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盈”与“缺失”  ——视觉文化视野中的古装电视剧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大众文化兴起后,艺术的表现由形而上的价值向个体的经验转移,由思想逐渐向感官的倾斜,意义价值不断被搁置,接受大量外界信息的视觉感官成为大众文化寄寓的重镇。摄影、电影、电视及晚近的网络通过机械、电子等科学技术将人类的视觉延伸至更为宽广的时空领域中,产生了“震惊”(本雅明语)效果,吸引着大众参与文化的享受和建构中,产生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文化大潮。
  当人们沉迷于各种影像产品带来的刺激兴奋,直至疲惫和麻木时,面对丰富又充盈的视觉文化现象,经常淡忘和疏离了因匮乏而产生的视觉文化源头和形成机制。绘画、雕塑等传统视觉艺术与人类的记录流传的渴念直接相关。出于对某种深刻印象和令人震颤的感觉的留恋,也因为这种美的现象逝去的不可挽回,人类将自身的情感浓缩在绘画作品或雕刻作品中。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拉康,在探究视觉艺术的心理机制时,都将视觉艺术的源动力归结于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创伤”和性“缺失”,因“缺失”而产生的困扰和渴求、转换和升华,导致了艺术行为。这种理论阐释虽不乏有无限放大“性”功能的嫌疑,其“缺失”之说倒切中了当下繁华无限却始终难以缓释人们内心焦虑的症状。
  古装戏是当代重要的类型电视剧,自《戏说乾隆》开始,在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每年都有几十部古装戏出品,造成了古装戏题材重复、模式单一,造成金玉与泥石俱下的失控局面。2006年,在广电总局提升古装戏品格和质量的强烈呼吁中,依然有几十部古装电视剧开拍。这些长篇巨制一播就是40集、80集,从远古传说到民国,把中国古代历史各种正史、野史、艳史和轶事都搬上了荧屏,让大量的观众以各种方式凭吊旧世、缅怀古人,制造了竞相说史的盛况。
  当中国历史以各种严肃的、怪诞的和滑稽的姿态在荧屏上面世时,以视听语言制造了古装戏电视剧的繁华时代,但在引发的各种关于电视剧上古装戏的争论中,却又透露着通过荧屏说史的种种隐忧和困惑。正如视觉文化理论所指出的,视觉文化现象的背后蕴含着的“正是文化的视觉危机”[1]。古装戏繁荣背后同样也隐含着传统文化及真实历史的分离和断裂。古装戏的创作动机源于人们缺乏确定的历史依据和精神信仰。如果说能够体现创作者个性特征的视觉文化作品显露了个体性心理的“缺失”,那么集体创作并为大众所认同的古装电视剧和“以所需来定制作品”的创作动机道出了当下古装电视剧创作基点源于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匮乏。
  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的变迁、西方文化思潮的引进带来了中国社会强烈震荡,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到日常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此而产生的文化断层感尤其明显,20世纪成为历史叙事中的一个时间节点,成为区别古典与现代的一道历史鸿沟。在整个20世纪的文艺创作中,对古典社会的历史再叙事也就拥有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被赋予价值和意义的历史现象转换为历史经验和教训,成为现代社会中提供借鉴的可靠文化资源。
  着名的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引用迪格尔印第安人的箴言“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2]。文化是历史久远、代代相传的,谈起历史时,人们自会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沉重和沧桑。“距今”、或者是“……年前”之类的故事讲述方式很自然地会让人产生了崇敬感。我们虽然并不了解历史过程,但是,承载着意义和价值的中国述史传统会让进入历史情境的人产生一种神圣的感觉,“经过时间淘涤的历史满是意义和价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间距离不仅使我们具备对不可知领域探讨摸索的神秘,而且会因自身的无知产生了历史的厚重感。
  但是,当色彩各异的历史景象同时呈现在眼前时,当阶段、场合抹平了各种时空差异时,应接不暇的接受者还会细细品味这份历史感吗?还会小心翼翼地揭开历史的迷雾吗?当全体大众都来接受文化来消费历史的时候,历史的厚重就在这没有梯度、没有层次的平面景象面前丧失了。
  既然历史价值的内核已经不再需要,为何还有借其外壳拍摄那么多的古装戏呢?中华民族的历史悠远,于现实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资源。在社会转型期,尤其在探寻民族出路时,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就会大大增加。20世纪三次历史题材创作高潮,一是在抗战时期,郭沫若、阳翰生、阿英等剧作家创作了不少影响深广的话剧,掀起了再现历史重写历史的高潮;二是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初创期,为符合时代真实,再度出现大量新编历史剧作。三是1990年代,面对经济环境的重新调整,社会发展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型中,重现历史题材创作的高潮。不过,此次高潮全面展现了现代媒体技术和视觉文化的新气象,将古装戏搬上了现代生活的荧屏。凭借视觉化的更易理解、更迅捷的原则,古装戏突出地体现了在当下语境中历史和文化消费的快餐化取向。
  与传统的艺术样式不同,电视剧在文本与观众间通过视觉感官建立的是“看”与“被看”的关系,“视觉化在医学上的结果最具戏剧性,从大脑的活动到心脏的跳动,一切都借助复杂的技术转换为一种可视的图式。”[3]以“看”的方式转换原来的“读”的艺术接受形态,单位时间内的影视文化的信息量大且速度快,使人们原有的认知模式发生了断裂和变迁。
  1、“被看”对象的变迁——历史价值的分延。传统的述史因阅读的接受方式确定历史价值。但在当下的电视剧古装戏中,历史文本不确定,不同的历史评判视角就会有产生不同的历史文本,多元观念也产生了对历史事件的多重揭示,由此产生了正史、野史和轶事等多种历史版本。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历史发展合乎社会进步的规律,而历史人物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判标准都是统一的。传统历史观还认为可以通过大量的历史现象发现历史意识,由许多历史个体的行为汇合成历史规律,从而获得认知深度模式。对于“被看”的对象而言,影像语言只是“想像的能指”(麦茨语)。在古装戏中,以影像语言为传输媒介时,被看对象能指(现象和事件)得以尽情表达,而所指(意义和价值)却被搁浅。因此对于观看者一方来说,观看电视时的随意和间歇在面对电视剧中快速变换的各类场景、形象时,逐渐减弱甚至丧失了意义的把握能力。这样,“看”与“被看”联系变得断续和零散,破坏了历史话语统一性,历史价值在不同角度和层次的分延言说使整体价值出现罅隙和裂缝。当电视剧尤其是连续剧以全景观的方式模拟历史现象时,活动在广阔的剧作中人物也获得了充分展示人性的机会。单一的性格往往难以涵盖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出现在荧屏上的“活生生”的形象通过演员的表演获得了艺术生命力,他们的人性是丰富又复杂的,甚至都是正邪对立的。如《小李飞刀》中的主要人物;如《杨门虎将》中就以杨四郎为核心人物,传统的《杨家将演义》在民间流传甚广,但是对这位曾经在敌方招赘入婿的杨家弟子却是着墨不多,因为这毕竟不是一段光彩的经历,无法为传统文化的忠孝原则所接受。然而,现代社会的个性主义却可以在此处大做文章,使之成为炫目的角色。
  古装电视剧精神价值的分延还体现在历史人物评判上。如在《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和《康熙微服私访记》这三部电视连续剧中,对康熙皇帝的塑造也就各自不同,并且各执一面。《康熙王朝》展示了康熙的一生,跨度最长,着力突出康熙的丰功伟业与其人性魅力。《雍正王朝》中的康熙主要是为戏中的雍正为背景和衬托,作品中塑造的是一个曾经辉煌却已至暮年,面对各种困难有些力不从心的老者形象。这两部作品表达人物的侧重面虽不同,但绝大部分还是采用了历史事实,依据历史事实进行人物刻画,而《康熙微服私访记》却是借助于民间的传闻,一点历史的影子,根据现代人的想像塑造的康熙形象,更多地渗透了观看者的意愿。
  视觉文化中,“看”与“被看”间的构成互动关系,古装电视剧中由于“看”者与“被看”的存在多维多向的映照关系且对应时方法方式的多样化,造成了“被看”对应的历史价值的分割和剥离。
  2、“看”者的变换:女性意识与欲望女性。劳拉·穆尔维曾经指出:精神分析理论以父权制度为核心建构视觉机制,将女性作为欲望表征的理论忽视和遮蔽和压抑了真正的女性表达,所以,在好莱坞风格的电影观看机制中,女性形象只能被作为为男性欲望的编码而无法拥有完整的主体性,从属于男性的视觉快感。显然,与电影的观看机制相较,电视连续剧获得了更为宽松的氛围和民主的环境,并且,观众中女性比例也大大增加。因此,电视剧中由“看”这一端发出的信号要求“被看”的文本中富有更多的女性表达。电视剧中关于女性形象、女性主体在不断增多,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关注情感,因此,哪怕在正史的述说中,电视连续剧中的情感戏份都不会欠缺,而情感的因素在具有“春秋笔法”的中国历史述说中是大量被遮蔽和隐藏的,然而,这也提供了剧作者能够深入挖掘的细节和想像的空间。古装电视剧中女性意识的强化还体现在对历史女性形象的塑造。男性意识主宰的中国历史中,女性的地位和作用大多被忽略和遮蔽了,电视剧的创作着力于挖掘有限的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女性,使她们在荧屏上大放异彩。女性形象在古装电视剧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还有不少电视剧都为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翻案,认为她表达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劲的女性声音。
  然而,历史题材与古代制度、思想和价值联系在一起,在古装电视剧中的女性意识毕竟是有限的,这种父权制度沿袭下来的审美习惯无法完全改观,女性的自主审美习惯并没有马上得以确立,美丽的、耀眼的明星从电视剧中缺省。电视剧红火之前,当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一个色彩贫乏的时代,有较长的一段时期对感官欲望进行了遮蔽和压抑。文革时期,统一服装,文革结束后的喇叭裤的遭遇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乎整个时代现实都与禁欲联系在一起,人们对现实的感觉自然与晦涩和单调联系在一起。民族服装既能达成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又能合理地使人们享受到感官的盛宴(事实上这也是个误导,古代中国人的穿着都是有限制的,中下层的百姓都是以暗颜色,蓝、黑和皂色为主,但是在几乎所有的古装片中,其服装色彩都是斑斓五彩的)。哪怕是当下的影视创作,也有不少是借古装戏来展示欲望。大多电视剧在视觉感官极大冲击了观众的眼球,诉诸于观众的欲望。“视觉在本质上是色情的,这是说它是以着迷——丧失心智的迷恋——而告终。”(杰姆逊)电视剧借助于视觉展示对感官的迷恋,这也是当下电视剧不断遭受批判的重点。女性意识和欲望女性矛盾地交织在古装电视剧的创作中。《武则天》、《大明宫词》明显受到了女性主义的影响,而女性主义原则和立场的产生来自于颠覆和反叛,而非建构,观众也难以有真正的属于女性价值立场和理想信念。这正如拉康所说的,“凝视是他者的视线对主体欲望的捕捉”,女性在观看这些充满着感官欲望的电视作品中,自我又一次塌陷了。
  3、“被看”与“看”渠道的分化:言说的碎片化与全球化。在古装电视剧中,不仅是“看”和“被看”发生变化,两者之间的功能和链接开始分化,对于历史题材的言说,多种说史的方式,正说、新说和戏说形成了众声喧哗的话语言说。正说意味着不仅历史题材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而且还要维护正统的历史观,观看这类电视剧时,创作者非常注重文本的历史真实,强调的是当代对于历史经验的吸收,“看”这一端能够发挥的空间非常小。如中国古典名着的改编,《诸葛亮》等,今人从电视剧中看到复活了的历史事实,并从中吸取历史经验。新说则是有选择地借助历史事实,引证古人事迹来佐证言说者的论点,比起正说来,新说的主观性更强,采用新说的方式主要是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电视影视剧,真正的正说是做不到的,大多数的片子都是在新说。如大量的各个王朝的宫廷戏,大多数都是采用新说方式。第三种戏说则是借用历史的一点因由,自由发挥。经常是有意避开正史的逻辑和事件,而专从民间寻找各种野史逸事来解释。如关于秦始皇的身世,几乎所有的电视剧都认定他是吕不韦的儿子,并由此而展开的各种争权夺利。这样在完整的历史版图中,正史被分割成片断进行表述,不再是统一的历史价值下的现象,而是侧重日常生活经验。《还珠格格》就是典型的隐喻,虽然以皇室为活动空间,但是其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则都是来自民间,甚至打乱了整齐有序的宫廷生活。灰姑娘的故事,英雄救美的故事,滴血认亲的故事,在如此多的故事中,没有一条是主线,不断地冒出新的惊险和传奇,就像有许多珠子,却无法串成链子。还有一些片子根本没有历史可稽查,只是一些影子,如《戏说乾隆》、还有《武林外传》等。有意思的是,在对本土的历史文化进行剪接和分割等碎片化处理的同时,面对影视空间,人们却获得了全球的想像的同步,影视成为全球的想像的共同体。在视觉文化发展中,人们因这种虚拟空间营造的虚拟现实而获得的虚拟体验越来越“真实”了。甚至人们的自主权(交互空间)还在扩大。从电影的被动接受到电视的点播再到电脑的互动界面,人们逐渐步入、扩展和深化着虚拟空间,同时也将把虚拟空间“真实化”。
  近年来,古装电视剧的繁荣一方面让我们看到通过影像语言的表达消解了传统的知识结构和艺术样式,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是现实生活自身的瓦解直接体现在大众文化的视觉艺术中了。“我们如今也能从大众视觉媒体中看到现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崩溃”[4]。
  影视艺术给现代人营造的虚拟空间有别于人们日常经验中的虚假印象,全景呈现了虚拟景观,成为人类区别于现实的另一文化实践空间。这些图像空间中,通过再现古迹空间,发挥想像,“讲述的是镶嵌在想像性的过去之中的种种故事”[5],表达自身的情感诉求。当人们发现这种表达比现实的观照和评判更为通畅时,就产生了更大的虚拟空间生产的需求。从早期的借鉴到戏说,再到借着古人的外壳说着今人的故事,这就是虚拟性在当代影视生产实践中的发展和延伸了。“很显然,一种不同的自然向摄影机敞开了自身,而这是肉眼所无法捕捉的——只因为一种无意识地穿透的空间取代了人有意识地去探索的空间。”[6]在技术上的发展也是意义缺失的结果。古装电视剧的视觉模式的变迁昭示了两方面的危机,1、关于现实社会的危机感,对现实和存在的不信任感导致了对古代的依赖。2、关于图像形式的危机。我们对于看到的图像的不信任,转而化为对想像的依赖,“随意点染”的古代的依赖,无须考证,无须负责任,变成了漂浮的能指。移动的图像不仅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中。
  无疑,影视提供给人们全方位的视觉感受超出了语言文字符号的诠释能力,在人们感叹传统样式的古装戏如何会复活在最为现代大众媒介中时,只是习惯思维方式的困惑,无法在新媒介中延续。影视艺术对于中国这个后发展国家来说,纯粹技术上的领先机会早已不再,传统艺术的虚拟方式延伸至未来想像中时,需要调和两者间的矛盾,而出现在荧屏上的古装戏恰好满足了这方面的认同。事实上,与其说荧屏上的古代生活方式已经是传统的生活样式文化生态的翻版和复制,不如说古装影戏是影视视觉艺术以视觉性特征新造的景观。古代生活在现代人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能被现代人存储在想像空间中,这一点又契合了影视艺术的视觉性本性。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古迹可以被无限的想像应和了影视艺术需要存储想像的全息图像的要求,从而形成了活跃在荧屏上各种色彩斑斓的镜头语言。执着于历史文化的语言文字符号及由语言符号文字所铸就意义的人们不免困惑:这不是真实的历史,但是他们疏忽了,影视这种视觉艺术真正的意图就不需要又语言文字构成的既成历史,它们只不过借助于不同现实的通道,生出想像的翅膀,获得另一可以随意涂写的时空。然而,不断重复、套路固定的古装戏弥漫荧屏时,也造成了大众视觉感官的疲乏,当电视剧资源匮乏、新说不新的时候,古装电视剧需要冷静和反省了。
中国电视京44~47J8影视艺术陈力君20082008
作者:中国电视京44~47J8影视艺术陈力君20082008

网载 2013-09-10 21:40:33

[新一篇] “信息不完全”狀態下的編輯審稿

[舊一篇] “先鋒小說”及其文本閱讀的主體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