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120年】陈悦:清军军纪败坏 在朝鲜犹如土匪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编者按

1895年,甲午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作为败局的收场。军事的失败是否意味着制度的失败?文化的失败?帝国的命运终被甲午之战改变成何种样子?

值甲午海战120年之际,腾讯思享会专访了海军史专家陈悦,分析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局。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收听“腾讯思享会”或“ThinkerBig”公众帐号:


嘉宾_陈悦 采访_杨超 整理_张宁 杨超


清军军纪败坏 在朝鲜犹如土匪


腾讯文化:淮军、湘军多是乡人组织起来的,陋习很多,打太平天国的时候,每攻占一个城市就会去抢,在朝鲜时也同样有这种习惯。


陈悦:这是清军军纪败坏,尤其是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更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他们的统帅想不出激励士兵的办法,所以要么放纵他们干坏事,要么许诺攻下这个城市后你们可以抢东西。而且清代的将领包括李鸿章本人在内,他们从骨子里认为兵是很低贱、粗野、鲁的,但只有像坏蛋一样的兵才有战斗力,纪律严明、斯文的部队反而没有战斗力,他们认为武人本色就是贪财。


1894年春天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清军最初受到朝鲜人欢迎,认为是天朝上国的军队,可谓“箪食壶酒”,清军很骄傲,第一批军队还好,因为骨干士兵、军官是天津武备学堂训练出来的,纪律相对较好。他们到村庄后洒银子,抚恤老百姓,后续的就不行了,抢掠接连不断,犹如土匪一样。


日军欲图给世界显示自己很文明


清军从朝鲜败退回国内,有记载说老百姓怕官军比怕土匪还厉害。这给日本提供了口实,日本第一军从朝鲜半岛攻进东北后,出台了一个政策:“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买东西要给钱。这种心理战攻势,效果特别明显,很多老百姓到日本军营里求写一张告示,说这家不要抢劫。这个东西特别灵,日本兵看到这个东西就吓跑了。


当然,日军中也有军纪非常坏的部分,叫“军夫”,在日本国内的情况跟清军很像,不是部队,帮着部队扛着弹药,相当于民工,是临时招募来的。当时日本广岛部队规定军夫不能进广岛城,因为军纪太恶劣了太坏了,但进入中国之后怎么处理的,我不知道,但我看到一些个例,有日本士兵犯了一些事情被杀掉了,被判了死刑。


实际上,日本这一仗不是打给中国人看的,也不是打给日本人看的,是打给世界看的。我已经崛起了,不是传统落后的国家,怎么显示自己是文明的?拽住中国,把中国一把揪上擂台,边上全是列强,把中国揍趴下之后,向列强说我是文明的。打的过程中还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举动是符合列强的游戏规则。所以这一战时看不到后来日本军队在二战时的野蛮,甲午战争时相对来说还是守规矩的,清军的军纪不如日本好。


清朝打古代战争 砍头扒皮抢衣服


腾讯文化:清军还有一个不良喜好——杀俘,人已经死了,把头砍下来,肢解尸体,这种野蛮的行为正好给日军提供了口实,给西方人的印象是中国人太野蛮了。


陈悦:这是日本人反要宣传的东西,他们打进旅顺后进行大屠杀,一共杀了3万人。我们以前认为这3万人全是平民老百姓,实际上旅顺是一个很小的村子,不会有很多的居民,要么是军人、工人或者家眷。旅顺清军守军2万多人,真正突围出去的只有3千多人,加上战死的一些,剩下的1万多人去哪儿?不可能白白蒸发掉。旅顺大屠杀事件之后,全世界震惊了,有一些美国记者跟着日本军队亲眼目睹旅顺大屠杀,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实际是野兽筋骨的怪兽国家。日本在“危机公关”时提出一个理由:在屠杀旅顺过程中看到大量日军尸体受到残忍的虐待,所以才做这样的事。


当然,这是诡辩,中国又没有请你,你侵略,我反击,没什么不对。但是日本军人的尸体受到清军虐待的事实确实是存在的,这是为什么?因为清军看似打了一场近代战争,但实际上是一支古代军队。


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战争,战斗结束后小兵报告大帅,说打死两个日本人。大帅肯定问证据。一开始不割脑袋,而是割耳朵,但发现一个人有两个耳朵、一个鼻子,可以说是三个日本人,回来领三份钱。大帅说不行,必须是一个脑袋,所以日本人的尸体没有头、耳朵、鼻子。再是清军抢衣服,日本人衣服好,把衣服给扒了。还有采取报复性行为,比如把日军皮扒了。这一切,我们只要看看《三国演义》就会发现,这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常见的现象,但到了19世纪,这就不不符合国际规范、国际的人道主义精神。


当时中国将领的军事知识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岳飞传》。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有名将领上前线,首先派两个小兵去日本军营下战书,这完全是演义故事的做法。说本大帅率领天兵,各个都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给尔等最后一个机会,赶紧卷铺盖走人,再不回去当心把你们全军消灭。后来他们被日本人打得不行的时候,还干了一件事,在自己的军营外面挂免战牌,干这种荒唐到极点的事。


清军士兵的出身很差,什么文化都没有的,拿起50公斤的石锁、舞起200斤的大刀,就很了不起,这样的人当了将军。如此,部队的思想可想而知,一切停留在古代,而日本在近代。在战场上做了很多荒唐的事,而且被日本抓住把柄,说清军很野蛮。


甲午战争中多数中国人不知道国家是什么


腾讯文化:这支军队并不是国家军队,这场战争也不是国家的战争。


陈悦:当时的中国人,99%甚至连皇帝自己,都不知道国家是什么。士兵、官员,他们可能认为能够通过这件事收一点贿,家庭会有很多积蓄,这个事远远超过国家的事。国家是什么?他不知道,清政府跟我何干?日本人打进来,割地赔款,台湾又不是我家的,就割吧,跟我没有关系。特别没有国家意识、公民意识。


在这场战争中,这类事情比比皆是,日本人抓住战俘两句话就开口,他不认为情报泄露有什么大不了,没有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意识。日本部队一进入东北,清军倒戈,老百姓举着旗子欢迎,如欢迎解放者一样,被清王朝统治这么多年很痛苦,你们是为大明皇帝报仇的。


腾讯文化:日本确实也有“反清复明”的口号。


陈悦:日本有宣传,对清朝骨子里的东西挖得很透很深,知道中国民间社会的最基本矛盾是什么。所以一进中国就发“告十八行省豪杰书”,希望十八行省的豪杰起来反对清王朝。我最近明白了,这不是针对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普通百姓起来对他没什么帮助,这是针对在当时中国非常有组织、非常庞大的秘密社会——天地会,想唤起天地会的注意。所以书里说得很明白,宣传的口号说得很明白,你门要枪给枪,要东西给东西。


腾讯文化:日本对中国的研究非常深入,他们在甲午战争之前派间谍到新疆、甘肃等地,但中国正好相反,对日本这个国家很朦胧,甚至前线打成什么样都不知道,谎报军情的也很多,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不重视这些东西?


陈悦:中国文人、中国社会有一种不良的情绪,到现在还存在,称之为虚骄心。有时候我们提起日本的事务或者英国的事务,我们有一种没来由的骄傲感,一说就不屑一顾,小国,我们只要不要卖给他们茶叶,他们吃牛肉都消化不了。虚骄心非常强,这样不可能研究你的对手,去正视他。当时中国驻日本的外交人员黄遵宪,已经写了《日本国志》,已经有知识分子在试图解日本,但这种东西的影响力非常微弱,因为整个社会充盈着对日本不屑一顾的感觉。


甲午一败开启中国真正的近代化


腾讯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清朝根深蒂固,甲午战前始终不承认中国在制度和文化上有问题,因此对海军只是“容忍”,甲午战争之后,这种情形并无改变,以您看是为什么?


陈悦:这是我们文化的强大性,孔孟之道存在上千年,很具有威力。太平天国,湘军之所以鼓舞起这么多读书人起来打仗,里面就有一句话:这不是一场战争,而是卫道战争,要保卫儒教。孔孟之道传统文化根深蒂固,里面有很好的、积极的向上的一面。但同时不可回避我们传统文化有一种排外和顽固的东西。


中国遇到千年变局时,日本也遇到了,但我们就没有能够迈得出去那一步,做全面性改革,只是买了海军军舰,以一支海军来保证我们旧有文化传统、旧有的生活方式,旧有的价值观、道德观。


腾讯文化:底子不变,皮面变起不了作用。


陈悦:甲午战争之后,起码在读书人中不是铁板一块,有人说要学西学。梁启超说“惊醒中国五千年大梦是甲午一役。”我觉得他说这句话是发自肺腑的,不是惊醒中国五千年大梦,而是惊醒梁启超本人的大梦,甲午战争之前全是中国传统的东西,这一战吓到了,怎么一下跟日本差距这么大。


在日本长崎街道上,现在有一个雕塑展示这个街道上曾经最具有的街貌:日本人戴着斗笠、拉着黄包车当苦力,日本女人穿着和服花枝招展,要么坐在车上、要么坐在路边上,趾高气扬的是西洋人、中国人。也就是说在1840年左右,我们强势,会谦虚去正视日本吗?被日本打败后,刺激会强烈到什么程度?这些人本来是我们最瞧不起、最看不上的人,他们居然把我们打成这个样子。所以之后产生很长时间的文化不自信、反思,后来的新文化运动要彻底进行文化的改造、改革。从从甲午之后有一个趋势,保守势力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禁锢着近代化了。


中国文化有自闭倾向 搞变法难走通


腾讯文化: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真正进入近代化是甲午战争之后,之前还是古代状态,海边打了仗,很多人不知道,不知道台湾没了。


陈悦:中国真正进入近代化的时间更晚,我认为是宣统时代的新政开始,才有点类似人家明治维新刚开始的气象。我们和日本两个国家赛跑,一下晚了很多年,几十年浪费掉了,中间是一次大的犹豫,戊戌变法走极端,快速西化,义和团庚子事变,走另一个极端,保守之路。结果发现这两方面都走不通了,无路可走了,这时候才谦虚下来,我们要正儿八经地学西方,衣服改了,什么都改了,投降了。这本身不能说明哪个文化差,如果没有外来文化侵入,我们在这里活得还很好。但一个外来文化来时,而且强势时,迫使你不得不想办法适应它,跟它共生共存,而不是抗拒它。清政府前几十年一直打算抗拒它。


腾讯文化:近代化是世界化的趋势,不一定是西方影响中国或者中国影响西方。现代化生活对每个国家都是冲击,对英国人来说最早的生活方式也没了,但有时候我们却不愿意接受转变。


陈悦:这是一种文化心态。英国例子非常好,伦敦奥运会展示了这一幕,田园牧歌式的风光,突然地里竖起烟囱,草地都不见了,烟雾遮天蔽日,钢铁铸造、蒸汽机、轮船出来了,对他们的传统生活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打断。但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文化中所存的自我、自闭的东西太多。梁启超说,在中国守法易,变法难,中国搞变法的人,从王安石开始,基本没有好下场。你要颠覆,可能你的事是对的,但也不行,尽管我们社会因此得益了。


1840年大清国第一次被打败,到1894年半个世纪都没有改过来,这是我们自身文化中存在的对新生事物的害怕造成的。


陈悦,1978年生,江苏靖江人,现居山东威海。致力于中国近代海军史、舰船技术史、甲午战争史研究,定远号纪念舰策展总监,海军史研究会会长,山东史学会甲午战争委员会委员、北洋水师网站站长。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等刊物发表专业文章近百篇,着有《北洋海军舰船志》、《近代国造舰船志》、《清末海军舰船志》、《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沉没的甲午》、《辛亥·海军》、《中国近代军舰图鉴》等。曾参加中央电视台“《解密甲午》”和“《走遍中国》再寻甲午魂”等专题片的拍摄。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顾问、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总顾问。




腾讯思享会 2015-08-23 08:39:03

[新一篇] 【甲午海戰120年】清朝士兵打仗只為掙錢不為保家衛國

[舊一篇] 旅行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