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和现代社会的健身需求看武术的未来发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摘 要 武术产生于原始生产劳动和部落战争。由于祭祀和仪式的需要,从功利性向健身性转化。在其转化过程中,得到了传统文化的滋养和规范,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健身体育。武术健身所追求的“阴阳和谐”、“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在生态意义上的健康意识相契合。由此,更进一步确定了武术健身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传统文化,武术健身,社会意识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in Linght of Effects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Wushu and the Needs of  theContemporary Society in Keeping Fit
           Liu Xueqian
  Abstract Martial art was born in primltive productivelabours and wars between tribes. Owing to the needs ofsacrifices and ceremonies it transformed from the nature ofmaterial gain into the nature of keeping fit. In the processof its transformation it was nourished and standardized by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present physicalculture for keeping fit was form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views which wushu seeks for keeping fit,  such as "harmonybetween yin and yang","combination of the interior with theexterior" and "identity between man and universe", tally withthe opinions of health in the ecological sense in thecontemporary society. Thu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of Wushu for keeping fit has been futther decided.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Wushu for keeping fit,social consciousness
  *            *            *
  武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巨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各个文化现象均反映了巨系统对其的滋养和规范。然而,作为传统文化主要表现手段之一的身体活动文化——武术,在折射巨系统光辉的同时,自身又表现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产生、流转过程和相对稳定的常态现象呢?形成这种相对稳定的常态现象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又如何呢?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通过武术“显文化”(外部身体运动),更进一步了解其“隐文化”(构成外部形体动作的内因),从而揭示武术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亲缘关系和武术在母体文化的影响下的发生发展规律。对正确把握武术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并结合社会现实,确定其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武术的起源与形成机制
  武术,作为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的一个项目,其产生和形成机制必然带有体育运动项目产生和形成的一般规律特征。然而,武术在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其母体文化中各文化因素的不同影响,又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特性,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项目的独特特征。
  从发生学意义上看,随着人文科学的发展,人类学和史前史研究,把人类身体活动史一直推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同时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文物学及民俗学的研究,也把这种身体活动的起源推到了原始部落的生活祭祀中。这种身体活动最初并非出于健身与审美的动机,而是受到实用与宗教意识的支配。例如:感应巫术观念使人们相信,人类活动能够导致自身命运的改变,能强身壮体。当这种人类活动逐渐演变为仪式,世俗性便随之增强了,与此同时,原始实用技术为适应世俗的需要,自主或不自主地进行着仪式化转变,并在这种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提高自身某种能力和保健身心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形式——体育。如:在西方,人们将跨越障碍演变为以提高跳跃能力为目的的跳高、跳远;而在东方,人们将实战格斗技术演变为具有攻防含义,以“活动手足、惯勤肢体”为目的的,以套路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武术。
  武术在具备了这一基本特征之后,又受到了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滋养和规范,使其在中国历史的整个封建社会中,一直保持以“防”与“养”为特色的道路发展。在防病于未然,颐养天年,目的在于“健”与“寿”的健身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健身体育。
      2 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
  以“天人合一”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系统,不仅制约着武术活动的建构原则,而且通过受其制约的建构原则,间接地决定了武术的动作、造型和技术构成的各种具体形态及模式。
  2.1 “天人合一”观的形成及涵意  “天人合一”观是处理人天(自然)关系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先民生产、生活实践的总结,是华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着名人类文化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说:文化就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来源于华夏先民的实践活动。
  中国古代先民对自身和所生活的环境(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仰观天、俯察地,以体认的方式进行的,这就是中华民族认知方式形成的开始。这种认知方式在约定俗成过程中经过了漫长岁月,并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形成的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繁盛的高潮中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天人合一”观。在这个观念中,人与天(自然界)是“天地为万物之母,人为天地生养”的关系。其涵意为:人在与自然共构的统一体中,必须遵从自然的变化,服从客观规律,并与之始终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
  2.2 “天人合一”观对武术的影响 首先, “天人合一”观中的“阴阳调谐”理论,影响着武术的价值观念系统,从而决定着武术动作的构成原则。
  产生于实用技术(生产劳动与作战)的武术的最初动作素材,是以实用为衡量价值标准的,其动作设计必须符合实用需求,做到简捷具有实效。然而,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方式作战方式的改变,武术已不单单是生产劳动和作战的工具,而更多的是为了适应祭祀和宗教仪式的需要而发展。进而演变成具有“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健身意义的游戏性活动。在武术完成了从功利性向健身性转变之后,其价值观念系统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最初的实用价值观念系统已不再适用于新的健身武术的需要,而新的健身武术的价值观必须以健身为宗旨。至此,健身武术便顺理成章地得到了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论的滋养和规范,形成了“动静相生”、“刚柔相济”、“快慢相同”、“内外合一”等既要明细事物对立双方,又要强调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又相互转化的技术特色。
  在“健”与“寿”为目的的健身武术价值观念限定下,其健身武术的动作构成必须符合内外结合,心身并育原则。健身武术的动作设计就必然符合天人和身心的平衡调节,性命双修,在动静相生、阴阳消长中谋求人同外界在和谐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最终获得人体功能的整体优化。
  其次,“天人合一”观中的“反者道之动”学说,影响着健身武术的运动规律构成原则。健身武术运动中,运动路线和运动节奏处理上的“未成向左先向右、未成向上先向下”、“欲开先合、欲急先缓、欲重先轻、欲紧先松”等,是直接受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等《老子三十六章》学说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健身武术的“未成向左先向右”和“欲重先轻”等具有舞台艺术效果的运动规律和节奏处理规律。
  再次,“天人合一”观中的“中庸自守、不意外取”观念,构成了健身武术动作技术要求上的“内聚性”。健身武术的动作技术要求必须具有“向心力”,以便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和进行下一动作的转换。如长拳中的“前去必有后撑”,太极拳中的“实腹松胸、沉肩垂肘塌腕、圆档敛臀、尾闾中正”,形意拳中的“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等等,都是“平庸自守、不意外取”思想的体现,使健身武术的动作从形态上形成了一种“收”的力量,形成了“内聚性”的技术特色。
      3 社会健康意识:武术与时代的契合点
  人类社会进入了本世纪下半叶,由于社会的稳定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大大加速了现代文明的进程。然而,伴随着现代文明而来的不单单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精神财富的涌现,更有现代“文明症候”的尾随。现代“文明症候”主要指的是心、脑系统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在美国被称为“burnout”,意即“烧光”; 在欧洲被称为“brulureinterne”,意即“内在的烧灼”;而在日本则被称为“过劳死”。现代“文明症候”的形成主要来自三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物质因素。现代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了舒适的住房、华丽的衣着、便利的交通和美味佳肴,可谓极其完备地满足了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理想欲望和追求。然而,在这些理想欲望得以实现的时候,人们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已过于肥胖,四肢却正在萎缩。即而再仰望天空、环顾四周便又发现,蓝天白云、火红的斜阳、清新的空气不见了,澄澈的河水浑浊了,不仅如此,接踵而来的便是“温室效应”、能源危机、耕牧地退化等,这些伴随着现代物质文明而来的始未意料到的“负产品”,使人们不知所措、倾销乏招。
  其次是精神因素。现代生产的高科技化,带给人们的是来自工作、社会及不同方位的精神压力,造成人们人格和身心的双重异化,使人们无法摆脱来自心、脑系统和非传染性疾病的袭击,成为形成“文明症侯”的内因,决定了“症侯”的必然出现。这些由精神因素造成的、非同以往的“症侯”,给人们的生存、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此“症侯”必须予以缓解和消除,以保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正常发展。
  再次是现代竞技体育的商业化、政治化、非大众化,正在成为社会竞争意识的催化剂,加剧着人们的身心异化。
  由鉴于此,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即而转变故有思想观念、改变以往的思维定式,并开始从两个方面付出了行动。一方面,由以往与大自然的对抗、对自然界的征服,转向合理开发、合理利用,并开始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减少“文明症侯”的困迫。另一方面,由以往一味地利用竞技体育培养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转变为注重自身的体质建设,利用健身体育的手段和方法,保持身体的健康和体质的不断增强,以抵御各种疾病的袭击和“文明症侯”的袭击。这两方面的观点正好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延伸和发展。而在“天人合一”思想滋养和规范下成长起来的健身武术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体育与时代的契合点。
      4 武术的未来发展
  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内因与外因的作用,而且指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为变化的条件的事物发展变化规律。那么,武术的发展变化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武术发展变化的内因是母体文化和母体文化中不同文化因素对其的支持作用。而外因则是社会对其的需求。纵观武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无不与这两个因素作用相关。武术的每一次发展变化都是在社会产生变革之后,由社会首先对其提出要求,母体文化给武术以支持,促使武术的某一功能发展变化,最终带动武术的整体向前发展。例如,当社会需要武术发挥军事功能时,母体文化中与军事相关的文化群便对武术产生作用、给予支持,使武术中的实用技术具有军事意义,并得到发展。而实用技术的发展又给健身武术(套路部分)提供了素材、扩充了内容,从而带动武术的整体发展。再如,当社会竞争意识促使人们的征服欲无限高涨,而得到大自然报复的时候,社会又要求武术发挥其健身和医疗保健功能。这时,母体文化中的中医养生理论以及传统哲学学说,又给武术以保健理论与方法方面的支持,使武术的健身保健功能得到发展。而实用技术部分,在与其他民族相类似的实用技艺的交流和融合中也得到了发展,并以竞技、娱乐等形式出现在赛场上,为人们娱乐和欣赏。
  总之,武术是一个多功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在母体文化的滋养和规范中成长,以母体文化为背景和依托,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并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谋求自身的发展变化。在当今社会,竞争意识与健身需求并存,人类无限征服的欲望逐渐得到了遏止,人、人类、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发展的下一个目标的大前提下,武术健身将发挥其自己的健身保健功能,并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健身武术必将在传统文化的支持下,沿着“防”与“养”、“健”与“寿”的道路阔步前进,得到长足的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高铭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对发展未来体育的作用。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0.1
  2 金大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0.4
  3 谢光前。对现代体育生态化走向的思考。体育文化月刊,1993.7
  *(西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630715 刘学谦  College ofPhysical Education,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630715)
                 (收稿日期:1996—04—23)*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7-11G8体育刘学谦19961996 作者:北京体育大学学报7-11G8体育刘学谦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33:17

[新一篇] 從中西方姓名差異看社會與文化

[舊一篇] 從制度視角看中國證券市場的低效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