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学的创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分类号 F0—0
      一、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经济学的生命力体现在功能上。功能存,经济学的生命力存;功能亡,经济学的生命力也亡。经济学的功能是指经济学的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功能,设计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协调发展的功能以及解释经济政策、对策、决策正误的功能。经济学的功能是经济学生命力的本质。而经济学的功能的源泉,则是经济学的创新。
  任何有限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时空条件,经济学也是这样。同样是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思想,但因为反映的历史阶段不同,会具有很大的差异。当一种经济条件退出历史舞台以后,只有在这种经济条件下才能存在的经济规律就会消失,反映这种经济条件及其发展规律的经济学就会失去其功能。如果用这种已丧失了功能的经济学去认识、设计和解释现实的经济生活,将会对现实的经济生活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当然,经济学不可能不对已经逝去的经济关系作出研究,也不可能不对未来的经济条件作出预测,但如果用这些思想作为认识、设计和解释当前经济关系的工具,则会闹出历史的笑话。因此,随着经济条件的变更,经济学必须不断创新,及时取得新的生命力。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的科学,而历史的科学也一定是历史性的。
  经济学创新的实质是使经济学取得应该具有的功能,其意义是使经济学及时反映现实的经济生活,阐明现实经济生活存在的依据、本质及其发展方向,指明推动经济生活发展的动力和健康发展的道路。这样的经济学,将成为人们认识现实经济生活、设计经济制度和评判经济政策的思想工具,对推动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经济生活迫切需要具有创新性质的经济学的指导。这是因为,我们所从事的经济建设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在一个经济基础落后,人口众多,经济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度创造世界上最美好的经济生活和最公平的经济关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性的难题。经济学在这个难题面前,必须有所作为,必须有所贡献。当前,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充满着矛盾: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公有制客观上要求共同富裕的矛盾;市场经济下企业和地方政府要求有自主权和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客观上要求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矛盾;社会主义经济要求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要求自由发展,与公有制经济争市场争地位的矛盾;我国利用外资和外资利用我们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的矛盾;微观经济效益的利己性和宏观经济效益的利他性之间的矛盾,等等。针对这诸多矛盾,经济学必须给出科学的回答,指出解决或缓和这些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如果经济学不能对上述诸矛盾作出科学回答,不能推动决策者制定出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对策,任这些矛盾发展下去,甚至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变化,如集体主义让位于个人主义甚至利己主义,共同富裕让位于两极分化,宏观调控让位于绝对的经济自由主义,公有制的地位让位于私有制,我们利用外资让位于外资利用我们,经济发展让位于环境恶化,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将会是十分暗淡的。因此,经济学界必须担负起科学地回答现实经济生活难题的历史重任,经济学必须创新。
      二、经济学创新者的立场
  经济学创新者要使自己创立的经济思想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就必须解决立场问题。经济不经济,有其判定的客观标准。如果把经济发展视作做蛋糕和分蛋糕,那么能够使蛋糕做大和使蛋糕分配有效的经济发展过程,才是经济的,否则就是不经济的。能指导经济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经济学才能配称经济科学,否则就名不符实。经济学创新者应该站在使蛋糕做大和蛋糕分配有效的立场上,去认识经济现象,去设计经济发展,去解释和提出经济政策主张。
  (一)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去创新经济学。当前,我们在进行经济学创新时,是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说话,还是站在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其结论会迥然不同。例如对通货膨胀的认识,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会认为不好,因为通货膨胀是一种通过市场价格对国民收入进行重新分配的力量,它会降低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而人为地提高了少数人(主要是私有制经济的当事人)的盈利水平。工资劳动者没有办法抵消通货膨胀对自己收入的侵蚀,而经营者则可以利用通货膨胀抛售商品,通过提价转嫁通货膨胀造成的消极影响,最后,是少数人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得利,大多数人吃亏,这实际上是一种少数人对多数人持有的社会财富的隐蔽的掠夺。如果经济学家站在少数人立场上,他就会认为通货膨胀好得很。难怪人们把这些经济学家称呼为“大款经济学家”,因为他们在谈通货膨胀时,总是站在少数大款的立场上说大款喜欢听到的声音。
  (二)要站在科学的立场上说话。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准是社会实践。经济学反映了现实经济生活的本质,揭示了它的运动规律,为人们从事微观的或宏观的经济活动指明了方向,它就是科学的经济学。但是,有的学者往往把反映经济生活外部联系的东西视为科学,而把反映经济生活内部联系的经济理论视作伪科学,是非颠倒。例如,有位学者竟然说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实在没有什么道理”,而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才是科学的认识。其实,价格只不过是价值表现的完成形态。供求关系只能说明价格波动,但却不能说明价格本身。例如当供求平衡时,价格既不会升高也不会降低,这个既不高又不低,是相对于什么讲的?只能是相对于价值讲的。足见,价格是外在的东西,决定价格波动的因素也是外在的东西,只有价值与货币的关系,才是决定价格水平的内在的东西。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可以合二为一,那么任何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经济科学的功能在于透过现象去揭示本质,而不是对于经济现象的直观描述。
  但是,有些学者在追求经济学创新时往往满足于现象描述,提出了一系列庸俗化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提出这一种观点的人所说的社会劳动,既包括了活劳动,又包括了物化劳动,甚至还包括了政府活动。这种观点认为,活劳动是劳动,物化劳动也是劳动,政府活动也是劳动。因而都创造价值。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价值创造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例,劳动生产率也能创造价值。
  再有一种观点认为,生产资料与人共同创造价值。这种观点认为,虽然生产资料不能单独创造价值,但是可以和人共同创造价值,并且可以把人提供的价值实体成倍地放大。持这种观点的人,把机器作为价值实体的放大器,认为马克思也是这样看问题的。
  有论者甚至利用反问的方式作为理由来论证劳动生产率、生产资料等等因素也创造价值。他们问:如果生产率、生产资料这些东西不创造价值,那为什么资本家千方百计地改进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呢?好像这样一问,就足以证明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可以创造价值了。其实,资本家最关心的不是创造多少价值,而是属于他的产品到底能为他实现多少价值,以上种种观点均谈不上是经济学的创新。对上述几种观点的批驳,详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商品价值论纲》。
  (三)要站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立场上说话。人类经济史,是一个不断探索利用自然力来代替人力的历史,这种历史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由自然力代替人力的方法的改进所推动的。能够找出自然力代替人力的方法的力量,是人的脑力,而不是体力。因此,脑力是体力的解放力量,它通过找到自然力代替人力的具体途径来实现解放人的体力的作用。为什么脑力具有解放体力的作用?这是因为,人的脑力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能力,人们通过这种认识力,不仅能把握住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且还可以把握住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到人与自然物质的联系以及人通过何种手段去利用自然力。如果说脑力是一种发明利用自然力的力量,那么体力则仅仅是人自身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力,这种自然力的局限性使人类认识到有必要和可能去利用自然力来代替体力。可以这样说,人力的本质不是体力,而是脑力。随着人类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人力在生产中的内在比例也将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源泉。人力在生产中的内在比例,在不同的经济时代是不相同的。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体力在人力中占居主导地位,而脑力则居次要地位。以后的发展则表明,体力在人力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脑力在人力中的比重则逐渐上升。
  这正是人力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大趋势。认识这个大趋势,立足于这个大趋势去进行经济学创新,将会使经济学理论实现革命性变革,使经济学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邓小平经济思想是创新的典范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是他立足于人民利益,立足于科学思考和立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大趋势而实现的经济学创新。这个创新,为我们树立了经济学创新的典范。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及其理论价值是:
  (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个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认识工具。
  (二)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点。这个理论,为我们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心一意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根据。
  (三)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具体经济制度的观点。这个理论,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区别,在根本经济制度不变的条件下选择具体经济制度,提供了依据。
  (四)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的理论,认为生产力的多层次决定了所有制结构的多成份,多种经济成份决定了多种分配形式。这种理论,为我们科学地认识、设计和评判具体的经济制度和政策,提供了依据。
  (五)提出了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的相互关系的观点。认为允许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最终目标。为此,先富者必须帮助后富,不搞两极分化。这个理论,为我们科学认识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合理性和界限,提供了工具。
  (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财富形式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财富形式是商品,而不是产品。这个理论,为我们科学认识我国所处的经济形式的发展阶段,选择和发展商品经济,放弃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形式开辟了道路。
  (七)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经济本身不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这个理论,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和设计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建立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客观要求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框架。
  (八)提出了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观点。他认为,改革就是革命性变革,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三个有利于”的客观标准。这些理论,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制度创新的意义,为科学地评判经济改革提供了认识工具。
  (九)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的观点。他认为,我国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世界市场和经济资源,推动国内经济更快地发展,否则就会连信息都不灵,等于自甘落后。这个理论,为我们科学认识世界经济,认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提供了工具。
  (十)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者的概念应该扩大到精神生产劳动者的观点。他认为,从事科技、教育等精神生产的脑力劳动者也是劳动者,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个理论,为我们科学地认识脑力劳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科学地认识脑力劳动者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生产关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国家彻底结束对待知识分子的左的倾向,提供了最高的政策依据。
  (十一)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他认为,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要依靠科学技术,为此,就必须大力抓好教育。他认为,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个理论,为我们科学地认识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和发展趋势,为我国走上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十二)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要有宏观调控观点。认为在宏观调控中,中央要有权威,说话要算数,各地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为我们认识宏观调控有效性的条件,提供了工具。
  (十三)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和经济建设要有政治保证的重要观点。这些观点,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推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推动全社会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结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的上述经济思想,反映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基本特征,具有很强的认识功能、设计功能和解释、评判功能,为我国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国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邓小平经济思想,不仅是现实经济生活的指针,而且是经济学创新的典范,为我国经济学创新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8~21F11理论经济学唐国增/刘运河19981998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实现经济学创新,经济学家们必须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即必须站在人民、科学和生产力的立场上,去认识和解决经济问题。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因而具有巨大的生命力。经济学/创新/生命力/邓小平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政教系 050016 作者: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8~21F11理论经济学唐国增/刘运河19981998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实现经济学创新,经济学家们必须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即必须站在人民、科学和生产力的立场上,去认识和解决经济问题。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因而具有巨大的生命力。经济学/创新/生命力/邓小平

网载 2013-09-10 22:00:18

[新一篇] 論經濟倫理學的研究框架和學科特征

[舊一篇] 論經濟學的量化趨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