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就失业问题提出的对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几十年来,法国经济学家通常对失业威胁并不真正重视,认为这只不过是伤风感冒之类的小毛病。在发生五月风暴的1968年,法国的失业率还不到2.2%。但在密特朗当政14年间(1981—1995),失业率却从7.3%猛增到12.3%。从今年举行的大选看,如何治理失业,已成为选民们“最关心的问题”。自1993年起,法国经济学家们终于如梦初醒,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该年秋季,由法国统计学和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埃德蒙·马兰沃与比利时经济学家雅克·德莱兹共同发起,成立了一个失业问题国际研究小组,成员中包括两位着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和一位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接着,法国《新经济学家》又发表了由13名法国经济学教授联名签署的“促进就业宣言”,指出失业犹如癌症那样,是一种“病理至今尚未探明的、极其复杂的疾病”,并吁请政治决策者和社会各界对他们为缓解失业所提出的各项新方案进行比较和作出抉择。
  1994—1995年间,有关失业问题的论文和专着纷纷问世。开列的药方很多,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新经济学家》杂志为此于1995年4月21日刊登了德尼·布瓦萨尔和让—马克·维托利的文章,就各项对策进行综合和比较。文章首先指出,所有经济学家全都承认,对付失业最理想的办法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是不依人们意志转移的客观规律。更何况,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即使在经济景气的情况下,失业率仍可能居高不下。可见,经济持续增长仍不足以保障充分就业。基于以上的共识,有两种见解颇得经济学家的青睐。一是认为价格在劳动力供求关系中起着重大作用。在法国,物价和工资在行政法规的干预下,长期不能适应竞争的要求。近10年的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法定最低工资”仍是“必须绕开的拦路虎”。劳动力价格的高昂迫使企业削减雇工,或者宁可提高自动化程度和把工厂迁往国外。此外,非熟练工人比高文凭雇员的工资提高更快,造成企业为高技能职工安排的职位不断减少。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深入改革税制。
  另一种认识是,机械执行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的劳动制度拉了充分就业的后腿。企业需要更灵活的运行机制,方能促进生产适应灵活多变的定货要求。企业通过改组所发挥的生产潜力将使工人缩短工时而不减少工资。为了鼓励企业采纳这项措施,国家应减轻企业过重的社会负担。此外,不同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以下分别介绍12种较有代表性的具体方案。
  1.马兰沃和德莱兹主持的研究小组主张欧共体各成员国应通力合作,共同对付失业的祸害。他们指出,旧大陆的平均失业率已超过10%,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的失业率并不很高(分别为5.5%和2.9%)。因此,失业问题首先是欧洲的问题。每个国家单靠自己极其有限的手段,显然是不够的。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步伐的今天,更有必要在欧共体范围内全面推广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此,研究小组着重强调三项要求:一、必须保证今后几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3%,而雇佣者购买力的增长幅度又不超过2%,从而使就业率每年提高1%。二、必须设法加重资本的税负,因为“劳动和资本的税负分配很不平衡”。在少数欧共体国家,某些生息资本并不纳税。例如,波恩于1992年决定对储蓄存款征收30%的利息税,结果造成大量资金外流到卢森堡。三、通过发放津贴和贷款,鼓励私人对公共设施(住房建设、城市建设、运输网建设)进行投资。这三项建议并不新奇,但要求在全欧范围内作出通盘的安排。
  2.法国经济形势观测所所长、巴黎政治学院教授让—保尔·费图西把法国失业猛增归诸于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实际利率水平依然过高。在70年代,法国的利率不但抵销不了通货膨胀率,而且比德国还低3个百分点。到了80年代后,通胀率已有大幅度下降,而利率却仍在5—6%之间徘徊,从而比德国现行利率高出2个百分点。费图西认为高利率遏制着投资者的积极性,在1990—1994年间,至少使法国80万人丧失就业机会。他为此建议加快统一欧洲货币的进程。只有这样,才能把欧洲利率政策的实际决定权从德国那里夺过来。此外,费图西还主张进行重大的税制改革。资方为劳动者支付的社会保险金将予取消,社会保险部门因此减少的收入将通过提高存款税、汽油税或公司税及开征污染税和金融所得税的方式得到补偿。其目的是一方面纠正现行税负分配的不合理,另一方面增加劳动者的直接工资收入,从而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非熟练工人的就业。
  3.国家工艺技术博物馆教授米歇尔·迪迪埃认为,与其增加工资,不如把省下的钱用来鼓励充分就业。1990至1993年间,工资购买力平均约增加了4%,而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却下降了1%。为此,他主张国家应与劳资双方签署一项集体协议,共同把就业问题优先提上议事日程,力争在今后两年内把经济增长所得的一半成果用于扩大就业。具体的方案是:确定1000法郎为基线,免除雇主为基线以下的月工资支付社会保险金,这笔款项将通过提高增值税1.5个百分点(或通过其他增税措施)加以补足。此外,还应通过谈判,逐渐减少劳动时间(平均每年减少20分钟),按部门或按地区调整法定最低工资,根据劳动成果拉开报酬的档次。据迪迪埃教授估计,如果这一系列措施得以实施,法国的失业人数可望从330万降低到200万。
  4.法国储蓄金库总经济师、巴黎第九大学客座教授帕特里克·阿尔图指出,美国的工厂主很少提高工人的工资,但愿意多雇工人;在德国工厂里,工人同意缩短劳动时间,从而保证不削减员工。法国的企业主在大大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情况下,只肯拿出一点利润供职工分配,结果造成失业人口大增。阿尔图教授因此建议国家对这些企业多征税金,从而能资助事业和服务部门的全面发展。在日本就是如此,工业企业极强的竞争力为事业和服务部门数以百万计的职工就业提供充足的经费来源。阿尔图教授为法国设计了一项持续增长的详尽计划。在他看来,只要企业主注入足够的投资,预计法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可接近3%,就业率每年提高0.7%,这样发展下去,到2000年,就能净增120万个就业职位。此外,阿尔图还主张减少按工资计付的社会保险金,如按减少4%计算,资方即可省下1000亿法郎。由于工资成本每下降1%,就业率可望提高0.6%。这项措施在5年内又可新增35万个职位。以上计算自然还有个前提条件,即工资购买力的增长不得超过劳动生产率。在工资成本较低和利润仍然很高的情况下,企业主会宁愿多雇工人,而不是一门心思地去更新机器设备。
  5.巴黎第九大学经济学教授让—埃尔韦·洛朗齐和巴黎—诺尔大学经济数学讲师让·布尔兰发表了一部新着,题为《技术进步的冲击》。两位作者认为,目前发达国家失业猖獗,恰恰说明由信息技术革命孕育的工业技术新体系的难产。分析以往历次产业革命,新技术的问世开始总要搅乱生产过程,并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接着,劳动组织的变革以及工作时间的缩短将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恢复平衡。最后,技术进步在革新工艺和开拓新市场的同时,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政府的任务是要最大限度地缩短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的时间。为此,它应努力加快调整劳动组织的步骤,促使新型消费规范的形成。具体的办法是减少劳动时间,使人们腾出足够的时间享用新产品和新服务,但这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缩短劳动时间不应导致工资大幅度下降。关键在于如何做到恰如其分,因为工资下降过猛会造成消费滑波和经济增长乏力。
  6.法国政治学院教授让—雅克·罗莎是经济自由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他指出,在企业列入生产成本的工资性开支和职工月底领到的工资款项之间,有相当大的一个数目被扣作社会保险费。如果取消这笔费用,企业可增加100万个就业机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的经费虽然没有了着落,但应予支付的失业保险金也相应大大减少。停止交纳社会保险费将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购买力,这不仅能刺激生产,而且会扩大国家的财税收入。至于社会保障的经费来源,这位教授建议将增值税率提高到20%和把所得税收入增加一倍。
  7.哈里·邓特是哈佛大学商业学院的教授,他思考的重点并不是法国的失业难题,而是未来的企业制度。在他看来,工业庞然大物的时代已告结束。生产组织正朝着小型、多能和联合的方向发展。每个生产单位对自己的产品直接负责,减少管理层次,计算机则承担企业管理中的大量文牍。企业的形象不再是身躯笨重的鲸鱼,而是掉头灵活的沙丁鱼群。如果明天的经济肌体将由众多的小企业所组成,这就意味着每个小企业家都对经营规则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并且善于利用各种渠道获取商业信息。
  8.印度—苏伊士银行经济师米歇尔·德博纳伊和勒查·拉希奇主张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他们说,近20年来,美国就业机会每年以1.7%的速度在增长,而法国则不到0.2%。服务行业在美国占就业人口的17%,在法国仅占7%。机器取代人在工业部门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法国应以美国为榜样,促进服务行业的发展。
  9.比利时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亨利·斯奈森对近30年来法国的就业状况作了一次解剖。他注意到,自1968年至1986年,法国非熟练工人的就业机会不断下降。原因是随着文凭的贬值,企业主宁可雇佣教育程度较高的工人。为此,他主张国家应减轻雇主为非熟练工人支付的社会保障费用,促使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均衡就业。
  10.美国麦金赛经济事务所的专家们于1994年发表了一份关于全球就业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日本和美国的失业状况不如欧洲那么严重,因为在欧洲国家削减了就业职位的经济部门,美日两国反而扩大了雇工人数”。在这些专家们看来,重要的并不在于劳动力价格的高低,而在于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受到各项法规的束缚。政府自然可以决定对某种工业加以保护,但它应衡量这项决定可能对就业产生什么消极后果。例如,在法国,根据鲁瓦耶法,零售商店不准在周末和假日营业,单是这项法律就使为数众多的法国商业职工丧失了就业机会。
  11.法国冶金工业集团总经济师布吕斯·德韦努瓦竭力向各大企业推销关于缩短劳动时间和相应减少工资的主张。在他看来,只要调整每天的劳动工时,使职工不再遵循上午8—12时,下午13—17时的统一作息时间,就能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化圆为方的唯一良策。为此,他建议把每周工时减少到35小时,并通过适当的协调,灵活安排职工的上班时间,借以刺激劳动实效的改善。德韦努瓦进一步主张把削减工时与减免社会保障支出相挂钩(工时每减少1%,社会保障支出可减免2.5%,最高减免额不超过50%)。这个办法可使雇主和职工按比例同等受益。
  12.经济学博士联合会主张,如果企业愿意削减平均工时20%,国家可给予减免社会保障支出10%的优惠,由此产生的经费缺额将通过增税予以补足。工时缩短和企业负担减轻,将使法国新增150万至200万个就业机会。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责任编辑:马玉茹)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禾加棱去木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京025-027F102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山风19951995 作者: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京025-027F102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山风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30:56

[新一篇] 經濟國際化的涵義及其衡量指標

[舊一篇] 經濟學家的詩意人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