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提要]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正确恰当地选择历史教学法,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研究历史教学方法,提高恰当运用历史教学方法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 * *
  培养学生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前提。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启发并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文就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求同行赐教。
   一、设疑置难,激发学生思考问题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难问题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心理发展阶段,这时,他们思想活跃勤于思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作为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优势,恰当地给他们设疑置难激发他们去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西安事变》这一课,在讲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时,不妨先让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的历史知识来讨论一下蒋介石被扣之后应该如何处理?是杀?是关?还是放?这样通过设疑置难激发他们去思考去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陈述自己的理由。最后老师对同学们的观点再进行总结评析。分析当时的历史形势,归纳总结得出确的结论,即蒋介石可杀,但又不能杀,必须迫使其抗日。这样使学生深刻理解西安事变的伟大历史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民族大局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战略决策;真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为私利,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的宽阔胸怀;加深了学生对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培养了他们全面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诱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活动。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充分利用以诱导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跟随教师讲课的思路去主动理解问题和掌握知识,就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透过历史观象,认识历史本质。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不自觉发展到自觉运用科学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的目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把书读到一定程度,知识消化了,认识升华了,学习的独立性提高了,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以引导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不仅易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而且对于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分类归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事件纵横交错头绪繁多,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而灵活地采用分类归纳的教学方法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通过分析,比较其异同,抓住特点,掌握其规律,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分类归纳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把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融汇贯通,归纳分类,从总体上来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
  如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帝国主义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同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把它们分类归纳出来,抓住它们的主要内容和不同的后果,就能使学生明确而系统地把握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
  再如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反对封建统治的运动也同样是一个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而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斗争由旧式的农民革命斗争逐步发展到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运动。这同样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类归纳,比较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反帝反封运动产生的原因,运动的特点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处的历史地位,从而让学生全面把握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分类归纳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全面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一方法来分析历史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纵横联系,培养学生把握历史基本规律的能力
  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和承前启后的,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件都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纵横联系比较的方法,既要向学生讲清时间先后和发展线索,讲明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又要重视历史活动的社会环境,指出历史事件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纵横联系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人物事件放在一起加以分析考察,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把握历史事件之间必然联系,掌握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方法。它是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如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事件,教师在讲中国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时,可以联系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以及1908年印度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评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正确地区分和把握这些历史事件,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再如讲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等一系列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联系比较其异同。讲述中国戊戌变法可以联系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可以利用教材的插图进行纵横联系和比较。如讲述日本大化改新和中日文化交流,可以同唐朝和日本的往来联系起来,通过日本遣唐使渡海和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联系起来,进而再与中西联系的丝绸之路的开辟联系比较,使学生从历史的空间时间的关系方面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学会怎样分析和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方法。
   五、分析史实,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评价具体历史问题的能力
  分析史实,即严格地遵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把研究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技、民族、外交等问题置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进行客观地分析,揭示其运动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的方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恰当地运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置于当时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只有如此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问题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例如,评价历史人物岳飞的历史功过就必须从岳飞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出发,才能全面地恰如其分地评说他,若只谈他抗金或只谈其镇压农民起义,势必会过高地评价其历史功绩或过分地贬低他的历史地位。这样无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都不是全面公允和科学的。
  当然在运用史实分析这一方法时,教师要注意深入浅出,既要做到理论指导,又要做到引用具体的历史实事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同时还要注意史论结合,使之融为一体;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或褒贬是非,或评价功过,或探索胜败的原因,探究史实的本质,或运用历史规律。这样可以达到在史实的基础上升华到理论的高度上去认识历史,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又得到分析评价具体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历史应有的教育作用。
   六、比较事例,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比较法是指对各种历史现象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对照分析其异同,归纳其成因,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指出历史的必然联系,综合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俄国教育家马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同样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础。比较事例的方法是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我们知道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思维逐渐走向成熟,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加强;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喜欢思考问题;他们在学习和思考问题时总是不自觉地作潜在的无意识的比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充分利用中学生这一优势,恰当地运用比较方法把学生不自觉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比较上升为有意识的科学的比较,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促使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广度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比较事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按历史知识的具体内容的比较,按比较的形式及其特点进行的比较和按历史发展的时空观念的比较。但不论那一类型的比较,我们都必须恰当地运用,必须遵循比较法的基本原则,只有如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目标。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历史教学方法,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要想做一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就必须不断地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各种历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提高自己教学法的理论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地总结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提高实际操作的水平,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历史教学方法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许昌师专学报:社科版126-128G32中学历史教学赵庆华/张国臣19971997 作者:许昌师专学报:社科版126-128G32中学历史教学赵庆华/张国臣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59:51

[新一篇] 論制度文明與生態文明

[舊一篇] 論后牟宗三時代新儒學的發展走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