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王莽新朝年间,在新市(今湖北京山),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绿林起义,从而在中国文字中有了“绿”字的“lù”音一读和“绿林好汉”这条成语,也使绿林文化在中国民间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根基。但长期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的偏见与禁锢,对绿林好汉的评价总不是那么公证。封建统治者说它是绿林大盗,百般抵毁,而农民革命家说它是绿林英雄,大力推崇。为了还绿林好汉本来面目,本文试图从绿林起义过程出发,以伟人的绿林情结为依据,以绿林好汉的功绩为佐证,全面解析绿林精神,深入探讨绿林文化,为绿林好汉正名。
一、“绿林好汉”的由来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加剧。汉哀帝死后,幼小的平帝继位,外戚王莽以大司马、大将军身分执掌朝政。元始5年(公元5年),王莽鸩杀平帝,立两岁刘婴为帝,继续把持朝政。四年后,废刘婴,篡汉登基,改国号“新”。王莽为缓和日渐尖锐的社会矛盾,托古“改制”。但烦苛的法令,繁重的徭役、赋税,加上连年水旱蝗灾,官吏横征暴敛,使民众无以为生。公元17年前后,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起义。
历时9年的绿林起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聚众结义阶段(公元17――21年)
公元17年,荆州(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西南部、贵州东部和广西东北部、广东西北部)大旱,“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荸荠)而食之,更相侵夺。新市人王匡、王凤为评理争讼,遂推为渠帅”(《后汉书・刘玄传》)。王匡、王凤仗义执言,在群众中有很高威信。18年春,河南人马武、王常、成丹带领队伍前来投靠他们,使队伍达到七八千人。他们选择绿林山(今大洪山)为根据地,将一块空旷地(今三王城)设为练兵场。起初几年,绿林军在山上开荒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后来,义军越来越多。19年秋,首次攻打了驻地附近的集镇离乡聚,缴获了大量官方物资。到21年时,义军发展到5万多人。
2、重创莽军阶段(公元21―23年)
公元21年,王莽听说荆州绿林山有大量聚兵,便派荆州牧率2万精兵讨伐。王匡、王凤主动出山迎击。在云杜(今京山县城)周围,出其不意袭击莽军。“大破牧军,杀数千人,尽获辎重”,后又乘胜“攻拔竟陵(今钟祥南),转击安陆……还绿林山中,至有5万余口,州郡不能制”(《后汉书・刘玄传》)。
公元22年夏,绿林山发生瘟疫,数月间人死过半,义军面临严重威胁。王匡、王凤,王常、成丹分别带领人马,兵分两路,离开绿林山。王匡、王凤带兵进入南阳,威震四方。汉宗室刘t、刘秀兄弟也在聚兵反莽,便主动与绿林军联系。两军联合后,重创莽军严尤、陈茂的部队,在南阳、昆阳地区打了一系列胜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昆阳之战。典籍对“昆阳之战”是这样描述的:“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公元23年,绿林军进围宛城,攻克昆阳等县。王莽派王寻、王邑率军42万反扑,包围昆阳,用楼车和地道攻城。王凤等率起义军八九千人奋战坚守,派刘秀等突围救援。各路起义军进援昆阳时,刘秀乘莽军轻敌懈怠,率精兵三千集中突破敌军中坚,杀死王寻。各军奋勇作战,城内守军也乘胜出击,内外夹攻,大破敌军,歼灭了王莽主力。”昆阳之战敲响了王莽政权的丧钟。
3、复汉立帝阶段(公元23―25年)
公元23年,起义军战胜严尤、陈茂官军之后,关于领导权的争夺日益激烈起来。这次战胜莽军的主力是绿林军,王匡、王凤在义军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王匡实际上成了义军的最高统帅。但王匡存在“天下非汉莫属,非刘氏莫王”的封建正统思想,不愿自称皇帝,于23年3月在U水沙洲设坛陈兵,举行大典,立汉高祖九世孙刘玄为帝,号更始。
昆阳之战后,王匡率兵于23年9月攻破洛阳,10月攻入长安,将王莽杀死,王莽政权宣告结束,东汉政权被催生。
在整个绿林起义过程中,绿林军所到之处,杀富济贫,为民撑腰,深受人民拥护,人民亲热地称之为“绿林好汉”。
二、“绿林好汉”的佐证
1、关于“绿林”释义
《辞海》关于“绿林”的释义:新莽末年,王匡、王凤等聚众起义,占据绿林山,号称“绿林军”。后称聚集山林,武装反抗封建统治、诛锄恶霸土豪的好汉为“绿林”。亦用指群盗股匪。
《中国成语大词典》关于“绿林豪客”的释义:绿林,西汉王莽年间湖北地区饥饿的农民以王匡、王凤为首发动起义,曾经据守绿林山,故称“绿林军”。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的武装力量,或指伤害人民的群盗股匪。亦作“绿林好汉”。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绿林起义”的释义:西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公元17年,王匡、王凤在绿林山组织饥民起义,称绿林军,反对王莽政权。公元23年,起义军建立更始政权。同年在昆阳大败王莽军,乘胜西进,攻占长安,推翻了王莽政权。
此外,历史上还出现过带褒义的词,如“绿林豪杰”、“绿林豪士”等,带贬义的词,如“绿林大盗”、“绿林强盗”等。
综上释义,无外乎两条:一是肯定绿林起义,承认绿林好汉的历史功绩。二是贬损绿林精神,把“绿林”称为抢劫财物的群盗股匪。前者是词条的本义,是对绿林起义的客观评价,符合历史事实,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人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对“绿林”的曲解。
从绿林起义可以看出绿林文化的根基,从《水浒传》这本古典名着可以看出绿林文化的延脉,那就是植根在广大人民中的绿林豪侠事业与绿林文化思想体系。其实,绿林文化是一种俗文化与雅文化相结合的复杂的文化体系,它既有形而上的政治利益的表现特征,也有形而下的民间绿林好汉人格崇拜的思想体系。同时它的思想渊源又是儒、道、墨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表现出多样性的文化特征。
2、伟人的“绿林”情结
中共八七会议之后,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在湘鄂赣粤4省边界发动秋收起义问题。在八七会议上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毛泽东,不同意湘南工农武装配合南昌起义取粤的意见,他认为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强,主张上山。瞿秋白提议毛泽东去上海党中央工作,毛泽东回答:“我要跟绿林交朋友。我要上山下湖,在山湖之中跟绿林交朋友。”8月12日,毛泽东连夜起程赶回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鲁迅在北京的故居是一座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南房是会客室,北房东西两间分别为鲁迅的母亲和朱安夫人的卧室,中间为餐厅。餐厅北面凸出一间小屋,面积8平方米,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看书,写作,疲劳了还能从窗口眺望后院的景物。鲁迅在这里写下了着名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彷徨》中的大部分作品,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以及《朝花夕拾》、《坟》中的大部分文章,总数达200多篇。这些文章如一发发重磅炸弹,令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既害怕又仇恨,他们咒骂鲁迅为“学匪”,鲁迅便借绿林好汉的典故,将自己的书房起名为“绿林书屋”。
观以上,我们看出,伟人也对绿林好汉充满了人格崇拜,这也是为什么绿林好汉能凝聚人心的重要因素。古往今来,江湖人士无不以“好汉”作为人格衡量的标准;所以个个争做好汉,人人要结识好汉,惟恐别人笑自己不是好汉。
三、绿林好汉的历史贡献
――推翻王莽统治,为建立东汉王朝创造了条件。汉代臧洪在《报陈琳书》中写道:“光武创基,兆于绿林,卒能龙飞受命,中兴帝业。”足可见绿林起义的历史价值。
――第一次由农民起义军建立全国性政权。公元23年,绿林军在U水沙洲拥立刘玄为帝,建立了全国性政权――更始朝。这就有效地保证了人心的凝聚、谋略的实施和战果的扩大,致使他们能取得昆阳大捷,推翻王莽统治。第一次农民起义时,陈胜、吴广建立的政权“张楚”仅是局部性的。
――第一次建立农村根据地。王匡、王凤率众起义后,致力于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当时,绿林山为云杜所辖,紧临新市,属云杜边陲,新市管不着,云杜管不了,地理位置是易守难攻。公元19年至21年,他们先后占领了云杜、竟陵、安陆,控制了鄂中大片土地,建立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后来又建立了南阳根据地。绿林军攻打长安时,派王常、朱鲔把守南阳。
――首创军事屯田制。王匡、王凤率军进入绿林山,高峰时队伍发展到5万多人。要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几年间,王匡、王凤带领队伍在绿林山12个山头开荒造地1万多亩。绿林军开创的这种以军养军的生产方式,保证了军队能在绿林山驻扎达5年之久。时至今日,在绿林山还能看到满山遍野的“古汉梯田”遗迹。
――开创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昆阳之战。这场大战是王凤亲自指挥的。在莽军层层包围昆阳城时,王凤制定了一系列战斗策略,如自己亲自守城,采取“假降”拖延时间,派刘秀突围搬兵,授意刘秀将伪造的“密信”故意失落被莽军看到,动摇莽军军心等等,体现了王凤的足智多谋。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着作中对昆阳之战予以充分肯定。史书中明确记载,昆阳之战义军主帅是王凤,其次是王常,刘秀仅是偏将军。但刘秀称帝后,篡改历史,将昆阳之战的主要功劳据为己有。
对于农民起义的评价,毛泽东同志指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
四、永垂青史的绿林精神
在两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绿林好汉体现出五个方面的特点,亦即“绿林精神”。
――忠。2000年前,王莽采取卑劣手段篡夺了西汉政权,加上天灾连年,民不聊生,国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绿林好汉忧国忧民,揭竿而起,顺应“民心思汉,复兴刘氏”的历史趋势,团结和号召民众组织起义,通过六七年的蓄势,二年的艰苦战斗,推翻了王莽统治。王匡、王凤作为军中首领,没有自立为帝,而是拥立刘邦九世孙刘玄为帝。体现出绿林好汉忠诚的爱国、报国之心。
――义。绿林好汉疏财仗义,在民众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在饥民为挖野菜相互发生争斗时,王匡、王凤主动为民众调解纠纷;每攻下一座城池,都要开仓济粮。是他们的高风亮节和豪爽侠义,凝聚了广大民众,使绿林军成为中原地区多支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以至刘秀兄弟都率舂陵兵来投靠绿林军。
――信。绿林好汉重情义、讲信用,他们以和为贵,团结民众,追求信仰,树立威信,他们用“信”来团结多路起义军。他们诚实、守信,赢得了民众的信任。
――武。绿林好汉从公元17年至22年4月,坚守绿林山,最高峰时屯兵5万。他们常年坚持习武练兵,有高超的武功,至使他们在反莽的战斗中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所显示的武侠精神威震中原,“绿林好汉”名垂青史(“三王城”练兵场古迹犹存)。
――勇。自强不息,勇气为先。无论是公元19年攻打离乡聚、21年与荆州莽军战斗,还是23年6月的昆阳之战,处处体现出绿林好汉骁勇善战,勇往直前的英雄豪气。只有绿林好汉能一鼓作气,在昆阳之战后不到4个月时间,就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拨开迷雾,我们为绿林好汉正名。纵观绿林起义的过程,我们真切地看到她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伟人对绿林精神的肯定,为我们拨乱反正,消除一些误解;对绿林精神的提炼,感到她与我们的民族精神是那么吻合。“绿林好汉”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是颇具影响。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个知名品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有着十分厚重的含金量。作为绿林起义策源地的湖北省京山县,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绿林文化,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网载 2013-09-10 20:55:1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