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2)4-0007-18
阿尔都塞,对于中国学界并不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注: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 er 1918-1990):阿尔都塞1918年10月16日出生于阿尔及尔近郊的比曼德利小镇。其父 是一个银行经理。阿尔都塞从小信奉天主教。1924—1930年,他在阿尔及尔读小学。19 30—1936年在法国马塞读完中学。1937年曾参加天主教青年运动。1939年考入法国巴黎 高等师范学校文学院。同年,因战争中断学业应征入伍。1940年6月被俘,囚禁于德国 战俘集中营内直到战争结束。1945—1948年重入高师读哲学,师从巴什拉教授。1848年 以《黑格尔哲学中的内容的观念》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0年11月16日,因精神病 发作,误杀其妻。1990年去世。主要着作:《孟德鸠斯:政治与历史》(1959年),《保 卫马克思》(1956年),《读资本论》(1965年),《列宁与哲学》(1968年),《自我批评 材料》(1974年),《立场》(1978年)。)无论在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还是 在文学评论、电影理论或美学理论的讨论里,他的所谓“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可能 都会耳熟能详。可是,在今天阿尔都塞越来越光亮于后现代语境中的时候,我们却对他 的学说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当代辐射力感到茫然。疑问只有一个,我们是否误读了 阿尔都塞?我的回答是,可能。
阿尔都塞是一位应运而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家。比之于燥热不安的西方马克 思主义人本学派,他似乎是冷静而理性的。在他的着作中,并没有从内容上提出什么簇 新的观点,形成独特而系统的框架体系,如果我们用一句话去概括他的理论,无非是他 借用了巴什拉、拉康、福科等人的后结构主义话语告示人们应该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 主义。(注:阿尔都塞的思想语境是1960—1970年的巴黎学界。巴什拉、拉康与福科的 思想是阿尔都塞复杂语境的理论支撑。说到阿尔都塞与福科的关系,有学者评论说:“ 他们似乎都共同关注人的主体活动必须具备的无意识结构,人的话语所采取的难以理解 的复杂形式”,以区别于人本主义的主体哲学。他们之间关系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 柯林尼可斯:《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远流出版公司(台湾)1990年版,第11页注3) 。在一定的意义上,阿尔都塞与福科的70年代的思想更为接近,只是后来后者的观念又 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前者则是原地踏步的多。)阿尔都塞的哲学逻辑有极大的针对性, 他公开提出要保卫马克思,反对从青年卢卡奇到弗罗姆、列斐伏尔的人本主义哲学倾向 ,阿尔都塞哲学的出现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的一种重要的历史性理论反拨。时代 给理论的历史痕迹是自然的。
我认为,不能简单地把阿尔都塞的思想称之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加以贬斥 。因为从阿尔都塞的整个思想发展来看,他还是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固然他的理论表 述方法中存在着种种未必合法的理论挪用,他对马克思的解读尚有大量的武断臆想,但 阿尔都塞的学术立场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注:在这一点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前苏东 理论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主义思潮是非常宽容的。1978年前苏联理论界出版了 第一本全面批判“新马克思主义”的论着,书名《在“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反马克 思主义》,这是一本囿于严重教条主义观念的着作。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几乎所 有人本学派均靶上有名,可偏偏没有科学主义倾向的学者(别索诺夫:《在“新马克思 主义”旗帜下的反马克思主义》,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而无独有 偶,1984年由前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着的《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一书中,却 给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者们较大的介绍篇幅。其中,固然也批评了阿尔都塞、德 拉—沃尔佩等人的某些观点,但总体上,这些理论家及其思想还是被归属在马克思主义 哲学阵营中的(《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当然我不得不说,作为严肃的学术讨论,属于那个年代的这些书,其思想逻辑和理论 分析是极其简单和肤浅的。)。可是,不同于前苏东学界的观点,我们又要说阿尔都塞 并没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类逻辑中挣脱出来,因为他在正确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某些 特征时往往又走上了与人本主义相反的另一个科学主义的极端,而且时刻企图从某种意 义上误读马克思。
其实,阿尔都塞的致命弱点倒不是他的哲学所沾染的所谓“结构主义”式的玄秘理论 色彩,而是他仅仅在进行理论研究和斗争,从而使它的理论“战斗”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人本主义学派同样根本脱离着社会发展的现实,特别是工人运动的实践发展。在这一 点上,作为极具实践色彩的“新左派”旗手安德森对他的批评是正确的。安德森说:“ 在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里,理论已成为一种奥秘的学科,它所使用的艰深术语,适足以说 明其远远脱离政治”。(注: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70页。)这实际上也是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无奈的强大资本主义现实中生长出来 的理论倾向。在一定的意义上,阿尔都塞甚至还不如他批评的青年卢卡奇和葛兰西。不 过,在当时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潮占统治地位,特别是这股思潮借反战情绪 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某些曲折造成的巨大阴影,把为数众多的西方共产党人和左派 人士搞得晕头转向时,阿尔都塞的哲学思想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也由此,阿尔都塞的 哲学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国内以往对阿尔都塞的引介(我个人的观点,目前国内对阿尔都塞的理论关照 还谈不上认真深入的科学研究)中,人们过多地关注了阿尔都塞在一定逻辑框架支配下 生成的具体理论结果,这可能主要是对马克思思想史的重读,以及作为这种重读结果的 马克思哲学史的“断裂说”、“理论上拒斥人本主义”和“历史是一个无主体过程”等 。在这种评介中,我们恰恰忽略了产生这种结果的建构方式本身。这就肯定造成了一个 可怕的诠释学盲点:真正的阿尔都塞被遮蔽了。用阿尔都塞自己的话来说,我们是在“ 阅读方式I”的一种弱视的光线下看到了栅栏中能看到的东西。这个栅栏还是传统哲学 解释框架。为什么?因为阿尔都塞的理论运作是典型的“方法论帝国主义”(阿多诺语) ,在他那里,方法是本位逻辑,结果仅仅是一种具象式的制成品。对他来说,仅仅看到 一种理论对象化的结果,而不知其作为理论生产方式的问题式,等于没有真正内居其中 。
所以,相对于过去的误读,我们不得不首先面对阿尔都塞的这种方法论框架。也因此 ,我们这里的对阿尔都塞的解读,主要以《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和《意识形态 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为核心文本。其中,1965年出版的《保卫马克思》共八篇文章, 分别是他从1960年2月至1965年3月写作的理论文本。同年出版的《读<资本论>》,除去 巴里巴尔等人的文章,主要是阿尔都塞的两篇长文,即“导言”与“马克思《资本论》 的对象”。这是他在1965年“头几个月”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资本论》研讨会上所作 的专题讲座演讲录。(注:1965年《读<资本论>》第一版中,除去巴里巴尔的论文,还 有朗古埃尔、马舍莱和埃斯塔布雷的论文。而1968年此书再版时,只保留了巴里巴尔的 论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的中译本选择了1968年的版本。)这两个文本可以视为196 5年十篇文章的文本总体。我以为,这是阿尔都塞学术生涯中惟一一个理论高峰。阿尔 都塞的主要学术建构基本内含在这一文本群中。此外,《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一文写于1969年1—4月。这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论点”发挥。我认为,阿尔都塞的其 它文本大多不值得认真对待。我反对西方一些学者对阿尔都塞早期受天主教影响时期文 本的过分偏爱,也不认为阿尔都塞晚年的学术自传(1992年出版的《现实将持续》和《 事实》)会形成什么重要的思想质变点。
在具体讨论中,我们首先集中讨论了阿尔都塞的方法论构架,这主要是认识论范式转 换中的问题与症候阅读法,然后是阿尔都塞在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意识形态理论。阿尔都 塞十分坦率地说,这并不是他的理论原创,而是通过双重借用来实现这一点的:一是从 马丁那里借用的问题式的概念,这个概念的要旨是指认一定的理论构形的特殊统一性, 通俗一些说,即一个思想家用以向世界提问并建构自己的独特理论视域的特定思想史位 置。以马克思为例,即他以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式在人类思想史中的无法抹去的里程碑。 二是从巴什拉那里借用的认识论断裂的概念,阿尔都塞想由此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 的问题式的深层格式塔总体变革。阿尔都塞专门说,这两个概念并不是“武断的或从外 面强加给马克思的”,他辩称“可以证明它们在马克思的科学思想中都存在着和活动着 ”。如果,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新范畴,就是阿尔都塞独立命意的意识形态概念。这不 是简单的理论借用,而是对一个流行话语的重解。问题式、认识论断裂和意识形态这三 个核心概念,再加上后来阿尔都塞提出的症候阅读法就构成了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对象 。最后,我们还介绍了一些阿尔都塞研究方面的最新资料。
南京社会科学7~24B6外国哲学张一兵20022002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 南京 210093 作者:南京社会科学7~24B6外国哲学张一兵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