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荐书 《故宫书画馆》:千载之下,遥窥笔墨神情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今日推荐:

《故宫书画馆》(1-9)

作者:故宫博物院 编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2011年陆续出版


今日主持:书评编辑 涂涂




推荐理由:


不久前,新一期的故宫书画展在故宫武英殿开幕了,这次展览将持续到11月4日,展出包括顾恺之《女史箴图》在内的67件作品,其中颜真卿,范仲淹,陆游,文征明的书法,沈周,唐寅,傅山,朱耷,石涛等的绘画,都足够吸引人。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相比于故宫的人山人海,只要你稍稍把足迹从中轴线偏离一点点,在武英殿安静看一个下午的书画展,也不会有什么人来打扰你。这是喧嚣中的寂静,这是安静等待着观众的大美。


故宫书画展是故宫的常设展览,一共九期,每年展出两期,每期暗藏一个主题,要五年才能完成一个循环。而这九期展览的图录,三年前就由故宫出版社整理出版完成了——看图录当然比不得现场的感受,但却让人有更充分的时间去品读画作的细节,最重要的,这套书完整收录了每幅展品的文字说明,这些文字说明基本出自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之手,篇幅虽小,信息量却大,实在是专业的读图指南。比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展览说明即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撰写。如果在进故宫参观书画展之前,能细细品读一番当期的图录,再去武英殿看展览,应该可以品出更多的门道了。


顺便说一句,故宫博物院最近的变化颇大,从萌萌哒雍正,到即将上线的,会跳舞的韩熙载夜宴图App,故宫正变得越来越生活化,所谓文化的传承,从这样的小小浸润开始,是再好不过的。


▲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宋摹本)


精彩书评:


人迹罕至,暗藏大美


文/书评人 小艾


秋高气爽,正是访故宫的好时节。站在景山的制高点,远眺紫禁城的一线中轴,固然是一种凝固的美丽;漫步在紫禁城中,在人迹罕至处体味发现的乐趣,更有一种寂静的快乐。

   

听上去,在每天接待游客数以十万计的紫禁城,居然想寻觅一种幽静的快乐,似乎有点痴人说梦的感觉。其实,游客往来匆匆,大都跟着导游的步伐在宫城中草草走过一遭而已,故宫的妙处,在这行色匆匆的旅行中,是丝毫感觉不出来的。有心的观众,进入故宫的大门之后,往东或者往西稍稍偏离一点大队人马的方向,很快便能找出几处不一样的安静所在,武英殿便是其中之一。

   

武英殿在国人心中知名,大概是在小说和影视剧中,总与“大学士”三个字连在一起。这名声说起来自有来历,特别是康熙年间开设武英殿书局,开始出品着名的“殿本”书籍之后,武英殿更有了一种文化气息,所以2008年大修之后,成为日常展出书画作品的“故宫书画馆”,也就得其所彰了。可惜的是,虽然三年间书画馆的展出已经有了十来期,画册也已经出了9本,但大多数游览故宫的观众,却总是走马观花,能在书画馆驻足亲睹古代书画名作真迹之美的,只是少数。其实对观众来说,放缓一点急急的脚步,给自己的一天少规划几个景点,在诸如书画馆中多泡上几个时辰,才能对这皇家宫禁真的有一点点粗粗的印象吧。

   

扯得远了,继续说书画馆吧。书画馆的展览,一个半月为一期,一年举办三期,在兼顾丰富和多元性之外,往往还暗藏主题。有心的观众,细细品读,自然能有所得。只是故宫馆藏如此丰富,书画作品更是数以十万计,短时期的展览显然不足以展示全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每一次展览的作品和主题结集成册,便不仅仅起一种展览图录的作用,读者事后品读这系列的画册,精美绝伦的画面享受之外,对中国美术史也就有了一种直观的印象。


   

《故宫书画馆》系列1-9辑,便是过去三年故宫书画馆系列展览的结集图录。说是图录,其实还不大准确,和之前诸如《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历代艺术》之类的大型画册不同,《故宫书画馆》的特色之一,其实在于书中收录的展览说明。刚才说了,书画馆的展览,每每暗藏主题,不过非专业观众懵懂看来,只怕未必能发觉其中的线索,所以每次展览,一篇详细的前言是免不了的,比如去年年底的展览,以古代人物画为主,说明书便详细将历史人物画、仕女画、肖像画等分类,再介绍自唐至清人物画技法的流变,观众读来,自然一目了然。《故宫书画馆》图书完全按照展览的体例,读者翻开书页,迎面而来的便是大幅拉页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宋摹本)这样的珍品,那种视觉震撼,是无法形容的,之后跟着展览的节奏,沈周、文征明、唐寅、徐渭、金农,直到赵之谦、吴昌硕,历代大家,从画卷到详尽的文字说明,一路品读下来,可谓酣畅淋漓。说句老实话,在武英殿书画馆内,真要一次细品这六七十件作品,怕是一天的工夫都不够,这时候退而求其次,回家再对着画册细细琢磨,便是另一番滋味了。


▲明 朱瞻基武侯高卧图卷

   

书画作品之外,《故宫书画馆》同时传递出的,还有一代代的人物风流。像王羲之、王献之、赵孟頫等闪耀于中国艺术史上的名字,读者自然熟悉,在故宫的展览上看到,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诸如陆游、范仲淹、莫友芝等历代诗人的真迹,也能在展览上看到,就不免有一种意外之喜了。比如陆游的《行草书怀成都十韵诗卷》,清瘦有力,“放翁五十犹豪纵,锦城一觉繁华梦”,诗书辉映,意境飞扬,足以令人读之再三。说明书上说陆游“笔姿瘦硬清新,风格独具,然为诗名所掩,知之者稀”,真是可惜。不过如今能在书里面读到,终归还是能遇见知音的吧。

   

2008年,武英殿书画馆刚刚启用的时候,展出了12件一级甲等文物,包括晋代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卷(传唐褚遂良摹本),之后的展览延续这一传统,每一次都有国人熟知的大家名作,比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展子虔的《游春图》、王献之的《东山松帖》等等。这自然是故宫贴近民意的一种努力,虽然相比于欧美大型公立美术馆的日常展出还显得不够,但毕竟已经让普通民众有了一个贴近经典的通道,之后的工作,便是如何让观众走进书画馆,真正去体验古典文化的幽深与博大了。出版系列丛书,是其中的努力之一,另一方面,如果导游们能稍稍绕点儿路,给游客们多一点空间,作用或许会更大。

   

最近,故宫正在举行“兰亭大展”,馆藏数百件与“兰亭”有关的文物,加上国内其他各大博物馆提供的珍藏,蔚为大观,包括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东晋王珣的《伯远帖》等在内的一批珍品,观众都将有缘见到。可惜的是,这样难得的机会,一般观众知道的好像不多,感兴趣的似乎也不多,这中间无疑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传统美育缺失。如何补上这一课,故宫书画馆的系列展览与《故宫书画馆》系列丛书,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开始?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5-08-23 08:40:22

[新一篇] 一條微信讀完《一個戴灰帽子的人》 “文革”前夕,一位右派分子的迷失

[舊一篇] 邵燕祥:我們不能再欺騙后人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