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进技术转移的效应
具有领先技术优势的跨国企业以内部化组织方式向外投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垄断收益:(1)这种投资一般集中在较大技术差距的产业领域,外国厂商的先进技术不易被当地厂商模仿。在不存在来自当地厂商的竞争威胁的情况下,外国厂商进行投资生产就地销售,可获得较高的利润。(2)当欠发达地区存在着可被外国厂商利用的较便宜的生产要素,使外国厂商在欠发达地区进行生产比在发达地区生产的成本相对较低时,将生产转移到欠发达地区进行,有利于投资厂商更充分运用领先技术确立和扩大垄断优势。因此,这种生产转移有可能在新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发生。
跨国企业以内部化方式进行投资,实际上是生产转移,而不是技术转移。技术知识完全被外国厂商控制,当地很难获得技术。技术转移对促进欠发达地区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技术的先进性和技术的传播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如果所转移的技术具有先进性,但这项先进技术不能被欠发达地区获得,传播率为零,那么这种不产生技术传播效应的投资对欠发达地区的技术进步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这种方式并不是完全不发生技术传播。技术传播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如外国厂商在欠发达地区进行高技术生产,可能对当地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产生关联效应,促使关联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这种投资需要在产权知识受保护的社会条件下进行。在产权知识保护制度下,外商可避免其专有技术以无收益方式传播,同时,外国厂商被鼓励通过传播技术获取更大收益。当地厂商可以比较方便、比较稳妥地有偿获得一定程序的技术。
由于内部化式的外国投资对欠发达地区的技术转移是以间接方式实现,所以必须从包含先进技术的一揽子资本流入的角度来评估这种投资对欠发达地区的收益和成本影响。就可能产生的收益来看,外国厂商生产的高技术新产品一般是欠发达地区不可能以国内生产替代的“瓶颈”产品,欠发达地区可以不支付外汇的方式获得这些产品;外国厂商的高技术产品一般资本赢利率较高,地方政府也可由此获得较高的征税收入;有较强垄断优势的外国厂商可能采取低价垄断竞争策略,以较低价格在当地市场出售商品,使欠发达地区消费者获益;外国厂商具有开辟新产品市场的较强能力,推广新产品的使用,为国内这类产业随后的产生和发展创造市场条件。
外国垄断性高技术厂商的生产可能产生的负效应是,过于超前的高技术进入技术差距较大的欠发达地区,以其优势在欠发达地区形成市场垄断,对欠发达地区该产业的自主发展形成严重压抑。外国厂商较高的资本赢利率及利润汇出造成持续增加的外汇外流。外国厂商也可能以高于正常市场价格的较高垄断价格在当地市场出售产品,使消费者受损。外国厂商在欠发达地区市场销售新产品,可能满足的是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奢侈性消费需求或与收入总水平不相称的超前性消费需求,这种消费福利可能与从全社会价值观来看的福利不相一致,甚至相背离。外国厂商的新产品在欠发达地区市场上推广开来,刺激了对这类产品的超前需求,当地厂商未获得新产品技术因而仍大量生产传统产品并依赖于传统产品的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受不不适当刺激过早地从传统产品转移到新产品上,使当地厂商普遍失去市场的支持,陷入困境。国内传统产品供给过剩和对外国新产品需求过旺的结构性不平衡,迫使地方政府竖立保护壁垒。结果,在壁垒保护下,当地厂商尚无生产能力,受益的只是在当地市场上占居垄断地位的外国厂商。
二、传统技术和成熟技术转移的效应
这类产业技术转移的投资,主要是因劳动力成本提高迫使劳动密集型生产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欠发达地区转移而发生。由这种原因而发生的技术转移还有产业中进入成熟期的可以以标准化方式应用于生产的技术。这种投资所发生的技术转移,与发达国家领先技术厂商的技术转移有很大的不同。它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以其技术对欠发达地区的适宜性来实现的,这种技术转移对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有如下一些正效应:(1)这种投资所具有的相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技术优势,不是高水平的创新技术,而主要是成熟技术、技术诀窍或使用技术的经验。这类技术与欠发达地区技术之间不存在很大差距,技术知识容易被当地工人和管理人员学习掌握。标准工艺技术不主要通过机器设备、技术资料来反映,而是体现在生产操作的各个环节上。这种技术性工作需要较多一般性技术人员参与或协助,许多当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各层次的技术管理,从而较快较便利地获得技术知识。(2)这类投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收大量当地劳动力,不仅有利于改善欠发达地区就业状况,使欠发达地区未充分利用的劳动力得到很好的利用,而且使进入外商企业的当地劳动力接受技能训练,使欠发达地区获得较多的人力资本投入。(3)这类常常由中小厂商进行,不需要很大的市场规模也能有效运营,获得收益。这种中小型厂商的技术发展模式适合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初期阶段的需要。(4)这类技术是标准产品的生产技术和一般生产经验,其产品与欠发达地区产品之间不存在很大的或基础性的差异,在很多情况下,欠发达地区厂商只需稍加修改,就可将外国技术改造得更适合本地区情况。(5)这类技术大多数是一般性的综合技术,产业关联效应较强,可较为广泛地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一般技术状况一定程度的改善,特别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现存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6)这类成熟型技术不是通过加强垄断,而是通过扩大竞争来经营,通过扩大技术传播来获利。因此,这类技术较多地以出售、许可等方式转让给欠发达地区,而且这类投资有当地人员参加与使用,对技术的所有者来说利大于弊,因此,外国投资者愿意采用与当地经营者合资经营的方式,这使欠发达地区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所需要的技术,并能较快地从所吸收使用的外国技术中获益。
三、许可合同的技术转移效应
跨国企业与欠发达地区厂商签订技术许可合同的方式转移技术,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是获取外国厂商技术知识的最好方式。欠发达地区厂商由此可以获知外国厂商的专有技术,可以将被许技术应用到本地区生产中,边干边学,通过消化吸收被许技术发展本地区新技术。技术许可,与外国全股权子公司的内部化方式相比,对于实质性地提高欠发达地区技术水平有利;反过来对于许可技术的外国厂商则具有较大风险,有可能培养出一个能在市场上与自己竞争的强有力对手。因此,跨国企业通过技术许可合同转移的技术,在很多情况下是厂商非核心技术(或称边缘技术),或者是容易被其他厂商模仿因而难以保持垄断的技术,或者是进入技术生命周期的末尾阶段不再值得保密的技术。例如,传统产业技术或成熟技术多采用许可合同方式向外转移。如果完全是这种情况,欠发达地区通过许可合同就难以获得所需要的真正的先进技术。但是,很多投资厂商具有很强的非内部化利益目标,技术许可很容易受到外国厂商之间竞争的影响,外国厂商的非内部化利益追求及相互竞争,增强了欠发达地区签订技术许可合同的有利地位,使欠发达地区有可能获得先进技术。
1.作为“新进入者”的投资厂商和采用“追随领先者”策略的投资厂商,竞争力不如领先厂商。这些投资厂商为进入被领先厂商垄断的市场,往往采取许可合同的方式进行技术投资,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当地厂商合资,利用当地厂商的某些优势及政府对许可合同的优惠条件,进入当地市场。领先厂商面对这种竞争,为维护和扩大经营活动范围也可能采取许可合同方式,与竞争厂商相抗衡。外国厂商的这种竞争,使欠发达地区厂商有较多的技术选择机会,提高了厂商的谈判地位,欠发达地区由此可获得较先进的技术。
2.中小投资厂商的内部化利益和内部化能力较弱,即使有了新技术也难以保持垄断。这些厂商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脆弱,不追求大跨国企业那种全球战略,不很关心内部技术优势散失问题,为比大厂商更快进入新市场,多采用“化整为零”的投资方式,愿意将其最新开发的技术知识较快地以许可方式转移给所投资地区,而且不像大跨国企业那样在许可合同中附加种种苛刻限制,而是在许可价格、出口限制、附带条件等方面采取灵活方式,使欠发达地区易于接受。
3.以进入市场为目标,或为获取技术扩散效益,利用欠发达地区厂商优势的外国投资厂商,通常采用技术入股与当地厂商合资或长期分享技术许可收益方式,与受许厂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愿意将先进技术转给欠发达地区厂商。
技术许可合同的技术转移,形式灵活,内容多样,所转移的技术,既有适合于劳动密集型,小规模生产运用,其产品符合低收入日常消费需求的传统技术,又有具有领先优势,对欠发达地区缩短技术差距,促进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现代技术。外国全股权子公司封锁先进技术,转移淘汰技术对技术引进造成困难,许可合同为欠发达地区摆脱这种困难提供了宽广的机会。
外国投资厂商以许可合同转移技术,对欠发达地区不利影响主要是:获得技术所支付的成本可能相当高。例如,对外国厂商支付许可费、提成费使外汇外流,专有技术的价值很难正确估价,在合资企业及长期分享收益的投资项目中,跨国企业会尽可能高估其技术价值并据此分享收益,使欠发达地区不能从经营技术中得到满意的收益;许可技术的外国厂商从当地厂商的经营中获益,而把技术选择、投资决策、市场变动等多种风险转给当地厂商承担;在合资经营中,当地厂商的专有技术可能被外国厂商无偿地获取;技术许可方将一些整体性较强的技术强制拆散为不连贯的零散技术,使欠发达地区支付了技术许可费用但难以获得可有效经营的完整技术。
综上所述,外商直接投资不同的技术转移类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加入WTO以后,欠发达地区也要逐步进入国际分工,了解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移的正负效应,应对挑战,提升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济经纬(河南财经学院学报)郑州F62金融与保险李燕燕/孙新雷20022002李燕燕 郑州大学商学院 孙新雷 郑州大学 作者:经济经纬(河南财经学院学报)郑州F62金融与保险李燕燕/孙新雷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1: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