表达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它是我们的使命,也是一种责任。

第二、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学在传承上完成了它向西方的学习。30年来,中国作家受到世界文学的影响,对外国文学狂热地阅读,疯狂地借鉴,甚至模仿着,明白了文学应该写些什么,应该怎么写,一步步挣扎摆脱我们作品中的政治化和宣传化,逐渐回归到文学应有的规律上来,进入真正的文学河道。这个过程极其艰辛,几乎是三代人的前仆后继,终于改变了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整个社会对文学政治的、道德的评判体系和审美要求,才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但以整体来讲,可以说我们学习毕业了,有的学生是优秀的,有的学生及格了,有的学生还在及格线以下。

整体的学习如果说是毕业了,那就应该开始自己的写作了。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建立不同于别的国家的中国文学,是中国特色的文学。特有的地域和特有的文化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国情、世情、民情。在这样特有的国情、世情、民情下产生的中国文学,必然是独特的故事和另有情致的文字。到了那个时候,中国文学不但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而且将会是精彩的一部分。

第三、 外部世界看中国文学往往挖掘文学中的中国政治,我们更需要他们在政治的中国发现中国的文学。外边的世界在对待中国文学时太注重作品中的政治成分,而不注重或忽略了作品中的文学价值。这种现象可能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消失和更正。一方面需要中国深化改革后,完善我们的体制和法制,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使社会逐步走向成熟和有序。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使国民的生命存在于更高层次,使这个民族更智慧更诚实更能担当,活得更有尊严。另一方面,是我们作家进一步提高我们作品的文学品质。天之所以高,在于它有日月星辰,地之所以厚,在于它能藏污纳垢,这天是人类的天,这地是中国的地。仰望天上的星空,写出地的污垢和污垢得以化作肥料长出各色的草木,这样的文学才有可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读出启示,读出兴趣。

中国当下的文学创造了什么,为整个世界提供了什么,这是最重要的事。中国并不缺少优秀的作家,要强调这种意识,企图有所作为。争取外边世界看中国文学,不仅在中国文学里看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政治,同样,在政治的中国里看到中国文学的审美价值,这是最美好的事情,也是最期待的事情。

我谈的第二部分,是关于陕西文学。

第一, 土地越耕种越长庄稼。陕西在历史上是辉煌的,而近代以前它衰弱败落,文学更是荒地。在上世纪30年代,作家只有个郑伯奇,他跟着鲁迅,还常年在上海。真正的作家产生,是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他们,然后是新时期文学的路遥、陈忠实、高建群、莫伸、王蓬、叶广芩、红柯、冯积岐、冷梦、吴克敬等人。这两拨群体,如果说是丰收了两茬的庄稼,现在就是收获之后又在耕耘播种期待新的丰收。现在的情况是,在第二批作家大部分逐渐年老,接下来年轻的一拨,作家数量很大,其中也有几位特别出色的作家,创作十分积极,但是和其他省市比较起来,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家和作品还不够多,这是陕西省委宣传部的焦虑,陕西省作协的焦虑,陕西省人民都在焦虑。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过一句话:大树底下不长草。其实这是没有道理的,后来不是就有了第二批作家长成大树了吗?现在又有一句话:陕西的土地乏了。这话更没道理。任何土地都是越耕种越长庄稼。人没有吃饭吃厌烦的,地没有长庄稼长厌烦的。耕种耕种,关键是耕,还是我们深耕不够,陕西的土地厚实,而且肥沃,现在需要我们的深耕。

第二, 有这样的品种,也要有那样的品种。上两代的作家,大多数都是写乡土题材的,其文学成就也是他们的乡土写作。但是,30年改革以来,中国发展工业城市化,虽然农村还占着广大的地域,但农村、农业、农民已经不是以前的概念。上两代作家要么出身于农村,要么长期生活在农村,这种出身和经历就决定了他们文学的品种。而现在年轻的作家大多出身于城市,生活在城市,再让他们去写乡土,他们没有那种天性和兴趣,他们也写不好。他们的特点是一从事写作,先是在文学营养上汲取了现代主义文学,他们的生活经历是同转型社会同步的,一方面是社会的物质丰实,一方面矛盾冲突激烈,他们接受的既是现代的、繁荣的、先进的、时尚的东西,又是罪恶的、暴力的、变态的、荒唐的东西。他们应该写他们熟悉的想要写的东西。他们的品种和上两代品种不同,这需要我们一方面要支持老作家和中年作家继续写他们的乡土,另一方面对年轻作家要宽容,要开放,要保护,要促进他们写别的体裁。但目前陕西,因地处偏远,比不上北京、上海、广州的现代化程度,年轻作家写作的基地和环境还不怎么好,陕西省政府和陕西省作协应在这方面下些大力气,来帮助他们。

第三,关于生活与气息。我在这里谈生活,不仅仅是谈怎样深入生活。当然深入生活是个不朽的课题,没有生活你怎么写东西呢?陕西上两代作家,他们作品之所以优秀,就是深入现实熟悉生活,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这种气息虽然无法定义,但你能感受到它的气味、它的温度,它无时不在一呼一吸中,而你习以为常以为它不存在,它却正是你生命的全部,所以有了这种气息,作品才可能鲜活、丰沛、深刻,有神经有血。我在这里谈生活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我们现在有些作品太受电影、电视、话剧的影响,具体讲,电影、电视、话剧的流行影响我们的小说。但电影、电视、话剧毕竟不是小说。以我的见解,流行的电影、电视、话剧,它们的结构往往是以情节、人物来完成一个故事,小说应该是以故事、情节、人物来表现一段生活。

第四, 要有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庙宇,自己的对手。作家比的是什么,比的是创作的能量,这种能量当然也有天生的,但更多的是后天修养所致。常说养浩然之气,有了浩然之气,方能风云大观。这种养,来自对现代性的学习,来自传统性的继承,来自民间性的吸纳。谁做好了,谁的能量就大。有了大的能量,你不用挑选题材,而题材会选择你,你可以前瞻社会,引领社会,而不会被社会迷惑和左右。陕西新一代作家在能量的修养和储备上要有自觉意识,先下手者为强。长期在陕西,想办法多经见,摆脱地方习气,见多识广,才知道什么是美,才知道世上还有大小美,而不是在地方上得意,在小圈子里互相按摩。

要有自己的文学家园,知道我来自哪里,知道我该要什么,而不该要什么,知道哪里能使自己立足扎根,知道哪里是我的创作根据地。要有自己的对手,这对手或许是你认可的作家同行,或许是你崇拜的对象,或许是评论家,无论他认可你或否定你,你要成长,你要搞文学,可以说你成就的高低、大小、轻重,决定于你的对手的高低、大小、轻重。

以上是这些话可能说的不正确,但我说的是真话,也是我当下的一些个人认识,望大家指正。我再一次以陕西省作协主席的身份代表陕西作家向各位致谢,并以我个人名义向各位表示感谢。你们在几十年里为陕西文学出力鼓劲,作了大贡献,陕西第二代作家没有谁没有受到各位帮助指正的恩惠,陕西新一代作家要出发,请你们再为我们这个阵营培训和助力。


凤凰读书 2015-08-23 08:53:34

[新一篇] 先別說別人冷漠,好好看看自己的書 ∣ 書展觀察

[舊一篇] 顧彬:中國作家應該沉默20年 ∣ 書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