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創業先鋒 眾人拾柴火焰高 >>> | 簡體 傳統 |
有读者问我:“你说了很多内容都是跟创业相关。可是若我未来没有打算创业,有没有什么合适我一个上班族的策略?”
无论你打算创业、或是打算待在大公司中,都需要自我强化。唯一的问题,只是大公司中任一职位的保障度可能越来越低,所以必须增加自我竞争力,让自己被别人需要。 而这概念并不需要自己创业。
我又问他:“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他回答我说他在一个中型的游戏公司担任财务,做一些简单的会计工作。因为公司分工很细,他只有机会接触自己手上的一块。
我就跟他讲了一遍“工匠”的概念,毕竟财务也是有机会成为独当一面的工匠的。或者多接触一些其他部门,最终发展成为CFO也不一定。然后我问他有没有部门内轮调的可能?他说公司没有这样的机制,要接触更广的业务似乎是很困难。
于是我再问:“那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处理公司某个完整流程,比方说跑国税局、准备财报、报税等等去了别的公司也适用的事情?还是只是处理公司中某种特定传票、盖印章、准备某个表单,公司大流程的某一细碎工作?万一哪天公司变动不需要你了,或是公司倒掉了,别的公司也做一样的事情吗?它们会需要你的技能吗?”
他说是后者,只是处理公司特定流程中的一个步骤,而且这工作非常小,又是针对公司业务所设计,去别的行业应该不是这样做事情。
我就问他,难道没有考虑跳到其他公司?
他露出犹豫的表情……
我话锋一转又问他:“那我再问你,想想你目前的主管,十年后若你升迁到他那位置,他现在做的事情是你想做的吗?”
他马上回答:“我们公司很扁平。我的上面就是部门经理,然后就是大老板了。公司上层流动很慢,都是老人了,几年内我是绝对不太可能升上去的。”
我说:“那二十年吧! 二十年、或是三十年后,假设你愿意待的久,或许有一天你会升上去。只是,你会想变成他那样吗?你会羡慕他现在的工作吗?你若得到他的位置,你会觉得满足与快乐吗?”
他想了想,对我说:“不会……”
我继续追问:“你好像还很年轻,最起码还有机会要工作四十年。你觉得你们公司能维持现况四十年不变吗?”
他说,对此没把握。
我说:“那你该小心了!用投资来比喻,你现在陷在一个风险无限,但是获利有限的投资项目里。你想想看,你持续安分守己的待在这里,把时间投资在这职位上,将来最好的报酬已经看得到,就是得到你现在主管的位置。可是那工作内容你既不喜欢,薪水似乎也没高到让你满意。所以最好的结果完全不吸引人。可是相反的,如果未来有任何时间经济大势不好、公司经营不善、老板打算把公司卖掉、老板打算搬去别的地方、业务萎缩等等等的理由,都将会让你失去一切。而且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这对你而言可说是毁灭性的!因为你只是公司特殊规格的螺丝钉,出去别的地方还根本用不上,积累的经验对别的公司而言跟毫无经验的新人完全没有不同。所以很显然你不该继续下去。 要么换去一个能接触更多事务的部门,不然就该想想是否要换个地方。总而言之,我鼓励你该现在好好思索一下,要做什么变动趁早做。不然安逸越久你会越不想动,也越不敢动,就只能每天祷告公司不会倒、公司不会抛下我。”
其实一直以来,很多人在不同场合问过我:“你觉得我去做某某事好不好”?
我毕竟没办法未卜先知,他们个人的细微状况也不清楚,所以很难直接给好或不好的解答。只能建议对方“理性”的重新分析一下。为何强调“理性”呢?实在是太多人“过度放大收益”,甚至对这收益放入太多的“想像”与“期待”,然而对于将来可能要承担的风险又想的太少。
大部分人在工作不满意情况下仍迟疑不动的原因,在于常会自我安慰:“事情应该会慢慢不同的吧。反正现在工作还没什么问题,我就再看看好了。万一状况真的不好,我再来想办法应该还来得及”。
但这就跟散户买股票一样,明明股票一路走低,公司财报也不见起色,很多人却还是期待“既然都跌这么久了,或许哪天会突然出个好消息而反转”,于是不断把钱投入逢低摊平,甚至越跌越买还借钱来买,就一心期待有奇迹发生。
有人会说:“我只是继续待在目前的环境并没有加码啊,跟散户投资股票还是不同!” 但人生的每一选择中我们其实都投资了时间,持续不变动就表示你持续在那选项上加码投入时间。 在一个未来已经很难看到有收益的选项中投注时间,怎么样都很难称的上是理性。 这样确实就是在赌博了。当然,我也不是说人不该赌博。 就像买彩票付出的代价不高,而且很明确。 风险有限、报酬无限,那小赌怡情倒是无妨。
可是很多人生选择,若现在已经发现未来赌赢的收益将微不足道,但过程要承担的代价并不小,那这赌博不就不成比例了? 此外,代价还不单单只是考虑直接投入的金钱与时间,连机会成本也得想清楚。 对这位年轻人而言,待在一个收益有限的地方不单单只是付出时间,甚至还有别处机会成本的损失,这些也都得考虑进去,细算算其实会发现成本往往非常高。
当然,没人说你不能去赌不确定性,搞不好公司哪天被大公司收购他会变成大公司的财务经理。只是这机率到底有多高? 自己是否能做些什么促成这事情发生? 还是只是一个毫无理由的期待? 如果自己无法做些什么来促成那可能性,目前又看不出那种极端状况发生的征兆,那最后失望的机率通常是极大的……
所以在选择任何选项前,自己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收益及其机率”,“风险及其机率”,四个要素都考虑过,这才是正确且理性的决策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在30岁前,不用在意和同辈比高薪,反倒应该尽量让自己进更好的公司,把自己的能力圈和眼界扩大,甚至超过自己的能力都好。如果把职场也看做一个竞赛,就规则来看,它其实比较类似拳击或跆拳道这类搏击运动,而不是比分数的射箭游戏。能在拳击场上拿到冠军,代表这名选手在所属的“量级”中是最强的,不同量级的人基本上不会相互竞争。所以多数选手在比赛前都会节食,让自己的体重尽量减轻,以分配到比较低的量级,增加自己的优势。想要在这类游戏中拔得头筹,应该要取得区域内的“相对优势”,而不是努力“跨越门槛”。这也正是职场的游戏规则。
其中便涉及到深度与广度的概念。深度能让你在一个职位上扎根、往上爬、并拥有安稳感,但缺点在于,长期而言你往其他领域(甚至同公司其他职位)的切换弹性会减小。当你开始当一个小主管后,可能就得开始广度的训练(尤其是管理知识)。如果你能在30岁前培养这些经验、能选到一个上升趋势的产业、又能处在一个核心职位上,你就有可能比几乎一半的同龄人更有竞争力了。
职位转换虽然想像起来难度似乎很高,但机会上有着实质上的差异。比方说,有十年经验的资深工程师要转业务,虽然实际上是很难的;但一般人会觉得应该有可能,公司也通常会愿意给你这机会。但十年经验的业务要转去技术部门,一般人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有那能力,公司也未必敢给。 所以选择一个弹性大的进入点,始终是非常关键也重要的一件事。
需要提醒的是,别太早提升广度。 如果一只脚没站稳,却有太多不同工作的经验时,往往会造成后面工作的妨害。
所谓30岁只是我的比喻,每个人心中都该有自己的计划表。至于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当将军、升总裁,人生才叫做成功?当然不是,“工作”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家庭幸福和自我成长绝对是更重要的事。但既然我们多数人无法摆脱职场,甚至一生都得投入很大比重的时间精力在工作上,我们就该试着弄清楚这套游戏规则,让自己取得更有利的位置,获得更多人生的自由。
GameRes游资网 2015-08-23 08:39:4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