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着阅读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永恒主义的课程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目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结合成为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怎样和通过什么途径以在长期以来注重科学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弘扬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人类长期的教育实践充分证明,名着阅读是人文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人文教育对经典阅读有极强的依赖性。因为名着作为人类智慧和文明宝库中的灿烂瑰宝不仅能使人们从中得到真知灼见和审美乐趣,而且对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名着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青少年对名着不感兴趣的现象也令人担忧。今天,我们重新审视20世纪30年在美国盛行的永恒主义教育流派从重塑人类传统文明构建新时代人文精神的价值视角出发来大力倡导学习与阅读名着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永恒主义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流派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继承和发展了西方的古典文科教育传统,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古希腊到19世纪末,西方一直是古典主义教育占主要地位,但20世纪后,这种文化教育的传统遭到了自诩为工业革命、科技发展的代表——进步主义的挑战。永恒主义者认为进步主义教育所导致的古典文科教育尤其是古典名着在学校教育中的削弱和消失,是一场文化的劫难,势必影响到国民人文素质及精神的塑造。永恒主义将传统文化放在一个重要位置,把所谓永恒学科即“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着作水平的书籍”推崇为“普通教育的核心”。他们认为“一个从来没有读过西方世界里任何伟大的书的人,绝对不能说是受过教育”。永恒主义所建立的大中小学课程体系是以文科为主体,以“名着杰作”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理性为主要任务的。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推荐或规定了一系列的名人或伟人的作品,将其视为教育所要挖掘的知识、智慧和思想的宝库。因此,读书成为永恒主义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也是永恒主义教育流派课程的特色。永恒主义的读书观虽然带有一定的复古和片面性,但它所包含的许多合理因素对搞好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重塑人类精神文明有着诸多启示。
      (一)为学习语言而读“书”
    永恒主义者认为,在儿童很小的时候,甚至没有入学前就应该接触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作品。这些内容虽然儿童难以理解,但远比学习那些平庸通俗的会话或图片课本更有意义。因为名家之作的语言“最严密、最丰富、最深刻”,儿童在读那些美妙篇章时仿佛在听音乐一样,不久就会被其悦耳的声调所抓住。而且,在接受正式的教育之前,“先以它的音韵节奏按人类的普遍范例陶冶”他们,“倘若不由他听着这人类的鸣声据以校正一番他那动物的本性,那他何以学言?那就要他兢兢业业地背那人类的鸣声吧。”他们认为儿童阅读名着虽然不一定理解,也不必像学习科学技术那样非得马上弄懂才行。少年时期有一定的积累,到了适当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永恒主义的这一观点,与赫尔巴特所揭示的传统语文的“先接受,后理解”的教学规律有共同之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要儿童掌握语言的技巧,进行阅读和训练,读“大家”之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
    语言是通晓民族文化的钥匙,掌握了一种语言就等于了解了一个民族并有助于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化心理。但对于我国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而言,学前没有学习规范的语言,小学没有打好阅读的基础,中学阶段忙于紧张的应试,大学阶段急功近利的浮躁,使他们在对于民族文化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明显底气不足,造成了知识积累方面的缺陷和人文底蕴的匮乏。从教育实践可以看到,如今不少处于学前阶段的孩子开口闭口就是流行语,他们平时大胆、开朗、模仿力极强,但到了正规的阅读练习、演讲比赛时却有不少儿童出现词不达意、语不连贯的现象。有些二三年级的孩子对语文的阅读能力极弱,不仅不能快速、连贯地阅读,而且对长篇阅读缺乏耐心,他们常被教师认为阅读能力有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这些孩子特别喜欢读卡通漫画读本。这些通俗读本虽然有很多优点,如它比较直观、形象和通俗。如果学习语言关键期的儿童过多地阅读这些短语图片过多、跳跃形式过大、语句支离破碎的读物,就不易培养儿童连贯的阅读习惯,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且由于这个阶段的儿童模仿能力强,还会使他们在表达方面出现偏差。因此,家长和教师在这个阶段要特别注意教给孩子规范的语言,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专家认为,13岁之前是少年儿童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进行名篇名句的阅读和背诵训练,可使儿童增强记忆力,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掌握民族语言。对大中学生来讲,研读优秀原着则是提高言语水平、学习一种文化的最好方法,不但能品嚼出语言的韵味,而且可以领略到文化的特色和精髓。
      (二)为完善人格而读“书”
    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价值追求和本质特征。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文精神所强调的人性的本质,即精神上人对于物的超越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始终,它标志着人类的成长和进步。永恒主义批评进步主义教育从适应环境的理论出发,注重眼前的、直接的、更多的是物质的需要,为学校开设一些混乱的课程,毒害了学生的心灵,破坏了道德原则的信仰,造成了青少年犯罪,因而从根本上毁坏了教育的理想和目的。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利文斯通说:20世纪英国人和美国人所缺乏的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对于伟大事业的憧憬”,因此形成了“精神的真空”。他们认为,古希腊及传统的名着杰作为儿童描绘了理想的、接近完善的生活榜样。这些榜样集真、善、美于一体,学生在读这些着作时,就在无形中受到了一定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思想的引导,使学生幼稚的心灵受到伟大心灵的熏陶。学生在与“天才本身面对面的接触”中,还可学到伟大作家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其在学习活动中起定向、推动、引导和强化作用。
    永恒主义读名着杰作以完善人格的教育主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浩如烟海的精神产品中,“名着”往往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进步精神,是民族文化精华的沉淀,读名着比无选择地读一般书籍,对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无疑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它在使人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也使人们世俗的情感得以升华,蒙尘的心灵得到净化,促使人从更高的精神角度上去观察和思考人生。
    最近20年来,我国关于青少年无暇读名着或对名着不感兴趣的统计可谓多矣。当前教育界关于名着的呼吁力度不能说不大,但传统教育的模式使教师对名着的教学仍然停留在表面,难以超越应试教育的窠臼。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也难以摆脱“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不学或少学”的藩篱。从某种意义上说,名着的失宠不是名着本身的精神魅力的减退,而是当代人们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和无所适从的精神状态蔓延到了名着身上。大多数青少年总是注重眼前的需要,挑那些离自己最近的有用的或最感兴趣的文字来读,但如同饮食营养不均衡会导致身体出问题一样,阅读时的偏颇和狭隘使他们难以极目远望。这种状况如果漠然视之,任其发展下去,就会降低一代人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理解,从而有可能陷入实用的、功利的、狭隘的精神牢笼里不能自拔。
    上海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用两年时间给学生印发的古今中外的精品文章超过100万字。学生说:“以前认为语文就是字词、语法,而现在,我们领悟到语文的真谛,那就是读书和做人”。专家认为,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眼前,还可能发生在10年、20年后。随着这些学生的成长,他们如何对待世界,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问题,就会变得不一样。因此,引导和培养青少年一代用名着这样高品位的精神食粮来充实自己,完善人格,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重要职责。
      (三)用读“书”充实闲暇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了,怎样利用和度过闲暇,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水平,也是人们生活品位高低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时期正是奠定未来人生方向和生活情趣的关键阶段。他们在课余都在干什么?永恒主义者曾援引当时纽约州立大学所进行的一个调查,其结果是“多数男女学生一放学,仅仅为了消遣而阅读,主要是阅读一些第二流第三流的或劣等的小说杂志和日报,他们在校内校外阅读的范围,小得令人遗憾。”而且所阅读的是最简单、最差的东西,更坏的是他们一旦离开学校,往往就不再接触书本。这个调查得出结论说:这些男女学生的阅读习惯无疑地受到他们中间很多人从来没有学会有理解地阅读这一事实的影响。永恒主义认为,这种局面是令人震惊的,学校里仅仅教育学生为谋生而学习。这种教育的结果,使美国人所获得的闲暇都花在“几乎是道德败坏”的酒店和电视所提供的消遣上了。他们惊呼,长此以往“美国人终将按照进化原则,沉沦到最低形式的植物生活水平”。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永恒主义呼吁利用读名着来充实学生闲暇,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正确地利用闲暇从而使课余时间也变成学校课堂教育重要补充的最好途径。
    当前,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学习化社会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信息的发达使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大量鲜活的有时代气息的信息,但是,高质量的闲暇阅读对人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通过闲暇阅读,可以使人们摆脱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更广泛地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在、了解自然,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主动汲取精神营养,丰富道德情感,构建向上的价值观。尤其是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读书和自学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使人生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奠定终身的“自我教育”的基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方面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人生阅历有限,而教师深入的讲解和介绍,正确的指导,将在很长时间内影响甚至左右着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方向。因此,增强教师自身人文素养和提高指导阅读的能力,也是我们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
      (四)以读“书”训练理智
    贬低经验而重视理性是永恒主义教育最根本的思想基础之一。永恒主义者认为,教育是为了一个人将来过人的生活而不是为某一种具体职业做准备的。他们非常尊崇柏拉图的观点,认为真正的教育不能仅仅限于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它必须使人从偏见,尤其是要从经验所造成的狭隘性中解放出来,使人们的灵魂从由于对理念的遗忘而造成的无知锁链中解放出来。因此,教育要加强理智的训练,让受教育者理解高级理念的意义。他们的“永恒学科”就是围绕着理智训练这一宗旨来制定的。
    永恒主义者认为,永恒学科具有理智训练的作用,学习名着比学习一般的教科书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它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艾德勒在《如何读书》中说“受过良好阅读训练的心灵已经发展了它的分析和批判的力量。受过良好的讨论训练的心灵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分析和批判的力量。”因为名着往往是理论的,概念的,它包含着伟人们对事物和人的本质最精辟的洞察,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关于人性、人的价值、人的命运的永恒的真理,可以引导人们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以避免行动的错误和思维的混乱。针对进步主义教育流派对名着的忽视,永恒主义的代表人物赫钦斯曾感叹地说“要破坏西方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不需要焚毁书籍,只要两个世代不去读它们,就可以做到”。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也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有永存于书籍中的思想。永恒主义关于利用学习名着来加强理性训练的主张在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当代社会科技加速发展而导致的知识爆炸使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人的心理和精神也越来越容易粗糙和非理性。电视、电影、电脑等多样化的传播媒介,虽然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但隐藏着使孩子们思维简单化、程式化的危险。它们因为形象直观而深受青少年喜爱,但也往往因此而粗暴地降低了文字的抽象深度,容易使自主能力差的青少年以游戏取代了阅读、娱乐置换了沉思、快感淹没了想像。永恒主义者强调指出,名着历经诸多世纪的社会和人生的检验,大多包含了关于整体的宇宙观念、正确的思维方法,人们在阅读名着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同这些伟大的人物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在读书过程中需要有丰富的想像、良好的记忆,可以发展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这种意义上说,无论将来社会怎样发展,媒体怎样先进,对名着的阅读永远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它以古典式的宁静,使我们在白纸黑字之间充满着想像力和慰藉感的过程中获得理智的提升,是任何其他阅读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名着的习惯,更好地掌握鉴赏和批评的标准,不仅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而且能够使其在完成他们的正式教育以后,在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深入生活中多了一种理性的参照物,使人生实践中充满着理智的活动。
      (五)由读“书”进行新的创造
    永恒主义者认为读书是一种再创造,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因此反对非主体性的阅读习惯,反对没有探究和表面化的接纳,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活动,即强调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掘和释放,认为教育就是要“帮助”、“促进”学生的灵魂的活动。
    创造力匮乏是中国教育的痼疾,而想像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当前,书店里以图片取胜的书越来越多,个个图文并茂。读书与读图,表面看上去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功能上差别却很大。读书对人物可以有多种想像,但一变成了图片,人的想像就固定、形象化了。图片剥夺了人们的想像力。另一方面舒适审美的读图并没有使阅读成为时尚,反而助长了人性中趋乐避苦的惰性。人们甚至连动脑筋独立想像一下、反思一下都不肯。如上所述,人们所接触到的除了纸上的文字和图片,还有电视、电影、网上信息等大量直观的东西。它们不同于书,更不同于阅读。但在今天,后者往往成了我们和这个世界联系的纽带,它们经常使我们被动地接受一幅幅画面,助长着我们生命中那些被动的因素,慢慢地扼杀了我们主动猎取知识的性格,扼杀了人们的想像力、扼杀了人们的自由意志和创造性。因此,想要使青少年成为一代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就首先要教他们在内蕴上真正有所积累。回到文字,特别是回到阅读名着上来。
    20世纪初,在人们用于读书的时间趋向于越来越少,而“混文凭”、“向钱看”,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越来越浓的世况下,永恒主义提出的课程和读书理论无疑是逆“潮流”而动的一股清风,它启发我们在“物欲横流”、青少年问题日趋棘手的今天去思考如何重新唤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切实做好挖掘、继承、普及人类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的工作;去纠正我们当前教育中由社会、经济本位所导致的狭隘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去探索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青少年以塑造其既有时代特征又有历史纵深感的健康人格的正确教育之路。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更具有人文精神、理想色彩和对现实的超越性。
    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积极引导青少年去读书,读好书,这是我们教天津市教科院学报常德58~61G1教育学王20042004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扬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指导思想和目标指向、工作思路以及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诸方面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本文系根据靳诺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3年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整理阎凤桥刘Just Another Day
  by Charlotte"Charlie"Volnek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eps a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mode absolute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which is full of human concern guided by "the human orientation thought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 the course especially concentrates on the development, need, growth, value and personality of human.王维 山东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分院,山东 济南 25001 作者:天津市教科院学报常德58~61G1教育学王20042004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扬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指导思想和目标指向、工作思路以及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诸方面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本文系根据靳诺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3年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整理阎凤桥

网载 2013-09-10 21:56:20

[新一篇] 各國首腦聚會 縱談世界風云  ——聯合國成立50周年特別紀念會議綜述

[舊一篇] 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文學教學的啟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