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问题的层次性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心理问题的起因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卡普兰在广泛研究人们心理异变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问题演化的四个发展阶段,即:(1)当刺激连续出现时,最初的紧张产生,并使人感到不舒服;(2)刺激连续、多次出现时,在缺乏成功的应对机制状态下,不舒服感显着增强;(3)不断上升的紧张情绪转化为强有力的内部刺激,激发了个体内、外部资源,在这一阶段,人们尝试使用紧急问题解决机制,问题也许会被很好地解决或因肯定无法实现而被彻底放弃;(4)如果问题继续存在,并且既不能被解决也无法避免,紧张必然持续上涨,巨大的失衡状态出现。
  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层次性,对历来人们笼统称之为心理问题的特定现象,从内部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具体、细致考究与分析,有助于人们摆脱对其认知和理解的模糊、混沌甚至神秘的状态,从而获得对心理问题本质与危害的全面把握。
  二、心理问题的层次  
  1. 心理偏差
  这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心理偏差是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的心理问题,它在总人口中的比率占到100%。曾有心理学专家对北京市近6万名学生的心理偏差进行统计,其中人际关系方面的占42%,学习学业方面的占27%,“自我”及其他方面的占31%,几乎没有人能够幸免。
  2. 心理障碍
  这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是在诸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累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如焦虑、恐惧、孤独、苦闷、冷漠、妒忌、狂妄、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从本质上讲,心理障碍是个体“意识流”流动不畅或阻塞不通而引发的异常心理反应。
  3. 心理疾病
  这是较严重程度的心理问题,又称之为“心因性疾患”,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创伤,产生了心理活动的严重危机与混乱,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常反应。
  上述青少年心理问题三个层次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的程度、心理冲突的广度与深度上均存在着层层加重、逐层“劣化”的趋向。
  三、维持心理健康的措施
  1. 根据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教育和矫治策略。2. 防微杜渐,将心理问题消除在起始状态。心理问题最忌讳的就是累积、不重视。心理问题的层次越高,矫正越难,付出的代价越大。3. 采取切实措施,重点解决好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问题。4. 引发积极自我活动,增强自我保健素养。5. 满腔关爱和精心呵护是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规范。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荆州112~115,135B4心理学吴锡改20072007
吴锡改,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湖北 荆州 434020
作者: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荆州112~115,135B4心理学吴锡改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1:38:33

[新一篇] 論心理學的科學觀及其方法論意義

[舊一篇] 論情報學與信息管理的關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