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0年代初以来,新闻出版署提出了“以数量规模为主要特征向以质量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性转移的目标。这样的阶段性转移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相适应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出版产业也将是文化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样的阶段性转移中,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的或不明晰的一些关系,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出现了凸显了。在面向新世纪的出版工作中,有这样八对关系,是我们必须处理好的,也是业内人士一段时期以来的热门话题。
一、产业化和非产业化
将出版作为一种产业来看待,体现了一种历史和观念的进步。说是一种进步,最本质的体现是找到了行业发展的突破口。所谓出版的产业化,首先是说建立一个庞大的出版经济体系,是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产业化的要求调整结构,提高行业的集约化程度,是用企业化商品化的手段,进行集约化经营。在这里,产业化的核心就是要加大高新技术含量。其次,也应包括这样的内容,即加大出版业在全国经济生活中的分量,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提出出版的产业化问题,并不排斥出版的文化内涵,两者是相互为用的。而当前工作的主要问题还是要突出产业化。我们已经按“文化的模式”搞了几十年,很难说出版业有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说的产业化,不只是出版社一个环节,在编印发全部环节上更能显现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加大出版业的产业实力,才能真正体现“文化的意义”,以产业化促文化。产业化和过去时代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区别是什么?根本的区别就在上面所说的这些。此外,还在于我们在后面还要说到的结构调整。产业化的问题,是产业政策问题,但主要是产业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实际上是生产力布局,就要是解决重复建设问题,朱róng@①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我们的经济建设存在重复建设严重的问题,对于出版产业来说,也有一个解决重复建设问题。当前的非产业化因素主要就是重复建设。产业化,就有一个资产重组的问题,这里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央级的署直出版社,据说已经在做尝试;二是各部委出版社的资产重组,由于我们采取的是一个部委一家出版社的政策,本来无所谓重组的问题或者说资产重组的可能性不太,但是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部委出版社也面临改革和重组;三是地方出版业的资产重组,现在各省都有自己的某一专业出版社,看不出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也要考虑重组,在某些方向上实现崛起,地方出版业的印刷、物资和发行部门,也可以尝试进行股份制改造。重复是结构性矛盾,必须高度重视。对于出版这一产业来说,它具有本身的一些特点和优势。这就是知识产业。在新的世纪,知识产业将占据国际产业的主导地位。如何顺应这一时代潮流,正确把握发展机遇,是面向新世纪的出版人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产业化则是解决这一重要课题的主要手段。
二、市场化和非市场化
社会主义的图书是为人民精神生活服务的,同时也是面向市场的。对于我们的图书来说,短缺时代已经过去。发展的关键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图书市场,要解决市场的中心地位问题。对于全行业来说,除了要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上做文章,还要考虑在世界市场上怎样把中文图书这个蛋糕做大的问题;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是扩大市场占有,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品牌、规模和特色,要讲求整体营销策略,全方位地参与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自然包括社会主义的图书市场体系在内。市场化,要弄明白市场主体、交易行为、市场化程度和进度。当前的社会主义图书市场,市场化因素在增长,非市场因素在减少,这从订货会也可以看出来,人情、热情、感情已经代替不了商情,最终是市场因素在左右人们的订数。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提充分的市场化,要注意图书作为文化产品有其非市场化的要求,如同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文化建设中“确有一些问题不是都能靠市场机制解决的”。图书文化也包括在内。一些看似市场化的行为和现象实际成为市场化的障碍和消极因素。对于零售归市,图书销售一条街的问题,曾有一位负责同志指出,用卖蔬菜、猪肉、卖鞋和衣服的方式搞大集来销售文化产品,实际是为非法出版物提供了销赃、泛滥的场所。对于文化市场,要特别注意“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图书文化市场有特性。我们对于文化市场和图书市场的机制还缺乏研究。要注意研究这样的几个焦点,即社会主义图书文化市场的交易行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图书市场的交易主体。
三、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一般地说,我国有丰富的出版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为我们的现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资源和潜力也是有限的。这就要考虑可持续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于出版产业,是一种借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发展构成危险。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依据这样的思想来观察,我们的出版行业还没有建立起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还有许多非持续发展的因素:比如出版行业由于具备有利的政策因素,在全国多数产业不景气或者说存在困难的情况下,而能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在这种局面下,一些出版企业的经营者不是考虑可持续发展和扩大再生产,而是将资金过多地用于住房和福利。又比如,职工子女系统内消化,使人才可持续性受到不小的影响;比如出版行业“高消耗低收益”、“浪费资源”、“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编辑出版现象也不在少数。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坚持可持续整体发展的全局观念,反对只注重单纯的、片面的或局部的发展以至把这类发展误认为是可持续的整体发展。各级出版领导者都要考虑自身和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要牢固树立这种观念。
四、均衡与非均衡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均衡。但是在共同富裕之前,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想也应包括让一部分地区或者准确点说某一个局部先富起来。这就是非均衡。从哲学上说,均衡总是相对的,非均衡反而才是绝对的。对于出版业来说,非均衡既指的是地区的不均衡,也指的是行业内的不均衡。长期以来我们强调均衡发展,这就使我们的工作一方面建立了一套平稳体系,在一段时间里这种平衡是起了作用的,一方面却不能很好的体现高速发展和平行竞争的机制。把非均衡作为一种自觉的发展战略,既是对实践的一种正确反映,因为中国读书人口大多集中在东部和东中部发达地区,也表明了一种不同的思维指向,考虑问题的基点不同了,是以东促西,而不是以西扯东,是以发达带落后,而不是以落后阻发达,是以中心渗透边沿,而不是以边沿框范中心。建立非均衡机制,一可以加快各类地区各自的发展,比如说让文化中心地区和沿海地区追赶世界水平的步子更快些更大些;二可以促进行业内的兼并重组,以强扶弱;三可以有利于地区间的合作兼并。最终是要达到中华民族出版业的整体振兴。
五、大和小
也就是大家都在谈论的“造大船”与“开小船”的问题。在这对关系中,要抓主要的方面,或者说一段时期的主要方面。就中国目前的实际而言,要搞出版的产业化,显然是需要有几个产业的大船的。大的,代表国家的实力和水平,是富有战略意义的出版企业。我们目前缺少大船。出版产业化,更需要有大船。有大船,才能真正壮大产业力量。但也并不是只有大船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运行。有大船,才能远航,而俗话也说船小好调头。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外,出版业,既有大船,更多的则是中小出版社。以日本为例,现有出版社4400余家,年平均出版新书50000余种。和我们的数字对比,我国有出版社560家,出版新书100000种。可见日本的中小出版社是很多的,中小出版社也有自己的活动天地,也可以有出头露面的时候。我们要造大船,要注意在造大船中的五个原则,一是概念原则,大船的概念是多重的,既是出版联合集团,也可以是实力强大的非联合的出版机构,经济实力既是和世界同业相比,也是和国内其他产业相比;二是类型原则,要组建不同类型的大船;三是行为原则,造大船应该是市场行为主体在出版经济体系建立中的一种自觉行为,而不是政府的拉郎配。一位大学校长曾经对我说,要建设真正的综合性大学,最好是有某一所有实力的大学自身生成。这句话对于我们搞出版大船,也有参考意义。这就是最好是有实力的出版社自身壮大为大船,而不是由政府拼装成玩具大船。四是船长原则,就是这个大船要有好的船长,大船对于船长的要求是更高的,不像我们现在有的小船长,陌生于经济运行的规则,而只是凭借政策的保护和行业的优势在盲目运作,他必须懂得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个规律,能够看清政治航向,又懂得现代经济运行,是现代企业家。五是品牌原则,造大船要以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为龙头为品牌来集合资本,大船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出版书,是要以物的形式来获得好的效益,要以众多的好书来树起自己的品牌。在出版业大与小的问题上,同样要抓大放小,重视大的,搞好大的,不忽视小的,放活小的。最终是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来指导“抓大放小”的实践操作。
六、多和少
这也是出版界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多,可以说是投入多,少,可以说是产出少,这是投入产出的矛盾。多与少的另一种解释,是“多而全”与“少而精”,这两者曾经是出版界两种不同的出版观。这两种多与少,最终都集中体现在出版业的物质形态即出版物上。这些年又重新给多和少的关系问题,赋予了另外一种内涵,但还是落脚在出版物上。这就是宏观上的压缩品种,多出好书。这是从压缩品种优化结构的战略性举措而来的一对矛盾。一些年来我们曾注意出版物以至整个出版事业量的发展,或者说,量的发展过快,或者准确点说是外延的发展快于内涵的发展。所以要从宏观上调控。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一个根本目的,是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在这方面不嫌其多。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就是要多出精品。”压缩品种,是要少,多出精品,是求多。这里就是辩证法。要注意少中有多,多中有少,从宏观上调控,其中一方面是要适当压缩出版物品种,求得质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两个加大,即要加大优秀作品在出版物总量上的品种比重,要加大一般图书在全部图书中的经济比重。这样,多与少的问题,在质量观和效益观的结合上统一起来了。
七、新与旧
新与旧的关系,有两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老增长点和新增长点的关系;第二种含义,就是传统出版业和新出版业的关系。这两种含义,往往是交叉的。要让出版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出版行业来说,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不是向别的行业渗透,而是全面技术改造,增强全行业的科技含量。我们出版是个知识产业,科技含量却不是最高的,这与知识产业的要求不相合。要在新的增长点上下功夫。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一种新与旧,即旧的传统出版业,和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版业。旧的传统出版业,是指以机器印刷业为生产力形式的图书复制,新媒体出版业则是指以电脑光盘为依托的出版产业。这将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如同一百年前中国近代出版业出现一样,一个新的媒体时代将由此而来。新闻出版业应当在传统的图书出版业的基础上,高度注重科技开发,积极适应以至引导这个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世界保持同步。纵观新闻出版的发展史,实际也就是科技的发展史。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就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抢占制高点,才能够把握科技。有如下两点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的管理和人才都面临着新的媒体时代的两个挑战。一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在高新技术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二是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我们这一行里,编辑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尤其是科技素质还不是太高,懂得高新技术的人才太少,一下子引进不了,也不可能引进太多的人才,人才开发和职业培训,是重要的途径。
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是一对老关系,也是很难解决的老问题,所以仍然是世纪之交的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上面我们所说的一些关系,最后都可能落脚到这个关系上,在这里找到它的折射点。对于经济效益的理解,并不是如业内人士狭隘地理解的只是一种经济数字,要特别注重三点:一、经济效益的内涵是管理。经济效益既是指向社会提供具有使用价值的图书产品和有效服务,更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要以最小的劳动消耗,获取最大经济报酬。我们在讲经济效益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对于出版业来说,要树立经济效益是一种管理的观念。二、经济效益更是宏观效益。就出版业规划而言,讲经济效益并不是绝对要求每一件产品的微观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一种相对的宏观效益,是一种丰歉互补的经济效益。三、出版业经济效益是两种生产的产物。图书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诚如一位领导同志指出的,精神产品必须讲三句话,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原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守精神文化生产自身的规律。这是我们的一种共识。这也就是说,出版业同时是两种生产,既是精神生产,也是物质生产,它要按照两种生产的规律来运作,在新的世纪,按照经济规律这一条,不是弱了,而是更明显了。把握了这样三点,才能真正把握两个效益的辩证统一。
十五大提出了十二字方针:“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这十二个字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是对几年来出版工作重点的一种深层揭示,也指明了今后出版的一种世纪性的定位和努力方向。要在十二个字上下功夫。这十二个字涵盖了上述的几对关系。如何处理这八大关系?江泽民同志指出:“出版也要抓重点。”抓重点是一种辩证思维,也是一种工作方法。在这样一些关系中也要贯彻抓重点的思路。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产业思想库,对于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关系进行透视,正确把握产业运行。中国应当在新世纪的世界出版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有这样的一种定位,通过处理好这样一些关系实现我们的定位目标,争取对于新世纪有较大的贡献,把中国带入世界出版强国的行列,应该是我们的世纪承诺。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钅右加容
中国图书商报京⑤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王建辉19981998王建辉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作者:中国图书商报京⑤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王建辉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