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必然代替”与“必须利用”的对立统一性,正确处理  “两制”关系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有相互对立、斗争的一面,又有相互联系、合作的一面。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全面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性,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遇到的重大课题。因此,研究两制关系的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辩证否定。辩证历史地扬弃,决不是一概排斥和简单抛弃,而是既有所排斥、抛弃,又有所继承、吸收,并且进一步创新、发展。大胆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完全符合历史的辩证法。众所周知,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全部历史的缩影。换言之,其愈能反映社会历史的合理进步性,它本身的存在就愈加丰富和愈有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而且它更是人类社会历史精华的缩影和展现。因此,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现代经济运动的产物,并创造性地发展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在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创造的积极成果。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要解放发展生产力,以整体全面发展的优势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最终取代资本主义,以其优越的社会制度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然而这种取代是在充分吸收和继承旧事物中合理的、有价值的现代文明成果基础上实现的否定。坚持这种历史辩证地否定,新制度才能真正地确立和发展起来,旧制度才能被真正彻底否定。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 页)社会主义既要改变取代资本主义落后的生产关系、腐朽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要继承、吸收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全部生产力和全部有科学价值的思想文化成果。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才能建立优越的社会制度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长期以来,由于复杂的原因,许多国家并未处理好这个问题,往往是过分强调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对立、斗争的一面,而忽略对其利用、借鉴、合作的一面。就如南斯拉夫着名社会主义理论家格尔利奇科夫所言:“过去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失误之一就是不正确地评价了资本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绝对对立的。资本主义是这样,社会主义就应当是那样。社会主义要发展就不能简单地摒弃西方发达国家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某些方案,因为这些方案不仅仅具有西方社会的阶级特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特征。”特别是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资本、科技、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应变能力强等优势情况下,这种观念对社会主义发展事业极为不利。
  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意义上来讲,并不是后人的标新立异。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此都有过明确论述,而且这一思想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指出:尤其是在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之后,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获得生存与发展,因而,每个文明国家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如果不能主动地向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开放,它就不能繁荣强大甚至还会衰弱。由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基础之上,他们思考问题的重心更多的是欧洲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问题。十九世纪下半叶,恩格斯开始把俄国列入可能发展为共产主义的起点。马克思在1875—1881年对俄国认真研究后对此从更深层的角度作了进一步拓展阐发。他在设想俄国革命前程时,把资本主义比喻为能使人类社会得到巨大发展,但同时又能使人类社会遭受巨大灾难的卡夫丁峡谷。并进一步提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跨越资本主义这一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他认为实现这一超越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吸取资本主义制度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而且这完全是可能满足的前提条件。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利用资本主义肯定成果”的思想,是基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所面临的首要命题,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生存、发展、繁荣和强大的根本前提。二十世纪初期,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俄国首先变为现实,并形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列宁直接面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双重任务。为此,他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不能不予以较大的关注。他在谈到社会主义要以资本主义的成就为基础时,强调指出:“资本主义文化创立了大生产——工厂、铁路、邮政、电话等等”,他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国家的职能。为此,列宁还专列了一道着名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这一公式直接表明:在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最有利用价值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积极成果,以此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所创造的一切肯定成果的相互关系。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年中,俄国曾出现过一些“左派共产主义者”,他们所主张的观点是:凡是沾染上资产阶级的一切东西,都是和社会主义不能相容的,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抛弃,他们反对列宁所说的“向托拉斯组织者学习社会主义”这句话。对此,列宁批驳说“如果你们不能利用资产阶级世界留给我们的材料来建设大厦,你们就根本建不成它,你们也就不是共产党人,而是空谈家。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俄国给我们留下来的一切东西”。(《列宁全集》第36卷第6页)他还指出:“没有资本主义文化的遗产,我们建不成社会主义。除了用资本主义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用来建设共产主义。”(《列宁全集》第36卷第129 页)列宁为克服当时俄国党内的“左派幼稚病”做了大量的工作,后来便产生和实施了以利用资本主义,引进资本主义肯定成果为重要内容的“新经济政策”。如果说,在十九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利用资本主义肯定成果是一个指导原则,那么,二十世纪初,列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马克思提出的这一原则进一步具体、充实和发展,找到了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学习、借鉴、利用资本主义肯定成果的可行道路,解决了在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当资本主义生产力还占优势的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由此可见,社会主义要用制度的优越性战胜资本主义,首先必须继承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手段与方法,借鉴资本主义的优秀文化,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高的现代文明。所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只是对立、斗争关系,而且还存在必然的继承、借鉴关系。
  第一,吸收和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各种文明形态之间,既有质的飞跃,也有历史的量的继承。新的文明并不是对以往文明的根本否定,而是产生于以往的文明土壤之中。利用、继承是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历史上各种文明的积淀作基础,就不会产生新的文明形态。因此社会主义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必须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吸取利用有利于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东西。但是,过去我们在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上存有片面性,特别是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自我变革的应变力估计不足,忽视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化大工业的兴起带动产业结构、社会结构、阶级结构的变化。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已超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狭隘界限,资本主义在某些领域不得不被迫作出让步,以调节和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从而不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因素的萌芽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我们必须看到,现代资本主义与早期的资本主义相比,有很大变化,可概括为“本性未改,面目已非”。就是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但已发生重大变化:生产关系在调整,社会生产力在发展,科技革命发挥着巨大推动作用。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看不到“本性未改”这一面,就会迷失方向,如果看不到“面目已非”的变化,就不能正确客观的评价现代资本主义的地位,不利于吸收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最终趋势都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共同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决定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在坚持各自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二者必然存在着许多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和利用的因素。
  第二,从生产力标准来看,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总体上处在同一时代,面对共同的经济发展要求。当今世界,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社会化程度达到了空前高度,以至形成世界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一体化。各个国家,不论大小、强弱,其经济的发展彼此间都存在相互依赖性、互补性。它使各个国家之间经济与科技的交流趋于密切,国际分工和专业协作迅速发展。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求得经济繁荣和强大。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贫困、落后。这是逻辑的推理,也是历史的教训。二战后,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之所以不断滑坡,在先进科技上同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理论的指导下,它关起门来搞建设,没有通过与发达国家的相互交往,汲取新科技成果去发展经济的缘故。在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处在以机械化、智能化劳动工具为代表的近代生产力阶段,生产社会化是这一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由于任何社会经济时代的生产力,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和要求,这种内在关系就能够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框架。因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但出于发展的生产力内在要求,两者在各自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遵循某些共同的经济规律,存在着许多共同特征。
  第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需要通过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加快自身经济发展。众所周知,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和核心。它既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又具有抓住机遇呈现跳跃式发展的特性。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实力的抗衡,实质是包括社会制度、体制在内的全方位挑战。迄今为止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实力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严重失衡,呈现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而经济实力雄厚,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快速、而经济基础薄弱的特点。社会主义国家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综合国力,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只有完成这个过程,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基于以上的论述,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否定和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继承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也同样是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社会主义只有在吸收、借鉴以往社会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创新、繁荣、富强起来,并创造出人类社会更新、更高的文明成果,最终完成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
  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方面的新思路,拓展了处理“两制关系”的新视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江泽民也强调指出: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地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集中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与“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就是要坚持“必然代替”与“必须利用”相结合原则,并找出二者最佳结合点。“必然代替”是从终极意义上说的,坚持“必然代替”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但如果不去利用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就不能创建雄厚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去实现“必然代替”的使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最终“必然代替”,就“必须利用”。“必须利用”是手段,“必然代替”是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由此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繁荣、富强。
  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看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对立的一面时,还要看到社会主义学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面,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从来就是讲对立统一的。在中国搞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解决了恢复我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问题、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既共处又斗争将是长期的。因此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不能只讲否定而不讲继承,也不能在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时期,只看到协调合作的一面,而看不到矛盾斗争的一面。西方资产阶级总是力求把资本主义制度扩张到全世界、“西化”和分化社会主义国家。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两种根本不同社会制度的对立统一。统一是在对立基础上的,是相对的,既便是和平共处,也不是没有斗争,而是更加复杂、更加隐蔽,资本主义的本性总是害怕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与发展会威胁到它们的私有财产制度。在武装入侵、武装干涉失败后,他们就转向采取和平演变的战略,同社会主义国家打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将是长期的。
  社会主义从几国胜利到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取得全世界胜利,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决不像过去人们所预计的在几十年内就能完成的。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双方实力的消长来看,也将是一个漫长较量过程。我们对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应有坚定信念,但又要看到任重而道远。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开放、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时,一方面要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来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要抵制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只有在这两方面兼行并进,社会主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活力和吸引力。
社会主义研究武汉13~16D1社会主义研究杨鲁慧19981998杨鲁慧,山东大学国政学院副教授。济南,250100 作者:社会主义研究武汉13~16D1社会主义研究杨鲁慧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56:40

[新一篇] 地方自治的理論與實踐

[舊一篇] 堅持大眾化、群眾化的創作道路  紀念趙樹理誕辰9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