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三国文化:吉川英治与《三国志》

>>>  晚明變革與中國近代化  >>> 簡體     傳統

       我们读到了这样的开篇:后汉建宁元年。距今约一千七百八十年前。有一个旅行者。除腰间佩挂一剑之外,浑身褴褛不堪,但唇红眉清,更双眸聪慧,两颊丰腴,时时隐含微笑,总之,绝无猥琐低贱之相。这就是刘备。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日本翻译出版已三百余年了。

 

一六八九年至一六九二年,京都天龙寺僧人义辙、月堂兄弟以湖南文山的笔名用文言体日文译成《通俗三国志》,刊行于世,先是在上层社会,随后在民众间也流传开来。从此,无论两国文化交流是好是坏,日本一直与中国共有这部古典文学作品。对于中国历史,大概日本人最熟知的就是三国时代吧。法国文学研究家、评论家桑原武夫(一九○四~一九八八年)说他反复读了二十多遍,这是读别的书从未有过的。流行的译本主要有立间祥介译《三国志演义》(据毛宗岗本,平凡社一九七二年),小川环树、金田纯一郎译《全译三国志》(以毛宗岗本为主,参照弘治本,岩波书店,一九八二~一九八三年)、村上知行译《全译三国志》(据毛宗岗本,社会思想社,一九八○~一九八一年)等。

 

不过,一般日本人说到“三国志”,并不是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更不是陈寿的《三国志》,那是指吉川英治的小说《三国志》。吉川英治“少年时熟读久保天随的演义三国志”(全称是《新译演义三国志》,至诚堂书店,一九一二年),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三年他依据《通俗三国志》等译本,用现代感觉进行再创造,把中国的古典名着改写成日本人所喜闻乐见的大众小说,连载于《中外商业新报》,再由讲谈社出版单行本。从此以后日本人读“三国志”就大抵是这个“国民文学”了。中国文学研究家立间祥介讲过一则笑话:他翻译了《三国志演义》,有读者来信斥责他不忠实于原典,因为跟吉川英治的完全不一样。这位读者很有点猛张飞,但由此可见,吉川英治的“翻译”是和原典《三国志通俗演义》大不相同的。

 

吉川英治在“序”中说:“我并不做略译或摘抄,而要把它写成适合于长篇执笔的报纸连载小说。刘玄德、曹操、关羽、张飞等主要人物,都加上自己的解释和独创来写。随处可见的原本上所没有的词句、会话等也是我的点描。”于是,我们读到了这样的开篇:

 

后汉建宁元年。

 

距今约一千七百八十年前。

 

有一个旅行者。

 

除腰间佩挂一剑之外,浑身褴褛不堪,但唇红眉清,更双眸聪慧,两颊丰腴,时时隐含微笑,总之,绝无猥琐低贱之相。

 

这就是刘备。后面出场的还有一个叫鸿芙蓉的姑娘,还有刘老太太。这位“亲孝行”的刘备为买母亲所嗜好的茶叶,遭遇“黄巾乱贼”,多亏张飞搭救,便以家传宝剑相赠,惹得刘老太太摔壶教子,教训他立志再兴汉统。某文学博士说:“三国志的世界是男人们的世界,但背后还有个女人的世界。”在吉川英治《三国志》中女人都跑到前台来。全书分桃园、群星、草莽、臣道、空明、赤壁、望蜀、图南、出师、五丈原十卷,最后还有一卷“篇外余录”。

 

吉川英治说:“孔明一死,呵笔的兴致和气力顿时都淡弱了,无可奈何。”不仅是他,几乎所有日本制“三国志”都是到“星落秋风五丈原”(土井晚翠的名诗,充满伤感,构成日本人对诸葛亮的感情基调)便戛然而止,这可能造成了中国文学研究家中野美代子所说的“中国人喜欢张飞而日本人喜欢孔明”。她还说,“近于妖”(鲁迅语)的孔明更符合日本人避免明确性、有点喜欢神秘气氛的特质。曾有过调查,诸葛亮是中学生心目中的第九位英雄人物。多少年来,诸葛亮的事迹对日本人的忠孝观念、道德涵养有极大影响。

 

吉川英治之外,还有一些现代作家写有各种各样的“三国志”小说,如武侠小说家柴田炼三郎的《三国志》、历史小说家陈舜臣的《秘本三国志》等,但都远不如吉川英治的《三国志》普及。

 

吉川英治生于一八九二年,七岁开始接触《十八史略》等汉籍,十岁就热衷给杂志投稿。因家道中落,十一岁辍学,从此干过印刷工、修船工、画匠、记者等种种营生,同时自学不懈,据说把百科事典读过五十来遍。三十四岁时在《大阪每日新闻》上连载《鸣门秘谱》,一举成名。评论家、小说家木村毅(一八九四~一九七九年)甚至认为他“超过法国的大仲马”。笔耕五十年,多数作品是“故事新编”。一九六二年去世,使数学家、随笔家冈洁“觉得大东京都褪色了”。生前身后,全集一再出版,最新版本是讲谈社一九八四年出齐的“吉川英治全集”,计五十八卷,责任编辑是他儿子。吉川英治的名字不曾从读者的书单上消失过,每代人都爱读,尤其是走上社会的男子汉们。就经久不衰这一点来说,能够和他比肩的只有大文豪夏目漱石。代表作《宫本武藏》在美、英、法、德等国翻译出版,颇为畅销,欧美人想从中窥探日本人的哲学思想。倘若把吉川英治《三国志》和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对照来读,加以研究,一定很有趣,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差异会显现无遗。吉川还写有《新·水浒传》,一九五八年一月开始在讲谈社月刊《日本》上连载,惜其未竟,终成绝笔。在随笔《小说的题材》中他说过:“写完《新·平家物语》,有了空闲,于是这个夏天在轻井泽重读自少年时代就耽读的《西游记》,得以展开幻想的翅膀,其乐陶陶。”他也曾打算写一部《现代版·西游记》来的。

 

吉川英治《三国志》至今仍是人们的必读书,但近几年的“三国志热”却更为现代化。这股热潮兴起于一九八三年NHK电视台播放木偶剧《三国志》(此前还播放过动画片),而后电子游戏《三国志》上市,更推波助澜。不过,“三国志”的战斗历时二百多年,人物超过三百多个,玩电子游戏不易掌握,难以尽兴,所以,尤其是大学生,更喜欢看漫画《三国志》,不仅看起来津津有味,而且还可以收集电子游戏机攻略所需要的资料。这套漫画的作者是横山光辉,共六十卷。中央公论社曾翻印香港版三国演义漫画,似销路平平,大概是因为没有像《中华料理》那样改造得适合日本读者的口味吧。

 

日本人读三国自有日本人的读法。有人这样说:《三国志》的最大魅力是谋士的活跃,在今天的日本企业里许多经理所苦恼的就是缺少这样的谋士。决定重大方针之际,征求干部们意见,得到的往往是评论家式的答复,什么“我认为成功率约有百分之六十”之类,而“三国志”的谋士们积极地献策、争论、劝诱,掉脑袋也不悔,这正是今天日本所需要的。日本人把《三国志》读成人生训、处世方、成功法、组织学、领导术、战略论等等,尤其被经营者奉为座右之书。我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有六百年了吧,而今似乎也不妨试试日本人的读法,出版一些《三国志与人学》、《三国志的统筹学》之类的书。

 

摘自《日下书》,李长声着,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长声 2010-07-15 08:32:53

[新一篇] 新《三國》:在歷史和英雄傳奇之間

[舊一篇] 何鳳農:《三國》教我們怎樣用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