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学研究在我国呈强劲势头,甚至有学者断言,人学将成为21世纪的显学。面对这一势头,我们必须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近年的人学研究与80年代人的问题研究有什么不同,具有什么特殊的时代意义?如何评论这种人学研究?究竟什么是人学,人学何以可能?
人学研究的时代特点与意义
80年代以来,人的问题一直是我国哲学研究的一个主题。90年代以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人的问题和“人学”成为学界研究的两大热点,尤其是人学研究,已成为我国哲学领域的一大景观,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之所以如此,其实质底蕴和时代意义在于:
第一,为了从学术上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的问题研究的得失,综合对人的各方面的研究,克服研究之局限,使研究更具科学性。
哲学界在80年代重点讨论了人道主义、人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性等问题,这些研究取得了一些认识成果,分别用命题表达就是:把人当人看,应现实地研究人;把人当主体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的现代化;把人当积极能动的实践主体看,人的实践主体性有其原则和限度,要正确发挥个人的主体性。这些成果一方面使人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应从学理上把“人”相对独立出来加以专门研究,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必须进一步去说清“人”,只有说清了人,然后才能说清人的主体性。不可否认,这些研究也存在诸多局限,而造成这些局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根源,主要在于未能全面正确理解“人”,讨论中多见到的“人”是一个不完整的人。其一,“人是什么”未完全弄清;其二,“人指什么”(人的存在形式)含糊不清;其三,未明确区分和理解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人性、人的属性以及个体、个人、个性的概念;其四,没有完整理解人的概念中的价值因素和科学因素及其辩证关系。要克服其研究局限,就必须从学理上沟通对人的各方面的研究,以达到对完整的人的全面而系统的科学理解,这正是人学的任务以及人学得以兴起的学术动因。
第二,为了从学科理论上自觉地对完整的人进行专门、全面和系统的思考,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以填补理论上的空白。
第三,为了在现实层面上正确总结我国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解答现实提出的人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人的设计”和“人学观念”。
第四,为了从人生观上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以及人生观念、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
最后,为从理论发展角度科学分析、评价和对待当代西方的人学理论提供正确的方法论。当代西方盛行人学思潮,对此应如何看待?怎样才能有效占领人学这一领地,并消除西方人学对我国学界的消极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来科学分析、评价和扬弃西方人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只有建立起自己的人学,并对时代提出的问题和人本身的问题作出全面系统的科学解答,才能真正科学地面对西方的人学理论。以前关于人的问题研究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西方人学理论的盲目自发的崇拜,而当今的人学研究则强调对西方人学理论进行理性、自觉和科学的有效分析、评价和对话。
对近年我国人学研究的清理
近年来,我国的人学研究主要是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
一、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其性质
要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人学,就必须弄清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人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性质。
首先是人学与哲学的关系。前几年人的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包括对人的研究及其人的学说。现在要把人相对独立出来加以研究,建立一门人学,自然会提出人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认为,哲学就是人学;另一种观点认为,哲学包括人学,人学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二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两种观点分岐的焦点在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对象上,即以何种思维方式看待人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学在哲学中的地位。这一讨论之最大成果,是人们充分认识到人学对哲学的独立地位以及建立人学的迫切必要性,认识到必须重新思考哲学与人学的内在关系及二者的未来发展。问题的实质在于:哲学本质上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和实践论思维方式是何种关系?对人究竟作何种理解?哲学在当代重点研究人对当代哲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哲学的当代形态与以前的形态是什么关系?可以说,在讨论中,这些问题并未真正弄清。
其次是人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不能把历史观与人学混为一谈,历史观是整体,人学是局部,是历史观的部门哲学之一,人学研究应在历史观指导之下。第二种观点指出,在世界中,人是同自然、社会、精神(思维)相并存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因素,既然有自然观、历史和思维科学,那么,作为研究人的人学也是可以成立的,而且它是可以同历史观相并列的部门学科,因而不能将其视为历史观的一部分。第三种观点指出,马恩曾说过,历史是人的劳动活动的不断改变而已,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史,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所以,历史观就是人学,二者是等同的。这些观点分歧的实质在于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和社会历史的本质以及人和社会历史的关系,所以它涉及到历史观的根本问题,而问题解决如何,将决定着历史观和人学各自的地位及其发展。上述讨论之重要成果,是人们不同程度上认识到人学对唯物史观的相对独立的意义,认识到必须进一步思考人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要思考这一关系,需努力研究的问题是:唯物史观和人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各自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和人是社会历史的前提的关系?
再次是人学与人的科学、人的哲学、人类学的关系。在这一问题上是最混乱不清的,有些学者常是在没有弄清它们含义的情况下随意使用这些概念。一些学者认为人的科学是研究人的某一方面(属性)的学科群,人学是在人的科学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完整的人的科学,人的哲学则是研究人的一般本质的科学。分歧点在于:有些学者把人学同人的哲学等同起来,有的学者则加以区分;有人主张人学研究完整的个人和群体,有人主张研究人的完整图景及其本质,有人则主张研究人的一般;有人认为人的哲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人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的学问;有人则对人的哲学并未给予明确界定。至于人类学和人学的关系,人们并不十分清楚。由此看来,问题的解决还在于进一步正确理解人的概念以及人学同人的科学、人的哲学、人类学的关系。可以说,迄今为止,人们对这些关系的理解并不清楚。
至于人学的性质,人们大多认为它具有哲学性质,但专门论述的文章很少。
二、人学的对象
要建立一门人学,还必须明确其研究对象。从1993年起,学术界开始逐步重视这一问题,发表了不同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学研究一般人的完整图景、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这里的完整图景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第二种观点认为,人学研究人类的完整图景和人的本质;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活动规律以及人生的目的、价值和道路的基本原则;第四种观点认为,人学从哲学层次上探讨个人和群体及其生存和发展最一般的规律。这四种观点都认为人学应从根本上研究“完整的人”,但对人、人的整体图景和人的本质内容的理解不尽一致和明确。有的学者把人看作人类,有的看作群体和个人,有的则看作一般的人;有的学者对人学对象的确定不尽规范和明确,词义和逻辑不清。许多人对人的完整图景和人的本质内容的区分不是十分自觉和清楚,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人学对象的认识和确定还比较模糊。所以,问题解决的关键还在于如何清楚认识和科学确定人学的对象及其研究范围。
三、人学研究的方法论
人学研究的方法论,是指研究人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一般思维原则。在这一问题上,有的认为,人学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分支,后者更具根本的意义,并且人最终是由社会来解释的,所以要按照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人、解剖人。有人认为,应从实践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研究人的问题,从主客体统一去研究人。也有人指出,应从人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人的群体性和个性的统一出发研究和解决人的问题。上述观点不同,主要在于对人、人学的对象和地位以及哲学思维方式的理解不同。所以,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正确的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四、人学基本理论及框架
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不充分和深入,只有一些初步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人学理论体系大致包括什么是人和如何做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包括:人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人的本质与人性;人的存在;人的需要和利益;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人的权利和平等;人的自由;人的目的和理想;人的解放;人的个性及其全面发展。后一部分包括:人生哲学一般;人生基本原则;个人生活的意义。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学理论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智慧;人的活动方式;人的发展趋向;当代人学问题。还有一种观点指出,人学的内容框架包括两大部分:人的现代图景;人的本质。应该说,上述观点抓住了人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但共同的缺陷就是,这些构想较为粗糙、含混和宽泛,有的把本应是伦理学研究的内容纳入人学之中,显得人学范围有包罗万象之势:有的逻辑不清,对一些理论内容的安排或定位不尽合理,不规范。
由上可见,要使人学真正成为可能,就必须就以上讨论中所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人学的对象及性质
人学之所以可能,关键在于它有一个明确而独立的研究对象。
界定人学的对象,是建立人学的一个主要难题。因为“人”这个概念是最难定义的,不同的人会对“人”作出不同的定义,对人定义的歧义性并不能得出结论说人是不能被定义的。
人学应研究完整的人,已成为共识。但在如何理解“完整的人”上,却出现了分野。人学对象是在对完整的人“是什么”和“应怎样”的思考中来确定的,所以,要给人学确定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就必须遵循以下方法论:要弄清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完整图景;从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发展之要求以及人学与相近学科的区别上,确定“完整的人”的“人”之所指和所是。据此,我认为:人学是在沟通和综合各门人的科学提供的人的不同侧面知识的基础上,对完整的个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整体研究的科学。
人的完整图景是由哲学来综合各门人的科学提供的人的不同侧面知识的基础上所提供的。从人类认识和科学发展来看,人的科学所提供的人的知识有三个基本方面:人的自然属性的知识;人的社会属性的知识;人的精神属性的知识。哲学对这三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就形成由自然人、社会人和精神人构成的完整人——人的完整图景。
要弄清“完整的人”的“人”之所指和所是(本质内容),需要借助哲学思维对人作完整的理解,据此,其本质内容一般可归结为三个基本方面:本质属性;存在状态;历史发展。人的本质是人的本体,人的本质的完整性就是人在本体上的完整性。
人的存在状态指的是人的存在形式、存在形态和存在状况。人学不专门研究人的具体存在现象,这是人的科学的事。人学是力图在综合人的科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具有本质和规律意义的人的存在形态及其存在状况(如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和自由个性及其由此产生的人的存在状况)。人学也不专门研究人类、群体,因为:(1)在人的三种基本存在形态——个人、群体和人类中,人类和群体不是一种感性经验上的独立的实体存在,而是一种基于实体个人的关系存在和属性存在,并且这种关系和属性只能通过个人或在个人中存在。人类在人学意义上不是被看作一个被剥掉具体现实性的抽象概念,不是一群没有鲜明个性的人,而是表示许多具体的个人,表示由个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换言之,人类是对个人之共性的一种抽象,是一种具有人的共性的、被“人”的概念所概括的每一个人,而个人是人类特性的承担者、表现者、实现者和确定者,他反映着整个人类,使人类有意义(价值),因而个人是人类的现实基础,离开个人,人类便无法独立存在,且无意义。在个人之外不存在作为实体的人类一般: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只是个别的一个方面。群体体现的是个人间特殊的社会联系,是一种有特殊社会联系的一群个人,个人同样反映着群体,他既是“他个人”,同时又是“群体大家”,所以,个人同样是群体的现实基础,离开个人,群体同样无法独立存在,且无意义。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正是个人的需要的差别以及个人求得满足的方式才把不同个人联系起来而成为群体的[①a]。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群体才是什么样的。实际上,只有个人,才是最现实、最具体、最基本因而是最直观、最可感知的人,舍去个人,人类和群体就会陷入空洞抽象。所以,从认识路线上,研究人,首先要着重研究人的实体——现实的经验的个人。(2)个人比人类、群体的内涵丰富广泛,任何个人都既具有类特性和群体特性,又具有个性,或者人的人类特性和群体特性都存在于个人之中,个人是这三种属性的综合和统一,是在自身之中综合了个人的类特性、群体特性和个性的人。这样,从个人方面理解人,必然要考虑个人的类特性、群体特性和个性,必然包含着对人类、群体及完整人的理解。而研究人类、群体则不能必然达到对完整的人的全部研究,因为个人不能完全地包含在人类、群体之中,把个人归入人类、群体之下,就会使个人的个性失去全部意义,就不能解释所有的经验个人。(3)当代国内外社会现实向哲学提出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以独立个人为本位的西方工业化社会所提出的个人异化问题以及以研究这一问题为己任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人学自然不必多说。从我国现实看,过去封建主义制度和近几十年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国人缺乏相互平等的独立人格;在我国进入和平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发展时期,需要广泛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个人问题必然被突出出来;当今中国确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之最大历史作用和人文价值,是促进“独立个人”的形成,而这对我国现代化和文化建设具有战略的意义,它对我们来说是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既然如此,我们的人学应特别注重对个人问题的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所要建立的人学才能同现代西方人学进行对话,才能反映时代精神,才能克服我们以往研究的缺陷。(4)迄今为止,人类学者重研究人类,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着重研究群体,还没有哪一门学科曾对完整的个人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这正是我国人学建设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对个人的某一属性的专门研究,是某一具体的人的科学的事,人学则力图在综合各门人的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实体个人的种种关系来揭示其完整的本质属性。从学说史看,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的完整本质,就是人的类本质、社会本质、个性本质和内在本质的统一。
人学不着重研究个人发展的历史现象,这是具体的历史科学的事。人学力图透过个人发展的历史现象,揭示个人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个人永远处在未完成、未确定因而需要不断实现其本质力量的自身生成的过程中。因此,人学在研究完整的个人时,既注意个人在横断面(静态)上的完整性,即探究个人的完整本质和存在,又注重人在纵向(动态)上的完整性,即完整考察个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后者包括三个层次的基本内容:一是针对个人片面发展的个人全面发展的规律;二是针对个人畸形发展的个人和谐发展的规律;三是针对个人偶然发展的个人自由发展的规律。人学是通过研究个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来揭示个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或是揭示个人的本质在其实现的历史过程中呈现出不同存在形态并扬弃不同存在形态的规律。这正是人学的任务。
这样,可以把人学所研究的“完整的个人”之具体内涵确定如下:他是由自然人、社会人和精神人的统一所构成从而具有完整图景的人;他是以可感知的实体个人为基础的人类、群体和个人相统一的人;他是个人需要、创造性劳动、社会关系和个性相统一的人;他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相统一的人;他是个人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在内容上相统一的人。人学力图在以上五种统一中着重研究完整的个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这样来看,人学便具有哲学的性质,它是在哲学层面上来研究完整的个人。
有一种观点认为,只研究人的个体形态充其量不过是人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且这是一种着重研究个人、并把个人绝对化而否认“类”本身的现实性的存在主义倾向[①b]。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这是对我们上述观点的一种曲解。
人学与相近学科的关系以及地位
人学以及人学对象的确立之所以可能,既在于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还在于人学能同其他相近学科区别开来。
(一)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
所谓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指的是以下四层涵义:(1)从哲学的当代功能及意义上,当代哲学应反映当今社会对人的深切关怀的时代精神,建立一门人学,为人们把握这个时代提供一种人学观念。(2)从研究对象上,当代哲学并不排除研究“人”以外的其他问题(如物质世界),但应主要克服人的科学只对人的某一侧面进行研究的局限,自觉转向对完整的个人的研究。就一般意义来讲,哲学主要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但就哲学的历史发展及当代任务来讲,它应着重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中的作为主体的人本身,尤其是集中研究完整的个人。(3)从观念体系及内容实质上,当代哲学应建立一种以“完整的个人”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并通过对人的哲学诠释,为科学研究人和世界的辩证关系提供一种解释框架,避免只把世界人化或把人世界化。(4)从哲学历史发展形态及当代本质特征上,人学只是哲学发展的一种形态,是当代哲学的主要表现形态,而不是一般哲学和从古到今的整个哲学的唯一形态,因而,当代哲学既不排除和取代哲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过的形态——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和历史观,也不排除哲学发展的未来可能是其他形态,而不是人学形态,但应把其他形态的成果作为思想资料纳入人学当中重新理解和定位。
哲学和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当代哲学必须重点对完整的人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一门人学。哲学在以往都是对人的某一方面(如人的理性、人的社会性和人的非理性等)的理解和认识为前提和基础,这样看到的是一个零碎不全的人。具体科学在以往也是对人的某一方面的研究,人们还不能从各门学科所积累的关于人的知识中得出有逻辑联系的人的完整图景。但在当代,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前景以及人性革命、人格转型等问题,已作为全球性、总体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摆在哲学的前沿。这既要求哲学要把正在积累的关于人的各种知识统一起来,从不同学科的相互联系中对人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以揭示人的完整图景,又要求哲学必须综合其以往对人的不同方面的认识,从总体上对完整的人及其最本质的一般问题进行研究。因此,当代哲学在研究人的问题时出现了协调各种关于人的认识进而对完整的人进行综合研究的趋势。当哲学以完整的人为研究对象时,它就成为一种人学,这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这里,哲学和人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
从哲学思维的本质特征以及对哲学发展成果的当代理解看,哲学也应看作是人学。对人的理解是理解主客体关系的首要前提;从社会发展的当代现实来看,解决人和外部世界关系问题的焦点已集中到对作为主体的人的全面和重新理解上来,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前景以及人性革命已成为迫切而突出的问题。既然如此,哲学研究主客体关系实质上首先就要研究人,哲学要在对人的理解中研究主客体关系,从而确立自己的形态;在当代,哲学就是要对完整的人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这种研究来发展自己,为解决当今的主客体关系提供新的哲学观念和解释框架,这种研究所达到的最高成果,就是确立一门人学。
由此看来,人学是哲学所要寻求和建立的当代形态,人学和哲学在当代处在同等地位,二者是同一的。所不同的是:人学是哲学的当代内容,哲学是人学的逻辑形式。
(二)人学与相近学科的区别
人学与唯物史观的区别。人学一方面把唯物史观作为它的一个基础,另一方面又具有独立性,唯物史观不过是从人学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
人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是通过人和社会历史的关系体现出来的。人和社会历史的关系有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人又是社会历史的前提和主体。在马恩那里,唯物史观是以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恩格斯在论述他和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时指出:历史观的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避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①c]既然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那么,以完整的个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为对象的人学就应该把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一个理论基础(在这里,人学与唯物史观在研究对象上有所区别)。实际上,社会关系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都必须从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得到科学说明。人学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并不否认人学对唯物史观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意义。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和主体:“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任何历史的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②c]。既然如此,那末,人学对唯物史观就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完全为唯物史观所包含,它所提供的对人的理解是唯物史观得以创立的一个理论前提。从较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人学研究完整的人——亦即人的实践活动的完整性,就此而言,唯物史观虽然也研究人,但只不过是对完整的人的一个方面即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研究,而不是研究人的完整性。由此可以说,唯物史观不过是从人学分化出来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人学与人的科学、人的哲学、人类学的区别。人的科学通常指的是研究人的某一方面(属性)的各门具体科学以及由此组成的学科群。前苏联一些心理学家较多地使用人的科学这一概念。莫洛夫指出,可以把人的科学看作是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并列的科学[③c]。安纳耶夫在《人学——未来世纪的热点》一书中,把人的科学看作是研究人的某一方面的具体科学[④c]。现代西方存在主义者同样是在上述意义上看待人的科学的。他们认为,关于人的科学的发展不仅没有使我们接近对人的认识,而是相反,恰恰是这种人的局部细节的知识使我们对人的认识变得模糊起来[⑤c]。雅斯贝尔斯把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看作是人的科学的三门基本学科,认为这三门学科把人看作客体,为我们提供的只是人的某种专门知识,而不是人本身[⑥c]。日本学者细谷贞雄也指出:“在神学性的人的形象崩溃之后,关于人的各种科学便各自独立地发展起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证性知识”[⑦c]。这里也是在上述意义上使用人的科学这一概念的。近年我国学者也大多是在上述意义上使用人的科学概念的[⑧c]。
人学正是针对人的科学的现状而提出的,它指的是在综合各门人的科学提供的关于人的不同侧面知识的基础上,对完整的人进行综合研究,以形成人的完整图景,因而它是从人的各门科学知识中独立出来、并由某一统一原理对这些知识进行综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实际上,人可以从整体和部分两方面来研究,人的科学着眼于人的部分,人学则着重于人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人的整体。现有的对人的各部分进行研究的人的科学之研究成果尚不足以使人们对人的整体有一个共同明确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门科学来为此提供一种原理以形成一个人的完整图景,这便是人学存在的理由,也使人学具有了不同于人的科学的哲学性质。
人的哲学是在对人的完整图景(对完整的人的综合研究)的概括中,提升出来的关于完整的人的一般哲学理论。人的科学使人们认识到人的部分,人学使人们认识到人的整体,人的哲学则使人们认识到完整人的一般(根本)原理;人的科学告诉我们关于人的某一方面的知识,人学告诉人们关于人的整体图景的知识,人的哲学则告诉人们完整的人是什么、期望成为什么和应做什么,这三者实际上就是关于完整的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的一般理论。就此而言,人的哲学实质上也是人学,不过它是人学的最抽象、最一般和最核心的问题,是人学的最高层次,即哲学人学。因此,人学与人的哲学经常混合使用,很难截然区分。在近年我国人学研究中,许多学者更注重哲学人学的研究,虽然注意到了综合人学研究的意义,但由于知识准备不足,所以综合人学研究这项基础性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展开,这是一个缺陷,需要努力克服。
自然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着重从人和动物区别的意义上研究人这个类,人学则着重研究完整的个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所以二者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而哲学人类学所描述的“完整的人”,往往是从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来谈人这个种类的特征,注重研究人这个类的种种方面,同时,哲学人类学大都从人类生命的某一现象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的完整性,其结果所看到的实质上只是活跃在各个领域中的“完整性”。正如德国哲学家鲍勒诺夫所指出的:哲学人类学“只是在人的本质和属性的森林中砍出一条小道。虽然建立一些特定的人的形象,但他们都是片面的,只有一些被扭曲的画面,因而,也就没有确定地达到人的完整性定义。”[①d]人学所要达到的完整性,是由各门学科所提供的人的各个侧面的综合及其人的完整图景。
由上看出,人学以其明确的研究对象而可以同相近学科区别开来,因而人学是可以确立起来的。人学是当代形态的哲学,是一切与人有关的科学的基础学和综合学,是一种全新的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人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及核心线索
人学所以可能,还在于它可以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
人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取决于人学的对象。据此,人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大致可分为上下篇:上篇为综合人学;下篇为哲学人学。
上篇:综合人学——人的完整图景论
人学首先是对各门人的科学进行综合的结果。根据人所具有的三种基本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人的科学大致可分为人的自然科学、人的社会科学和人的精神科学。这三类科学分别形成人的自然图景、人的社会图景和人的精神图景,亦即自然人、社会人和精神人。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对这三种图景再进一步综合,便形成人的完整图景。这样,综合人学部分大致包含三项基本内容:(1)人的科学的分类;(2)人的科学的整合及其哲学、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3)综合人学的形成:人的完整图景。
下篇:哲学人学——完整个人的一般哲学理论
前面已经说过,从哲学上揭示完整人的一般内容,基本上有三个本质部分: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的历史发展。这样,哲学人学的理论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1.本质论。这一部分主要解决“人的完整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人作为生存着的实体,具有内在本质(需要)、类本质(生产劳动)、社会本质(社会关系总和)和个性本质(个性),所以,本质论部分就包含四个基本内容:人的需要;人的生产劳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从中还可引出其他相关的内容,如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等问题。
2.存在论。这一部分主要解决“人在现实上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包含四个基本内容:人的存在形式;人的存在形态;人的存在状况;人的存在态度。从中还可引出相关内容。
3.发展论。这一部分主要解决“人怎样成其为人”的问题。
人的发展过程是人的本质的实现过程,实质上也是使人成其为人的过程,是使人的存在逐步走向人的理想本质的过程。
人的历史发展既是有根据的,又是有条件的,既是有规律的,又是有目标的。所以,发展论主要包含四个基本内容:人的发展的根据与基础;人的发展的条件与方式;人的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人的发展的作用与目标。从中也可引出其他相关内容。
贯穿以上三部分的基本问题和核心线索,是人的历史发展动力——人的本质和存在的矛盾运动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既是人所独有的根本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哲学倾向,同时又是哲学层次上的人学的根本问题,哲学史上的人的学说大都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作者:韩庆祥,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责任编辑:斯为)
①a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页,第2卷第154页。
①b 参见《哲学动态》1996年第2期,第27—28页。
①c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页。
②c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32、29—30页。
③c 前苏联《心理学杂志》第8期,1987年第1期。
④c⑤c 《人学——未来世纪的热点》,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⑥c 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93—101页。
⑦c 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平凡社1967年“人学”辞条。
⑧c 《“人学所要对象”研讨会记述》,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年第4期,第108—110页。
①d 鲍勒诺夫:《哲学人类学方法论原则》。*
学术月刊沪28-35,47B1哲学原理韩庆祥19971997 作者:学术月刊沪28-35,47B1哲学原理韩庆祥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