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异域十一年 刘德华的另一禁片 以亚细亚孤儿的名义反战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27.jpg

导演: 朱延平

主演: 刘德华 庹宗华 王静莹 郎雄

类型: 华语 战争 悲剧 灾难

《异域》剧情:民国三十八年,国民政府全面撤退,李弥将军所率领的第八军仍在云南边境做困兽之斗。在草木皆兵的逃亡中,他们遇上另一支由李国辉团长领导的部队,两队人马合力逃出国境,建立据点,展开长达五年的异域生涯。但就在他们日渐壮大的同时却被迫撤军,使他们辛苦奋斗的五年时间成了豪无意义的牺牲……

在泰国,还有无家可归的近40万龙的传人。在芭堤雅,安排参观了一处民族风情村,空调车停在村外。赫然赫然扑入眼帘的竟是繁体汉字:“十年北伐,八年抗战,四年内战,叱吒金三角,胜败论狗熊”。

当时撤回台湾只是一部分人 所有云南籍将士都留了下来 后来这部分人按国民政府命令加入了缅甸 现在他们居住在缅甸的 美斯乐 在美斯乐的山丘上是一片墓地皆是将士墓穴 墓碑面着北方 是云南的方向

这部电影大体上是真实的 国民党当时逃到金三角地区大部队2000人 收容散军后5000人之后也反攻过云南但最终失败而回。

内战是没有一个赢家的,甚至说都是民族的罪人!影片记录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后人不要重沓覆辙,对于颂扬评论胜负方的人是可耻的,无知的,苦难的中国应该为内战贴上休止符!以此为戒,以此为耻辱!

看完本片,感想不是太多。因为台湾情节,不免唠叨两句。主角最后总结出的思想是,应该抛弃一切旧概念,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这种想法是很有号召力和突破性的,这其实也正是现代很多有良知和理想的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的追求。
  
   本片比起那些教育式的英雄战争片和主旋律电影有点意思,但是因为对一些东西毕竟还是讳莫如深,所以在场景和行为表达上还有点浅,没有将这些“遗军”的情感爆发出来,比较可惜。

《异域》原以《血战异域十一年》连载于民国五十年的《自立晚报》,署名“邓克保”,其后由平原出版社出版,易名《异域》(1961),流传极广,1977年由星光出版社再版,11年后另有跃升文化公司版本。

  本书记载一九四九年底从云南往缅甸撤退的孤军之奋战及其艰难险阻,孤军腹背受敌(缅军),又得不着政府之支持,在复杂情势中的战略拟定及战术运用,以及袍泽、亲子的关系等情节,交织成一部感人肺腑的战争文学作品。

如今世人皆已知邓克保是柏杨的化名,他以第一人称「我」叙述,像是自传体,但柏杨并未参与其事,而是一种「代言」,不过发表及初版的当时,人们都信其为亲身经历者的报告,这就形成文类归属上的歧异,全集从旧,列入报导文学类。

  1999年香港《亚洲周刊》票选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异域》排名35,从报导文学的「记实」到小说的「虚拟」,可论述空间极大。同年,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举办的「柏杨思想与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中,仍有这一类的辨正,正可见其构成的特异及内涵饱满的张力。撇开文类的纠结,从战争文学的角度来看,《异域》堪称一部台湾文学的经典之作。

 注:在《异域》电影里面唯一两个女主角均来自台湾,而斯琴高娃并没有在这电影里担任女一号,而担任这部电影女一号是台湾着名女演员颜凤娇。(据说她息影很久,代表作:《天生一对》、《异域》)

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近,有的人可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故事很写实,情节很动人,特别是华仔的演出让电影更加精彩。 题材很老,民国三十八年,国民政府全面撤退,李弥将军所率领的第八军仍在云南边境作困兽之斗。两边人马合力逃出国境,建立据点,展开长达五年的异域生涯。

这部电影改编自《柏杨》的同名小说。国共内战,相煎何急。一部分国民党的散兵溃退到金三角。主人公邓克宝以叙自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这么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

这又是一部所谓的禁片,就是至少不能在电影院上映的意思。怎么禁片总是很深刻呢。别多想,mao片除外。这部禁片有了被逐渐放行的趋势,毕竟时代变了,连战,吴伯雄,甚至陈菊都访问大陆了。电影局在这方面的审核也应当适当放宽标准了。

战争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争夺权力的工具,是一大撮没有用心的人被当做炮灰的坟墓。一将功成万骨枯。

中国人从来就不怕死。死本事无所谓怕,无所谓不怕的,死的人多了也就不怕了。上下3000年(其实中国历史只有3000年),每次改朝换代都要人口减少个十分之七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就连我们历史书上的农民起义,如黄巢,太平天国者也是视屠城如儿戏,更何况还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中国史就是一部屠城史。相比之下,国共内战还算是比较好的,没有屠城。即便如此,透过这部电影仍可见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摧残。

此片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片中军官的名字,地名都严格尊重史实,这与《我的团长我的团》不同。一支溃败的国民党军队,不仅有军人,还有老幼妇孺。当然还有柏杨笔下的邓克宝,也就是本剧的主人公,还带着她的老婆,以及后来因缅甸人的进攻死去的儿子,因长期发烧得不到就医而痴呆的女儿。还有刘德华饰演的阿杜,以及后来因战争死去的他的母亲。还有这支散兵的首领李国辉,此人被后人称为“金三角之父”。还有从抗日时就打仗的老郑,还有怕死的小刘,还有暗恋阿杜前女友的伙头,还有阿威和他的小狗,这几位除了怕死的小刘没死,被炸瞎了双眼,其他人全都阵亡,包括那条小狗。还有……,无数因这场战争死去的人,想必他们的坟墓都是朝向北方的,因为那是他们的祖国家乡,我在相关的书籍中看到过这样的叙述。

他们也不知道前进的方向,一群溃败的军民还能有什么方向,就像剧中人物说的:我们一路在逃,只是在逃。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这场大战争中的另一个人,他叫邓小平,多年后他的女儿问他长征时的感受,他一开始不说,经不住女儿反复问,说了句:跟着走。这帮人就这样逃着,终于逃出了国境进入缅甸的小孟捧,总算是有了快落脚的土地。毕竟是异国,缅甸政府军又进攻了。应了韩乔生那句语录了:前有追兵,后有堵截。杀红了眼的残军杀出一条血路,为了生命,更为了生存,战胜了缅甸军。此刻的战争场面很精彩,有阵地战,有肉搏战,有大场景,有近镜头。此胜利却因福德祸,惊动了台湾,空运了物资,派来了李弥当首领,却要他们进攻云南。这支散兵部队早已不是解放军的对手,再一次伤亡惨重。此战之后,再加上剧中的邓克宝和李国辉在曼谷见到的国民党上层官僚的花天酒地,全然不顾士兵的生死。他们终于有所醒悟,发现自己只是炮灰,连生的权利都没有,即便这种生的机会是冒死的风险换来的。最终,他们选择了生的道路,不在为名义上国家,实际上的领导政客卖命。李国辉去了台湾,卸甲归田。邓克宝则不想再去异乡,在他眼里台湾也是异乡。反而用自己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金三角的一块土地倒是自己的家。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是如此,很多云南籍士兵选择留在金三角,至少这里离他们的家很近。也有些人加入了马帮或者当地武装贩起了毒。刘德华饰演的阿杜就选择离开军队加入马帮。1990年时的刘德华年轻帅气,尤其是以马帮首领打扮骑着马的冲锋形象,简直帅酷至极。最后他还是为了救残军而牺牲,因为如他自己所说,母亲去世后部队的兄弟就是家人。家,这个对中国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在反战题材的本剧中被再次凸出。

片中不断出现对为何而战的思考,当然作为一部反战题材的影片,少不了生离死别和马革裹尸,比如老郑,伙头,阿威等人,也少不了军人的坚毅,比如李国辉,比如邓克宝。为何而战,为谁而战,这确实是反战电影共有的本质问题。曾经的李国辉,邓克宝思考过。想必,今天的伊拉克,阿富汗也有人在思考。而那些掌握军队的政客不必想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只想权力,他们可能也想为了人民利益,即便这是为了他们青史留名的目的。然而,不论他们的目的是高尚还是龌龊,他们对战争的思考不会像底层士兵或老百姓思考的更合人性。这就好像高院的法官不如基层法院的法官对社会实际中的法律问题理解的更为细致。像李弥一样的政客化的将领以及真正的政客才不顾及冲在前线的士兵以及战区的百姓,他们把战争的包袱甩给了下级。这就好像大律师之于律师助理,科长之于科员,经理之于员工。文明是越来越文明的,现在,战争的生命代价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大,有科技的因素,也有人文思潮,政治进步的影响,毕竟像搞恐怖的本拉登和拿核武器当玩具玩的金二胖子那样的人已经穷途末路越来越少了。另外,政客们已经玩腻了打打杀杀,开始玩杀人不见血的隐形战争了,比如货币战争。这就好像爱好打架的初中生长大了,开始努力挣钱,比谁过的更富裕。当然,做的过火了把对方逼急了仍然有打架的可能,比如最近的邓大官人,挣了大把大把的黑钱,把钱仍到对方脸上,想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甚至控制对方,拥有对方,结果落得被对方刺死的下场。

也许是鉴于篇幅的原因,片中未交待这支残军撤退后的状况。其中的大部分人来到了台湾。而很多云南籍军民像邓克宝一样留在了金三角。他们被缅甸军,老挝军,泰国军,还有金三角的少数民族武装追赶,一路逃,一路打,就这么颠沛流离最终在泰国北部的一个山中定居,开垦出一个村落,叫美斯乐,多好听的名字。如今这个村庄以产乌龙茶着名,美斯乐中学也成了名校,升学率很高,甚至很多台湾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上学。这里的村民早已刀枪入库,过着普通百姓的田园生活了。听说最近搞起了旅游,真吸引人,将来的某日我会去的。另外还有一部分人由黄埔军校毕业的张苏泉率领加入张奇夫的地方武装,从事当地少数民族独立与贩毒。张奇夫也叫坤沙,就是赫赫有名的毒枭坤沙,他也曾作为当地华裔加入过整编后的残军。

片尾曲居然是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王杰唱这个歌曲再适合不过了,有那blue的韵味。是的,他们真是亚细亚的孤儿。那边被对方追赶,祖国回不去。这边政客又把他们当做炮灰,全然不顾他们的死活。甚至时至今日,美斯乐的一些村民仍然没有任何国籍。曾经的朝鲜,曾经的台湾也是亚细亚孤儿。(“亚细亚的孤儿”一词最早见于反映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的小说。)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东仍有亚细亚孤儿。

大概在2005年,也就是二战胜利60周年时,有人发问为什么中国缺少反战题材的电影,这个原因还是不要说了,其实大家都心照不宣。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不错的反战题材的电影,我觉得比美国的反战题材的获得奥斯卡奖的《战火屠城》好看,更深刻。

罗大佑的歌词很应这部电影的主题。

《亚细亚的孤儿》罗大佑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真理


小乐 2015-05-14 09:16:15

[新一篇] 劉德華入行的第一部電影《投奔怒海》,林子祥主演,周潤發推薦,兩岸遭禁

[舊一篇] 異域續集之末路英雄 一支沒有祖國的軍隊 港臺眾星聯合主演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