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谋划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把我国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搞上去,是时代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重大任务。我们必须积极学习、善于学习,及时准确地了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经验,博采众长,并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锐意进取创新,才能后来居上,实现超越。
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实力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是小平同志最英明最重要的思想。正是由于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点,高等教育才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今天,思考、谋划我国高等教育下一阶段的发展大计,仍然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地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科技、教育发展变化的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采取相应的对策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1.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
过去的6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改革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大好局面。2004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19%。1998年全日制大学招生是108万人,2004年达到了420万人,增加了近三倍。给人民群众提供比过去多好几倍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成果也是举世瞩目的。我国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为主的高教管理体制。有900多所大学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合作、联合,组建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上世纪50年代,我国在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批单科性院校,为当时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条块分割、部门所有、专业设置过窄的办学模式弊端日趋严重,不利于培养复合型、创造型人才,不利于学科的综合集成,也不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进入21世纪,要适应世界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还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都要有一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总之,这个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誉甚至效法。在此期间,高等教育的质量继续提高,育人质量在提高,学术水平在提高,国际地位在提高。据统计,2003年高校科技创新的经费比1996年增加了5倍,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国高等教育的世界地位更是得到显着提高。一些发达国家都积极与我们签订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与会的世界知名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2.抢抓机遇,实现高等教育新的跨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21世纪前20年,是我们国家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今后20年就是这样一个关键的机遇期,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如果能在连续20多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再保持20年的增长,这将是世界上少有的先例,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靠什么来再干一个20年?就是要更加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正在迎来实现新跨越的新机遇。
首先,社会经济的巨大需求,是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的动力基础。去年以来,中央对全国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也要求高等教育增强人才支撑和知识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仍在强劲增长,要求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发展;不仅如此,人民群众还越来越需要优质的高等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这些强大的需求,已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实现新的跨越的最强大动力。
其次,国际经济、科技、教育的竞争态势要求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世界经济正在面临一个深刻的转变,即从工业经济社会转向知识经济社会。能不能抓住这一转变的机遇,乘势而上,关乎我们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当时的GDP占到世界的40%,局部看治理得很好,但由于发展的方向错了,没有抓住向工业经济转型的趋势,结果一旦落后,一二百年都处于贫困挨打的地位。今天,面对知识经济的革命性变革,世界各国都把目光聚焦到人才、科技和教育的竞争上,都加大了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推进科技、教育创新的重大政策措施,努力巩固和扩大已经拥有的优势地位,为自己的国家赢得更大的战略主动地位。面对这种形势,科技、教育都仍然处于落后地位的我国,如果只是按照常规模式按部就班地发展,那就会继续扩大已有的差距,就有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危险。
第三,中央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视。中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既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又是人才汇集的战略高地,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抓住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机遇,实现了高等教育的一次跨越式发展;现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次机遇。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跨越的先导。工业革命之后英国迅速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与此同时,一场高等教育的革命在英国发生,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一批高等学校迅速发展。19世纪后期德国迅速崛起,而洪堡大学的理念,即从原来牛津、剑桥那种以教学为主的一个中心的理念变成了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理念,推动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着德国的迅速崛起。美国的高等教育原来是按照英国模式建立的,20世纪初叶,美国学习了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并予以发展,强化了研究生教育和社会服务这样一些功能,对于美国的迅速崛起进而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机遇难得,稍纵即逝。谁抓住了机遇,谁就有可能得到更快的发展。这在前一个阶段的高等教育跨越中,我们可以看得十分清楚。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继续以高昂的斗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我们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征程中,我们还需要继续攀登。只有实现新的跨越,我们才能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宏伟目标。
3.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形成高等教育的多层次结构和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因此,我们要为高等教育的新跨越注入新的内涵。这个新内涵,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的新跨越。一是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巩固、深化、提高”也是发展,是要在发展中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发展的新阶段提升发展的内涵,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二是正确处理各类高等教育的关系,实现整个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要统筹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普通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统筹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要注重发挥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带动作用,同时大力推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发展格局。三是要坚持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内在统一的协调发展,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创造条件积极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同时,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在这个格局中,“985工程”学校、“211工程”学校处在领头的地位,对于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我们把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作为新行动计划的两个战略重点之一。对于这一批大学,应在前一阶段抓规模发展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抓高水平发展,抓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向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跨越式发展。
二、坚持以创新求发展,谋划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要依靠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思路,把各方面的潜力充分调动起来,争取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
总的指导思想,是要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巩固、深化既有的改革成果,这是高等教育全部工作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成功改革,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行成本分担的高校收费制度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等等,都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要把握改革的方向,巩固改革的成果,并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要坚持办好一批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已经合并的高校要深化实质性融合,对条件成熟的新的高校合并也要坚决推进。要继续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精兵简政,坚持以教师作为办学的主体。当前,有些学校不进反退,没有很好的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有的学校非教学人员的比例超过60%,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的问题有反弹的趋向。对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的重视,我们决不可松懈,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成果,深化改革。
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必须进行新的宏观思考和战略规划。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们大家还要进一步认真思考“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这样的大学”两个根本问题,如何更好地制定“三个规划”,如何真正做到科学定位,突出特色,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以特色争一流,找准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突破口。综合与特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综合性大学不是各学科平均发展或机械组合,而是通过多学科综合凝炼创新的学科方向,形成比较优势。单科性学校更要突出特色,但这个特色的形成则要综合多个学科,集成内外资源。当前,一些学校搞的“三个规划”,还是面面俱到的、撒芝麻式的、拼盘式的,总的来说,缺乏对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我们还要进行再思考、再研究、再规划,制定好各个学校的发展战略。我认为,适应高等教育新跨越的要求,高等学校的改革创新,要抓好“一个重点”和“三个突破”。“一个重点”,就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为什么要把这一点放在这样突出的一个位置上呢?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大学担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其他高等学校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就是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重大社会贡献,就是看你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承担了什么样的职责?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是解决高水平大学向什么方向发展和高水平大学经费从哪里来这两个重大问题的基本思路。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将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跨越。如果说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有什么“捷径”的话,我想,只有一条,就是要通过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争取全社会的更大支持;通过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衡量这些大学的标准是什么?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能力,是这些高校能不能在科技创新和知识服务中搭建大平台,培育大团队,承接大项目,创造大成果,涌现新的大师,在原始性创新和关系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领域中取得重大突破、作出重大贡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经费,更多地来源于社会各个方面,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如伦敦经济学院,全部经费中,政府补贴部分从10年前的35%下降到18%。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增长还落后于国家整个科研经费的增长。今后几年,我们还会继续争取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这个幅度毕竟有限,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哪里?一是国家对知识创新的投入将会大大地增加;二是企业对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会大大地增加;三是大学直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四是人民群众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的需求在大大地增加。这几个方面就是几座金矿,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要靠改革创新。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不仅是靠国家投多少资能建起来的,更是在为现代化建设的服务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是在靠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成就中逐步实现的。
“三个突破”,是在三个重点领域率先实现改革的新突破,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实施“985工程”、“211工程”的战略重点。
一是人才制度和政策的创新。人才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头等大事,是大学一切问题的核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根本的是抓人才。二战以后的美国大学,之所以始终保持超强的地位,就是从全世界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我们实际上是面对面地和发达国家进行一场人才的争夺战。总的来看,在人才竞争上,短期内我们仍然难以改变处于劣势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新的思路和举措,真正培养、留住、吸引一批拔尖人才,使高等学校成为汇聚拔尖人才的中心,这是校长和书记们的头等大事。高校要把人才工作摆在学校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投入、超常规的举措来抓人才工作。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人才为本的指导思想。
要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是人才强校的根本。回顾过去5年,在高校教师数量没有大的增长情况下,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科研大的发展,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潜在力量是巨大的。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着力完善人才激励制度、人才竞争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把教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能够专心干事业,并且能够干成事业,就能真正做到人心畅快、人尽其用、人才辈出。
要为汇聚人才创造有利条件,提高高校的人才竞争力。在当前,改善吸引人才的基础条件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创造必要的校园环境和科研条件,既是大学发展本身的需要,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我们始终不可忘记,学校的各项建设最终都要落脚到培养人才、汇聚人才上。要通过改革构建汇聚人才的有效平台,探索学术带头人加创新团队的新的组织模式,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建设一批学科特区、政策特区,要采取特事特办的特殊政策,成梯队地引进人才,成建制地开展国际合作,促成这些学科和队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基层学术组织的结构性改革。高水平大学必须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任务。但是,总的来看,在许多高等学校的工作中,科研这个中心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只有把科研提高到世界水平,才能真正吸引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才能真正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能够适应当今世界大学和经济、科技结合日趋紧密的趋势,大胆地进行高校科研体制的改革和科技创新,就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形成体制性、结构性的优势,不仅将有力地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够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营造更加宽广的舞台。我们必须有勇气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一次领先性的探索,这应当是实施二期“985工程”的一个战略突破口。在实践中,基层学术组织的结构调整,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院系管教学、所室管科研。大学内部的教学和科研体制,过去主要是以教研室为主,不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科技创新。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工作,比如在院系内部,建立了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研究机构,提高了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缺点是缺乏承担大的科研项目和创新工程的实力。
第二种模式,是在院系的体制之外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形成更大规模的科研组织模式。比如设立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一些多学科的研究中心,正如我们正在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这个体制的基本特点,就是一种矩阵式、网络化、柔性化的结构,教师和研究生都是这个网络结构中的一个结点,既属于纵向的院系结构,又属于横向的研究基地。今后,“985工程”和“211工程”的主导方向,就是要通过整合资源,迅速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使之在2~3年内有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并获得国家的更大投入,形成研究型大学的良性发展机制。
第三种模式是产学研结合,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建立科技创新和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当前产学研合作新的趋势,就是从零散的、小型的、短期和项目式的合作,转向系统的、有规模的、中长期的和机构性的合作。一些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高校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设立思想库,大型企业和高校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签订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合同等,这也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这既是高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建设一流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研究生教育水平是评价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指标。顾名思义,研究生就是从事研究的学生,就是通过研究工作学习的学生。要通过在研究中学习,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更好地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与此同时,要把研究生有机地组织到重要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去,把研究生的科技创新潜力解放出来。研究生正处在创造力活跃的最佳年龄,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高等学校参与科技创新的最大优势。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就是科研资源的最大浪费,更办不成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
改革培养体制,调动研究生及其导师的积极性,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这个新的培养体制有三大特点:一是要以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为基础,把研究生组织到科研活动中,并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二是改进研究生教师指导制度,由那些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和团队承担主要的培养任务;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不能带研究生。三是以科研经费作为研究生培养经费的主要来源,三助(助教、助研、助管)特别是助研应该成为研究生学习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激励一约束机制:导师申请科研项目,招收研究生形成科研团队,导师指导研究生进行科技创新,取得科技成果。在此基础上,导师可以申请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科研项目。研究生要从“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从“从书本学”改变为“从研究中学”。与此相适应,研究生招生体制的改革要进一步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赋予学术团队和指导教师更大的管理权。
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不是鼓励收费,而是要形成适合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更加规范的成本分担机制。有些应用型专业,如工商管理等,硕士研究生个人可以分担一部分的培养经费。而对于多数从事科技创新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说,如果不能创造必要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怎么能做到安心科研?这样的研究生又怎么能名副其实?相反,如果能充分发掘研究生的科研潜力,那么由此获得的科研经费就完全能够分担甚至超过必要的培养成本,也才能真正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三、坚持求真务实,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局面
1.从严治教、从严治校
从严治教、从严治校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高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要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严师出高徒。要科学地认识“严”和“活”的辩证统一关系,切实落实加强高校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使青年学生牢固地树立组织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艰苦奋斗观念,切实端正校风、学风。要严格要求教师,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高等学校要把师德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坚决制止学术腐败。要切实加强高校的党风廉政建设,维护教育的崇高形象。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严肃财经纪律,对于招生、考试、收费、基建、后勤等薄弱环节要切实强化管理,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乱收费,坚决惩治腐败行为。要建立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处和预防体系,从源头上争取党风、校风和学风的根本好转。高等学校越是面临大的发展,改革面临大的突破,越是要把从严治校摆在重要位置,凝聚高校的人心,确保高校的稳定,维护高校的形象。
2.规范管理、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民主决策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一条共同经验。我们的高等学校无论是对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是科学管理的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方针是:积极发展,规范管理。发展需要规范,规范为了发展。管理的规范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础。我们的学校有很多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的落实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同时,随着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体制、管理规模、经费渠道、财务制度等方面的变化,高校学科管理、教学和科研管理、校园管理以及人事、财务、资产管理都带来了许多新问题,都需要重新去认识,采取新的措施去加以规范,我们都要适应高校发展的新形势,尽快迈上一个新台阶。
3.艰苦奋斗、埋头实干
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必须艰苦奋斗、埋头实干。我们既要进行宏观思考和战略规划,也要进行策略思考和政策设计;既要有远大的理想,更要有把理想付诸实施的坚定意志和扎实行动。“三个规划”制定完了,是束之高阁,还是一任一任地接着干下去?“211工程”二期的规划落实得怎么样?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工作、推进助学贷款工作等的各项政策有没有得到落实?实践证明,哪些学校干劲大,落实得好,哪些学校就发展得好。要始终坚持讲团结、讲实干、讲艰苦奋斗、讲勤俭办学,把我们的思想和工作都凝聚到实现高等教育新跨越的宏伟目标上来。
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必须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党和人民把发展高等教育的使命交给我们,把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重担交给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振奋精神,发奋图强,努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新跨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中国科技产业京5~10G4高等教育周济2004200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意向可以归纳为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与数量的发展。虽然这些高等教育改革依然为国家政策所主导和推动,但更多的是对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的一种回应,因而“市场”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角色亦不可忽视。比较全球化下高等教育改革中市场作用的特征和脉络,中国“市场”角色更多地表现出以下两点:一是作为新的资源配置渠道,增加来自民间的筹资;二是在协调机制上对原有计划体制的突破,如增强消费者的选择能力,提高大学办学规模效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本文得到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中国教育发展研究计划”资助,特此致谢。高启杰李The Benefit of Adult Education under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Bai Xun
(Adult Education Colleg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7)周济,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作者:中国科技产业京5~10G4高等教育周济2004200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意向可以归纳为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与数量的发展。虽然这些高等教育改革依然为国家政策所主导和推动,但更多的是对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的一种回应,因而“市场”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角色亦不可忽视。比较全球化下高等教育改革中市场作用的特征和脉络,中国“市场”角色更多地表现出以下两点:一是作为新的资源配置渠道,增加来自民间的筹资;二是在协调机制上对原有计划体制的突破,如增强消费者的选择能力,提高大学办学规模效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本文得到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中国教育发展研究计划”资助,特此致谢。高启杰
网载 2013-09-10 21: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