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最强音——访着名经济学家汪海波教授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本刊记者 王书昆)
  记者:江泽民总书记今年5月2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汪教授对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有很深入的研究。您认为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有哪些突出特征呢?
  汪海波教授(以下简称“汪”):纵观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我认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全新的科学创造性以及全面性和总体性的特征。这里,我想先谈谈它的全面性和总体性的特征。江泽民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指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为“我们的全面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这是对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全面性和总体性特征的高度概括。依据《邓小平文选》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论述,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全面性和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这样十个方面:
  第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按照邓小平的说法,“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他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长期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此,他重申:“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第三,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这个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根本问题上,邓小平作了全新的开创性的分析。他有这样一些独到的见解:(1)“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2)“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3)“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4)“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我们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这些精辟的论述,为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四,关于农业和农村的改革。邓小平充分肯定和热情支持中国农民在改革方面的两个伟大创造,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创办乡镇企业。他说:“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他又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第五,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邓小平指出:“企业改革,主要是解决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在这方面,他特别强调了政企分开。他说:“政企分开,是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经验证明,前一方面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后一方面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
  第六,关于对外开放。邓小平把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他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主张全面开放,向所有国家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引进外国智力,大量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还作出了设立经济特区,开放十几个沿海港口城市,进而开辟沿海对外经济开放地带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等一系列重大决策。
  第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关系。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他还提出:科技体制改革“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第八,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的关系。邓小平反复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越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加快改革开放,越是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绝不能以削弱甚至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他还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
  第九,关于改革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第十,关于改革与党的领导的关系。邓小平反复指出:我们全部事业的成败,关键在党。为了实现党的领导,他还着重提出了以下三点:一是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二是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三是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记者: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想请您分析一下:邓小平同志是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可以说,在建国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他曾经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拥护者。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他,使他转变成为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创立者的呢?或者也可以这样说,邓小平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因究竟是什么?
  汪: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深入研究的问题。使邓小平同志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拥护者转变成为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创立者的因素是很多的。首先,一个重要因素是为了避免“文化大革命”悲剧的重演,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同志复出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地分析了“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他认为,权力过分集中的制度(包括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导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根源。他说:“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邓小平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强调:“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特别是80年代后期,在前苏联和东欧原来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巨变后,邓小平更加坚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他尖锐提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其次,也可以说,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是在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是在斗争中得到贯彻的。这里所说的斗争,包括反对右的错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说:“我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要保证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保证整个政策,对内开放对外开放的政策不变。”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邓小平都始终坚持了这一点。这里所说的斗争,更主要的还是反对“左”的错误。这一点,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左”的观念,总是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要根本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并在党的文件中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下来,绝非易事,而是经历了长时期的斗争。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经过拨乱反正,在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相对50年代中期以后,盲目追求单纯的计划经济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但这并没有跳出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会议上的有关提法。随着清除“左”的思想的进展和改革经验的积累,1984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在这个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高度评价了这个提法。他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以前,邓小平针对当时把市场经济说成是资本主义的“左”的观点,尖锐地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他希望党的十三大报告,要申明四个坚持的必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必要,改革开放的必要,在理论上讲得更加明白。在邓小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十三大报告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里虽然没有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但却包含了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1989年夏季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否定市场取向改革的“左”的思潮又泛滥起来。针对这一点,1991年初,邓小平再一次提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但这并没有根本扭转上述“左”的思潮泛滥的状况。于是,邓小平在1992年初重要谈话中再一次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他还严正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在邓小平上述重要谈话的指导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了上述的长期斗争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才算最后确定下来。
  再有,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形成,也是同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革命胆略和政治勇气相联系的。邓小平多次指出:改革是有风险的事,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显然,在我国进行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异常复杂的事业,因而可能发生失误甚至重大失误。与改革相伴生,总会有很多消极东西。如果这些消极东西膨胀到不适当的程度,也会发生严重后果。改革必然会触犯根深面广的“左”的观念乃至部分人的局部利益。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引发重大问题。如此等等。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邓小平认为:“这个胆略是要有基础的,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这个勇气来自人民的拥护。”
  记者:通过您这三个方面的深入分析,使我们对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江泽民总书记5月29日的重要讲话中提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对这一点,您能结合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给我们做些进一步的分析吗?
  汪:邓小平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同他提出的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样,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结合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这样四个方面来理解江总书记的讲话:
  其一,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邓小平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是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一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实际出发,正确总结了我国的实践经验。这既包括改革前一个长时期内“左”的错误教训的总结,也包括改革前正确经验的总结,还包括改革以来的经验总结。邓小平说过:“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说到改革,其实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进行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已经见效了,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有了农村改革的经验,现在我们转到城市经济改革。城市经济改革就是全面的改革。”可见,无论改革问题的提出,还是改革的逐步推开,邓小平都是从实际出发,以总结实践经验为基础。还要提到,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也是随着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不断完善的。尽管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着名论断,但同时也讲到“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显然,这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但随着改革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研究的深化,邓小平在1987年就提出不要“计划经济为主”的提法。二是从实际出发,正确总结了国际经验。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来看,市场经济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大体上是从18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30年代。在这以后,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了第二阶段,是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第二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没有看到,当然谈不上总结。斯大林和毛泽东看到了这一点,但没有正确的总结。邓小平看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正确的总结。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邓小平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践的这一正确总结,对确立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其二,按照毛泽东的说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他反复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这一点,从整体上说,包括市场经济,还包括现代企业的经营形式,还包括当今市场经济的最发达形式,如证券股市。显然,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有本质区别。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个性。但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都是以现代社会化生产作为物质基础的,因而均拥有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要求的共同规律。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共性。邓小平的上述分析,表现了他创造性地运用这一原理的高超艺术及其所达到的理论高度。
  其三,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邓小平认为,之所以要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是由于它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由于它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然,这里讲的经济体制,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它的具体表现形态。但也正是因为这样,邓小平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研究,推进到新的领域,从而大大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二是,邓小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互关系的分析,显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原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其四,邓小平认为,建国以后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由于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影响,特别是由于“四人帮”的反革命干扰,把这个基本问题弄得混乱不堪。邓小平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拨乱反正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坚持运用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彻底澄清了这个基本问题。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集中说来,就是他提出的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当然,完整说来,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体现在他所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邓小平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标志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经济体制改革又被看作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这是其一。其二,判断改革姓“资”姓“社”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其中首要的标准又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就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前提。
  记者:您从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四个方面谈了邓小平在创立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这也正是您前面所提到的它所具有的强烈的实践性、全新的科学创造性的特征。邓小平同志虽然逝世了,但他创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仍然是时代的最强音,仍然对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我们想请您谈一谈,应当如何看待这一理论的伟大意义。
  汪:因为时间关系,在这里,我只能讲一下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中最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极重要的贡献,并且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保持着极重要的作用。但是,当时他们提出过两大设想。第一,“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第二,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历史表明:这两大设想并不符合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并且关系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运。当然,这里问题发生的根源,并不在于这两大设想,而在于后来有些共产党人在这些问题上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列宁依据对帝国主义基本经济、政治特征的分析。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分析,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正是这个社会主义革命新理论,指导了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战后一系列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应当把列宁提出的这个社会主义革命新理论连同他大大发展了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划时代发展。
  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摆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第二个设想的束缚。只有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巨大勇气和魄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依据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否定了这个设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推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凡是没有这样做的,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都瓦解了;凡是这样做的,社会主义制度又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呈现出勃勃生机。因此,应该把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以此为依据的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连同他创立的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看作是继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新理论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又一次划时代发展。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邓小平说过:如果中国改革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当然,不是把它搬给别国。
  记者:汪教授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接受我们的专访,回答了我们的许多问题,使我们获益匪浅。再一次感谢您对《新视野》杂志的关怀和支持!
  
  
  
新视野京11-14F1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王书昆19971997 作者:新视野京11-14F1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王书昆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57:59

[新一篇] 時代呼喚兒童文學精品

[舊一篇] 時代裂變中的輝煌崛起  ——20世紀中國文學現代知識分子話語的誕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