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人与自然是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之后,就与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而是进行着一种主动索取的主体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的人成为主体,人的认识和实践所指向的对象--自然界便成为客体。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性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以实践为纽带的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人的活动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这里所谓的能动性是指人可以在意识的支配下,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受动性则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必然要受到客体制约,即人受到自然的制约。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特定的能动性,都要以某种特定的客观存在为依据。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人以自然界为对象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如何呢?这要从自然界的平衡谈起。自然界的稳定状态,是由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决定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也是如此。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想互作用所构成的功能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中存在的复杂的反馈机制,可以使系统稳定即被称为自然平衡。所以象生态平衡这样的自然平衡实质是远离平衡状态下的稳态。这种稳态随时都经受着各种涨落的干扰,当涨落大到失稳的临界点时,自然平衡就会打破。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活动正是一种不可急视的引起和放大涨落的力量,它所引起的自然平衡的改变,有进会有害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现状的一个现实方面。
  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具体说就是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已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后果。这些后果有的非常严重,被称为全球问题。
     二、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的原因
  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首要的原因就是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认识不够。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并不是主观随意的,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因为“人是自然界的部分”。人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而这要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前提。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揭示仍然是不够的,这样人们就无法对人类自身的受动性--人们受规律制约--有一个正确的估价,也不能很好摆正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并处理好人在实践中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工业化以来,尤其是本世界5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军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本来是非常值得庆幸和自豪的。可是,由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仅仅是围绕着自己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在急功近利观念指导下,忽视了客观制约性的存在,对自然资源实行了掠夺性开发和无节制耗费。结果,这种盲目性的活动,这种对自然的每一次成功索取,都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第一步所取得的成果常常被第二、第三步带来的相反的出乎意料的影响所抵消。
  造成人与自然界不协调的第二个原因,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总需求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造成社会总需求超过自然承受力的原因也有两个,一是人口增长过快。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容不下无限多的人口,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近20多年来,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结果导致了地球上一系列环境问题,如人均资源拥有量下降;人类为取食而开荒毁林;大量施用化肥;过度捕捞,造成一系列生态平衡失调和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本世纪以来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二战后的人口爆炸,增加了对资源需求的重大压力,地球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二是发达国家过度耗费资源,1990年全世界人口53亿,其中发达国家人口12亿,只占23%,但是,发达国家消费全世界能源消费量的75%,商业用燃料的79%,木材产量的85%和钢铁产量的72%。资源的大量消耗又产生大量的废物。工业发达国家的CO[,2]的排放量占全世界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三。发达国家的垃圾最多,仅美国每年新产生工业垃圾20亿吨以上,城市居民垃圾2.2亿吨,丢弃的旧汽车1000多万辆,废轮胎上亿只。发达国家过多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工业排放物日益增多引起土地严重退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发达国家造成了地球环境的破坏”。
  以上所述是人与自然界关系不协调的两点原因。总的说来,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实践的一种历史的局限性。一是以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的角度讲,没有充分的实践也就不会对实践的结果,对自然界的影响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正是造成人与自然界不协调的原因之一。当然,这里的“没有充分的实践”并不是说人类对自然界的某些破坏性的开发还做得不够,还应该继续进行下去。而是说,从实践和认识的历史性来讲,人与自然不协调关系的发生具有历史必然性。二是实践作为能动的物质性活动来讲,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能动性是有限的。比如,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只说明了人类对其利用的一种历史性。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和自然的种种因素的限制,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利用范围会大提高和扩展。目前自然资源有限的问题就会得到缓解和部分的解决。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还会在新的基础上出现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这种矛盾是推动人类实践发展的一种动力,也是推动自然界演化的一种动力。
     三、解决不协调的办法和途径
  要使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首先要在认识方面重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其次是要在实践方面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第三是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与自然的整体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因素”。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决定了人类对自然规律不仅不能有任何蔑视和忽视,反而要想方设法维持和自然的协调。由于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人是主体;在人和自然构成的调控系统中,人是控制者。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应该由人来调节。然而人与自然不协调的一系列问题,常常就是由于人这个控调者在观念上的错误所造成的,人类为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盲目地、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片面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忽视自然生产力;单纯追求短期行为的效果,而不顾可造成的长远影响等等。因此,树立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的“伙伴关系”的观念,乃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这种观念上的进步,即便人类在实践上继续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会使其朝着协调人与自然的目标上去努力,相反地还会加剧环境恶化的趋势。
  观念上更新是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认识前提,而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则是其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直接地由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所引起的,因此,它的解决,也有赖于物质生产的调节。人类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决定了人类依然要向自然界“索取”,而且索取的东西将越来越多。因此,这种调节并不是消除或扼制人类的需要,也不是停止向自然界的索取,使人类退回到低下生产力水平上去,而是在“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而自觉地创造条件。要能够做到这一点,人类还是要依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的认识能力,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的实践能力,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人类的生产活动,乃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除了调整人自身的观念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外,还要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人的关系不协调,必然会阻碍人与自然的协调,因为,“人和自然”这个调控系统实质是“社会和自然”系统。这个系统的真正调控者是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只有在使社会不断进步的道路上,才能真正找到实际解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钥匙,人类社会才能步入光辉灿烂的新世界。
       (作者单位:吉林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工业技术经济长春021-022B2自然辩证法宋淑清/赵耀19951995 作者:工业技术经济长春021-022B2自然辩证法宋淑清/赵耀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49:06

[新一篇] 試論九十年代小說創作的人間關懷

[舊一篇] 試論伽達默爾對辯證法的解釋學“解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