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优理论述评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FO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2)01-0074-03
   一、引言
  众所周知,早在200多年前,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其着名的《国富论》(1776年)中提出了被称之为“看不见的手”原理,颂扬以利己为动机的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该制度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自此以后,论证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成为西方微观经济学论证的主要目标。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西方微观经济学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以利己为行为动机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将会导致(帕累托意义下的)最优。这就是说,如果每个消费者都为了自身的效用最大化,每个生产者都追求最大利润,那么在完全竞争的经济中,他们不仅能做到,而且还会不自觉地使社会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然而,现实经济中的一些情况可能与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型完全不一样。如果现实经济无法达到完全竞争经济所要求的条件,结果还会是帕累托最优吗?
  西方学者承认,存在着诸如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等若干导致失灵的因素。但他们又声称,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适当的微观经济政策可以修正市场失灵的不足之处。例如,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写道:“现实中存在着许多情况,使市场达不到完全竞争的状态。其中三种最重要的是不完全竞争,如垄断,外部效应,如污染,以及公共物品,如国防和公路。在每一种情况下,市场失灵都会导致生产或消费缺乏效率,而政府则可以起到医治疾病的有用作用。”[1]言下之意不外乎是,国家对微观经济政策的执行可以弥补现实经济和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条件之间的差距,因而能使经济达到或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然而,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次优理论”(Theory of Second Best)却证明,在不能全部满足完全竞争模型所要求的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微观经济政策成功地弥补了现实和假设条件之间的差异,那么政策的执行仍然不能保证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本文的目的在于评述次优理论。
   二、次优理论的基本内容
  1956年,经济学家李普西(R.G.Lipsey)和兰卡斯特(K.Lancaster)总结前人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简单地说,次优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如果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他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2]
  通俗而言,次优理论的含义是:“假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十个假设条件,如果这些条件至少有一个不能满足,即被破坏掉了,那么,满足全部剩下来的九个条件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未必比满足剩下来的九个条件中一部分(如满足四个或五个)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更加接近于十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帕累托最优状态。”[3]次优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说明。如图1所示。
  附图F112e07.JPG
  图1
  假设社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由图中的PP表示,偏好由无差异曲线给定。又假定经济系统中存在一个约束条件,使得最优点E无法达到。设这个约束条件由直线AB表示。由于存在着这一约束,经济难以达到直线AB右上方的商品组合。社会最优化问题是在AB线的约束下争取(由无差异曲线表示的)福利最大化。图1清楚地显示这一最优点不一定在生产可能性边界PP线上。点C明显地比技术上有效的点D更优。这显然否定了这样的论点,即如果帕累托最优的所有条件不能全部满足,则满足某一部分就是最好的政策。
  次优理论的基本思想还可以用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E.Meade)所讲的一个比喻来说明。设想一个人,他想登上群山的最高点。在朝着最高点行进的途中,他将不得不先爬上一些较低的山峰,然后再下山。因此,下面的说法并不正确,即为了达到最高点,这个人应该始终向山上爬。再者,由于最高的那座山被不同高度的群山环绕着,因此,当他爬到一座山后,很可能要攀登的是另一座较低的山。所以,任何朝着最高点移动,一定都会把这个人带到更高的位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由于原有意义上的帕累托最优因为受到某些条件的破坏而未能实现,因而实现的某些条件被破坏后的最优结果通常冠以“次优”。相应地,上述结论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次优定理”或“次优理论”。
   三、次优理论的政策含义
  次优理论的内含是,由福利经济学提供的大多数简便而一般政策指南,如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并不符合经济现实,现实经济很可能受制于某些约束。在李普西和兰卡斯特的文章发表之前,传统的认识是,实施一种“零打碎敲的政策”是合意的,只要在某些方面满足“帕累托条件”,而不管实际上在其他方面是否满足这些条件,结果也将是更好的。次优理论两个重要的政策含义是:
  第一,否定了完全竞争模型作为微观经济政策的基础。众所周知,完全竞争模型在西方经济学中至少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一,给西方经济社会的组织提供一个衡量优劣的标准;其二,被用作为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完全竞争模型之所以成为西方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原因在于,该模型是微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如果现实和该模型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那就应该通过微观经济政策来加以修正和弥补,以便使二者一致,从而使现实逼近和达到理想状态。为此,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写道:“政府往往要使用它的武器(这里指微观经济政策——引者)来矫正重要的市场失灵的情况。”[4]
  然而,次优理论却在理论上证明,在不能全部符合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的情况下,执行微观经济政策未必能使现实接近理想状态。因此,完全竞争模型不能成为实行微观经济政策的理由。
  第二,当经济中出现市场失灵时,并不是尽量满足帕累托最优要求的条件,而是依照某些福利目标来设计适宜的政策。现实当中,帕累托最优状态所要求的假设条件并不能全部得到满足。按照次优理论,微观经济政策实施造成的满足多条件的状态并不能比满足较少条件的状态更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从前面图1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配置问题可以用在约束条件下求最优的方法求解。给定一定的约束条件,社会不一定追求生产的有效性,次优点不必是有效率的点。如果承认现实世界并非完美,则在经济中出现市场失灵时,适宜的微观经济政策并不是尽量满足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条件,而是按照一定的福利目标,努力减少纠正市场失灵所造成的负效应,从而改善效率和福利水平。一位西方学者在论述次优理论时指出:“最大的危险是愚蠢的不执行政策的倾向以及胡乱执行政策的倾向。这些倾向是愚蠢的,正如在一次棋赛中,一个人由于不能找到最优的策略而认输的事例一样。当然,我们渴望知道最好的办法;但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但也应该按照你所认为的最好办法做。”[5]
   四、简要的评论
  次优理论给完全竞争模型带来了一次严重的冲击,而对完全竞争模型的论述又构成了西方微观经济学最主要的内容。因此,次优理论也可以说给西方微观经济学带来了一次同样严重的冲击。这种冲击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完全竞争模型失掉了作为判别微观经济运行优劣的标准;第二,动摇了完全竞争模型被用来作为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关于后者,本文已在上面加以论述。下面简要说明一下前者。
  西方学者往往承认完全竞争可致资源最优配置的说法系建筑在一系列不符合事实的假设之上,从而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然而,他们也往往宣称,完全竞争模型却可以被当作为一个标准,用以判别现实状态与完全竞争的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例如,一本流行的西方教科书承认完全竞争模型所要求的严峻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该教材接着写道:“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花费时间来学习完全竞争呢?答案就是本教材的中心思想,即:只有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市场才会做得最好。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哪些市场做得不错,我们可以从最好的完全竞争市场开始。”[6]上面引文的含义是,要想判断现实市场情况的优劣,可以把该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理想状态进行比较,二者的差距的大小决定现实市场的优劣。这里的差距系指存在于现实市场的条件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的差距而言。
  然而,次优理论却证明:在不能全部符合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满足较多的条件的市场未必优于满足较少条件的市场。这就是说,现实与理想市场之间的差距并不能判别优劣,从而,作为判别的标准,完全竞争模型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次优理论的思想并非是全新的。早在1909年,帕累托本人就已证明自由贸易(用现代术浯解释为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帕累托条件”)可能比贸易保护更可取,而且证明了如果存在若干种资源配置扭曲的情况下,仅仅排除其中的某一种扭曲,每个个体可能不会有更好的处境。现在,次优理论被广泛应用在财政学和贸易政策等领域中。次优理论及其政策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西方微观经济政策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次优理论并不否定微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效果,它的意义在于,人们不能把完全竞争模型当作为理论依据来论证微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评价该政策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1-10-12
学术论坛南宁74~76F11理论经济学吴汉洪20022002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出现的次优理论说明,在不能全部满足完全竞争模型所要求的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微观经济政策成功地弥补了现实与假设条件之间的差异,那么政策的执行仍然不能保证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本文简述了次优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政策含义,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论。帕累托最优状态/次优理论/微观经济政策吴汉洪(1957-),男,广西崇左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作者:学术论坛南宁74~76F11理论经济学吴汉洪20022002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出现的次优理论说明,在不能全部满足完全竞争模型所要求的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微观经济政策成功地弥补了现实与假设条件之间的差异,那么政策的执行仍然不能保证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本文简述了次优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政策含义,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论。帕累托最优状态/次优理论/微观经济政策

网载 2013-09-10 21:36:26

[新一篇] 模糊集理論在圖書情報學中的應用

[舊一篇] 歐洲的學科政策及學科交叉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