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虚概念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虚概念问题是逻辑学概念论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但人们对虚概念的理解始终存在分歧,所以讨论虚概念的文章很多。虚概念又名“虚假概念”、“虚幻概念”、“虚构概念”、“零概念”、“空概念”、“非实在概念”等。这些不同的名称都是围绕着虚概念问题的讨论而提出来的。光从这些不同的名称中也可反映出人们对虚概念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分歧,但大体上,各种不同的名称下所谈论的是指“鬼”、“神”、“共产主义社会”、“人民资本主义”、“祥林嫂”、“圆的正方形”等这一类概念。有关虚概念的问题很多,本文主要总结、评价人们对虚概念的几种主要的错误观点,澄清虚概念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因为这是人们进一步研究讨论虚概念问题的前提或基础。
  我们认为,在虚概念的讨论过程中,有人对虚概念存在误解,大体说来,主要有如下四种。第一种,认为“一切概念都是实概念”。如李明乾同志在《浅析虚概念》一文中写到:“‘虚’是相对于‘实’而言的。‘有’则为‘实’,‘无’则为‘虚’。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有一概念存在就会有一个与它相对应的反映对象的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都可以成为反映对象。反映对象,或者是客观事物,或者是主观现象。所以,笔者认为,从每一概念都有它的反映对象存在的这个意义上讲,一切概念都是实概念。”[①]第二种,把虚概念误认为是实概念。“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概念在许多讨论虚概念的着作或文章中提到。例如,诸葛殷同等着的《形式逻辑原理》中说:“没有外延的概念叫做虚假概念。一个概念的所指对象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这样的概念就是虚假概念。”还说:“共产主义社会虽然目前在客观世界中还不存在,但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共产主义社会将来一定要实现,所以共产主义社会的外延不是空类。”[②]第三种,把实概念误认为虚概念。例如卢洪良在《虚概念也有内涵和外延》一文中说:“哥白尼的地球绕日运行并自转的‘日心说’,今天成了小学生的常识。可在历史上长期被人们误作虚假概念,更被宗教界视为异端邪说,直到1846年发现了海王星,才被最后证实为真理。”[③]再如李明乾同志在《浅析虚概念》一文中把“燃素说”误作为虚概念[④]。第四种,把假的判断(或命题)误认为是虚概念。龚家淮老师在《虚概念初探》一文中讨论了“人民资本主义”、“全民的党”、“全民的国家”等虚概念的真假问题。其实,龚老师在讨论中把虚概念同假判断相混淆,从而得出了有些概念为假的错误结论[⑤]。再如喻正夫同志在《也谈概念反映什么——兼谈“虚概念”的真假及其内涵和外延》一文中写道,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亚里士多德提出并为1000多年来人们公认的‘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大’的观念是不合逻辑的”。“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大的观念也是假的,应该予以否定,由别的观念加以代替。”[⑥]
  我们认为,如上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从根本上说,虚概念指的是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其相应对象的概念。虚概念是同实概念相对而言的,实概念则指的是在客观世界中存在其相应对象的概念。这是实概念和虚概念的定义,据此人们能够判定某一概念属于实概念或虚概念。
  我们也同样认为,“虚”是同“实”相对而言的,“有”则为“实”,“无”则为“虚”,实虚问题导源于有无问题。但重要的是如何理解“有”“无”。就逻辑学中所说概念而言,有无问题即是概念的反映对象的有无问题。但此处有两个问题容易混淆,并且事实上也有人混淆了。在不加限制地谈论概念的反映对象的有无时,我们认为根本谈不上概念的实虚问题,这里涉及到的仅仅是概念的外延的有无问题。
  我们知道,概念有两个逻辑特征,即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而外延指的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概念的反映对象的量的范围。而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概念的反映对象可以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也可以存在于主观世界中,并且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是逻辑常识,不必赘述。但这里所谈论的反映对象是概念的外延问题。既然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逻辑特征之一,那么任何概念都有外延。因为,一般地说,任何事物如果丧失其特征就不再是这个事物了。所以,如果一个概念丧失掉其外延的特征也就不会是概念了。即任何概念必有外延,即任何概念必有其反映对象,因为概念的外延指的就是概念的反映对象的量的范围。
  所以,当我们谈论一个概念的反映对象的有无时是在谈论一个概念是否有外延,这里并不涉及到一个概念是实概念还是虚概念的问题。
  既然内涵和外延是概念(包括实概念和虚概念)的逻辑特征,那么概念与其内涵和外延就有联系,具体到我们讨论的虚概念而言,虚概念与其外延就有一定的联系。但我们谈论一个概念是实概念还是虚概念时并不能只笼统地说,这取决于概念反映对象的有无,(上文已说明,这种有无只涉及到概念外延的有无),这里存在着一个论域上的限制,即一个概念是否为实概念或虚概念,取决于其反映对象在客观世界中的有无,具体地说,如果一个概念的反映对象存在于客观世界中,那么这个概念就是实概念;反之,如果一个概念的反映对象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那么这个概念则为虚概念。上文已说明过,任何概念都有外延,即任何概念都有反映对象,而虚概念的反映对象只不过是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仅存在于主观世界中,如“神”、“鬼”、“祥林嫂”等概念。也就是说,实、虚概念取决于其反映对象的有无,只在于其反映对象在客观世界中的有无。即虚概念的“虚”只虚在其反映对象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而不是“虚”在其反映对象不存在。
  所以,概念的反映对象的有无根本不是划分概念为实概念和虚概念的标准或根据,而是概念有无外延的标准或根据。这也就是说,在判定一个概念是实概念还是虚概念时直接同外延联系在一起显然违反了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既然概念的反映对象的有无不是判定实、虚概念的标准,而是判定概念的外延的有无的标准,那么是否意味着,有的概念有外延,而有的概念无外延呢?这也是在虚概念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争论问题。有人主张任何概念都有外延(如《普通逻辑》(增订本)等),有人则主张实概念都有外延,而虚概念则无外延(如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等)。笔者倾向于前者的主张。限于篇幅,在此仅作简要的说明。众所周知,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逻辑特征之一,即任何概念都有外延。同时人们又承认虚概念是概念。从这两个论断根据三段论直接就可以得出,虚概念也有外延。否则势必造成难以解决的困难。具体地说,若承认任何概念有外延,又主张虚概念无外延,据三段论就会得出虚概念不是概念;若承认虚概念是概念,又主张虚概念无外延,据三段论就会得出有些概念没有外延。这后两种结论都是人们难以接受的。另外,形式逻辑是外延逻辑,也就是说,形式逻辑是从外延方面来处理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规律、思维方法等问题的。如果说虚概念没有外延,而事实上在人们思维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遇到虚概念,这等于说在思维过程中形式逻辑失去作用了。这显然不符合人们的思维实际。
  简言之,划分实概念和虚概念的标准虽然与概念的反映对象有关,但不取决于此,此外还须看概念的反映对象在什么领域的存在,只有在客观世界中有反映对象的概念才是实概念,反之则是虚概念。所以,尽管一切概念都有反映对象,但却推不出“一切概念都是实概念”的结论。从根本上说,主张“一切概念都是实概念”的人把概念划分实概念和虚概念的标准或根据,与概念有无外延的标准或根据相混淆了。
  我们谈一谈“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概念的实虚问题。本文多次强调实概念和虚概念的定义和划分标准,实概念和虚概念的划分标准在于其反映对象是否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我们知道,“共产主义社会”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相应的对象,所以它是虚概念。即使根据历史发展规律,共产主义社会将来必然实现,但目前尚未实现,所以根据实概念和虚概念的定义和划分标准,“共产主义社会”是虚概念。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概念,从哲学上来说,它涉及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向它事物转化的这一发展过程的一对范畴。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种种发展趋势,现实性是可能性的实现,是一切实际存在的事物的总和。在可能性中,有实在的可能性和虚假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等等。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有着丰富的内容,但最基本的、首要的是:可能性存在于现实性之中,是尚未展开的现实性;现实性离不开可能性,是实现了的可能性。
  就我们所讨论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概念而言,即使它有真实的可能性,甚至是现实的可能性,但目前还只是可能性而已,还未达到现实性。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而我们所说的虚概念就是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其相应反映对象的概念,而“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概念目前尚未有相应的反映对象,所以,它目前就是虚概念。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认识在深化,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所公认的。也正因为此,本文前面曾谈到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有朝一日共产主义社会真的实现了,那么“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概念当然也就存在了相应的反映对象,那时,“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概念也就自动变为实概念了。但目前而言,共产主义社会尚未实现,所以根据虚概念的定义,“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概念仍为虚概念。
  有人之所以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不是虚概念的另一原因似乎是,若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虚概念,会有损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正确性、真理性和科学性。其实不然。一个学说里是否包含虚概念与这个学说的正确性、真理性和科学性无直接关系。具体地说,某一学说是科学的、正确的,这一学说可以包含虚概念,也可以不包含虚概念。这就是说,无论“共产主义社会”是否为虚概念都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正确性等无关。概念的科学性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概念同语言、实在等存在密切联系,在此我们只从逻辑角度简述概念的科学性。一般地说,科学的概念具备如下的逻辑特征:可确定性、可变动性和可检验性。可确定性是指科学的概念在某一时期某一科学体系中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可变动性是指科学的概念并不是静止的、僵化的,它的内涵和外延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而发生变化,例如,“太阳系的大行星”这一科学概念在科学史上就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远的不说,在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这一概念的外延就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六大行星[⑦],而我们现在知道,除哥白尼所提到的六大行星外,还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即九大行星;可检验性是指科学的概念是可以通过实践直接或间接检验的,即使是在某一历史时期在实践上不能检验,至少在理论上或逻辑上是可以检验的。当然,科学的概念在检验之后可能证实或证伪。相反,如果一个概念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逻辑上也不能检验则是非科学的,如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就是非科学的概念,因为基督徒声称“三位一体”是超出人们的认识能力以外的。其实,虚概念与非科学的概念是真包含关系,即所有的非科学概念都是虚概念,但并非所有的虚概念都是非科学的概念。所以,虚概念与非科学的概念不应混淆,在某一学说中是否含有虚概念并不涉及到这一学说的科学性。
  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⑧]恩格斯的这个论断是精辟的,科学的实际发展过程正是这样进行的,当然不仅自然科学的发展形式是假说,社会科学的发展形式同样是假说。对此我们无需列举大量的俯拾即是的事实。列宁也说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本身已经是个天才的思想。当然在那时暂且还只是一个假设,但是是一个第一次使人们有可能极科学地对待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假设。”又说:“现在,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⑨]
  不论假说还是科学,里面都可以包含虚概念,这都不影响学说的科学性。在任何学说中,只要某概念的反映对象在客观世界中还没有对应物,它就是虚概念,而这个虚概念如果后来有了对应物,那么它就立即自动变为实概念。简言之,科学的概念并非一定是实概念。人们不应把实概念、虚概念与科学的概念、非科学的概念相混淆。
  关于“日心说”、“燃素说”,我们认为,由于现实世界中的确存在过“日心说”和“燃素说”,所以二者都是实概念,并且在历史上也从未被人们误认为是虚假概念。
  就“日心说”而言,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的确提出过;甚至早在公元前2世纪古代亚历山大里亚文化最昌盛时期,萨摩斯的阿利斯塔克(Aristrchus)就提出过日心说。也就是说,“日心说”在客观世界中有相应的对象,根本不是虚概念。
  至于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宗教界长期视为异端邪说”,也不能说明“日心说”曾被人们误认为是“虚假概念”。事实上哥白尼的日心说与当时作为基督教神学理论依据的托勒密的地心说相抵触,仅就这一点,哥白尼的日心说就不会得到当时西方宗教界的认可,从而定为异端邪说。
  一个学说或者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因为一个学说是知识体系,是判断系统。而判断总有所述说,有所断定。有所断定就存在真或假。错误的学说不等于这个学说的不存在,恰相反,就宗教界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定为异端邪说而言,就已从一定程度上从反面说明日心说的存在。或者更简单的说,哥白尼的日心说指的是哥白尼提出的以太阳为中心、其他一些天体绕太阳运转的一种学说,“日心说”就是这种学说的简称。因为这种学说的确在客观世界中存在过,所以,“日心说”是实概念,而不是虚概念。
  就“燃素说”而言,同“日心说”一样,也是实概念。17世纪末18世纪初,德国化学家贝歇尔(Becher)和施塔尔(Stahl)创立了燃素说。燃素说主张,燃素是火的元素和动力,可燃物之所以能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时可燃物失去燃素,变成灰烬,如果灰烬获得燃素,又可变成可燃物。但燃素说本身含有矛盾。它不能解释经验事实。即物质燃烧既然是分解燃素的过程,燃烧后的灰烬就应该比原物质轻。但经验证实,燃烧后的灰烬比原物质重。对此,燃素说的主张者只得用燃素有负重量搪塞。1777年拉瓦锡(A·L·Lavoisier)在《燃烧概论》一文提出燃烧的氧化说,即物质燃烧是氧化过程,可燃物燃烧后的灰烬之所以变重是因为燃烧物吸收了氧气的重量,并通过实验得到证实。氧化说能解释燃素说不能解释的事实,所以氧化说最终否定了燃素说。
  尽管实践证明,氧化说是正确的,燃素说是错误的,但这不能说明“燃素说”是虚概念,因为“燃素说”在现实世界中有反映对象,即由贝歇尔和施塔尔所提出的那种关于燃烧的学说。
  顺便指出,虽然“燃素说”不是虚概念,但“燃素”却是虚概念。因为化学家们从未从可燃物中分离出“燃素”这种东西,更不知道“燃素”的真正性质,这也是当时为什么有人提出新的燃烧学说来否定燃素说的原因。
  而人们谈论“燃素说”的假时,这里的假指的是这种学说的假,而不是“燃素说”这个概念的假。其实,“燃素说”是指关于用燃素解释燃烧现象的学说,因任何学说都是判断体系,而判断或真或假,所以燃素说有真假,并且事实证明,燃素说这种学说的确是假的。但“燃素说”这个概念本身是无所谓真假的。所以,人们不应该把错误的学说同概念的真假问题或概念的实虚问题混淆在一起。对此在下文中将有较详的论述。
  有人把假判断混同于虚概念的问题(本文开头曾引证喻正夫同志和龚家淮老师的有关论述)。我们认为,从喻正夫同志的上述引文中根本找不出虚概念。科学史上的史实是,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同质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较重的物体比较轻的物体下落快。而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和铁球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论断。从逻辑上讲,亚里士多德的论断蕴涵着矛盾,具体地说,假设A、B两个同质的物体,在重量上A大于B,那么(A+B)的重量大于A的重量,那么再根据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论断,就会得出(A+B)的下落速度既大于A的下落速度又小于A的下落速度。所以,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论断不可能是真的,并且伽利略通过铁球实验得出了同质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的结论。这样,伽利略不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证明了亚里士多德上述论断的假。
  然而,这里所谈论的“假”根本不是概念的假,而是指亚里士多德的“同质的物体下落过程中,较重的物体比较轻的物体下落快”这一判断的假。众所周知,判断总是有真假的。判断最终由概念构成,但判断的真假却与概念有无真假无关。更一般地说,在逻辑上,某事物是否具有某属性推不出该事物的构成部分也是否具有某属性。
  本来,虚概念是没有真假的,更一般地说,所有的概念都是没有真假的。因为真假问题仅仅是判断(或命题)的特性,因为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有所断定也就产生了真假,所谓真,即是断定符合实际;所谓假,即是断定不符合实际。而概念是没有断定的,当然也就不存在真假问题。例如,“人”这一实概念和“鬼”这一虚概念都是无所谓真假的,只有对“人”、“鬼”作出断定并根据这些断定是否符合实际才能说关于“人”、“鬼”的断定是真的或假的。如,“人是动物”(真),“人不是动物”(假),“鬼是存在的”(假),“鬼是不存在的”(真)。但这样产生出来的真或假,是就关于“人”、“鬼”的断定而言的,而不是就概念“人”、“鬼”本身而言的。从逻辑上说,真假问题是指判断且仅指判断而言的,概念仅有实虚,而推理仅有对错。而在虚概念的讨论过程中,还有人在讨论虚概念的真假问题,这实在是不应该犯的逻辑上的错误。无论如何,人们也不能把假判断同虚概念混为一谈。
  我们认为,真假仅为判断的特性,而非概念的特性。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反例来说明。早在古希腊的麦加拉学派就曾提出过一个“说谎者”悖论。这个悖论是,一个人仅仅说了一句话:“我在说谎。”除了这句话本身没有说更多的话。这句话用逻辑的语言来说就是:“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对此大多逻辑学家根据这句话就推出了逻辑矛盾。即若认为此人所说为真,则此话为假;反之,若认为此人所说为假,则此话为真。这个悖论在逻辑史上影响深远,促使众多逻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其实,如果我们一贯地坚持真假仅为判断的逻辑特征,而非概念的逻辑特征,那么这个问题可以非常简单地得到解决。
  从逻辑上说,真假仅为判断(命题)的逻辑特征是说,真假是专指判断而言的。假设某判断为“P”,那么“P”是有真假(或真或假)的。说“P是假的”等于说“非P”,而“P”与“非P”有矛盾关系。我们说某判断是假的,总是相对于别的判断来说的。如“P是假的”(“非P”),是相对于“P”来说的。而说“P是真的”在逻辑上等值于“P”,因为“P”本身意谓着P为真。所以,在逻辑上说“P”和说“P是真的”是一回事。当然这一点在自然语言的交际中可能不同,如骗子在说话时就经常说“……是真的”,但这里的不同不是逻辑上的不同,只是在人们的心理上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在语言学上,语句要符合句法才有意义,否则就是没有意义的。同样,在逻辑学上,判断只有符合逻辑句法才有意义。由于语句与判断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并非严格的一一对应),有的符合句法的语句也符合逻辑句法,所以这样的语句也就可以表达判断。但有些符合语言句法的语句却不符合逻辑句法,这样的语句在逻辑上被认为是无意义的。如“所有的道德都是红色的”就是无意义的,因为它不符合逻辑句法。同时,我们也不能说“所有的道德都是红色的”是假的,因为如果认为“所有的道德都是红色的”是假的,那么根据二值逻辑,与“所有的道德都是红色的”相矛盾的“有道德不是红色的”则是真的,但我们同样不承认“有道德不是红色的”是真的。
  我们再来讨论上面提到的“说谎者”悖论。我们认为,这里根本不存在悖论。如果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即“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那么这是一个不符合逻辑句法的语句,是没有意义的,谈不上真假问题,因为真假是就判断而言的。具体地说,当我们说“P是假的”时,这里的“P”是判断,在语言上表现为一个语句;而“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这里的“我说的这句话”不是判断,而是概念,在语言上表现为一个词组。我们知道,概念本身无真假,所以“我说的这句话”这一概念本身也无所谓真假,如同“人”、“鬼”等概念无真假一样。通过所谓的“说谎者”悖论,我们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真假是判断的特征,而绝非概念的特征。所以,假判断与虚概念是不容混淆的。
  可以看出,如上所提到的四种错误见解都是违反逻辑的。其主要原因,或者混淆实、虚概念的划分标准与概念有无外延的标准,或者混淆虚概念与非科学的概念,或者把错误的学说同所谓的概念真假相联系、混淆错误的学说与虚概念,或者混淆假判断与虚概念,或者兼而有之。
  本文在总结、分析、评价如上四种对虚概念的误解的同时,论证了自己的主张。但愿这个工作能够进一步消除人们在虚概念问题上的一些分歧和误解,从而使人们逐渐在虚概念问题上取得共识。
  注释
  [①]、[④]《九江师专学报》(哲社版),1995.2。
  [②]诸葛殷同等:《形式逻辑原理》,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第30页。
  [③]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研究会:《形式逻辑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第125页。
  [⑤]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研究会:《(1983)形式逻辑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第117—119页。
  [⑥]《江汉论坛》,1982。
  [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科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2页。
  [⑧]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8第1版,第218页。
  [⑨]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着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7、10页。*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呼和浩特90-96B3逻辑许占君19971997本文总结了在虚概念问题讨论过程中存在的对虚概念的四种主要误解,从逻辑的和实际的理由分析、评价了这四种误解的有关原因,同时论证了自己的主张:虚概念是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其相应对象的概念;虚概念的“虚”只虚在其反映对象在客观世界中的不存在,而不是虚在其反映对象的不存在,所以虚概念与其外延的有无不直接相关;虚概念与非科学概念不是全同关系,而是真包含关系;概念(包括虚概念)无所谓真假,所以假判断与虚概念不应混同。逻辑学 虚概念 实概念 真假许占君 内蒙古大学哲学系 作者: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呼和浩特90-96B3逻辑许占君19971997本文总结了在虚概念问题讨论过程中存在的对虚概念的四种主要误解,从逻辑的和实际的理由分析、评价了这四种误解的有关原因,同时论证了自己的主张:虚概念是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其相应对象的概念;虚概念的“虚”只虚在其反映对象在客观世界中的不存在,而不是虚在其反映对象的不存在,所以虚概念与其外延的有无不直接相关;虚概念与非科学概念不是全同关系,而是真包含关系;概念(包括虚概念)无所谓真假,所以假判断与虚概念不应混同。逻辑学 虚概念 实概念 真假

网载 2013-09-10 21:43:20

[新一篇] 如何理解“消滅私有制”

[舊一篇] 如何理解辯證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