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语文教学要实现四个“转变”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遵照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未来的指示,正站在跨世纪的起跑线上的教师,从现在起就要探索并试验跨世纪的学科教学。而跨世纪的语文教学如何设计、施行,叶圣陶等语文教育大师早就有过许多论述。本文拟联系他们的有关论述,就跨世纪语文教学的问题提出一些刍议。
  笔者认为,跨世纪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效益,为此必须实现下述四个“转变”。
   一、变面面俱到为强化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施教时往往囊括题解、作者、背景、分段、段意、主题、写法、语言……面面俱到。最后,预期目标达到了没有,学生接受了多少,教者自己心里也没底。这种教法,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的,是“重文字轻语言(口语),重知识轻能力,重讲解轻练习”的“低效率”教学。
  跨世纪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以二十一世纪对人才需求为前提。如果说,太遥远的未来我们无法预见,那么,二十一世纪初这个未来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多少是可以预见一些的。“那时候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肯定要出世了,而第五代计算机的特点之一就是用自然语言而非程序语言来指挥。”“生活、工作、一切活动的节奏都很快,一切都要求高速度、高效率。”(张志公先生语)因此,二十一世纪需求的人才必须具备敏捷、准确、高效的口头、书面语言能力,否则就无法操纵指挥电脑来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基于上述理由,跨世纪的语言教学,从大目标上说,应主要立足于培养学生敏捷、准确、高效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也就是张志公先生所说的“那种‘出口成章’的(表述)能力”,“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从小目标上说,每一课都应“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这里说的实践是把听、说、读、写融会在一起的,面向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生活、学习、工作实际的实践。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的大目标落实到每课的具体目标上,明确告诉学生,务求做到一课解决一个知识系统的点,训练、培养一方面的实践能力。为此,笔者在指导学生读解课文时,都先将该课的教学目标公开告示学生,然后围绕这一目标发出导读指令,让学生通过抢答、抽答、口头作文、速写练习等形式去实现目标,最后适时总结。这样,课堂上既靠近了语文教学的大目标,又实现了每堂课的小目标。
   二、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前辈及这一代语文教师,受“传道受业解惑”的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深,在语文教学中喜欢先通过自己深入钻研课文,然后按自己的理解,满堂向学生寻章摘句地诠释,条分缕折地讲解,但学生得到的顶多是课文本身的东西或教师所下的现成结论,而读解能力、迁移能力、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则得之甚微。碰到别的文本,甚至同类型的文本,学生还得依赖教师去诠释,然后又去死记硬背……恶性循环。试想,把这种“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带到下一个世纪,学生怎么能高效地撑握语文工具呢?
  一切技能都只有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正如球星的球技、歌星的唱功,只有在不间断的训练、比赛或演出中才能纯熟掌握一样,驾驭语文工具的技能,也必须通过学生自觉的训练、运用才能掌握。就是说,要“授之以渔”,启发和指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驾驭语文工具。吕叔湘先生曾多次强调:“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些真知灼见,应该作为跨世纪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
  假若将来语文课还是45分钟一节的话,我们教师应做到:一是把讲授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且尽量减少诠释,主要是点拨、启发、质疑,而把主要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语言上的训练。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二是根据教材,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系统的有梯度的训练题,指导学生进行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到整体的读解训练。三是适时进行小结,从学习的训练操作中水到渠成地引出一些读解规律,以便让学生上升到理性,形成能力。为此,笔者曾多次进行过这类试验。如在高一的散文《荷塘月色》赏析课中,笔者只讲授了10分钟左右,介绍赏析写景散文意境的一般方法,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按指令阅读课文、圈画词句、答问质疑、聆听录音、观看录像、思考小结。最后,《荷》文“严密巧妙的构思,溶情于景的手法”等特色也就由学生自己领略出来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样的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假以时日,学生定能学会“捕鱼”,掌握好各种语文技能。
   三、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
  早在8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60年来,语文教学没什么改变。”直至今天,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授。不少教师尽管设计了很多提问,但往往是为注入知识、注入结论服务,课堂的主导和主体都是教师一个人。
  从教育科学的观点看,语文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因素组成的整体。语文教学一贯效益低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真正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尤其是未能切实摆正“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为此,叶圣陶先生多年都强调:“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教学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叶老这些阐述,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为了达到叶老所说的“不需要教”的目的,笔者认为,加强课堂中师生的双向交流,也应是跨世纪的语言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作为主导的教师,在双向交流中的职责,简而言之就是“编码”、“导控”;具体来说,就是围绕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发出各种指令,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其展开讨论。教师通过参与讨论对话,不断收集学生的见解,同时接受学生的质疑诘难,并从反馈的信息中发现学生思维方向的偏差;适时,也可讲一些如叶老说的“学生想‘领会’而‘领会’不到”,“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疑难问题。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这一交流中的任务,简而言之则是“解码”、“求同”;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充分调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探索、辨析、质疑、历练,并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以在这些心智活动中逐步达到与教师的思维方向一致。
  笔者曾把“竞赛法”运用于文学欣赏课中,即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有梯度的竞赛题,让学生分组群策群力去抢答、抽答。在竞赛中,笔者不时参与各组的讨论,纠正一些思维的偏差;同时,对学生的质疑进行启发或解答。这样,在生动活泼的竞争氛围中师与生、教与学双方的思维便能和谐共振,取得较高的课堂效益。
   四、变单一手段为多媒组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使用单一的操作手段,显然不能适应跨世纪语文教学高效益的要求。笔者认为,跨世纪的语文教学还应是多媒体优化组合的。
  把电脑引进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目前,许多学校都设置了电脑教室,开设了电脑课,有些学校还实现了联网。可以预见,到本世纪末,绝大部分学校都将具备现代化的电脑设施设备,这就为利用电脑优化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虽然笔者对电脑的认识和操作尚处在“初级阶级”,但已能瞩见电脑在优化语文教学上的广阔前景。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应有一个“章法”,就是“以系统的理性知识为先导,并以知识系统为序,组织全部语文课”。据此“章法”,我们要设法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双基”知识系统的电脑软件,让学生做到人手一(软)盘,在教师指导下,归纳每课所得并存盘,以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软件内容。在联网的电脑教室上语文课,教师可通过主机把教学目标、训练指令等输出,指导学生根据荧屏上的信息进行阅读、思维、“人机对话”(训练或质疑等)、解码等操作;同时也随堂收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样,将极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质和量。实践证明,把电脑运用在现代文阅读训练课、古文教学课、作文讲评课、总复习课等之中,其大容量、高效益,是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企及的。
  以电教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采用电影、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电教媒体;可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其营造的气氛和创设的情境,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更自觉投入课堂活动中。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视教材、对象、目标的不同,恰当选择电教媒体的类型和组合方式,恰当确定各种电教媒体呈现的时机,以把课堂搞得更活。
  利用声电设施强化听、说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言(指口语)训练和文字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了给文字训练奠定良好的语感基础,我们可以利用语言教室的收、录、扩等声电媒体,强化诵读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比如,用扩音设施进行分课文角色的卡拉OK式的朗读,通过耳机听录音朗诵的“听读”,收看有关课文录相的“看读”等;还可以按实情巧妙组合这些设施,搞一些朗诵比赛、小辩论会、小演讲会等等。
  笔者认为,要实现上述四个“转变”,真正使语文教学适应下一个世纪的需要,我们必须在更新教法的同时,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自我。
教育导刊广州22-23G31中学语文教学黄承炬19971997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三中学 作者:教育导刊广州22-23G31中学语文教学黄承炬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2:00:51

[新一篇] 跟隨歷史前進——再論經濟史學的研究對象

[舊一篇] 跨國傳播中的文化“貿易逆差”與中國電視文化的自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